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学创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学创新
中国保健协会
中国医学创新

中国保健协会

李永志

旬刊

1674-4985

zgyxcx01@163.com

010-63357546

100054

北京市丰台区菜户营58号财富西环15A05室

中国医学创新/Journal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查看更多>>《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国家一类医学科技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所发表文章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并全文录入“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电子版。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4-4985,国内统一刊号CN11-5784/R。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82-189。《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秉承“创新、跨越、引领、发展”的办刊方针,以“支持创新研究、促进成果转化、倡导百家争鸣、推动交流合作”作为办刊宗旨,充分展示和交流我国医学领域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和技术应用的最新科研成果,及时发布国际医学研究和临床技能发展动态,不断推进医疗卫生科技进步,增强我国各级医疗卫生部门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卫生科技创新能力,为促进我国各级医疗卫生和医疗科技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做出积极努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应用TCD联合颈动脉超声诊断后循环缺血的效能及影像学特点

    王晓春周佛养张玉朱晨霞...
    138-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颈动脉超声(CAU)诊断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后循环缺血(PCI)的效能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0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 80 例,将确诊PCI的 42 例患者纳入PCI组,将无PCI的 38 例患者纳入非PCI组.两组均行TCD与CAU检查.比较两组TCD检查指标[椎动脉(VA)、大脑后动脉(PCA)及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CAU检查指标[斑块情况、内-中膜厚度(IMT)、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同时以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TCD检查、CAU检查及二者联合诊断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PCI的效能.结果:PCI组PCA、VA、BA平均血流速度均大于非PCI组,软斑块占比高于非PCI组,IMT、PI、RI均大于非P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硬斑块占比明显低于非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D检查诊断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PCI的敏感度为 76.19%(32/42),特异度为 92.11%(35/38),Kappa值为 0.677;CAU检查诊断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PCI的敏感度为 73.81%(31/42),特异度为 89.47%(34/38),准确度为 81.25%(65/80),Kappa值为 0.627;TCD联合CAU检查诊断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PCI的敏感度为 97.62%(41/42),特异度为 89.47%(34/38),准确度为 93.75%(75/80),Kappa值为 0.874;TCD联合CAU检查诊断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PCI的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均高于各单项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PCI患者与非PCI患者相比,其血流动力学、斑块情况、血管循环阻力均存在显著差异,TCD联合CAU检查运用于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中能有效观察其血流动力学改变,并且在诊断患者是否出现PCI中具有较高效能.

    经颅多普勒超声颈动脉超声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后循环缺血

    血常规衍生炎症指标及协同刺激分子B7家族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变化

    喻晨刘庆丰
    143-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血常规衍生炎症指标及协同刺激分子B7 家族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表达.方法:选取 2019 年 6 月—2022 年 10 月当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 164 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及在本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 41 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指数(SLEDAI)评分≥15 分患者为A组(n=41),SLEDAI评分10~14分患者为B组(n=41),SLEDAI评分5~9分患者为C组(n=41),SLEDAI评分0~4分患者为D组(n=41),体检健康者为E组(n=41).比较五组的血常规衍生炎症指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之和/淋巴细胞比值(NMLR)及衍生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dNLR)]及协同刺激分子B7 家族,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常规衍生炎症指标与协同刺激分子B7 家族的关系.结果:A组、B组、C组及D组的血常规衍生炎症指标均显著高于E组,A组、B组及C组均显著高于D组,A组及B组均显著高于C组,A组均显著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及D组的协同刺激分子B7家族均显著低于E组,A组、B组及C组均显著均低于D组,A组及B组均显著低于C组,A组均显著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NLR、PLR、NMLR、dNLR与协同刺激分子B7 家族 3(B7-H3)、协同刺激分子B7 家族 4(B7-H4)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常规衍生炎症指标及协同刺激分子B7 家族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表达显著异常,且上述指标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血常规衍生炎症指标协同刺激分子B7家族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

    自我接纳在勃起功能障碍患者病耻感与抑郁症状间的中介作用

    廖晓红吴金华曾秋萍何燕妃...
    147-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自我接纳在勃起功能障碍(ED)患者病耻感与抑郁症状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 2022 年 1-12 月于赣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 76 例ED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 80 例健康者作为健康组.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自我接纳问卷(SAQ)、社会影响量表(SIS)和患者健康问卷(PHQ-9)调查评估研究对象自我接纳程度、病耻感程度、抑郁症状程度.并用采用分层回归法分析、检验患者自我接纳、病耻感与抑郁症状程度之间的关系和中介效应.结果:本次调查的ED患者SAQ总分(37.04±6.50)分,SIS总分(56.04±6.56)分,PHQ-9 总分(8.53±2.98)分;ED组SAQ总分显著低于健康组,SIS总分和PHQ-9 总分均显著高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检验显示,ED患者自我接纳程度与病耻感程度、抑郁症状严重程度均为负相关(P<0.05),病耻感程度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为正相关(P<0.05);中介效应检验显示,ED患者的自我接纳在患者病耻感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 14.95%.结论:ED患者病耻感通过自我接纳的中介作用影响抑郁症状严重程度.

    勃起功能障碍自我接纳病耻感抑郁中介作用

    乳腺癌患者超声征象与病理组织学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沈丽丽
    152-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超声征象与其病理组织学类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回顾性研究纳入 2020 年 1 月—2022 年 1 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 70 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于治疗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于治疗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测.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对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分级(低分化、中高分化)患者的超声征象(肿块形态、毛刺征、高回声晕、后方回声、微小钙化、血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70 例患者组织学分类为IDC 45 例、ILC 25 例.组织学分化等级为低分化者 32 例、中高分化者 38 例.IDC患者中的肿块形态不规则比例低于ILC患者,微小钙化比例高于ILC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乳腺癌患者的肿块形态不规则比例、微小钙化比例、血流丰富比例均高于中高分化乳腺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超声检查中的肿块形态不规则、微小钙化征象与其病理组织学类型和分级均有一定关系,血流丰富征象对判断乳腺癌患者的病理组织学分类亦有积极作用.

    乳腺癌超声检查超声征象特征病理组织学肿块形态钙化

    激励式心理干预联合加速康复外科在选择性剖宫产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林敏林华英罗文芬黄秋英...
    156-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激励式心理干预联合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选择性剖宫产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 2022 年 5-7 月在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医院接受基础护理的选择性剖宫产产妇 30 例作为对照组,2022 年 8-10 月接受ERAS护理的选择性剖宫产产妇 30 例作为ERAS组,2022 年 11 月—2023 年 1 月接受激励式心理干预的选择性剖宫产产妇 30 例作为心理干预组,2023 年 2-4 月接受激励式心理和ERAS联合干预的选择性剖宫产产妇 30 例作为联合组.对比经护理干预后四组的围手术期临床指标、负性情绪指标、术后疼痛评分和并发症.结果:联合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便时间和离床时间及术后泌乳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ERAS组和心理干预组(P<0.05).分娩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术后 2、12 h的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ERAS组和心理干预组(P<0.05).四组围手术期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励式心理干预联合EARS护理选择性剖宫产患者,可减轻术后疼痛,调节负面情绪,促进其早日康复.

    激励式心理加速康复外科选择性剖宫产

    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

    吴蕾
    161-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1 年 5 月—2023 年 4 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 96 例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DVT发生率;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资料,分析患者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96 例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共有 28 例发生DVT,占比 29.17%.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生组的年龄>60 岁、体重指数(BMI)>24 kg/m2、有高血压史、有糖尿病史、C反应蛋白(CRP)水平>10 mg/L、D-二聚体(D-D)水平>0.5 mg/L占比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脂血症占比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 龄>60 岁[OR=7.459,95%CI(2.804,19.846)]、BMI>24 kg/m2[OR=2.833,95%CI(1.144,7.017)]、有高血压史[OR=3.796,95%CI(1.464,9.846)]、有糖尿病史[OR=5.160,95%CI(1.923,13.849)]、CRP>10 mg/L[OR=7.667,95%CI(2.721,21.601)]、D-D>0.5 mg/L[OR=2.908,95%CI(1.165,7.258)]是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VT发生风险较高,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0 岁、BMI>24 kg/m2、有高血压史、有糖尿病史、CRP>10 mg/L、D-D>0.5 mg/L.

    缺血性脑卒中重症监护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

    不同毒力型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炎症因子关系的研究现状

    罗春桃孙俪铭岑朝
    165-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革兰阴性杆菌,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Ⅰ类致癌物,具有传染性.Hp感染后导致宿主胃和其他部位炎症的发生,且不同毒力型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程度不完全一致,反映在不同毒力型幽门螺杆菌感染后产生的各种炎症因子表达存在差异,其机制未完全清楚.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不同Hp毒力因子感染及其引起的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2、IL-4、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的变化进行综述.

    幽门螺杆菌毒力因子炎症因子

    气管支气管软化症的诊断研究进展

    何倩颖鲁际
    170-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管支气管软化症(tracheobronchomalacia,TBM)是由于气管缺少应有的软骨硬度导致的气管管腔呼气时过度塌陷的一种病理现象.其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目前,国内外普遍认为TBM的诊断金标准是纤维支气管镜检,呼气时气道管腔面积减少>50%则判断为阳性.TBM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临床往往因误诊、漏诊而延误治疗.故本文就TBM的诊断进展予以综述,旨在提高该疾病的早期诊治.

    气管支气管软化症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磁共振成像支气管镜

    全身麻醉术后恶心呕吐防治的研究进展

    朱成云梁燕红覃秋海
    174-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术后恶心呕吐(PONV)是术后很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感受和术后康复.了解术后恶心呕吐的相关高危因素和防治方法,有利于提高患者术后满意度,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本文就术后恶心呕吐的概述、发生机制、相关因素、评分等逐一进行阐述,着重对PONV的防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术后恶心呕吐全身麻醉药物防治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进展

    田非儿王玉清
    179-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cute retinal necrosis syndrome,ARNS)是一种主要由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以重度全葡萄膜炎、视网膜坏死灶、视网膜动脉为主的视网膜血管炎、玻璃体炎、脉络膜炎和后期视网膜裂孔及脱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眼病综合征.现阶段ARNS的误诊率仍然较高,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导致ARNS患者治疗棘手,致盲率高.ARNS一经确诊,应立即行足量的抗病毒药物联合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预防性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必要时行玻璃体切割术,尽可能留住患者生活视力.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对ARNS的早期诊断及相关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早期诊断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