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蔡幼铨 周诚

月刊

1005-5185

manuscript.cmi@gmail.com

010-66939381,51927278

100853

北京复兴路28号解放军总医院健宾楼1206室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主办的全国性专业学术性刊物。1993年10月创刊,2000年改为大16开,页码80页,月刊。为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常规X线、CT、MRI、超声、核医学、介入放射学、电镜、红外热成像、医学图像处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海马MRI定量技术联合临床信息对认知衰弱风险的预测价值

    李栋学刘本琴刘贵龙黄清...
    305-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联合海马MRI定量指标和临床信息构建可逆性认知衰弱(RCF)风险因素预测模型.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遵义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RCF 41例和非RCF老年人40例,受试者均行头颅MRI定量磁化率成像(QSM)和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扫描,通过标准化方法提取双侧海马区脑铁含量和脑血流量,同时收集临床信息构建基线表.先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和单因素 Logistic 回归筛选变量,再使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预测变量进行模型构建并绘制诺模图,最后通过加强Bootstrap法500次重复抽样进行模型内部验证,使用区分度、校准度及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结果 RCF与非RCF组脑血流量、QSM值、社交活动、睡眠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3、4.27、9.13、15.53,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睡眠质量、社交活动、QSM及脑血流量 4 个变量用于建模.模型预测RCF发生风险的区分度良好,曲线下面积为0.927(95%CI 0.856~0.978);校准曲线显示模型预测RCF发生风险与实际情况高度吻合(χ2=52.20,P=4.14);决策曲线显示模型具有临床适用性.结论 MRI定量数据联合临床信息建立的多尺度RCF临床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及临床适用度,可为RCF风险因素筛查提供一定帮助.

    可逆性认知衰弱海马预测模型磁共振成像

    基于简化的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预测甲状腺癌被膜侵犯

    陈治光何文广旸张巍...
    312-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简化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I-RADS)的赋值过程并提出新的分级系统,探讨简化的TI-RADS(sTI-RADS)预测甲状腺癌被膜侵犯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749 个甲状腺结节的超声声像图,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 230 个、恶性组 519个.收集两组超声征象,并计算OR值(OR>1赋值1分,OR<1赋值0分),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sTI-RADS鉴别良、恶性结节的效能;根据手术结果筛选出明确记录与被膜有关系的 265 例恶性结节并分为有被膜侵犯组 67 例和无被膜侵犯组 198 例,对两组患者超声及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749例甲状腺结节赋值为0、1、2、3、4、5分对应的恶性率分别为1.52%、7.69%、38.24%、76.00%、90.75%、93.75%;以≥3分作为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临界值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03%和67.39%;sTI-RADS分级为:3级,0分,恶性率<2%;4a级,1分,恶性率2%~10%;4b级,2分,恶性率10%~50%;4c级,3分,恶性率50%~90%;5级,4 分或 5 分,恶性率>90%.有被膜侵犯组和无被膜侵犯组常规超声见被膜受累与 sTI-RADS 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t=12.88、-1.26,P≤0.2);常规超声见被膜受累是甲状腺癌被膜侵犯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sTI-RADS不是甲状腺癌被膜侵犯的独立预测因素(P=0.80).结论 sTI-RADS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效能,甲状腺癌被膜侵犯组中sTI-RADS分级更高,而常规超声见被膜受累是甲状腺癌被膜侵犯的独立预测因素.

    甲状腺肿瘤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超声检查肿瘤分级恶性率甲状腺被膜

    合并呼吸系统基础病的老年新型冠状病毒肺部感染患者临床及CT特征

    李玲张明霞孙莹霍萌...
    318-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合并呼吸系统基础病的老年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及CT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感染科72例老年COVID-19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胸部CT资料,根据是否合并呼吸系统基础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分为合并呼吸系统基础病组 32 例及无呼吸系统基础病组 40 例,通过单因素分析两组临床及 CT 特征.结果 与无呼吸系统基础病组相比,合并呼吸系统基础病组患者初次就诊时存在喘憋占比更高(34.4%比12.5%;χ2=4.922,P=0.027)、C反应蛋白[40.6(19.9,67.8)mg/L比18.6(5.7,51.7)mg/L;Z=-2.119,P=0.034]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更高[73.4(64.3,80.6)%比 67.5(61.7,73.8)%;Z=-1.961,P=0.049];CT显示,合并基础病患者纵隔增大淋巴结数目更多[2.0(1.0,3.0)个比1.0(0,2.0)个;χ2=-2.042,P=0.041],存在蜂窝影(21.9%比0,P=0.002)、结节状(78.1%比51.3%;χ2=5.457,P=0.019)、大片状(81.3%比50.0%;χ2=7.525,P=0.006)及束带状(59.4%比30.0%;χ2=6.257,P=0.012)形态的比例更高,同时存在小气道壁增厚(100.0%比82.5%,P=0.015)、牵拉性支气管扩张(93.8%比57.5%;χ2=12.026,P=0.001)、纤维索条(90.6%比62.5%;χ2=7.500,P=0.006)及铺路石征(78.1%比45.0%;χ2=8.109,P=0.004)的比例更高.结论 合并呼吸系统基础病的老年COVID-19患者临床及CT征象均存在一定特征,可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相应指导.

    2019冠状病毒性疾病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肺疾病老年人

    细支气管腺瘤的CT影像学特征

    朱冠嘉孙士超杜贾军李宁...
    324-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细支气管腺瘤(BA)的临床及高分辨率CT特征,提高对BA的认识水平.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 1 月—2023 年 3 月在山东省立医院行手术治疗的 62 例B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BA病灶的类型、大小、部位、CT征象及随访变化.结果 62例患者中,经病理确诊、有清晰CT图像的BA病灶63个,病灶长径3.0~37.0 mm,中位数9.0(6.0,13.5)mm.BA病灶外周分布61个,中心分布2个;43个病灶(68.3%)位于肺下叶;依据CT表现分类:实性型12例,磨玻璃型21例,空泡/囊腔型23例,炎症型7例;23例病灶伴发空泡/囊腔征,13例病灶伴发血管征.30例患者术前行CT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95.0(61.5,492.0)d,其中23例病灶无明显变化;5例病灶增长,平均速度为2.5 mm/年;2例病灶中新发空泡征和胸膜凹陷征.结论 BA的CT表现为位于肺外周带的实性型结节、磨玻璃型结节、空泡/囊腔型结节及炎症型结节.病灶内最常见空泡/囊腔征和血管征.在随访中BA病灶稳定,少数可见增长或出现新征象.

    孤立性肺结节细支气管腺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疾病特征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肺内多发转移1例

    高叶祺俞同福徐海
    330-331页

    肾脏脂肪瘤肿瘤转移磁共振成像病例报告

    基于乳腺癌超声特征及临床病理指标的列线图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

    石丽楠曹春莉桑田李文肖...
    332-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超声特征联合临床病理指标的列线图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4年 1月—2021年 10 月于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 1 038 例乳腺癌患者(共 1 099个肿块)的超声图像及病理资料,按检查时间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的独立预测因素,建立回归模型并制作列线图,利用验证组数据及校准曲线验证列线图.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决策曲线评估列线图的预测效能.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肿块最大径(OR=1.906,95%CI 1.397~2.609,P<0.001)、纵横比(OR=0.425,95%CI 0.284~0.634,P<0.001)、边界(OR=0.373,95%CI 0.267~0.520,P<0.001)、Adler血流分级(OR=3.188,95%CI 2.049~5.107,P<0.001)、病理类型(OR=2.975,95%CI 1.759~5.267,P<0.001)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状态(OR=1.439,95%CI 1.048~1.982,P=0.025)是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基于以上6个指标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其训练组和验证组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712和0.749,校准曲线(绝对平均误差分别为 0.019、0.014)及决策曲线均提示该模型预测能力较好.结论 基于乳腺癌原发病灶超声特征及临床病理指标联合构建的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列线图模型,可为临床诊断、后期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信息.

    乳腺肿瘤淋巴转移超声检查病理学,外科列线图表

    基于临床、能谱CT及影像组学构建胃癌神经侵犯的预测模型

    甄思雨梁长华王笑天魏正琦...
    339-345,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临床资料、能谱 CT 参数及影像组学特征的模型术前预测胃癌神经侵犯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 年1月—2022年8 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80例行术前能谱CT检查的胃癌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神经侵犯阳性组和阴性组.收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测量胃癌原发病灶能谱参数,进行单因素分析;从双期混合能量图像中提取 214 个影像组学特征,使用单因素分析及支持向量机对组学特征进行筛选;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 Logistic 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模型的性能.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糖类抗原199、肿瘤厚度、Lauren分型、Borrmann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能谱参数中,两组动脉期单能量值(CT60 keV~CT110 ke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门静脉期CT值、碘基值、标准化碘基值和除CT80 keV外的单能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影像组学分析选出曲线下面积最大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其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P值及参数分别为0.843、0.923、0.714、0.925、<0.001、c∶g 2.64∶10.56.最后基于Logistic回归算法分别建立临床模型、能谱CT模型、影像组学模型、临床+能谱模型、临床+影像组学模型、能谱+影像组学模型,临床+能谱+影像组学模型,其中临床+能谱+影像组学模型诊断胃癌神经侵犯的效能最好,其曲线下面积、最佳阈值、约登指数、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27(95%CI 0.850~1.000)、0.879、0.778、0.778、1.000.结论 基于临床特征、能谱CT参数及影像组学建立的联合模型对术前预测胃癌神经侵犯具有较好的价值.

    胃肿瘤神经侵犯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影像组学诊断,鉴别

    肝脏去分化脂肪肉瘤超声表现1例

    武晓静谭碧星
    346-347页

    肝肿瘤脂肪肉瘤超声检查病例报告

    深度学习计算T2加权像磁共振前列腺体积:与椭球公式比较

    倪鑫淼杨瑞陈志远刘修恒...
    348-352,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和实现利用深度学习计算T2加权像MR的前列腺体积,并与椭球公式计算的前列腺体积进行比较.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 2019 年 10 月—2022 年 2 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经病理确诊的 180 例前列腺增生和 251 例前列腺癌患者的T2加权像MR图像及诊断报告,根据诊断报告使用椭球公式计算每例患者的前列腺体积,使用U-Net模型的变体对所收集MR图像上的前列腺进行分割,利用公式前列腺体积=对(前列腺像素数目×每个像素的大小×层厚)进行求和,获得深度学习计算的前列腺体积.比较深度学习和椭球公式计算的前列腺体积差异和一致性.结果 Bland-Altman 分析显示,在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患者中,深度学习和椭球公式计算的前列腺体积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仅5%和6.37%的数据位于95%置信区间外.前列腺增生组用两种方法计算的前列腺体积的一致性高于前列腺癌组(ICC=0.803、0.686).两种方法计算的前列腺体积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742、-12.706,P<0.05),深度学习计算的前列腺体积更大.结论 深度学习在计算前列腺体积方面与椭球公式保持一致,利用深度学习计算MR前列腺体积具有广阔的前景,但还需进一步改进.

    前列腺增生前列腺肿瘤深度学习磁共振成像前列腺分割前列腺体积椭球公式

    经尿道内对比增强超声在尿道狭窄中的应用

    何萍崔立刚
    353-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尿道内对比增强超声对尿道狭窄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1 年 8 月—2023 年 9 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经尿道内对比增强超声检查,并诊断为尿道狭窄的 5 例男性,分析其影像资料.结果 5 例患者均出现排尿困难.5例尿道狭窄均为单发,2例狭窄位于尿道球部,1例位于尿道膜部,1例位于尿道舟状窝,1例位于尿道前列腺部.2例狭窄<1 cm,3例狭窄长度为1~2 cm.周围瘢痕厚度均<1 cm.2例合并尿道结石,1例合并尿道憩室和假道.结论 经尿道内对比增强超声可以无创评估尿道狭窄的位置、长度、单发/多发、瘢痕厚度、有无尿道断裂、有无憩室、有无假道等.超声医师应掌握经尿道内对比增强超声的操作规范,促进其临床推广.

    尿道狭窄超声检查经尿道内对比增强超声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