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月刊

1006-6586

winter_wy@126.com;wenbin7548@163.com

010-51905307

100035

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大街2号成铭大厦C座602室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Journal China Medical Device Information
查看更多>>本刊本着满足临床工程管理、技术人员和医疗设备科研开发工作需要的宗旨,传播国内外最新医疗器械科技、市场及政策法规信息,以促进我国医疗器械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超声造影鉴别诊断周围型肺局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

    赖秋香谢美华
    128-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超声造影鉴别诊断周围型肺局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经活检病理、CT增强扫描确诊为周围型肺局灶性病变患者6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诊断结果.结果:所有患者经活检病理检查结果中良性病变占55.00%(33例),恶性病变占45.00%(27例).对良性、恶性病灶增强时相分析对时发现具有一定差异,良性病灶以早期增强为主,高达81.82%(27例),较恶性病灶中的26.63%(8例)更高(P<0.05),恶性病灶以晚期增强为主,高达66.67%(18例),较良性病灶中的12.12%(4例)更高(P<0.05).良性、恶性病灶之间造影模式具有差异,良性病灶以树枝状增强为主,高达63.64%(21例),较恶性病灶中的14.81%(4例)更高(P<0.05),恶性病灶以向心性增强为主,高达62.69%(17例),较良性病灶中的3.30%(1例)更高(P<0.05).恶性病灶中肺鳞癌、肺腺癌之间各增强时相、造影模式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恶性病灶敏感性74.07%,病灶诊断准确率71.67%.具有一定辅助诊断作用.结论: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周围型肺局灶性病变中可根据病灶时相特点及造影模式对周围型肺局灶性病变良性、恶性进行区分,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超声造影周围型肺局灶性病变临床价值

    高频超声检查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分析

    齐锦标叶琴董致远
    131-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应用高频超声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3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60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入研究组,同时纳入60例同期于本院行健康体检的儿童入对照组,上述所有参检儿童均行高频超声检查.分析高频超声检查检出研究组患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分布情况、血流分级、对比两组不同部位肠系膜淋巴结纵横径之比、最大径.结果:60例患儿经高频超声检查检出脐周部位淋巴结46例,检出率为76.67%(46/60);右下腹部位淋巴结3例,检出率为5.00%(3/60);脐周至右下腹部位淋巴结11例,检出率为18.33%(11/60).研究组Ⅱ~Ⅲ级血流分级明显高于对照组,0级血流分级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脐周部位、脐周至右下腹部位、右下腹部位肠系膜淋巴结纵横径之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脐周至右下腹部位最大径为(23.78±3.62)mm、脐周部位最大径为(19.85±4.19)mm、右下腹部位肠系膜淋巴结最大径为(15.22±3.50)mm,均大于对照组的(5.70±1.46)mm、(7.10±1.34)mm、(4.76±1.75)mm,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频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能够有效检出腹部不同部位的淋巴结,通过观察淋巴结的血流情况、纵横径之比、最大径等信息对病情进行有效的判断,可为临床诊疗提供有效的参考.

    肠系膜淋巴结炎小儿高频超声血流分级纵横径之比

    1.5TMRI与64排多层螺旋CT在脊柱骨折诊断中的应用及其特异度、灵敏度的比较

    林俊杰
    134-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脊柱骨折诊断中分别应用1.5T MRI与64排多层螺旋CT的特异度、灵敏度差异.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3年9月本院收治的疑似脊柱骨折患者共60例,全部入组对象分别接受1.5T MRI与64排多层螺旋CT检查,并进行手术治疗.金标准以手术结果为准,计算1.5T MRI与64排多层螺旋CT对脊柱骨折的诊断效能.结果:手术结果显示,60例疑似脊柱骨折患者共有21例确诊(阳性),另39例非脊柱骨折患者(阴性).1.5T MRI阳性与阴性分别检出24例、36例;64排多层螺旋CT分别检出23例、37例.1.5T MRI对脊柱骨折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0.48%、87.18%、88.33%、79.17%、94.44%;64排多层螺旋CT对脊柱骨折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5.24%、92.31%、93.33%、86.96%、97.30%.两种检查方式上述指标比较,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骨折诊断中应用1.5T MRI与64排多层螺旋CT均能够获得理想诊断效果,为疾病诊断与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脊柱骨折临床诊断1.5TMRI64排多层螺旋CT

    CT与MRI对肝癌患者的诊断价值研究

    王精华林芬芳
    137-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CT与磁共振成像(MRI)对肝癌(HCC)患者的诊断价值,以期为临床早期筛查诊断、针对性制定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2月~2023年8月于本院就诊的108例疑似HCC患者,以病理活检为"金标准",可将其分为HCC组(43例)、良性肿瘤组(65例),比较两组CT密度强化情况及MRI信号强化情况检出率,统计分析CT、MRI单独、联合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并对其不同大小病灶的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HCC组经CT诊断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CT密度强化情况及MRI信号强化情况检出率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P<0.05);CT、MRI联合诊断的灵敏度为97.67%,高于单独诊断,漏诊率为2.33%,低于单独诊断(P<0.05);CT、MRI联合诊断的总检出率及<2cm病灶检出率分别为97.67%、93.75%,均高于单独诊断(P<0.05).结论:CT、MRI联合诊断在肝癌患者中诊断灵敏度较高,漏诊率较低,可为临床诊断HCC提供可靠依据.

    MRICT肝癌诊断价值

    多层螺旋CT支气管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气管支气管结核患者诊断中的研究

    阙文娟廖德泳沈凤珍
    140-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在气管支气管结核疾病确诊中应用多层螺旋CT支气管图像后处理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龙岩市第二医院2021年5月~2023年5月存在有咳痰、发烧、盗汗、呼吸困难、咯血等临床症状且接受多层螺旋CT后高度怀疑气管支气管结核疾病的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多层螺旋CT支气管检查,将未经处理的原始图像资料作为对照组,将经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图像资料作为观察组,以术后病理活检为金标准,对比两组图像资料阳性率、诊断效能以及在支气管管壁增厚、支气管管腔扩张、支气管钙化、肺损毁等影像学征象的显示率.结果:观察组图像后处理技术阳性率98.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图像资料阳性率92.64%;且在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以及Kappa等诊断效能的对比上,观察组更高,而在影像学管壁增厚、狭窄、扩张等显示率上,同样为观察组更高,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气管支气管结核疾病确诊中应用多层螺旋CT支气管图像后处理技术可提高阳性检测率,同时对气管支气管结核影像征象有较好显示,诊断价值接近病理学检查金标准,利于临床确诊气管支气管结核,尽早开展对患者的相关诊治.

    多层螺旋CT支气管图像后处理技术气管支气管结核诊断影像学

    脊柱损伤临床诊断中MRI与CT检查的作用分析

    高剑龙喜红邹宝英
    143-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在脊柱损伤临床诊断中,应用MRI与CT检查的准确率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1月于本院行疑似脊柱损伤影像学检查的患者共计80例.根据检查方式不同分组,对照组(CT检查,n=40),研究组(MRI检查,n=40).比较最终检测结果与手术检出结果的符合率,并对典型影像图像进行分析.结果:①研究组中40例疑似脊柱损伤患者,手术诊断方式(金标准)共检出阳性31例,阴性9例;研究组共检测出阳性32例,阴性8例;对照组中40例疑似脊柱损伤患者,共检出阳性28例,阴性12例;②诊断效能.研究组诊断灵敏度及符合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在脊柱损伤临床诊断中,应用MRI与CT检查均能够对脊柱损伤进行诊断,但MRI检测方式诊断效能要较CT方式高一些.

    脊柱损伤MRICT诊断效能软组织影像

    头颈CTA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评估中的价值

    殷海燕
    146-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对脑梗死患者应用头颈CT血管造影(CTA)后再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价值分析.方法:本次试验抽取南通市海门区中医院在2021年3月~2023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0例,采取数字随机方式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检查,观察组实施头颈CTA检查,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中重度血管狭窄检出率;比较两组患者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斑块数量和类型.结果:分析两组颈动脉中重度血管狭窄检出率,对照组为73.33%,观察组为93.3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分析斑块数量以及类型,两组均可见钙化斑块、软斑块、混合斑块,在CCA以及ECA上两组斑块数量检出无明显差异(P>0.05),ICA上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评估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时,给予头颈CTA技术,效果较为显著,可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进行有效评估,并且已作为首选斑块检出检查方法,尤其是在ICA上,故此在临床病变评估方案中值得大范围推广与实施.

    头颈CTA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评估价值

    膝骨关节炎临床诊断中核磁共振扫描成像仪的作用分析

    李佳敏俞丽燕
    149-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膝骨关节炎临床诊断中核磁共振扫描成像仪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月~2023年1月膝骨关节炎患者86例,依次采取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MRI)检查方法,前者设为多层螺旋CT组,后者设为MRI组,对比两组检出率、诊断效能、诊断时间、灵敏度以及特异度.结果:MRI组检出率、诊断效能、诊断时间、灵敏度以及特异度均高于CT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MRI应用于膝骨关节炎中诊断价值更高,虽然时间较长,但是一般患者均可接受,优势较多,灵敏度与特异度更高.

    MRI膝骨关节炎多层螺旋CT

    心电图检测Aslanger征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其他冠脉严重病变的价值

    林小秀赖青英温梦荷
    152-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心电图检测Aslanger征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合并其他冠状动脉严重病变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选择AIMI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5月~2022年5月就诊,按照首份心电图检查结果,将出现Aslanger征的39例患者纳入试验组,未出现Aslanger征61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电图、冠脉造影检测,对比两组检查结果,同时检测两组患者心脏标志物(cTnl、CK-MB、NT-proBNP、LVEF)并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较对照组更容易出现STv3R-v5R↑、STv7-v9↑、STv4-v6↓、STV1↑、STav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Tv1-v3↓两组则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右冠状动脉(RCA)近端发生梗死占比82.05%(32/39),高于对照组的42.62%(26/61),RCA中远端占比及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占比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对照组更为严重,且双支病变、三支病变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各项心功能指标低于对照组.结论:出现Aslanger征的AIMI患者往往存在较高风险发生冠脉狭窄等冠脉病变的情况,患者的心功能更差,较未出现Aslanger征的患者更容易发生两支或以上冠状动脉病变,可直接反映AIMI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对临床病情评估有较高价值.

    心电图Aslanger征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疾病

    医用耗材使用合理性管理方法探讨

    刘纾
    15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医用耗材使用合理性管理的方法,以期为今后医用耗材的管理提供参考.方法:笔者所在医院于2021年1月开展分类编码的耗材管理模式,分别选取2020年度、2021年度全年的医用耗材使用情况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分类编码耗材管理模式在工作中的应用效果.结果:2021年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的百元医用耗材使用占比分别为24.60%、18.40%,均分别低于2020年的26.00%、2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2020年度相比,2021年度医用耗材的总金额增加了21.20%,高值耗材金额增加了40.40%,高值耗材品种数量增加了4.50%.针对每个季度抽取的300例医用耗材进行比较后,2021年度的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的使用不合理率分别为14.00%、12.70%、11.70%、7.00%,均分别低于2020年度的19.00%、18.70%、18.70%、18.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分类编码进行医用耗材管理,能够有效控制百元医用耗材的使用占比,便于对各类耗材进行管控,还能提升医用耗材的总收入,降低医用耗材的不合理使用率.

    医用耗材合理使用管理精益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