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王汉中

双月刊

1007-9084

ylxb@public.wh.hb.cn

027-86813823

430062

湖北武昌徐东二路2号油料所内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Oil Crop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报道的主要内容是油菜、花生、大豆、芝麻、向日葵及特用油料作物遗传育种、栽培生理、作物营养、品种资源、植物保护、生化测试、加工利用等有关论文、研究报告、研究简报和综述评论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土壤根肿菌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常德市油菜根肿病调查

    卢文斌郭诗芬徐定辉贺群华...
    897-9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肿病严重危害油菜及其他十字花科蔬菜,通过检测土壤根肿菌孢子浓度,能够评估田块中根肿病发生的风险程度,为防治根肿病提供参考.本研究利用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建立了油菜土壤根肿病菌qPCR定量检测技术.以来自湖南省不同地区的发病油菜植株和带病土壤对该技术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技术拥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该技术判定田间根肿病发病的根肿菌孢子阈值浓度为1.34×103个/克土壤,当土壤中孢子浓度高于阈值浓度时,油菜发生根肿病风险较大.对常德市各区县油菜种植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并随机采集481块田的土壤样本,利用本研究建立的定量检测技术测定了土壤中根肿病菌孢子浓度,发现根肿病在常德地区已呈多点发展,并有加速扩散的趋势,如不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油菜根肿病在常德地区将大面积爆发,严重危害该地区的油菜发展.对于常德市油菜种植区,根肿病菌孢子浓度小于1.34×103个/克土壤的田块,根肿病发病的概率较低,可种植普通非抗性油菜品种,但需加强根肿病病情监控.孢子浓度高于1.34×103个/克土壤的田块需及时进行化学防治,或者种植根肿病抗性油菜品种.

    油菜根肿病根肿病菌孢子qPCR常德市

    氮钙互作对花生氮素利用及钙素积累的影响

    尤召阳王建国刘颖闫振辉...
    904-9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氮钙配施对花生氮素利用及钙素积累的影响,本研究以花育25号为试验材料,在济阳和饮马泉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分别设置0和600 kg·hm-2(Ca0、Ca600)2个钙肥水平,以及0、75、150、225、300 kg·hm-2(N0、N75、N150、N225、N300)5个氮肥水平,研究氮钙互作对花生氮代谢酶和氮素利用及钙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氮钙互作显著提高花生生育前期叶绿素含量,饱果期Ca0条件下施氮花生SPAD值比不施氮提高3.8%~14.8%,Ca600条件下提高3.9%~15.2%;氮肥可提高花生氮代谢酶活性,成熟期Ca0处理在N300条件下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较N0条件提高了57.8%,Ca600处理提高了87.3%;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素利用效率逐渐降低,而施用钙肥可提高花生氮素利用效率,在相同施氮条件下,Ca600较Ca0的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分别增加10.1%~24.6%、7.1%~48.7%和2.1%~16.6%;氮钙互作提高了成熟期荚果中的钙素分配率,相同施氮条件下,Ca600处理较Ca0处理荚果中钙素分配率增加2.5~15.0个百分点,且在N225处理荚果中钙素分配率最大.综上,氮钙互作有利于提高花生生育前期叶绿素含量,增加氮代谢酶活性,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促进钙素向荚果的分配,且Ca600N150和Ca600N225处理的综合表现最优.

    花生氮肥钙肥氮代谢酶氮素利用钙素积累

    双重PCR区分检测花生黑腐病菌和花生基腐病菌

    潘斐敖莉丝潘汝谦纪春艳...
    913-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腐病和基腐病是威胁花生生产的重要病害.两种病害在田间发病症状十分相似,凭症状区分诊断困难.本研究利用calmodulin(cmdA)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针对花生黑腐病菌和基腐病菌进行了双重PCR的区分检测.结果表明,在反应体系浓度为1.8×、引物浓度为0.2 μmol/L、退火温度为62℃、反应循环数为37的条件下,可特异性地分别扩增出两条目的条带(274 bp和409 bp),检测灵敏限度为100 pg/μL.成功建立了可准确、快速区分检测花生黑腐病菌和花生基腐病菌的双重PCR,可为准确诊断和及时防控花生两种易混淆的病害提供科学的参考.

    花生黑腐病菌基腐病菌双重PCR

    大豆根瘤菌Y63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孙帅冷飘杨姝琦周顺馨...
    920-9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大豆生产中充分发挥共生固氮作用,在减少氮肥的施用、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保证耕地及农业生态系统健康、促进绿色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大豆品种中豆63为捕获宿主,对湖北省洪湖市高产示范田中的中豆63根瘤菌进行分离与鉴定.采用平板划线分离、BTB反应试验等方法筛选出符合根瘤菌表观特征的菌株,并将获得的菌株进行16S rDNA序列扩增,构建系统发育树,鉴定从中豆63的单个根瘤中分离得到的2个大豆根瘤菌菌株,分别命名为Y63-1与Y63-2.通过抗生素抗性分析表明,Y63-1具有羧苄青霉素(Carbenicillin)、头孢霉素(Cefotaximesodium)、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和利福平(Rifampin)4种抗性,Y63-2具有硫酸卡那霉素(Kanamycin)、羧苄青霉素(Carbenicillin)、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和利福平(Ri-fampin)4种抗性.最后以慢生型根瘤菌113-2及快生型根瘤菌HH103作为对照,将获得的两个根瘤菌Y63-1与Y63-2按一定的比例通过盆栽回接中豆63,在接种后42天及51天分别对不同接种比例下中豆63植株地上部分鲜重、结瘤数及根瘤干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Y63-1∶Y63-2=2∶1接种中豆63时结瘤效应最佳.混合接种后根瘤中Y63-1与Y63-2的比例初步鉴定结果显示,Y63-1为主效根瘤菌.本研究丰富了我国的根瘤菌资源,研究结果为大豆根瘤菌混合接种技术在大豆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生产中通过接种高效根瘤菌提升中豆63及其它品种产量潜力奠定了理论基础.

    大豆中豆63根瘤菌分离与鉴定根瘤共生

    一株降解阿特拉津的芽孢杆菌在向日葵中的应用

    林志伟白馨雨吴占文蔡杰...
    930-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改良培养基SMS,从长期施用阿特拉津的玉米田土壤中分离获得了一株可高效降解阿特拉津的芽孢杆菌Bacillus sp.ate-1,菌株保藏号为:CCTCC NO:M2019925.该菌株可耐受至少1000 μg/mL浓度的阿特拉津,且具有产生吲哚乙酸(IAA)的能力.利用该菌株发酵液进行向日葵的萌发试验,证实发酵液稀释40到100倍对种子萌发过程中根长的促进作用显著;通过测定盆栽试验向日葵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发现:在阿特拉津含量为5、10、15和20 mg/kg土壤中添加降解菌后,向日葵的叶绿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且以15 mg/kg的土壤处理提高程度最高;土壤脲酶与磷酸酶含量测定的结果也证实添加降解菌后酶活力均高于不加菌的处理.该结果的获得为阿特拉津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了新的微生物资源,同时为缓解阿特拉津对向日葵幼苗危害提供技术支持.

    阿特拉津降解芽孢杆菌IAA向日葵

    四种功能植物对花生田捕食性天敌昆虫与蓟马的影响

    朱悦晏方勤李晓孙文秀...
    938-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不同功能植物对花生田主要捕食性天敌和蓟马发生的影响,本研究在花生田种植了四种功能植物,设计为三组处理区(婆婆纳+接力植物菊芋处理区、百日菊处理区、菊苣处理区),构建花生-功能植物微景观系统,调查分析了不同处理区瓢虫科、花蝽科和食蚜蝇科三类捕食性天敌和蓟马的种群发生量和发生动态.结果表明:婆婆纳+接力植物菊芋处理区食蚜蝇发生总量显著高于花生单作,为1.85倍;苗期食蚜蝇大量发生时婆婆纳对食蚜蝇的吸引作用显著.这一组合中的接力植物菊芋在7月下旬至8月初对瓢虫科的引诱效果显著高于百日菊、菊苣和花生单作.百日菊处理区从7月中旬至8月下旬食蚜蝇科天敌发生量显著高于菊苣区、婆婆纳+菊芋区和花生单作区,而且其瓢虫科和花蝽科的总量也显著高于花生单作区,分别为花生单作区的2.44倍和3.02倍.菊苣处理区瓢虫科的总量是花生单作的3.35倍.此外,种植三组功能植物后,花生斑块的蓟马类害虫发生总量没有显著性下降,但三组处理区的花蓟马的发生量均显著低于花生单作区,婆婆纳+菊芋处理区和百日菊处理区花生斑块上早期发生的玉米黄呆蓟马的发生量显著低于花生单作区.本研究表明,婆婆纳对食蚜蝇科、菊苣和菊芋对瓢虫科、百日菊对三类天敌有显著的引诱效果,三组功能植物虽然不能压低花生上蓟马类害虫总体的种群数量,但对花生田优势蓟马花蓟马有一定控制作用;婆婆纳+菊芋和百日菊对花生上的玉米黄呆蓟马有一定控制作用,对于苗期花生蓟马控害有积极意义.

    功能植物捕食性天敌蓟马花生

    饲用油菜与紫花苜蓿混合青贮品质研究

    陈思玮万辰马瑛骏张克强...
    947-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为油菜饲料化的实际运用提供理论数据和技术支撑,选取盛花期的饲用油菜(Brassica napus L.)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原料,探究二者混合青贮对其营养和发酵品质的影响.饲用油菜和紫花苜蓿盛花期进行刈割后按鲜重比0∶10、3∶7、5∶5、7∶3和10∶0的比例进行混合青贮.分别在发酵第5、10、20、40和60 d时开罐分析营养成分和发酵特性的动态变化,结合V-Score评分法和模糊隶属函数法对混合青贮饲料品质进行综合评价,探讨二者混合青贮的适宜比例.结果表明,饲用油菜和紫花苜蓿单独青贮组发酵品质整体较差.随着紫花苜蓿混合比例的增加,混合青贮饲料的感官品质评分逐步提高.混合青贮饲料的粗蛋白、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乳酸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提升,pH值、氨态氮/总氮和丁酸含量出现一定程度降低.饲用油菜和紫花苜蓿混合比例为3∶7时处理效果较好,发酵60 d时pH值(3.95)、氨态氮/总氮(4.16%)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乳酸(96.46g·kg-1DM)显著最高(P<0.05),其V-Score评分为良好(80.07),隶属函数值最大(0.7649),可以作为饲用油菜和紫花苜蓿混合青贮的适宜配比方案.

    油菜紫花苜蓿混合青贮营养品质发酵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