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园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

王绍增

月刊

1000-6664

jcla@china.com

010-88382517、68318322

100037

北京海淀区甘家口21号楼708室、711室

中国园林/Journal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宗旨是:立足当今世界风景园林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前沿,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为核心,涵盖学科各主要拓展领域和方向,开展学术理论和科技研究成果的交流、教育实践和规划设计作品建设成果的介绍与实例评析,传播科技知识,繁荣风景园林学科和促进行业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AHP-FCE模型的湖泊公园游憩空间效益评价及耦合机制研究

    叶阳向炀裘鸿菲
    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泊公园游憩空间效益呈现同质化、协调性差等问题,效益耦合机制亟待揭示.基于AHP-FCE模型建立舒适性、安全性、社交性和美学性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地面观测法、POE法、行为观察法、SBE-SD法等定性与定量方法,测评湖泊公园游憩空间效益,进行模糊综合评价(FCE)并揭示其耦合机制.结果显示:1)城市型湖泊公园效益高(2.33~3.38)且空间分布不均匀,城郊小型湖泊公园最差(2.18);2)距离水体越近、坡度越缓和、绿化覆盖率越高、建筑与设施数越多的游憩空间效益越显著;3)自然湖泊和植物游憩空间效益协调发展,而人工滨水和硬质活动空间效益濒临失调.系统评价了游憩空间综合效益水平,揭示了其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及耦合机制,为湖泊公园等城市蓝绿空间调控奠定了理论基础.

    风景园林湖泊公园游憩空间效益评价耦合机制

    以景观感知为中介的生态美学践行途径:目标体系与营造策略

    费凡岳邦瑞聂静
    77-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美学是一门面向生态危机、致力审美体验与环境健康共赢的规范性学说,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如何借由景观感知研究助推生态美学观的传播,引导公众审美意识转向自然关怀与伦理正义,是风景园林学科关注的重点问题.基于此,旨在借由理论综述与案例分析探讨以景观感知为中介的生态美学践行途径.具体包括:1)在概念框架层面,讨论了景观感知、生态美学观及风景园林实践的关系;2)在价值规范层面,构建了践行生态美学的目标体系,包含"安全氛围的暗示""关怀意图的显露""地方文脉的反映""生态规律的阐释"及"生态伦理的激发"5个关键维度;3)在实践应用层面,凝练了围绕目标体系的一系列风景园林营造策略.通过系统认识美学规范与景观实践间的作用关系,以期为基于人本感知的、面向当代美学诉求的风景园林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风景园林生态美学景观感知目标策略

    国土全域历史保护视角下南宁市域历史景观基线图的构建及启示

    蒋定哲周剑云鲍梓婷
    8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规划改革进程中号召全域历史文化保护,象征从"文物遗产视角"转向"全域历史景观视角","景观方法"已逐渐进入历史保护领域并发挥有效作用.基于"景观基线"的研究方法,借鉴英国历史景观特征评估工具的经验,以广西南宁为例开展"市域尺度"的历史景观基线构建工作.针对南宁约2.2万km2的行政范围,基于ArcGIS平台构建历史景观信息数据库,从自然历史、乡村历史、城镇历史3个维度建立南宁市域的历史景观评估基线图并进行层积解译.该实践为中国全域历史保护的工作要求提供了构建历史基础信息数据库、完善全域历史景观体系框架、建立保护与开发的决策参考机制、增强历史景观的动态管理等方面的启示.

    风景园林景观基线历史景观特征评估历史景观基线图全域历史保护南宁

    基于ISODATA空间镶嵌聚类的流域生境质量演变——以河南省黄河流域周边城镇为例

    冯君明李翅冯一凡
    8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空间异质性原理和大量实证研究结果认为,在生境质量评估过程中,使用空间镶嵌分类代替土地利用/覆被分类可以更加完整地捕捉土地空间组分、结构与生态功能差异.以河南省黄河流域周边城镇为研究区,提出以ISODATA聚类为核心的空间镶嵌分类框架,并将分类结果用于InVEST生境质量模型评估过程,最终探讨研究区2000-2020年生境质量演变的整体与样带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拥有5类支柱性和6类过渡性空间镶嵌类型,各类空间的演变体现出建设用地等扩张对空间镶嵌模式全局的差异性和联动性影响;研究区生境质量整体呈"西北高、中东低"的分布格局,研究期内Ⅲ等生境质量空间大幅减少,Ⅰ、Ⅱ等生境质量空间逐渐增加,过渡性空间在其中起到了重要影响,该影响在自然地理样带和城镇发展样带典型的过渡地段均有所体现.研究结果对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功能调控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价值.

    风景园林生境质量空间异质性空间镶嵌分类ISODATA聚类黄河流域周边城镇河南省

    供需匹配视角下老工业区绿地游憩服务的分异特征及优化研究——以哈尔滨香坊老工业区为例

    梁凡陆明王一晴吴远翔...
    96-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城市化发展而出现的一系列城市生态问题和生态扰动,其根源在于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需求间的不平衡.老工业区由于绿地的建设条件、数量规模及空间布局等限制条件,均无法适应当代城市发展.退休职工的聚居也使居民对休闲游憩的需求急剧增加,导致游憩服务供需矛盾进一步凸显.因此,以哈尔滨香坊老工业区为例,构建适配于老工业区绿地游憩服务供需量化及二者匹配分析的方法体系,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分析和老工业区绿地评估提供新的思路.首先,对供需分异极端化地块进行分类解析,明确了绿地优化的重点对象,即Ⅴ类和Ⅰ类供需分异区,为老工业区的绿地建设提供时序依据.其次,基于匹配结果,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强调提升边缘闲置空间的供给能力和内部附属绿地的多功能性,以此满足老工业区集中性和日常性的高游憩活动需求,最终实现城市整体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和老工业区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

    风景园林老工业区游憩服务供需分析绿地系统

    诗意的丈量——景观诗词文本挖掘与空间制图研究进展

    李畅梁启凡翟俊
    103-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研究诗词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有利于指引规划设计师对诗词文化景观的空间营建,引导人们在诗词文化景观中的意境感知.从发文趋势、研究区域、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技术汇总5个方面对诗词文学文本挖掘与空间制图研究进行系统文献综述,并总结出当前诗词文学定量研究的技术指标.同时,对诗词文学文本挖掘与空间制图丈量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探讨了诗词文学中的时空耦合对景观发展的作用机制、空间营建及引导意境感知体验的应用途径,以期丰富诗意的丈量手段与诗意景观的复兴.

    风景园林诗词文化景观时空耦合意境营造诗词意境感知

    西南地区工业遗产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陈航高凯龚政
    109-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业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变革,也记载着城市的历史,对其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的研究是保护和活化利用的重要依据.西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独特,使得其工业发展同中东部地区相比有自身的特殊性.选取西南地区48处国家级工业遗产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工业遗产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时间分布看,西南地区工业遗产具有时间跨度大、历史延续性强、阶段性突出的特征,且以近现代工业遗产为主;2)西南地区工业遗产在空间分布上呈"东多西少"的不均衡态势,其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表现出"大集中、小分散""东密西疏"的聚集特征,形成了"一核一副、带状分布"的分布格局;3)在影响因素方面,西南地区的工业遗产分布受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历史环境和政府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研究成果形成西南地区工业遗产时空分布及其内在机制的地域特征的前沿探索研究,对西南地区工业遗产研究具有基础作用.

    风景园林工业遗产时空分布分布特征空间分析影响因素西南地区

    基于四素同构的哈尼族传统村落声景特征及保护策略——以阿者科为例

    谢辉朱颖罗俊田雨...
    116-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哈尼族传统村落因其独特的文化和生态布局,声景资源丰富且特色鲜明,但缺乏系统性研究.以"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哈尼族传统村落阿者科为例,对四素空间的声环境进行主客观评价分析.发现多数空间的声压级在50dBA左右,且以低频为主.村落以水为径,串联起自然生态,水声还能为游客提供较高的情绪价值;文化与自然空间相互作用后的声景舒适度为最高;村民生长于斯,赋予了村落丰富的声景资源.最后提出了3个声景保护策略,即保护村落的原真性,实现特色声景的有机呈现;促进生态保护与水源保育的正向循环,构建自然和谐的声景;激活人的活态属性,延续村落空间的声景活力.

    风景园林声景哈尼族传统村落四素同构保护框架

    地方性视角下畲族村落声景的"村民-游客"感知

    柳锐张云都铭
    123-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声景在地方性塑造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吸引力的关键因素.在发展旅游过程中,村民和游客成为地方性声景的主要感知者.以浙江丽水景宁县大均村、金坵村、东弄村3个畲族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识别出18种地方性声源,并分析村民和游客对声源与声景的感知.结果表明,自然声作为地方性声源在村民与游客的感知中均占主导地位,由村落依山傍水的生态环境所决定.与畲族文化相关的地方性声源虽被村民强烈感知,但游客感知较弱,是村民和游客感知差异的主要表现,且此类声源感知与声景感知的相关性最强.基于"村民-游客"的声景感知异同,针对地方性自然声中的流水鸟鸣声和人工声中的畲族民歌、畲语、惠明茶采制声构建声景优化策略.最终提出依托旅游的少数民族特色村落发展应在规划层面结合地方性声源组织游线,强调自然声中的流水鸟鸣声和人工声中的畲族民歌、畲语、惠明茶采制声,增强村民和游客对畲族特色声景的感知.在设计层面应优先保护与劳作民俗相关的地方性声源,使之与活动场所紧密结合,凸显地方性声景的文化内涵,增强村民的自主保护意识和游客的地方感知.

    风景园林声景"村民-游客"感知畲族村落地方性景宁

    圆明三园进出水口探析

    贾贯峰
    129-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圆明三园作为京西海淀山水御园,河网密布,水系勾连,引玉泉山水、万泉河水入园,辅以自有泉水,遂有河湖溪渠,山泉瀑布之胜景.三园周边环绕护园河,外围河水通过水闸、涵洞、暗沟等流入三园,主水自藻园门东进水闸而入,自长春园东墙出水闸闸、七孔闸、绮春园东墙二孔闸、五孔闸出,合"西北为首,东南为尾"之势.由样式雷图及文献可见,三园进出水口数量约30处,起到进水、出水、沟通水系、连接园区的作用,三园进水、出水呈现出相似而又不同的规律.

    风景园林圆明三园样式雷图进出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