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园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

王绍增

月刊

1000-6664

jcla@china.com

010-88382517、68318322

100037

北京海淀区甘家口21号楼708室、711室

中国园林/Journal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宗旨是:立足当今世界风景园林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前沿,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为核心,涵盖学科各主要拓展领域和方向,开展学术理论和科技研究成果的交流、教育实践和规划设计作品建设成果的介绍与实例评析,传播科技知识,繁荣风景园林学科和促进行业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开放共享背景下城市公园绿地露营满意度评价——以广州为例

    李世杰曾晓悦樊德良邢亚龙...
    7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居民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需求日益增长,出现了在城市公园中开展露营活动的新现象,因此有必要探讨城市公园如何更好地支撑露营活动的开展.从游客满意度视角出发,通过构建城市公园露营满意度指标体系,基于在广州部分城市公园获取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IPA-Kano模型对城市公园承载露营活动的满意度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基本型要素包括从公园入口到露营点的方便程度、随身财物的安全、消防安全、疫情防控措施、露营区域的空间充足程度、露营区域的私密性/嘈杂程度、露营区域的树荫、开放区域大小和草坪的保养维护水平,是最需要改善的要素:关键性绩效型要素包括停车方便程度和蛇虫叮咬,是第二优先级的待改善要素;不同要素的露营满意度在不同类型公园间存在差异.旨在提高城市公园满足居民露营需求的能力,以期为城市公园绿地的开放共享方式提供参考借鉴.

    风景园林城市公园露营满意度IPA-Kano模型开放共享

    多源数据支持下的宜昌市城市慢行廊道选线及设计研究

    蒋勇颜佳周含芝
    7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速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节奏,同时也引发了城市交通拥堵、居民出行品质下降等问题.当前,城市建成环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建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而慢行廊道的建设是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重要途径.但城市慢行廊道的规划建设多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缺少从人本尺度出发的精细化空间识别与选线效能评估.基于此,以宜昌市旧城区慢行廊道建设项目为例,结合市民出行特点与需求、城市物理空间环境等因素,充分考虑其通行性、景观性、舒适性、经济性,基于"5D理论"运用城市街景数据、POI数据、交通数据和热力图数据等对城市建成环境品质进行系统性测度,实现宜昌城市慢行廊道选线适宜性评估.并根据研究结论,从城市慢行系统交通组织、空间构成及基础服务设施维度提出相应设计策略.旨在将宜昌打造为通达舒适的标杆慢行廊道,为城市慢行系统的建设实践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风景园林慢行廊道选线规划多源数据城市设计宜昌市

    探索景观触媒效应下城市后工业景观设计推动山地城市更新的途径

    王哲朱捷
    8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工业景观作为保护及利用工业遗产的重要范式,体现出生态修复、形象展示、文化传承、功能重组和产业开发的复合价值,已逐渐成为城市片区更新发展的重要抓手.根据当前后工业景观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发现在高质量城市更新的背景下,有必要从全局视角对成群成片的城市后工业景观更新进行整体性、持续化、多维度地思考.在此基础上,引入景观触媒效应的理论方法,剖析城市后工业景观触媒的特质,总结城市后工业景观在山地城市中的显著特征与设计关键;提出通过城市后工业景观触媒效应的激发推动老旧城市片区有机更新的实施途径,从而促进山地城市朝着生态功能健全、山城形象凸显、文化氛围浓厚、功能活力焕发、文旅业态兴旺的方向持续发展.

    风景园林景观触媒效应山地城市城市后工业景观城市更新

    大熊猫国家公园社区管理公平性测度及调控机制研究

    张引陈秋瑾张雨琦杜春兰...
    9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管理是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中的重点与难点.国家公园社区管理中存在显著的公平性问题,但对此理论认识、定量分析和调控对策不足.基于农户公平感知视角,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园区)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半结构化访谈、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测度社区管理公平性,剖析其空间影响因子和规划调控途径.研究发现:1)唐家河社区管理的承认公平较为积极,但程序和分配公平较为消极,在不同行政村和村民小组中存在差异;2)农户学历、年收入及护林员等部分职业会正向影响公平感知,而年龄则负向影响公平感知水平;3)社区管理公平性水平受边界与分区、野生动物栖息地、区位交通条件、政策空间分异等空间相关因素影响,提出相应的规划和政策调控途径.首次提出了国家公园社区管理公平性的定量测度方法,揭示社区管理公平性的分异特征及空间影响因素,为其管理和规划优化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风景园林自然保护地社区治理公平感知规划调控

    基于面积系数法的乡村景观碳模型建构及测度研究——以直山村为例

    李哲袁福甜王立亚周正...
    99-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碳"视野下的乡村景观研究与实践是当代风景园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面向,乡村景观碳源碳汇量化解析与制图分析是其研究基础与技术途径,以面积系数法构建的乡村景观碳模型及其测度技术研究亟待开展.基于"三生空间"景观要素进行乡村碳源碳汇因子聚类,建立碳源碳汇清单并计算景观要素基础碳量,依托GIS平台关联对应面积、获取碳系数,建立乡村景观碳模型.以直山村为例,根据景观要素SHP图形数据库将碳模型进行制图表达,实现乡村景观要素的碳量集成与测度解析.相关研究为乡村景观要素碳源碳汇联立分析提供了一种可借鉴、可发展的技术框架与测度方法,为乡村景观碳模型系统建构与纵深发展提供研究基础.

    风景园林乡村景观面积系数法碳模型测度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生态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体系构建研究——以佛山市为例

    马源陈丽华关志烨
    106-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目前存在重经济轻保护、重遗产轻环境等问题,促进生态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能够有效推动城乡建设与文化传承相得益彰的高品质空间建设.佛山是一座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城市,平衡好历史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之一.以佛山市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在摸清文化遗产资源类型、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上,搭建生态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和联动发展的分析框架,构建文化遗产空间保护体系.首先,全面挖掘和梳理佛山市多层次多元化的生态-文化资源,划定不同等级的资源集聚区:其次,提出"文化遗产+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空间保护体系构建策略;最后,构建"生态基底+遗产空间+遗产廊道"的分级分类空间保护利用模式.生态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体系的构建是从文化遗产单体保护到生态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和系统性整体保护的转变,对于城乡环境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风景园林国土空间规划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协同保护体系佛山市

    基于群落生态学原理的风景林景观更新策略研究——以深圳市仙湖植物园为例

    饶显龙喻敏何田恬楼凌云...
    113-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定位以风景旅游为主要功能之一的深圳市仙湖植物园分布有较大面积的风景林,其质量高低对深圳市和仙湖植物园的景观风貌优劣产生重要影响.运用群落生态学的相关调查方法分析和评估风景林的群落演替趋势、结构稳定性、景观动态变化等.研究结果显示,仙湖植物园风景林呈现退化趋势、群落结构简单、乔灌木断层现象严重、植物多样性低、植物群落中缺乏潜在优质的演替建群树种等问题,直接影响着仙湖植物园风景林的景观质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仙湖植物园风景林景观质量更新的原则和策略、目标与措施、建群树种选择及群落的构建模式,以期为仙湖植物园及其他风景林提质更新提供参考借鉴.

    风景园林风景林群落生态学景观更新仙湖植物园

    一种基于多维度生态评估的自然保护地边界优化方法——以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为例

    李业涵刘楠吴雪飞
    119-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准确划定自然保护地边界是设立保护地及制定和实施保护管理措施的首要前提,厘清自然保护地边界是在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的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以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双保护为目标,基于InVEST和SWAT模型综合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并基于生物完整性等级(Degree of Biological Integrity,DBI)和生态增强因子(Enhancement Factor,EF)评估了保护成本及生态效益,提出了一种自然保护地的边界优化方法.基于这种方法将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的现有边界优化为涵盖总体自然边界、核心生态边界与管理边界的多重边界,从而使生态系统服务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使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并同时考虑管理效益,确保新增保护成本较低.

    风景园林自然保护地边界生态系统服务生态评估保护成本生态效益

    兼顾鱼类保护与发电需求的秦岭清水河观音峡电站段生态修复设计

    侯姝君刘海龙
    126-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自然保护地内的建坝河流生态系统修复逐渐受到重视.秦岭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和中央水塔,其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地位十分重要.针对秦岭渭水河珍稀洄游鱼类保护的目标,探讨了恢复河流连通性的多种方案,借助HEC-RAS软件模拟及结果分析,运用水文学、河流生态学、生态水工学、风景园林学的思路与方法,探讨通过拆除观音峡水库大坝同时保留一定发电功能的方法来恢复自然流淌河流、维护珍稀鱼类的生态过程,并且兼顾发电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可能性策略.

    风景园林秦岭生态修复建坝河流洄游鱼类自然流淌河流

    20世纪中国通商口岸儿童游戏场与儿童游憩研究

    张亦弛秦晴
    13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儿童游戏场国际发展史中,中国的儿童游戏场经历了独特的发展历程.与欧美各国因解决自身城市问题而出现的儿童游戏场不同.中国儿童游戏场的兴起与发展源自欧美风景园林思想与本土经济、社会、文化的碰撞.旨在探讨20世纪上半叶上海、天津和广州3个近代中国最重要通商口岸内儿童游戏场的发展历程,以期考察中国儿童游戏场和儿童游憩观念的形成过程.本文指出,在20世纪前,这些通商口岸的儿童常被视为"缩小的成人",并采取成人的休闲活动进行游憩;而随着"安全""教育""体育"等欧美思潮在20世纪的传播,这些城市的儿童游戏场也先后引入了安全舒适的活动场地、增长见闻的图书馆及锻炼身体的运动器械等一系列游乐设施,并衍发出促进儿童身心发展、健康成长和社交需求等一系列休憩功能,使得儿童游戏场成为功能复合的特色城市空间.在此过程中,城市居民提升了对于儿童游憩重要性的认知,将儿童游戏场视为能够培养儿童融入社会的重要工具.

    风景园林儿童游戏场儿童游憩儿童发展通商口岸近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