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蔡幼铨 周诚

月刊

1005-5185

manuscript.cmi@gmail.com

010-66939381,51927278

100853

北京复兴路28号解放军总医院健宾楼1206室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主办的全国性专业学术性刊物。1993年10月创刊,2000年改为大16开,页码80页,月刊。为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常规X线、CT、MRI、超声、核医学、介入放射学、电镜、红外热成像、医学图像处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视PET成像在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早期诊断的价值

    卢洁
    209-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帕金森病(P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负担.PD认知功能障碍主要包括PD轻度认知损害和PD痴呆.随着不同PET靶向示踪剂的发展,目前PET成像技术已经成为评估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分子影像手段,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帕金森病认知障碍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诊断

    18F-FDG PET图像联合可解释的深度学习影像组学模型对原发性帕金森病和非典型性帕金森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李晨阳王晨涵王静焦方阳...
    213-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 18F-FDG PET图像结合可解释的深度学习影像组学(IDLR)模型在原发性帕金森病(IPD)和非典型性帕金森综合征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本横断面研究纳入 2015 年 3 月—2023 年 2 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帕金森病PET成像基准数据库330 例帕金森病患者的 18F-FDG PET图像,其中IPD 211例、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59 例、多系统萎缩(MSA)60例;包括2个队列(训练组270例和测试组 60例).采集所有受试者的 18F-FDG PET图像及临床信息并进行比较.开发一种 IDLR 提取特征指标,在影像组学特征的监督下从神经网络提取器收集的特征中筛选 IDLR 特征,并在测试组中构建二分类支持向量机模型,分别计算构建的 IDLR 模型、传统影像组学模型、标准化摄取值比值模型、深度学习模型在IPD/PSP/MSA组间两两分类的模型性能指标与曲线下面积.采用 100 次 10 折交叉验证在 2 个队列中进行独立分类与测试.通过特征映射展示大脑相关感兴趣区,使用梯度加权类激活图突出大脑中最相关的信息并可视化,检查不同疾病组的模型输出热力图,并将其与临床诊断位置进行比较.结果 IDLR 模型在不同帕金森综合征患者中分类效果最好,测试组中的曲线下面积(MSA与IPD 0.935 7,MSA与PSP 0.975 4,IPD与PSP 0.982 5)优于其他模型(影像组学模型:Z=1.31~2.96,P均<0.05;标准化摄取值比值模型:Z=1.22~3.23,P均<0.05).筛选后的IDLR特征映射的影像组学感兴趣区与梯度加权类激活图切片热力图可视化高度一致.结论 IDLR模型在 18F-FDG PET图像中具备对IPD和非典型性帕金森综合征的鉴别诊断潜力.

    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氟脱氧核糖F18可解释的深度学习影像组学模型

    18F-FDOPA PET/CT定量分析提高早期帕金森病的诊断效能

    武婕周蕾蕾张逸悦蒋腾...
    220-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6-18F氟-L-多巴(18F-FDOPA)PET/CT半定量分析及人工智能平台对帕金森病(PD)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 1 月—2019年12 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经临床确诊的56例PD患者,其中33例早期(Hoehn-Yahr Ⅰ~Ⅱ级),23例晚期(Hoehn-Yahr Ⅲ~Ⅳ级);选取本院体检中心同期健康对照者27例,行 18F-FDOPA PET/CT.于HERMES BRASS平台计算受试者纹状体各亚区与枕叶体积计数比(SORs),完成基于感兴趣区的脑半定量分析,观察早期和晚期PD患者纹状体各亚区不对称性.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对PD组和健康对照组纹状体各亚区SORs行主成分分析,观察数据聚集度和组间区分度.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晚期PD患者尾状体、前壳核、后壳核和纹状体整体SORs显著降低(t=9.02~11.72,P<0.000 1),对应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2、0.973、0.995和0.982.早期PD患者纹状体各亚区不对称指数分别为尾状核(7.61±5.50)%、前壳核(11.43±8.97)%、后壳核(17.17±11.63)%、纹状体(10.65±7.46)%.PD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主成分分析有显著区分度,PD组纹状体 18F-FDOPA摄取显著降低,早期PD患者对侧后壳核损失最显著,下降百分比为 34%.结论 平台半定量分析 18F-FDOPA PET/CT图像,为PD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客观半定量数值,纹状体特别是壳核的不对称性可能是PD早期诊断的重要参数.

    帕金森病18F-FDOPAPET图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半定量分析人工智能

    基于18F-FDG PET的帕金森病脑葡萄糖代谢特征的纵向研究

    冯蓓王蓉李玲刘莹...
    226-232,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帕金森病(PD)不同时期的脑葡萄糖代谢模式,分析目标感兴趣区(ROI)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探讨不同时期ROI与认知或运动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收集帕金森进展标志物研究项目在线数据 2010 年 6 月—2022 年 9 月 42 例早期PD患者的临床数据,并在基线、12、24、36和48个月行FDG PET成像.从该数据库中获得8例与PD患者同期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数据.评估PD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纵向变化及PD相关的脑区ROI与平均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的关系.结果 PD患者位于额叶和顶叶联合区的活动相对减少,小脑、壳核和扣带回的活动相对增加.PD患者尾状核、壳核、苍白球和小脑的ROI最初高于对照组,随后下降;而扣带回、黑质的ROI与之相反.壳核、苍白球和尾状核代谢活性在36 个月时与平均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呈正相关(r=0.659 5、0.678 7、0.716 7,P均<0.05),而在24个月时呈负相关(r=-0.541 8、-0.878 9、-0.887 6,P均<0.05).结论 本研究获得了早期PD的 18F-FDG成像结果的5年纵向数据,PD患者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的糖代谢活性与平均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具有相关性.

    帕金森病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氟脱氧核糖F18统计参数映射代谢纵向研究

    11C-CFT联合18F-FDG PET/CT脑显像在帕金森综合征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包惠桢宋普姣
    23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帕金森综合征患者 11C-CFT与 18F-FDG PET/CT联合脑显像情况,检验双示踪剂联合显像在帕金森综合征鉴别诊断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6 年 1 月—2021 年 2 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 11C-CFT与 18F-FDG PET/CT双示踪剂联合脑显像的帕金森综合征患者 73 例,并分为帕金森病(PD)组 40 例、多系统萎缩(MSA)组 20 例和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组13例,选取 2020年9-10 月招募的10例健康受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分析各组脑显像图像特点,并对尾状核、壳核结合率指数和相应脑区的放射性摄取簇值等进行比较.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病例组患者均存在多巴胺能系统受损情况,PD组具有显著不对称性,MSA组受损更均匀,PSP组患者多巴胺能系统受损最严重.葡萄糖代谢方面,MSA组小脑半球的葡萄糖代谢较其他组显著减低(P均<0.05).MSA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仅患侧丘脑的葡萄糖代谢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P组及PD组与MSA组的中脑葡萄糖代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额叶及前扣带回皮层方面,PSP组与正常对照组及PD组单侧或双侧大脑皮层葡萄糖代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双示踪剂可以弥补单示踪剂在鉴别诊断方面的不足,可对帕金森综合征进行准确的早期诊断.

    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多巴胺转运体显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氟脱氧核糖F18

    缩短PET/CT采集时间对帕金森病诊断的影响

    李靖雯赵睿玥符乙敏许立夫...
    240-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缩短氘代-氟[18F]丙那嗪(18F-D6-AV133)PET/CT采集时间对图像质量及帕金森病诊断效能的影响,减少长时间显像造成的运动伪影.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6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帕金森病患者27例与健康对照者24例,受试者注射示踪剂 18F-D6-AV133(371.04±16.30)MBq,60 min后进行图像采集,时长10 min.应用CT衰减校正重建为采集时间3、5、7、10 min的4组图像,对所得PET图像进行半定量分析,计算纹状体相对枕叶的标准化摄取值比值(SUVR),2位医师分别对不同组图像进行定性分析.比较不同采集时间SUVR、视觉评分的差异,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获得SUVR最佳临界值.结果 2位医师图像质量视觉分析一致性较强(ICC=0.853,P<0.001),采集时间为5 min的图像能达到临床工作中普遍的质量水平,占78.4%(40/51).图像质量半定量结果显示,采集时间5 min和10 min所得SUVR与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21,P=0.069),且两组最佳临界值一致,均为3,即适当缩短采集时间对帕金森病诊断结果无影响.结论 随着技术设备的发展进步,PET图像质量逐步提高,扫描时间逐渐缩短,可以将 18F-D6-AV133采集时间从常规的10 min缩短为5 min.

    帕金森病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采集时间Ⅱ型囊泡单胺转运体显像图像质量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临床与影像特征

    罗环宇胡迪杨双风李航...
    245-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NHSE)的临床及影像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 年 1 月—2023 年 6 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确诊的 5 例NHSE患儿临床及影像学资料,5 例患儿均行MRI平扫检查,其中3 例同时行MRI增强检查,2例患儿接受过CT检查.观察病变累及部位、密度/信号特点、强化方式及复查时影像学变化等.结果 NHSE患儿临床多表现为发热(5 例)、惊厥(4 例),部分可伴有皮肤疱疹(2 例).NHSE影像学多为双侧大脑半球内对称性(1 例)或弥漫性/多灶性病变(4 例),同时频繁累及双侧丘脑(5 例).早期CT检查可无异常(1 例)或表现为大范围低密度灶(1 例);MRI 平扫显示急性期病变明显扩散受限(3 例),MRI 增强后受累部位柔脑膜明显强化(3例).颅内病变最终常造成患儿脑实质弥漫性萎缩、形成多囊性脑软化(3例),预后不佳.结论 NHSE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尽早进行MRI检查对明确诊断及评估病情具有重要价值.

    新生儿脑炎,单纯疱疹脑炎,病毒性磁共振成像

    奥密克戎与甲型H1N1病毒性肺炎CT特征对比:初发及随访

    刘韦芳曹煜晴刘敏
    250-254,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及甲型 H1N1 病毒性肺炎的 CT 影像特征,并探究影响两种肺炎吸收过程的相关因素.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 2022 年 12 月—2023 年 3 月民航总医院奥密克戎病毒性肺炎影响 43 例(奥密克戎组)和甲型H1N1病毒性肺炎30例(甲流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症状(有无发热)、症状持续时间,白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等]和初发及随访CT影像学特征[病变密度、分布、征象以及CT严重程度定性评分(CTSS)].结果 奥密克戎组平均年龄高于甲流组[(68.61±15.94)岁比(51.20±16.39)岁,P<0.000 1],发热比率(58.1%比 86.7%,P=0.009)和单核细胞计数[(0.40±0.16)比(0.58±0.19),P<0.000 1]均低于甲流组.胸部CT显示奥密克戎组病灶分布以胸膜下为主,甲流组以胸膜下及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为主(χ2=8.592,P=0.035).奥密克戎组较甲流组更易出现小叶间隔增厚(χ2=11.753,P=0.001)、铺路石征(χ2=16.216,P<0.000 1)、充气支气管征(χ2=16.216,P<0.000 1)、胸腔积液(P=0.039)和胸膜增厚(χ2=4.067,P=0.044),而甲流组比奥密克戎组更易出现结节影(χ2=6.971,P=0.008).奥密克戎组初发(Z=413,P=0.009)及随访CTSS评分(Z=107,P=0.027)均高于甲流组.奥密克戎组随访CTSS差值与初发CTSS相关性最强(r=0.689,P<0.000 1).甲流组随访CTSS差值与症状持续时间相关性最强(r=0.954,P<0.000 1).结论 奥密克戎患者初发及随访病变范围均高于甲流患者,奥密克戎患者肺炎吸收程度可能与初发CTSS有关,而甲流患者可能与症状持续时间有关.

    2019冠状病毒性疾病流感病毒A型,H1N1亚型肺炎病毒感染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胸椎来源的巨细胞瘤累及左后纵隔1例

    黄文鹏周宇涵肖晓燕李莉明...
    255-256页

    胸椎巨细胞瘤磁共振成像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纵隔病例报告

    PI3K/AKT信号通路与乳腺病变弹性特征的相关性

    姜莹王博李诗雨牛瑞兰...
    257-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苏氨酸蛋白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与乳腺病变弹性特征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前瞻性分析 2021 年 5 月—2022 年 5 月于解放军总医院接受手术的 114 例患者共 115 个乳腺病变,术前行超声和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组织标本中PI3K/AKT蛋白水平的表达,分析染色结果与剪切波弹性成像最大弹性模量值、平均弹性模量值、最小弹性模量值、病变与周围组织弹性比值的相关性.结果 115 个乳腺病变中,手术病理显示乳腺良性病变50个,恶性病变65个(25个伴腋窝淋巴结转移).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不伴腋窝淋巴结转移、恶性病变伴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最大弹性模量值(F=40.47)、平均弹性模量值(F=45.11)、病变与周围组织弹性比值(F=48.98)、"硬环征"检出率(χ2=62.25)、PI3K/p-PI3K表达水平(F=15.19、58.95)及AKT/p-AKT表达水平(F=46.94、74.2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I3K/p-PI3K及AKT/p-AKT表达水平与最大弹性模量值、平均弹性模量值、病变与周围组织弹性比值均呈正相关(r=0.475、0.475、0.451;r=0.533、0.540、0.542;r=0.371、0.402、0.445;r=0.482、0.455、0.545,P均<0.05).结论 乳腺病变的PI3K/AKT表达水平与弹性特征具有相关性,提示其在乳腺病变弹性特征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乳腺肿瘤超声检查弹性显像技术淋巴转移信号传导病理学,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