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王汉中

双月刊

1007-9084

ylxb@public.wh.hb.cn

027-86813823

430062

湖北武昌徐东二路2号油料所内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Oil Crop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报道的主要内容是油菜、花生、大豆、芝麻、向日葵及特用油料作物遗传育种、栽培生理、作物营养、品种资源、植物保护、生化测试、加工利用等有关论文、研究报告、研究简报和综述评论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栽培芝麻分布、起源与驯化

    游均郭元章赵应忠王林海...
    959-968,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芝麻是我国传统的优质油料作物,也是世界上广泛种植的六大油料作物之一.随着芝麻基因组物理图谱的发布,芝麻生物学研究越来越多,但其起源和驯化还有较大争议.本文综述了栽培芝麻在全球分布的变化与现状、栽培芝麻起源与驯化及其野生近缘种相关研究进展,从历史文献角度论述了我国"芝麻"与"胡麻"名称混淆的原因,推荐了芝麻生物系统分类中科名和属名的中文译名,为深入和科学地认识、研究、利用芝麻及其近缘种提供理论参考.

    芝麻分布起源驯化分类

    长江中游南部油菜产区低产原因及育种对策

    左萃宸曾涛何永强唐浩蓝...
    969-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长江中游南部地区影响油菜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提高油菜育种效率,本文以长江中游2018-2020三年试验点的气象数据及参加国家冬油菜品种试验的106个油菜品种为基础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同油菜品种栽培条件下,南部地区的单产为2307.15 kg/hm2,比北部偏低25.28%,其中千粒重、每角粒数、有效分枝数和菌核病病情指数差异最大,分别降低16.09%、4.43%、9.19%和27.84%.通径分析表明南部地区油菜品种产量构成与北部显著不同,南部地区对小区产量直接作用大小依次为有效分枝数(0.2538)>千粒重(0.2887)>每角粒数(0.1469)>菌核病病情指数(-0.3981),北部地区对小区产量直接作用大小依次为全生育期(0.5798)>单株有效角果数(0.2128)>每角粒数(0.1624)>千粒重(-0.1630).气象因子与产量回归分析表明,南部地区油菜产量与11月平均温度显著负相关,1月和3月昼夜温差显著正相关,11月和12月最低温显著负相关,2月和4月最低温极显著正相关,2月和4月降雨量显著负相关.从整个生育期看,长江中游南部地区主要影响油菜产量气象因子为昼夜温差、最低温度和降雨量.育种策略中,南部地区除了选育耐高温性和耐渍涝的油菜品种外,还应加强对千粒重、有效分枝数、每角粒数的选择,为进一步提高南部地区油菜单产提供理论依据.

    冬油菜长江中游南部气象因子农艺性状

    霍霍巴油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赵志聪翁仓山郭亮鲁少平...
    977-9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霍霍巴(jojoba,Simmondsia chinensis)是一种特色的油料植物,由于其种子中富含液体蜡酯而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霍霍巴种子含油量约占种子干重的60%,其中液体蜡酯占总油脂的95%以上.液体蜡酯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耐高温及高绝缘等特性,在化妆品、医药工业和润滑剂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前期,本实验室的研究表明霍霍巴种子中脂酰辅酶A还原酶(fatty acyl-CoA reductase,FAR)和蜡酯合酶(wax synthase,WS)是液体蜡酯合成的关键酶,而霍霍巴种子子叶中高表达的WS及极低表达的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iacylglycerol acyltransferase,DGAT)则是霍霍巴种子可以大量积累液体蜡酯的主要原因.霍霍巴种子中WS主要以C20:1-C22:1的脂肪醇和脂肪酸为底物合成C42-C44的液体蜡酯.高芥酸油菜籽中含有丰富的C22:1,是霍霍巴油异源生物合成的优良受体材料.本文系统讲述了霍霍巴油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结合霍霍巴油生物合成途径及WS的底物偏好性,提出利用生物技术在高芥酸油菜籽中合成霍霍巴油的设想,为霍霍巴油的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霍霍巴液体蜡酯油菜霍霍巴油产业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研究BnaFZP基因调控油菜分枝的功能

    刘倩倩申潇潇李淮琳余凯迪...
    985-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FRIZZY PANICLE(FZP)基因编码AP2/ERF类型的转录因子,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参与株型(分枝)调控,是植物株型改良的重要靶基因.本研究首次针对油菜中的同源基因BnaFZP开展了功能研究.通过基因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BnaFZP在甘蓝型油菜基因组中有六个同源拷贝,它们均只有一个外显子,且在N端含有一个AP2保守结构域.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发现,BnaFZP在各个组织中的表达量都较低,其中根、花瓣和角果中的表达量相对较高.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技术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成功创制出BnaFZP基因不同拷贝发生编辑的48个T0植株.这些定点突变可以稳定遗传,并在后代筛选得到非转基因的编辑单株.对T1突变体进行表型观察发现,BnaFZP的BnaA02g35090D/BnaC02g08170D纯合双突变体和BnaC03g09100D/Bn-aA02g35090D/BnaC02g08170D纯合三突变体均表现出明显的多分枝表型,表明BnaFZP参与油菜分枝和株型调控.该研究为甘蓝型油菜株型与分枝调控的分子机理研究与株型改良提供了重要研究材料.

    甘蓝型油菜BnaFZPAP2/ERFCRISPR/Cas9株型

    西藏地区油菜籽特征品质分析与挖掘

    陈析羽杨瑞楠王雪妍马飞...
    993-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和挖掘西藏地区油菜籽特征品质,推动西藏油菜高质量发展,选取31份西藏地区与448份长江流域代表性油菜籽样品,分析了油菜籽含油量、脂肪酸和植物甾醇含量,比较了西藏地区与长江流域油菜品质差异.结果发现西藏油菜籽含油量显著高于长江流域冬油菜区,但植物甾醇含量显著低于长江流域冬油菜区.考虑到油菜籽中甾醇含量与芥酸含量呈负相关,在西藏地区取低芥酸油菜籽样品,验证了芥酸含量高是导致西藏地区油菜籽甾醇平均含量低于长江流域的重要原因,并筛选出含油量高于长江流域平均值,甾醇含量高的油菜籽品种新油20、清湘油168、新油17和藏油12号,可作为高甾醇油菜品种在西藏地区推广,对提升西藏地区油菜籽品质、巩固脱贫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西藏油菜籽植物甾醇含油量特征品质

    甘蓝型油菜温敏型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616A根肿病抗性的遗传改良

    王福才徐义杨光圣王朝阳...
    999-10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培育优良的抗根肿病油菜品种,以华双5R和华油杂62R(分别携带PbBa8.1和CRb抗病位点)为供体亲本,以优良温敏型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616A为轮回亲本,通过分子标记辅助回交育种策略,将PbBa8.1和CRb导入616A中,选育出背景回复率分别为95.45%、94.80%和92.58%的改良株系616APbBa8.1、616ACRb和616APbBa8.1+CRb,并在此基础上与圣光128的父本621R配制了具有根肿病抗性的改良杂交种圣光128CRPbBa8.1、圣光128CRCRb和圣光128CRPbBa8.1+CRb.利用我国根肿菌4号优势生理小种,对改良株系及杂交种进行根肿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616APb-Ba8.1+CRb和616ACRb改良株系及其改良杂交种圣光128CRPbBa8.1+CRb和圣光128CRCRb对4号生理小种具有免疫抗性;616APbBa8.1改良株系及其改良杂交种圣光128CRPbBa8.1对4号生理小种表现为一定程度抗性,抗性低于携带CRb抗性基因的改良株系及杂交种.农艺性状考察结果表明,616A改良株系及其杂交种的株高、分枝数、角果长、每角果粒数和千粒重均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3个改良不育系可以用于配制抗根肿病杂交油菜品种.

    甘蓝型油菜616A根肿病抗性PbBa8.1抗病位点CRb抗病位点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甘蓝型油菜矮秆突变体M6的应用潜力分析

    黄国微谭莹莹关志林杨春慧...
    1008-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降低株高可显著提高甘蓝型油菜的抗倒伏能力,增加种植密度,提高产量和收获指数.M6是一个不完全显性矮秆突变体,成熟期株高71 cm左右,株型紧凑.为探讨M6在杂交种中的利用价值,将M6分别与阳光2009、华双5号、华128、华919、浙油7、中双11等6个甘蓝型油菜品种杂交获得杂种F1.与野生型油菜品种相比,杂种F1株高、第一分枝高度、节间长度和分枝角度均显著降低;部分杂交种的主花序长度无显著变化,部分杂交种的主花序长度显著降低;根颈粗显著增加;除个别杂交种外,其余的有效分枝数、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单株角果数、单株产量均显著增加.表明M6所配制的杂种表现为半矮、紧凑株型,具有很强的产量优势,是一个优良的矮秆基因资源,在油菜矮化育种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甘蓝型油菜株型矮秆突变体产量杂种优势

    基于不同遗传群体的大豆分枝数QTL定位分析

    朱晨博张东梅孙明明刘淼...
    1017-1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枝数是大豆重要的农艺性状,与大豆株型结构、产量潜力和适应性密切相关.为挖掘大豆分枝数稳定遗传位点,本研究以多分枝大豆Charleston和主茎型大豆东农594为亲本构建的148份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和以主茎型大豆绥农14和多分枝野生大豆ZYD00006为亲本构建的213份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s)2个遗传群体为试验材料,采用ICIMapping软件中的完备区间作图法(inclusiv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ICIM)和Win-QTL-Cart 2.5软件中的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对2018-2021年两个遗传群体的分枝数表型数据进行QTL分析,对QTL置信区间内的候选基因进行挖掘.共检测到17个与大豆分枝数性状相关的QTL位点,其中qB-NA2_1和qBNK_1在不同年份和不同群体中稳定出现,分布在第8和9号染色体.根据基因注释等信息对两个QTL区间内的候选基因进行筛选,并通过qRT-PCR预测Glyma.08G053700、Glyma.08G068200、Glyma.08G082400和Gly-ma.09G167100为调控分枝数的候选基因.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探明大豆分枝数形成的遗传机制,为大豆理想株型研究提供候选基因与材料支撑.

    大豆重组自交系(RIL)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分枝数QTL候选基因

    基于SSR标记的毛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向艳涛刘昌燕韩雪松李莉...
    1029-1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不同毛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和群体的亲缘关系,本研究选用 212对SSR标记对来自于中国(包括台湾、湖北、江西、江苏、辽宁、安徽)和日本的84份毛豆种质材料进行了基因型分析,根据Nei's遗传距离和非加权配对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以structure软件的混合模型聚类法推断材料构成群体的遗传结构.结果表明:SSR引物在群体材料中扩增出的等位位点数为1-6个,平均每对引物为2.08个;有效等位基因1~3.74之间,平均为1.6个;基因多样性平均值为0.29,PIC平均值为0.24.聚类分析将84份材料分为4个组群,主成分分析的二维和三维主坐标分析图验证了聚类分析结果.群体结构分析显示,当K=4时,ΔK出现明显的峰值,说明最佳群体组群数为4个,该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也基本一致;84份材料中有74份Q值大于0.7,说明该群体毛豆种质资源群体内遗传多样性不够丰富,遗传背景单一.因此,需重视对遗传背景差异大、亲缘关系远的种质资源的发掘利用,加强种质材料共享和交流,促进毛豆育种事业的发展.

    毛豆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群体结构分析

    不同性型蓖麻花粉的生活力及形态特征研究

    杨俊芳王宏伟王宙赵宜婷...
    1040-1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不同性型蓖麻(Ricinus communis L.)花粉的育性,尤其是雌性系的花粉育性,对于蓖麻杂交育种工作意义重大.本研究首先利用 TTC染色法和花粉萌发法分别检测了镶嵌型雌性系、两性系共6种蓖麻种质材料花粉的生活力,随后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他们的花粉形态,并利用SPSS软件分析了其形态特征值.结果显示:TTC染色和花粉萌发结果基本一致,不同材料间花粉生活力差异显著,蓖麻镶嵌型雌性系HCH3花粉生活力最大(96.97%)、镶嵌型雌性系HCH1花粉生活力次之.两种性型的花粉均呈现为单粒,长球形,赤道面观为长球形,极面观为三裂近圆形,中等大小(花粉极轴长为30.17~42.07 µm),属于N3P4C3型花粉.花粉外壁为网状纹饰,脊顶部具有密集的瘤状突起.然而,不同材料间花粉的极轴长、网眼直径、网脊宽度、单位面积网眼数形态值上差异显著.主成分析和聚类分析将6份蓖麻材料按花粉大小分为两类.本研究为蓖麻的花粉可育性和杂交选育提供了新的数据支撑.

    雌性系花粉生活力扫描电子显微镜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