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药物与临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药物与临床
中国药物与临床

董海原

月刊

1671-2560

zgywylc@163.com

0351-5261401

030001

山西省太原市广场收投分局010025信箱

中国药物与临床/Journal Chinese Remedies & Clinics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主办的国家级、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学学术刊物,特点是药物密切联系临床。吴阶平副委员长任荣誉总编辑,28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任本刊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2001年12月创刊,双月刊,大16开,64页。2003年起页码增至80页。本刊以报道药物研究新发展、新动向、新技术,以及药物在临床应用与实践方面的最新动态为已任,以科学性、实用性为导向。读者对象主要为各医师、药师、药医教学及科研人员,药品研制、临床应用及监督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加味四妙散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的疗效及对滑膜组织中嘌呤能离子通道型受体7 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表达的影响

    付朝江贺渊哲杨卓李昂...
    341-347,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研究加味四妙散干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中嘌呤能离子通道型受体7(P2X7R)、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表达的影响,探讨加味四妙散在防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及抗炎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雄性SD大鼠6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加味四妙散低剂量组、加味四妙散中剂量组、加味四妙散高剂量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在相应的部位,其余5组复制高尿酸血症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模型。加味四妙散组予加味四妙散低、中、高剂量水提液(4。24 g/kg、8。48 g/kg、16。96 g/kg)灌胃、秋水仙碱组予秋水仙碱混悬液(3 mg/kg)灌胃。模型组予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经过4 h、8 h、12 h、24 h和48 h的治疗,对右踝关节的肿胀情况及大鼠步态进行观察。末次给药2 h后,通过腹主动脉采血,采用生化法检测血清尿酸浓度、肝肾功能及血清三磷酸腺苷(ATP)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IL-8含量,取受试踝关节滑膜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HE)观察滑膜组织病理情况,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滑膜组织中NLRP3、P2X7R蛋白的表达。结果 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大鼠的踝关节肿胀率从造模后4~8 h开始上升,24 h达高峰后下降。在造模48 h后,秋水仙碱组和加味四妙散的低、中、高剂量组的肿胀率减轻,步态逐渐改善(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滑膜组织表现出关节炎病理改变,显微镜下可见滑膜脱落、坏死,滑膜细胞增生,相较于模型组,加味四妙散的低、中、高剂量组以及秋水仙碱组在血清ATP、IL-1β、血尿酸、IL-8均降低,滑膜组织关节炎病理情况得到改善。滑膜组织P2X7R、NLRP3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与秋水仙碱组相比,加味四妙散对大鼠肝肾功能的损害较小(P<0。05)。结论 加味四妙散可以降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模型大鼠的血尿酸水平,减少对肝肾功能的损害,抑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踝关节滑膜组织中NLRP3、P2X7R蛋白的表达,降低局部组织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加味四妙散高尿酸血症关节炎,痛风性P2X7R、NLRP3蛋白

    小檗碱抵抗压力超负荷大鼠心肌肥厚的作用及其机制

    王家璞张晓娟介希许慧玉...
    348-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小檗碱抵抗压力超负荷大鼠心肌肥厚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通过腹主动脉缩窄术建立压力超负荷心肌肥厚模型,术后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压力超负荷手术组(AAC组)、AAC+小檗碱组、AAC+小檗碱+自噬抑制剂3-甲基嘌呤(3-MA)组。术后观察4周采用小动物超声测心功能,蛋白质印迹实验测凋亡相关因子B细胞淋巴瘤因子2蛋白(bcl-2)和凋亡蛋白(bax)表达、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表达、信号通路相关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和磷酸化mTOR(p-mTOR)表达。结果 与sham组相比,AAC组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为(4。80±0。32)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为(5。97±0。18)mm、bax/bcl-2 比值为(1。31±0。06)、p-mTOR/mTOR 比值为(1。20±0。07),均高于 sham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50。90±1。71)%、左心室缩短分数(LVFS)为(34。87±0。45)%,均低于sha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beclin1/GAPDH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AC组相比,AAC+小檗碱组的 LVESD 为(4。33±0。10)mm、LVEDD 为(4。91±0。55)mm、bax/bcl-2 比值为 0。81±0。07、p-mTOR/mTOR 比值为1。07±0。03,均低于 AAC 组,LVEF 为(56。32±1。44)%、LVFS 为(40。71±0。94)%、beclin1/GAPDH 比值为 1。59±0。04,均高于AA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AC+小檗碱组相比,AAC+小檗碱+3MA组的LVEDD 为(5。82±0。19)mm、bax/bcl-2 比值为(1。28±0。04),均高于 AAC+小檗碱组,而 LVEF 为(52。44±0。57)%、LVFS为(37。14±0。34)%、beclin1/GAPDH比值为(1。32±0。08),均低于AAC+小檗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檗碱通过自噬增强来抵抗AAC大鼠心肌肥厚,降低心肌细胞凋亡水平,其机制与抑制mTOR有关。

    小檗碱心肌肥厚自噬凋亡

    苓桂术甘汤加减联合纳洛酮对肺癌术后呼吸衰竭患者血气指标和肺功能的影响

    和建武赵丽丽申丁丁
    353-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苓桂术甘汤加减联合纳洛酮对肺癌术后呼吸衰竭血气指标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1月1日陕西省铜川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40例肺癌术后呼吸衰竭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以及纳洛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苓桂术甘汤联合治疗,并进行相应加减。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在治疗前后,进行血气指标、心率、呼吸频率、肺功能指标的检测,评估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的评分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辅助通气时间[(5。4±2。7)d与(9。6±3。2)d]、重症监护病房(ICU)留观时间[(9±4)d与(12±4)d]和病死率(7%与15%)均低于对照组,一次拔管成功率(79%与52%)高于对照组(t/x2=12。413 1、7。342 8、15。697 4、3。179 1,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较治疗前和同期对照组升高[(97。7±2。4)与(90。5±3。6)],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43±6)与(54±6)]、心率[(82±8)次/min 与(91±9)次/min]和呼吸频率[(17±4)次/min与(22±4)次/min]较治疗前和同期对照组降低(t=15。450、11。300、8。249、8。751,P<0。05)。此外,观察组的肺功能指标和焦虑[(30±7)与(46±9)]、抑郁自评量表评分[(38±8)与(59±8)]均改善(t=9。226、7。209、7。829、8。869、13。298、18。420,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纳洛酮和苓桂术甘汤加减,可改善肺癌术后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疏导不良情绪,降纸辅助通气并发症、减少使用辅助通气的次数和ICU留观时间,降低病死率。

    纳洛酮苓桂术甘汤肺肿瘤呼吸功能不全

    尼可地尔冠状动脉内注射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患者冠状动脉灌注及微血管功能的影响

    张博范玲珑汪亦斌莫裕萍...
    359-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尼可地尔冠状动脉内注射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患者冠状动脉灌注及微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在浙江省杭州市第九人民医院诊治的108例冠心病患者按照不同给药方式分为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5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冠状动脉内注射尼可地尔。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肺运动功能仪检测患者最大摄氧量(VO2max);6min步行试验(6MWT)测定6 min患者步行的距离;行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并记录所有患者校正的TIMI帧数(CTFC);根据CTFC帧数定位慢血流和无复流;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内皮素-1(ET-1)水平;发光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中一氧化氮(NO)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根据心电图(ECG)疗效评价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LVEF[(38±5)%]、6MWT[(396±96)m]、VO2max等心功能指标[(21。7±3。7)L/min]上升幅度均大于对照组[(35±5)%、(357±88)m、(18。4±2。9)L/min](t=2。875、2。228、5。192,P<0。05);对照组TIMI Ⅲ占比低于观察组,慢血流患者比例高于观察组,CTFC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NO水平上升幅度,VWF、ET-1水平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6%)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4%)(x2=10。567,P<0。01)。结论 尼可地尔冠状动脉内注射治疗冠心病PCI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冠状动脉灌注及微血管功能,疗效显著。

    尼可地尔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微血管

    罗沙司他治疗促红细胞生成素低反应性肾性贫血血液透析患者疗效的影响因素

    雷丽倩朱军军
    364-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罗沙司他治疗促红细胞生成素低反应性肾性贫血血液透析患者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浙江省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采用罗沙司他治疗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低反应性肾性贫血血液透析患者113例,按照治疗12周后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是否达到目标值分为Hb达标组(71例)与Hb不达标组(42例)。收集并比较2组临床数据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罗沙司他治疗促红细胞生成素低反应性肾性贫血血液透析患者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 Hb达标组透析龄比Hb不达标组短,基线Hb以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水平比Hb不达标组高,基线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blood 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比Hb不达标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透析龄、基线Hb以及PLR为罗沙司他治疗促红细胞生成素低反应性肾性贫血血液透析患者Hb是否达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促红细胞生成素低反应性肾性贫血血液透析患者中,透析龄越短、基线Hb水平越高、PLR水平越低其使用罗沙司他治疗后Hb水平也更容易达到目标值,临床中需重视上述因素对此类患者使用罗沙司他疗效的影响。

    罗沙司他促红细胞生成素肾性贫血肾透析

    著作权使用声明

    《中国药物与临床》编辑部
    368页

    吲哚布芬对比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张志勇郭浩杨宏昕
    369-374,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吲哚布芬对比阿司匹林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收集吲哚布芬(试验组)对比阿司匹林(对照组)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4月20日。由2名研究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使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Meta分析结果显示:吲哚布芬组中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阿司匹林组[RR=0。28,95%CI(0。14,0。56),P=0。000 3];2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MD=-1。30,95%CI(-2。97,0。38),P=0。13]、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MD=-1。70,95%CI(-5。76,2。37),P=0。41]、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MD=-1。76,95%CI(-7。41,3。90),P=0。54]、临床总有效率[RR=1。05,95%CI(0。97,1。13),P=0。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吲哚布芬与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相似,但吲哚布芬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胃肠道反应、头晕、出血、皮疹等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低于阿司匹林。

    吲哚布芬阿司匹林卒中脑梗死Meta分析

    关于研究伦理问题的说明

    《中国药物与临床》编辑部
    374页

    利拉鲁肽和艾塞那肽分别联合二甲双胍片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及对微炎症反应脂肪因子的影响

    李进杭婷婷王冰蕾朱国俊...
    375-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探讨利拉鲁肽和艾塞那肽分别联合二甲双胍片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T2DM)的有效性及对微炎症反应、脂肪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浙江省长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T2DM患者98例,按治疗方法分为2组,每组49例,2组均给予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联合利拉鲁肽治疗,B组联合艾塞那肽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基线资料[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糖代谢[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脂代谢、微炎症反应[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急性时相血清淀粉样蛋白A(ASAA)、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脂肪因子[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脂联素(ADP)、游离脂肪酸(FFA)]、肝肾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A组和 B 组体质量、BMI、腰臀比、FPG、2 h PBG、HbA1c、HOMA-IR 均较治疗前降低(t=2。189、3。557、3。280、6。505、5。629、6。730、4。965 与 t=2。008、2。055、2。186、3。185、2。213、5。262、2。519,P 均<0。05),HOMA-β 均升高(t=5。495 与 t=2。577,P均<0。05),且 A 组腰臀比、FPG、2 h PBG、HbA1c、HOMA-IR、HOMA-β 变化幅度大于 B 组(t=4。950、2。232、5。412、2。069、2。192、2。044,P均<0。05);A 组体质量下降幅度、HbA1c 达标率高于 B 组(t=1。999、x2=4。640,P均<0。05)。治疗后,A 组和 B 组 IL-6、TNF-α、ASAA、NLRP3 水平均降低(t=7。612、5。201、4。059、3。264与t=7。504、4。980、3。935、2。516,P均<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和B组Vaspin、ADP水平均升高(t=5。156、4。842与t=4。443、5。438,P均<0。05),但A、B 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和B组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计数(RBC)、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尿素氮(BUN)、肌酐(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A组和B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8%)低于B组(24%)(x2=4。780,P<0。05)。结论 利拉鲁肽和艾塞那肽分别联合二甲双胍片治疗老年T2DM患者疗效确切,降糖作用显著,均可下调体内微炎症反应和脂肪因子水平,但利拉鲁肽血糖控制效果更佳,且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利拉鲁肽艾塞那肽二甲双胍糖尿病,2型血糖控制微炎症反应脂肪因子类

    本刊加入"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的声明

    《中国药物与临床》编辑部
    3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