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药物与临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药物与临床
中国药物与临床

董海原

月刊

1671-2560

zgywylc@163.com

0351-5261401

030001

山西省太原市广场收投分局010025信箱

中国药物与临床/Journal Chinese Remedies & Clinics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主办的国家级、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学学术刊物,特点是药物密切联系临床。吴阶平副委员长任荣誉总编辑,28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任本刊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2001年12月创刊,双月刊,大16开,64页。2003年起页码增至80页。本刊以报道药物研究新发展、新动向、新技术,以及药物在临床应用与实践方面的最新动态为已任,以科学性、实用性为导向。读者对象主要为各医师、药师、药医教学及科研人员,药品研制、临床应用及监督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氢氯噻嗪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6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和乳酸脱氢酶的影响

    王梦洁邹小卫顾轩欣
    722-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氢氯噻嗪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3年12月浙江省舟山市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78例早产儿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2组,PS组(选择PS治疗的患儿)和PS+氢氯噻嗪组(选择氢氯噻嗪联合PS治疗的患儿),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获得39对病例,评定2组治疗72 h后的临床疗效,对比2组呼吸暂停时间、吸氧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动脉血酸碱度(pH值)、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CO2)、动脉血氧分压(PO2)]和血清IL-6、CK、CK-MB及LDH水平变化。结果 相较于PS组,PS+氢氯噻嗪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95%和77%,P<0。05);相较于PS组,PS+氢氯噻嗪组的呼吸暂停时间、吸氧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缩短(P<0。05);治疗后,PS+氢氯噻嗪组早产儿的pH值、PaO2均高于治疗前和PS组(P<0。05),PCO2均低于治疗前和PS组(P<0。05);治疗后,2组的血清IL-6、CK、CK-MB及LDH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其中PS+氢氯噻嗪组下降幅度较PS组更显著(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氢氯噻嗪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BPD的疗效确切,能改善患儿临床指标和血气指标,降低血清IL-6、CK、CK-MB及LDH水平,减轻肺部炎症,对神经系统发育起到保护作用,临床安全性良好。

    氢氯噻嗪肺表面活性物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血气分析白细胞介素-6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

    不同孕期妊娠女性D-二聚体参考区间的建立

    王慧英郝鸿雁王坤英
    727-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妊娠女性不同孕期D-二聚体(D-D)参考区间,为妊娠期血栓性疾病诊断以及抗凝药物干预提供更加精准的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产前检查妊娠妇女140名为妊娠组,分为早孕期组(<12周)、中孕期组(12~28周)和晚孕期组(>28周)。另选取同期该院健康体检女性92名为对照组,并将妊娠组和对照组分别分为≤30岁、>30且≤35岁、>35且≤40岁、>40岁4组。采用胶乳免疫比浊法检测D-D水平,比较妊娠组和对照组D-D水平;比较不同孕期妊娠女性D-D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妊娠组不同年龄组D-D水平差异;计算不同孕期妊娠女性D-D P95,建立本实验室妊娠女性不同孕期D-D参考区间。结果 妊娠组、对照组D-D中位水平分别为1。27(0。52,1。70)μg/ml和0。36(0。23,0。54)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1671,P<0。05);妊娠早期、中期和晚期D-D水平分别为0。43(0。32,0。52)μg/ml、1。27(1。15,1。46)μg/ml 和 1。82(1。68,1。89)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58。93,P<0。05),且D-D水平与孕期呈正相关(r=0。925,P<0。05);不同年龄组妊娠女性D-D水平分别为:≤30岁组:1。25(0。47,1。68)μg/ml,>30 且≤35 岁组:1。27(0。56,1。68)μg/ml,>35 且≤40 岁组:1。36(0。48,1。83)μg/ml 和>40 岁组:1。53(0。31,1。91)μ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71,P>0。05);本实验室妊娠女性D-D单侧参考区间为:早孕期<0。69 μg/ml、中孕期<1。68 μg/ml、晚孕期<2。07 μg/ml。结论 初步建立本实验室不同孕期妊娠女性的D-D参考区间,有助于更加精准地指导妊娠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识别和抗凝药物的合理干预。

    妊娠孕期D-二聚体参考值

    本刊加入"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的声明

    《中国药物与临床》编辑部
    730页

    普罗雌烯阴道胶丸联合抗人乳头瘤病毒凝胶敷料对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患者阴道菌群相对发光单位/临床阈值水平局部免疫炎症的影响

    王姣燕路杨
    731-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患者接受普罗雌烯阴道胶丸联合抗HPV凝胶敷料治疗对患者阴道菌群、相对发光单位(RLU)/临床阈值(CO)水平、局部免疫炎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杭州市余杭区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244例宫颈HPV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患者接受治疗的不同方法分为观察组(122例)和对照组(122例)。对照组接受干扰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普罗雌烯阴道胶丸联合抗HPV凝胶敷料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HPV转阴率、临床有效率、阴道菌群、RLU/CO水平、局部免疫炎症及病毒载量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转阴率与临床有效率均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治30 d、60 d和治疗结束停药90 d后观察组转阴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病毒载量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治30 d、60 d以及治疗结束停药90 d后观察组病毒载量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免疫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阴道菌群改善率(82。8%)高于对照组(6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普罗雌烯阴道胶丸联合抗HPV凝胶敷料能改善HPV患者症状,降低病毒载量,改善阴道菌群、调节局部免疫炎症反应,在防治宫颈HPV感染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人乳头瘤病毒宫颈肿瘤投药,阴道内

    胞葬在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进程中的机制理论探索及人工智能模型应用

    华海云刘宁郝如彬
    736-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动脉壁内脂质沉积、炎症细胞浸润、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最终形成斑块。在这一过程中,泡沫细胞(主要是吞噬了脂质的巨噬细胞)的形成和凋亡是常见现象。正常情况下,这些凋亡的细胞应被有效清除,以防止炎症加剧和斑块不稳定性增加。在这一过程中,胞葬起到了重要作用。当胞葬机制受损时,凋亡细胞不能被及时清除,它们可能继发性地坏死,释放出内容物到斑块微环境中,引发更强的炎症反应,促进斑块内坏死核扩大,从而加剧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虽然目前明确了凋亡细胞清除障碍、巨噬细胞功能障碍、炎症微环境、胞葬相关分子的改变与胞葬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但很多中间机制和关键环节还尚不清楚。基于现有人工智能推理模型,结合胞葬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中的作用,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有价值的研究策略和方案。

    胞葬斑块,动脉粥样硬化巨噬细胞发生机制人工智能

    抗菌药物导致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1例

    李茹杨晓娟
    740-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患者因发热2d就诊入院,入院后先后使用美罗培南、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莫西沙星抗感染治疗,用药期间患者全身多发红斑,考虑药物性皮炎,后续患者全身皮疹加重,局部出现水疱、溃烂,最终确诊为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经过及时停药,积极抗过敏、系统免疫等综合治疗后,患者皮肤症状缓解。通过查阅文献分析TEN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措施,考虑该患者应用美罗培南、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莫西沙星引发的TEN可能性大。TEN发生概率低,但病死率高,预后较差,本文旨在引起临床医师对抗菌药物罕见不良反应的重视,合理规范应用抗菌药物。

    美罗培南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复方合剂莫西沙星Stevens-Johnson综合征

    著作权使用声明

    《中国药物与临床》编辑部
    743页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引起胃肠道出血的机制及风险因素相关研究进展

    林玮
    744-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为单靶点作用抗凝药,通过有选择地抑制某一个凝血因子来发挥抗凝作用,凝血因子Xa和Ⅱa是目前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两个作用靶点。与传统抗凝药物相比,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因具有起效快、半衰期短、不受食物影响、无需反复抽血监测、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等优势广泛应用于抗凝治疗中。NOACs虽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其胃肠道出血风险仍是临床应用中的关注点。本文从NOACs临床应用、引发胃肠道出血机制、出血风险因素等方面展开综述,以期为未来临床NOACs的研究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抗凝药胃肠出血机制风险因素研究进展

    对来稿中参考文献标注格式的有关要求

    《中国药物与临床》编辑部
    7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