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药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药房
中国药房

张幸国

周刊

1001-0408

info@china-pharmacy.com

023-68586827;68585211

400042

重庆市渝中区大坪正街129号四环大厦8层

中国药房/Journal China Pharmac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药房》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院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主办的国家级、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药学技术类刊物。本刊以构建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临床应用及监督管理间的桥梁为己任。读者对象主要为从事医院药房(药剂科)、社会药房(店)工作的各级各类人员以及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临床应用和监督管理人员。本刊每月上、中、下旬出版。上旬刊为“药房与药事版”,主要栏目包括:药业专论、医药热点、药物研究、市场经纬、药房管理、制剂技术、医院制剂、新药和辅料、药品检验、药品监督、综述讲座、药师之友、社会药房等;中旬刊为“药房与临床版”,主要栏目包括:药物经济学、用药分析、临床药学、药物配伍、药物与临床、临床荟萃、药物警戒、不良反应监测、综述讲座等;下旬刊为“药房与中药版”,主要栏目包括:中药论坛、中药研究、中药房管理、中药应用、民族医药、中药检定、中药制剂、中药视窗、中药企业、综述讲座等。稿约内容主要有: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对医药行业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原始实验研究;医药市场动态分析与预测以及与市场有关的“大政小事”;医院药房(药剂科)管理经验交流;药物经济学方法学研究和应用实践;大样本的医院用药情况分析;新药、进口药品临床药理;合理用药资料总结;药品的监督、检验、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探讨;新药或药学新进展综述;海外药房事务;中药房业务;医药工、商企业及品种介绍;药店管理、经营经验介绍;继续医学教育,等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50家医疗机构剩余药品管理现状及我院相应管控模式的建立与实践

    刘丹黄景彬钱青李卫平...
    897-9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我国医疗机构剩余药品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评价我院相应管控模式的实践效果,探索减少剩余药品产生及规范管理的对策.方法:采用随机抽样,于2019年5月1-31日分别选取全国不同地区的三级医院30家和二级医院20家,针对药学人员和医师、护士群体等非药学人员,发放自行设计的医疗机构剩余药品现状调研问卷;采用Excel 2010软件统计有效问卷的基础数据,分析医疗机构病区剩余药品的产生原因、管理现状、处置规范及可能危害.在我院建立和实施全环节剩余药品管控模式(包括减少源头生成、落实过程管控、严格执行处置等3个环节),评价其运行效果,并提出对策与建议.结果与结论:共发放4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11份,有效回收率77.75%.造成医疗机构出现剩余药品的原因复杂,主要有同药"拼用",预先医嘱摆药,药品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差,医嘱录入错误,患者突然转院、出院或死亡,药房发错或护士核对错误等;其管理现状较为混乱,处置方式缺乏规范性,可能导致药品变质过期、非法回收、污染环境等危害.我院建立了全环节剩余药品管控模式,主要措施为出台《临床科室剩余药品安全管理规定》,明确管理层、临床科室、药剂科的职责;采用合理用药管控软件减少处方开具错误;增加药品盘点次数;出台《退药退费管理规定》,畅通退药流程;自主研发"剩余药品管理系统",规范并简化回收流程;将剩余药品纳入医疗救助专项基金项目管理.经过2018年1-10月的管控实践显示,共计回收价值100余万元的剩余药品;不符合回收条件的剩余药品已按规定流程销毁,病区管理不规范通报例数明显降低.我院所建立的全环节模式管理能有效减少剩余药品产生,规范其管理及处置.建议国家及省级层面出台医疗机构剩余药品专项管理规定,各医疗机构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具体管理措施,同时通过积极探索减少剩余药品的途径、制定相应的财务账目处理规范和配套激励机制等手段进一步系统性地规范医疗机构剩余药品的管理.

    医疗机构剩余药品全环节管控模式药品管理实践

    从2019年版国家基本医保目录的调整浅议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的分类遴选与使用管理

    陈勇川
    902-9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的分类遴选与应用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介绍2019年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以下简称"《新版目录》")中有关抗菌药物目录的调整情况,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遴选调整政策依据和分类遴选原则进行梳理,并对其可能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和临床应用所带来的挑战进行探讨.结果与结论:《新版目录》中抗菌药物新增了3个品种,包括多西环素注射剂、法罗培南颗粒剂和甲硝唑口服常释制剂;调出了9个品规,如四环素口服常释制剂、地红霉素口服常释制剂等;修改了19个品规的适应证和/或适应证的限制范围,如部分抗菌药物要求限用于有明确药敏试验证据或重症感染的患者等.医疗机构对抗菌药物进行分类遴选时应以现有政策文件为依据,严格执行抗菌药物管理有关规定,优先满足国家各种处方集和药品目录品种的要求,遴选循证治疗依据充足且质量和安全保障充分的药品,同时还需兼顾药品使用的方便性、经济性,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的供应保障服务能力,以及本地病原菌耐药情况.《新版目录》调整也对医疗机构的抗菌药物应用和管理带来了挑战,例如《新版目录》针对许多抗菌药物品规都强调了"限有药敏证据",但若临床机械地按照药敏试验结果选药而忽略了抗感染治疗中的经验治疗,也可能会造成另一种"滥用";此外,有关多粘菌素B和抗敌素(硫酸黏菌素)的适应证限制完全不同的规定也值得进一步考证.

    抗菌药物国家基本医保目录医疗机构分类遴选管理合理使用

    基于Apriori算法和"味性化味"矢量模型的含石榴子藏药方剂的用药规律及药性研究

    切尼项毛才让吉文成当智任青措...
    906-9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含石榴子藏药方剂的用药规律,分析其治疗"三胃火"功能失调致相关疾病的药性特点.方法:以《藏医临床札记》《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等为标准,收集《四部医典》《月王药诊》等医籍中记载的含石榴子的藏药方剂,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 V2.5)统计其主治疾病、药材频次;运用Apriori算法挖掘方剂中的核心药材组合(支持度≥50%、置信度≥90%),并分析其用药规律;应用"味性化味"矢量结构模型分析含石榴子藏药方剂治疗高频疾病的药性,并对十七效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共收集含石榴子的藏药方剂300首,涉及主治疾病104种,频次≥10次的有18种,包括不消症(76次)、木布病(46次)、浮肿(34次)等.涉及药材322味,使用频次≥50次的共21味,包括荜茇(192次)、豆蔻(164次)、红花(134次)等.共得核心药材组合56个,以石榴子-荜茇(192次)、石榴子-豆蔻(164次)、石榴子-红花(134次)为主.治疗不消症含石榴子藏药方剂(13首)的六味以辛、甘、酸为主,具糙、热、干效等药性,归为Ⅰ类;治疗木布病方剂(13首)的六味以苦、甘、辛为主,具凉、钝、重效等药性,归为Ⅱ类;治疗浮肿方剂(11首)的六味以甘、酸、辛为主,具重、钝、润效等药性,归为Ⅲ类.结论:藏药石榴子常与荜茇、豆蔻等温性药材联用,也可见于凉性方剂中,符合藏医治疗注重"三胃火"的用药规律,也体现了藏医药"温中有凉,凉中含温"的学术思想.

    藏药石榴子方剂中医传承辅助平台Apriori算法用药规律味性化味药性

    藏药四味姜黄汤中10种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及其煎煮工艺优化

    王小艳向宇楠高洁潘琳...
    913-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藏药四味姜黄汤中10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并对其煎煮工艺进行优化.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以浸泡时间、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为考察因素,10种成分的含量及出膏率的综合得分为响应值,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其煎煮工艺.结果:没食子酸、柯里拉京、木兰花碱、鞣花酸、盐酸药根碱、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姜黄素进样量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2806~1.6836、0.2896~1.7376、0.3208~1.9248、0.1160~0.6960、0.0189~0.1135、0.0133~0.0799、0.0923~0.5538、0.0255~0.1530、0.0361~0.2163、0.0410~0.2457µg(r均为0.9999);定量限分别为0.28、14.48、3.21、11.60、1.89、4.44、0.46、0.26、0.36、0.41 ng,检测限分别为0.11、4.14、1.24、3.32、0.58、1.33、0.13、0.09、0.14、0.12 ng;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3%;加样回收率为92.56%~103.69%(RSD为0.90%~3.81%,n=6).该方的最优煎煮工艺为浸泡60 min,加入8倍量(mL/g)水,煎煮2次,每次65 min.6次验证试验中,综合得分为3.3232~3.4224分,与预测值(3.4374)相对误差的绝对值均小于2%.结论:所建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单,重复性较好,可用于同时测定四味姜黄汤中10种有效成分的含量;优化所得煎煮工艺稳定、可行.

    藏药四味姜黄汤煎煮工艺优化高效液相色谱法Box-Behnken响应面法含量测定

    药效学实验结合正交试验优选壮药柏金颗粒的水提醇沉工艺

    张雅王一乔马卓雅梅之南...
    919-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优选壮药柏金颗粒的最佳水提醇沉工艺.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柏金颗粒组方药材中提取物中岩白菜素的含量.以浸膏得率结合小鼠降尿酸实验,初步筛选柏金颗粒的提取工艺路线(水煎煮、70%乙醇回流提取、水煎煮结合70%乙醇回流提取).以浸膏得率和岩白菜素含量为指标,首先采用正交试验考察加水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等3个因素的影响,优化柏金颗粒的最佳水提工艺并进行验证试验;然后采用正交试验考察药液相对密度、含醇量、醇沉时间等3个因素的影响,优选柏金颗粒的最佳醇沉工艺并进行验证试验.通过小鼠降尿酸实验,比较醇沉处理前后柏金颗粒组方药材提取物的效果差异.结果:所建立的岩白菜素含量测定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072~0.288 mg/mL,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和准确度均良好.柏金颗粒的提取工艺初步筛选为水煎煮提取;最佳水提工艺为加入14倍量(mL/g)水,浸泡0.5 h后,煎煮提取3次,每次1.0 h;最佳醇沉工艺为水提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 g/mL,药液含醇量60%,醇沉时间12 h;验证试验均显示,所得浸膏得率及其岩白菜素含量的RSD均小于2%(n=3).药效学实验结果显示,水提物(醇沉前)和水提醇沉物(醇沉后)均能显著降低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的尿酸水平(P<0.01),且两者降尿酸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优化的水提工艺可获得干浸膏得率和岩白菜素含量均较高的提取物,结合醇沉工艺除杂不影响其药效.该优化水提醇沉工艺可行,可用于柏金颗粒组方药材的提取、除杂.

    壮药柏金颗粒水提取醇沉正交试验药效学岩白菜素高尿酸血症

    复方人参健体方的处方优化及其抗疲劳活性和急性毒性研究

    睢博文马翠霞苗磊王苗...
    926-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优化复方人参健体方4种组方药材(人参、山药、枸杞子、益智仁)的配比,并考察其抗疲劳活性及急性毒性.方法:通过水提取、浓缩、减压干燥制备复方人参健体方水提物.采用单因素试验,以小鼠负重游泳时间为指标,考察人参、山药、枸杞子、益智仁的处方量等4个因素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小鼠负重游泳时间和运动后血清尿素氮含量、肝糖原含量和血乳酸曲线下面积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处方配比.将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水)、阳性对照组(人参红景天胶囊,0.135 g/kg)和复方低、中、高剂量组[最优配比复方人参健体方提取物(以下简称"优化复方")4.08、8.16、12.24 g/kg,以生药量计],灌胃给药或水20 mL/kg,每日1次,连续30 d.以给药后小鼠的负重游泳时间和运动后血清尿素氮含量、肝糖原含量和血乳酸曲线下面积的综合评分验证优化复方的抗疲劳活性;同时,以复方中剂量组小鼠的测定数据计算综合评分,比较其与理论预测值的差距.对小鼠灌胃优化复方(总剂量为16.00 g/kg,以提取物计),连续14 d观察并记录小鼠的一般状态、体质量变化、中毒特征以及死亡情况等,并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和最大耐受剂量(MTD).结果:复方人参健体方的最优处方配比为人参1.5 g、山药10 g、枸杞子10 g、益智仁3 g.抗疲劳活性验证试验显示,优化复方较空白对照组可显著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降低血清尿素氮含量和血乳酸含量及曲线下面积(低剂量组除外),提高肝糖原含量(P<0.05或P<0.01);且复方中剂量组的综合评分平均值为96.95分,与理论预测值97.01分仅相差0.06%.急性毒性实验显示,小鼠均未见死亡现象发生,优化复方的经口MTD均大于15 g/kg,属无毒级.结论:优化的复方人参健体方对小鼠具有显著的抗疲劳活性,且未见明显毒副作用.

    复方人参健体方Box-Behnken响应面法处方筛选抗疲劳安全性小鼠

    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的HPLC指纹图谱建立及其中10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胡静杨媛媛崔小敏任慧...
    932-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的高效液相(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其中10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Inertsil ODS-3 C18,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210 nm(10~15 min,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300 nm(70~120 min,桂皮醛)、345 nm(15~70 min,新绿原酸、东莨菪苷、绿原酸、隐绿原酸、东莨菪内酯、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进样量为10μL.以东莨菪内酯峰为参照,绘制10批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结果:10批样品共有18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980,共指认出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新绿原酸、东莨菪苷、绿原酸、隐绿原酸、东莨菪内酯、异绿原酸B、柚皮苷、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桂皮醛等12个成分.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新绿原酸、东莨菪苷、绿原酸、隐绿原酸、东莨菪内酯、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桂皮醛等10个成分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2.475~247.5、2.600~260.0、3.820~382.0、3.900~390.0、3.060~306.0、4.760~476.0、4.540~454.0、4.900~490.0、4.540~454.0、7.590~759.0μg/mL(r均大于0.9990);定量限分别为0.3200、0.3500、0.0214、0.0243、0.0368、0.0257、0.1521、0.0429、0.0251、0.3503μg/mL,检测限分别为0.1600、0.1800、0.0079、0.0040、0.0012、0.0073、0.0760、0.0014、0.0081、0.2014μg/mL;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加样回收率为95.03%~106.85%(RSD为0.67%~2.68%,n=6);上述10种成分的含量分别为0.0133~0.2141 mg/mL.结论:所建指纹图谱稳定、准确、专属性强,可用于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的质量控制;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可用于同时测定其中10种有效成分的含量.

    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高效液相色谱法指纹图谱含量测定

    三叶青藤叶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及其5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谢平陈丹洪丽婷刘秀棉...
    939-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三叶青藤叶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并同时测定其中5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三叶青藤叶配方颗粒中绿原酸、异荭草苷、异荭草苷-2′-O-鼠李糖苷进行定性鉴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3批样品中总黄酮(以异荭草苷计)含量,并对其粒度、水分、溶化性及装量差异进行检查.以异荭草苷为内参物计算其余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采用一测多评法测定样品中新绿原酸、绿原酸、荭草苷、异荭草苷、异荭草苷-2′-O-鼠李糖苷的含量,并与外标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绿原酸、异荭草苷、异荭草苷-2′-O-鼠李糖苷TLC图斑点清晰,分离度好,阴性对照无干扰.样品中异荭草苷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为7.73~61.82μg/mL(r=0.9999);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加样回收率为93.75%~97.85%(RSD=1.41%,n=6).3批样品不能通过一号筛且能通过五号筛的平均百分率分别为1.51%、1.55%、1.29%(n=3),含水量分别为4.63%、5.18%、4.03%(n=3);颗粒均在5 min内溶化;装量差异为4.8%~5.0%,均符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颗粒剂的相关规定.一测多评法测定5种成分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2.325~93μg/mL(r=0.9999)、5.125~205μg/mL(r=0.9999)、1.150~46μg/mL(r=0.9993)、2.625~105μg/mL(r=0.9999)、4.725~189μg/mL(r=0.9999);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3%;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78%~106.13%(RSD=2.33%,n=6)、95.07%~103.32%(RSD=2.72%,n=6)、97.17%~105.43%(RSD=2.98%,n=6)、95.52%~101.33%(RSD=2.46%,n=6)、99.42%~105.56%(RSD=2.34%,n=6).异荭草苷相对于新绿原酸、绿原酸、荭草苷、异荭草苷-2′-O-鼠李糖苷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0.731、0.805、0.821、0.590;一测多评法测得5种成分的含量分别为0.828~1.123、2.379~3.118、0.281~0.880、1.039~1.393、2.121~3.209 mg/g,外标法测得的含量分别为0.803~1.099、2.345~3.085、0.269~0.872、1.039~1.393、2.113~3.201 mg/g;两种方法测定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所建质量标准简便、快速,可用于三叶青藤叶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所建一测多评法准确、高效,可用于同时测定三叶青藤叶配方颗粒中5种有效成分的含量.

    三叶青藤叶配方颗粒质量控制薄层色谱法紫外分分光光度法一测多评法含量测定

    莽草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紫杉醇耐药人乳腺癌细胞的逆转作用研究

    张璐陈思颖王谦张锦...
    945-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莽草酸进行结构修饰,并探讨其衍生物对紫杉醇耐药人乳腺癌细胞MCF-7/PTX的逆转作用.方法:以莽草酸为先导结构,通过酯化、酰胺化、氢化、还原等方法对其1位羧基进行结构修饰,合成一系列莽草酸衍生物;以非耐药细胞MCF-7为参照,采用MTT法筛选具有抑制活性的衍生物,并同法考察活性衍生物对MCF-7/PTX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和逆转倍数(RI);以耐药相关蛋白转胶蛋白2为靶点,采用Glide 1.0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将活性衍生物与转胶蛋白2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共合成得到15个衍生物(T1~T15),其中T4~T15为首次合成所得.MTT试验结果显示,(3R,4S,5R)-N-苄基-3,4,5-三羟基-1-环己烯-1-甲酰胺(T7)、(3R,4S,5R)-N-(3,4,5-三羟基-1-环己烯甲基)-苄胺(T14)、(3R,4S,5R)-3,4-O-异亚丙基-5-O-乙酰基-1-环己烯-1-甲酸甲酯(T15)对MCF-7和MCF-7/PTX细胞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各剂量T7、T14、T15+紫杉醇联用组对MCF-7/PTX细胞的IC50值均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紫杉醇单用)组(P<0.05);T14、T15的RI较高,其最高剂量的RI已达8.8、9.3,与阳性对照药物维拉帕米(10.8)相当.分子对接结果显示,T73、4位上的羟基可与转胶蛋白2催化区域的Arg625、Asp627形成多个氢键;T14除上述氢键外,其1位上的二级胺侧链还可与转胶蛋白2的Glu657形成氢键;T15母核上的羟基被供电基团衍生化后,其与转胶蛋白2的结合更为紧密,抑制作用有所增强.结论:衍生物T7、T14、T15对紫杉醇耐药人乳腺癌细胞均具有一定的逆转活性.母核上的多羟基结构是莽草酸及其衍生物与转胶蛋白2形成氢键的主要结构区域,对其进行供电基团衍生化或在莽草酸1位羧基引入二级胺、疏水基团等均可有利于增强衍生物的耐药逆转活性.

    莽草酸衍生物转胶蛋白2乳腺癌紫杉醇耐药逆转作用

    草果醇提物不同极性部位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陈石梅黄比翼黄锁义
    953-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草果醇提物4种不同极性部位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为该植物中抗氧化活性化学成分的开发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草果的干燥果实粉碎后,用9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经旋转蒸发浓缩、水浴蒸干后得到醇提取物浸膏;将该浸膏以水分散,再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分别合并各溶剂萃取液,并收集下层水相,再经旋转蒸发浓缩、水浴蒸干后得到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和水部位.采用经典体外抗氧化活性试验,以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作为阳性对照,考察草果醇提物不同极性部位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对三价铁离子(Fe3+)的还原能力.结果:草果醇提物4种极性部位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均达到80%以上,其清除能力强弱排序为乙酸乙酯部位>BHT>正丁醇部位>石油醚部位>水部位;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大部分约为30%~40%,其清除能力强弱排序为正丁醇部位>石油醚部位>水部位>乙酸乙酯部位>BHT,但整体弱于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对Fe3+也有一定的还原能力,其还原能力强弱排序总体上为正丁醇部位>BHT>乙酸乙酯部位>石油醚部位>水部位,但当水部位质量浓度为4.0μg/mL时其还原能力升至最强.结论:草果的不同极性部位均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能力,但其在不同抗氧化活性试验中的抗氧化活性能力强弱排序并不一致;乙酸乙酯部位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强,正丁醇部位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对Fe3+的还原能力最强.

    草果醇提物极性部位抗氧化活性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