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园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

王绍增

月刊

1000-6664

jcla@china.com

010-88382517、68318322

100037

北京海淀区甘家口21号楼708室、711室

中国园林/Journal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宗旨是:立足当今世界风景园林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前沿,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为核心,涵盖学科各主要拓展领域和方向,开展学术理论和科技研究成果的交流、教育实践和规划设计作品建设成果的介绍与实例评析,传播科技知识,繁荣风景园林学科和促进行业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工智能不只是工具

    王向荣
    2-3页

    人工智能推动中国风景园林专业发展的潜力及路径

    史舒琳王暠杨锐
    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的发展浪潮已席卷全球,在中国也已成为社会经济各方面发展的重要助力.然而,在风景园林专业领域,尚未有从全局视角探讨人工智能可能对风景园林专业知识与实践架构带来的结构性改变.基于系统文献综述,识别人工智能在风景园林领域的发展趋势,以及提升和拓展风景园林专业架构的具体领域,进一步提出依托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有利于风景园林专业全局发展的4个转变方向,即由经验驱动转向数据循证驱动、推动全生命周期工作闭环、加快融入和打造平台生态,以及尽快推进专业和持续职业教育变革等,并探讨各方向的实现路径,为我国风景园林专业借助人工智能、实现突破性发展提供参考.

    风景园林专业人工智能知识与实践架构

    人工智能赋能城市滨水空间秋季景观特征识别与活力提升——以上海市黄浦江为例

    汪洁琼江卉卿陈俊延柯楠...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海市积极深化"一江一河"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滨水空间,以绿化品质提升的"四化"建设为引领,促进季节性景观营造,从而激发滨水空间活力.针对城市滨水空间尺度大、范围广、数据多的特征,以人工智能赋能下滨水秋季景观特征的全覆盖、多时相、数字化识别为核心,以上海市黄浦江滨水空间中心城区段为例,训练滨水空间秋季景观特征识别的深度学习算法构建语义分割模型,实现对实证案例大批量样本数据的秋季景观特征智能化识别与测度;通过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based services,LBS)大数据分析手段,量化揭示上海市黄浦江滨水空间中心城区段活力时空分布特征.探索影响城市滨水空间活力的秋季景观特征的关键因素,为城市滨水空间秋季景观的营造与活力激发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风景园林人工智能城市滨水空间秋季景观特征语义分割基于位置的服务(LBS)

    基于计算机视觉与街景图像的城市街道绿化泛类结构量化分析与分布机制研究

    胡一可张龙浩刘开鑫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城市化和环境压力加剧的背景下,对城市街道绿化泛类结构(urban street greening general structure,USGGS)的量化是加强城市区域碳汇、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前提.通过量化与分析不同城市的USGGS.探究其与城市建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用改进的DeepLabV3+神经网络模型,对天津、杭州、深圳的城市全景街景图像进行语义分割,并结合细粒度数据量化USGGS,使用Robust回归模型分析USGGS与城市功能属性POI的关系.研究显示,天津的USGGS主要由单乔木和乔-灌结构组成,与商业属性和生活属性的POI紧密相关;而杭州和深圳则展现出包括草本植物在内的多样化USGGS与休闲文化设施的POI更强的关联性.通过对3个城市USGGS的量化、分析与比较,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和管理奠定了一定的数据基础,同时基于城市街景图像对USGGS的分析也为城市碳汇计算与城市热环境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风景园林城市街道绿化泛类结构街道空间计算机视觉语义分割Robust回归

    基于公民科学数据测算物种保护优先性的方法优化研究——应用机器学习与智能优化算法

    侯姝彧尚轩仪刘彦李晖...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民科学观测记录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规划研究和实践中常用的数据来源,但存在记录点代表性有限和热点聚集等问题,充分了解其局限性及可能存在的偏差对于有效的保护规划至关重要.选用广州市100条鸟类系统调查样线数据作为基准,分析同时期公民科学数据的偏差情况及不同数据筛选方法和优先性测算方法的改善效果.采用3种数据稀疏方式减小公民科学数据热点聚集产生的影响,对鸟类记录点及其所处环境进行机器学习并构建275种鸟类的分布模型,基于此测算保护优先性.广州市公民科学观测记录数据热点聚集明显,对其进行稀疏有助于减小物种分布模拟偏差,但与基于系统调查数据得出的结果相比仍具有较大差距.对比传统丰富度方法与智能优化算法的保护优先性测算结果显示,智能优化算法可以更有效地识别丰富度不高但对特定物种更重要的区域,且对公民科学数据采样不均问题带来的保护优先性测算结果偏差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因此,在利用公民科学观测记录进行规划研究和实践时,宜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数据筛选、物种分布模拟及保护优先性测算,以取得更加可靠的结果.

    风景园林风景园林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物种分布模型人工智能公民科学

    风景园林平面图生成设计数据集增强方法研究

    陈然罗晓敏凌霄赵晶...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平面图生成是生成设计研究中的核心部分,然而数据集的匮乏制约了生成设计研究的发展.为了低成本地解决数据瓶颈问题,提出并验证了一个基于算法驱动的数据增强框架.首先,结合深度学习和生成设计任务特征,提出外环境切割、分层训练和曲线优化3个关键步骤,基于此构建了一套完整有效的风景园林平面图数据增强框架.其次,基于测试集对框架各个部分进行消融实验,验证该框架的有效性.最后,应用该框架生成一套高质量的数据集,并将数据应用于风景园林生成设计的"图像分割""布局生成""平面渲染"三大主流任务,在实践中验证该框架的有效性.

    风景园林深度学习数据增强平面生成设计语义分割

    基于生态网络优化对比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策略研究

    周燕刘梦瑶王丽娜禹佳宁...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网络构建有助于整合破碎绿地斑块,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过程中的关键区域并制定针对性措施,为生态型国土空间整治提供方法与技术支撑.然而,目前基于自然资源与土地利用现状构建的单一时空情景生态网络,忽略了网络与城市发展的动态变化,其稳定性与连通性缺乏验证反馈,契合城市发展的合理网络优化方案尚不明晰,生态保护措施难以适应未来城市空间的发展变化.在构建现有生态网络的基础上,对未来城市土地利用扩张情况进行预测,从生态源地、廊道、节点的动态修复视角设置增加生态踏脚石、清除生态障碍点和保护关键生态夹点3种网络优化情景,通过网络连通性分析对3种修复情景进行优化效应评估.结果显示,3种修复情景中,消除生态障碍点对生态网络的优化作用最明显,是未来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的主要关注方向.以通城县为例,判定了生态网络的最佳优化方案,提出适应现状地域特征、面向未来发展方向的生态安全格局,从生态资源要素与城市发展动态演替的视角为生态格局优化提供新思路,为生态型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提供科学技术方法.

    风景园林生态网络MSPA情景模拟生态安全格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山水思想下传统人居环境营建经验探析——以楚国都城为例

    王发堂卢星雨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时代的人居环境建设离不开对历史的梳理.通过历史考据、问题剖析、田野调查与图解分析的系统性方法,首先,从山水精神化、山水哲学化和山水文化化3个层面的独特视角,对传统文化中山水思想的起源进行了梳理;其次,从实践层面讨论了山水思想下的都市营建实践策略与经验;最后,以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都城的营建为例,从都城择址、布局与城防等层面讨论了传统山水思想的外化与实践观.期望能够从山水思想的研究中寻找到当代理想人居的文化资源和理论信息,为当代生态城市的推进提供有益启示.

    风景园林人居环境山水思想营建经验楚国都城

    高层建筑空中花园空间感知及需求研究

    李燕杜宏武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中花园作为高密度城市中地面开放空间的补充,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成为高密度环境中重要的空间要素和设计语言,并发挥多方面的综合效益.通过人工识别和调用计算机视觉分析应用程序接口对空中花园网络图片内容进行提取,采用SPSS统计学方法分析空中花园的构成要素.利用主要构成要素构建空中花园空间感知及需求内容框架,并结合精化Kano需求模型(Refined Kano Model)分析公众对空中花园各空间要素的需求及层次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公众对空中花园7类一级需求要素中最为注重天空景观、城市景观、公共设施和休闲活动,满足"微休憩"需求是其空间营造的重点;公众对空中花园的空间价值和重要性认知不足,其建设和推广有赖于政策激励;人们普遍接受了空中花园在高密度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语境,但周边环境对空中花园的支持作用仍需进一步讨论.

    风景园林空中花园空间需求高层建筑高密度环境精化Kano模型

    "人景"思维模式下乡村景观特征评估与管护的研究视角

    吴雨浓周建华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景观反映了人类、地方和自然之间原初和广域的关联作用,是人地关系的基础单元.乡村景观特征产生于人地关系,发展及特征化于人景关系.从人地关系的景观视角,探讨"人类世"人景关系的形成、系统化背景及多元特性,进一步分析乡村中的"人"和乡村景观的关系,厘清乡村景观特征评估和管护的焦点内容和核心目的,形成一种新的思维逻辑以指导乡村景观特征识别后阶段的进一步研究.景观特征评估是管护景观特征以应对变化的有力工具,尤其是在乡村地区,而管护的最终目的是人的活动与景观特征能够协调共生,在满足人类需求和应对快速发展影响所带来的压力的同时,乡村景观能保持多样性和连续性等特征状态,以实现景观的可持续性.

    风景园林人景关系人景系统耦合协调乡村景观景观特征变化景观管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