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药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药学杂志
中国药学杂志

桑国卫

半月刊

1001-2494

zgyxzz@cpa.org.cn,zgyxzz@yahoo.com.cn

010-58698009

100022

北京市朝阳区建外大街四号建外SOHO九号楼18层

中国药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Pharmaceutical Jour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药学界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反映我国药学各学科进展和动态的最具权威性和影响的综合性学术核心期刊之一。内容包括药学各学科,辟有专题笔谈、综述、中药及天然药物、药理、药剂、临床药学、药品质量及检验、药物化学、药物与临床、生物技术、新药介绍、药学史、药学人物、药事管理、学术讨论、科研简报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炎症相关靶点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治疗的研究进展

    刘鑫罗娅徐敏轩葛晨旭...
    1173-1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作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重要亚型,逐渐严重威胁全球健康水平.但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针对NASH的上市药物.该疾病不仅涉及脂肪堆积,还伴随着炎症和纤维化过程,其中炎症在NASH的恶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长期的炎症反应,会促进肝纤维化和脂质稳态失衡.因此,抑制炎症对改善NASH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系统地综述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核因子 κB(nuclear factor-KB,NF-KB),非活性菱形蛋白(inactive rhomboid-like protein 2,iRhom2)和炎症小体等炎症信号通路在NASH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Selonsertib,SHR0302和漆黄素等相关药物的研究现状,进一步探讨NASH治疗的新靶点研究进展,旨在为治疗NASH药物的研发提供基础.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炎症信号通路核因子κB非活性菱形蛋白2炎症小体

    发酵类中药红曲的安全性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王淑红郭子瑜周碧乾何轶...
    1186-1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酵类中药红曲食药用历史悠久,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添加剂、发酵食品等领域,但目前对其研究尚不深入.近来,红曲作为保健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引起国际上高度关注.本文综述了红曲的食药用历史、生产工艺、发酵产物和物质基础研究及质量安全控制现状,旨在探究可能导致红曲质量安全风险的因素,为我国红曲及红曲产品的安全性质量控制及风险防控提供参考.

    红曲中药安全性质量控制风险防控

    固定化α-L-鼠李糖苷酶水解朝藿定C制备淫羊藿苷研究

    陈旺张月张宇航冯自立...
    1193-1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制备SBA-15型介孔二氧化硅固定化α-L-鼠李糖苷酶,促进朝藿定C高效转化为淫羊藿苷.方法 通过氨基化和醛基化对SBA-15进行修饰,将α-L-鼠李糖苷酶共价偶联在SBA-15上,以载酶量和相对酶活力为评价指标,对其固定化条件进行优化;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TR)、氮气吸附与脱附、扫描电镜(SEM)及透射电镜(TEM)等对固定化酶进行表征;以朝藿定C为底物,考察固定化酶的最适酶解条件、酶解动力学和重复利用性.结果 制备固定化酶工艺的最佳pH值为3.5,温度为35 ℃,时间为4 h,酶质量浓度为8 mg·mL-1;固定化酶的酶活力为198.6 μmol·h-1·g-1,载酶量为256.9 mg·g-1,最适酶解条件为pH值4.5,转化温度50℃,底物质量浓度0.5 mg·mL-1,转化时间12 h,酶解动力学参数最大反应速率(Vmax)为0.505 pg·min-1,米氏常数(Km)为0.787 mmol·L-1,循环利用4次后残余酶活在65%以上,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结论 制备的SBA-15固定化α-L-鼠李糖苷酶载酶量高、转化能力强、重复利用性好,可用于高效转化朝藿定C制备淫羊藿苷.

    朝藿定Cα-L-鼠李糖苷酶淫羊藿苷SBA-15固定化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测定川麦冬块根及须根中可溶性糖组分

    梁胜婷耿昭苟琰钟恋...
    1201-1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测定川麦冬块根及须根中多种可溶性糖组分的方法,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其可溶性糖组分差异.方法 采用优化后甲氧基化-三甲基硅烷化两步衍生法结合GC-MS法测定18批川麦冬块根及须根中多种可溶性糖组分,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mation analysis,OPLS-DA)和聚类热图分析等模型统计分析其组分差异,并根据含量换算块根及须根样品甜度值.结果 在川麦冬块根和须根样品中鉴定了 18种可溶性糖组分,对其中14种进行定量分析,川麦冬块根和须根样品中可溶性糖组分组成基本一致,14种可溶性糖总量平均值也基本一致(块根88.76 mg·g-1 vs.须根85.66 mg·g-1),但各组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须根中D-(-)-果糖含量较高,而块根中D-(+)-蔗糖较高.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通过可溶性糖组分测定可显著区分块根和须根.通过换算,块根和须根的甜度值差异较小.结论 GC-MS法灵敏度高、精密度好、准确度高,能够将多种结构相似的可溶性单糖和二糖区分开,实现川麦冬块根和须根中多种可溶性糖的准确定性和定量,为麦冬不同部位的可溶性糖组分研究及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川麦冬块根须根可溶性糖甲氧基化-三甲基硅烷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姜黄素对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小鼠的胃组织形态和炎症微环境的影响

    夏勇曹彬徐彩菊宋燕华...
    1211-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姜黄素对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gastric epithelia dysplasia,GED)小鼠的胃组织形态及炎症微环境的影响,评估姜黄素对GED的预防和缓解作用.方法 设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复合因素造模法造模,诱导GED动物模型.造模8周后,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分别给予姜黄素38、75、150 mg·kg-1和维霉素350 mg·kg-1进行干预,持续8周.实验期末,检测各实验组小鼠胃蛋白酶原(PG Ⅰ)、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 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及磷酸化酪氨酸激酶2(p-JAK2)、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p-STAT3)、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相对表达量.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胃黏膜组织形态及细胞增殖情况,对GED和炎症细胞浸润进行组织病理学评分,计算细胞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 index,PI).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PG Ⅰ浓度下降,胃组织中IL-1β、IFN-γ、IL-6含量上升(P<0.05),GED和胃黏膜炎症细胞浸润评分及PI均上升(P<0.01),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胃黏膜出现异型增生、炎症细胞浸润等改变,细胞增殖活性增强,p-JAK2、p-STAT3、Cyclin D1表达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中、高剂量组血清PG1浓度上升,胃组织中炎症因子IFN-γ、IL-6含量降低(P<0.05),GED和胃黏膜炎症细胞浸润评分及PI均下降(P<0.05或0.01),胃黏膜异型增生、炎症细胞浸润缓解,细胞增殖活性受到抑制,p-JAK2、p-STAT3、Cyclin D1表达下调(P<0.05).姜黄素低剂量组p-JAK2蛋白表达量下调,高剂量组IL-1β下降(P<0.05).结论 姜黄素对小鼠GED有预防和缓解作用,可以改善GED小鼠胃黏膜的组织形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JAK2/STAT3/Cyclin D1通路的信号转导,抑制细胞过度增殖有关.

    姜黄素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炎症因子磷酸化酪氨酸激酶2/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细胞周期蛋白D1

    抗菌肽PMAP-24KK水凝胶的制备及抗菌活性研究

    毛付康范文琦路思阳王君辉...
    1219-1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制备含猪源抗菌肽-24KK(porcine myeloid antimicrobial peptide-24KK,PMAP-24KK)的水凝胶,评价其理化性能和抗菌活性.方法 将PMAP-24KK与海藻酸钠、碳酸钙和葡萄糖酸内酯结合得到PMAP-24KK水凝胶,首先分析PMAP-24KK水凝胶的形成时间、溶胀率、含水率、保水率和释放率等理化性质,然后进行药敏试验测定其对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缓释和抗菌屏障以及对小鼠皮肤创伤愈合的效果.结果 PMAP-24KK水凝胶在2 min左右可以形成具有网状结构的凝胶态,溶胀率和含水率均在10 h达到平衡状态,分别为(158.83±3.26)%和(61.01±2.41)%,24 h的保水率和释放率约为55%和81%.PMAP-24KK水凝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猪霍乱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表现出抑菌效果.PMAP-24KK水凝胶18 h内的缓释作用没有明显区别,18 h后开始逐渐下降至36 h无抗菌活性.PMAP-24KK水凝胶能有效地起到抗菌屏障作用,且有助于小鼠创伤模型皮肤伤口的愈合.结论 本研究成功制备获得具有良好理化特性和抗菌活性的PMAP-24KK水凝胶,且具有较好的缓释和抗菌屏障以及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为抗菌肽水凝胶应用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抗菌肽猪源抗菌肽-24KK海藻酸钠水凝胶抗菌活性

    基于溶解性与渗透性评价盐酸小檗碱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研究

    罗文慧温艳艳崩淑娟韩海伦...
    1226-1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盐酸小檗碱在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中的归属进行研究,并确定其分类属性.方法 考察盐酸小檗碱在pH 1.0~8.0介质中的溶解度;通过在体原位肠灌流模型得出其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中的相关吸收参数,确定其渗透性.结果 通过在不同pH值溶解介质中的药物剂量数D0值和药典规定发现盐酸小檗碱属于低溶解度药物;从渗透性实验结果发现盐酸小檗碱在大鼠各肠段的渗透系数Peff(rat)均超过5.0×10-5 cm·s-1,转化成人体吸收百分率Fa(human)均超过85%,故判定其属于高渗透性药物.结论 结合溶解性与渗透性实验结果证明盐酸小檗碱属于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即属于BCS Ⅱ类药物.

    盐酸小檗碱溶解度渗透性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在体单向原位肠灌流

    新型抗癫痫药物吡仑帕奈在新疆癫痫患儿中的血药浓度测定及影响因素分析

    赵婷张惠兰冯继荣于静...
    1233-1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吡仑帕奈(perampanel,PER)于2019年在我国批准上市,笔者未见与PER血药浓度监测相关的研究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癫痫患儿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癫痫类型、给药剂量和合并用药对PER稳态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9年-2023年就诊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儿童医院并规律服用PER的4~14岁癫痫患儿的血清样本95例,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血药浓度测定,并分析患儿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给药剂量及合并用药等因素对其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 患儿年龄分布为4.25~14岁,平均(7.25±3.99)岁;PER的血药浓度0.13~0.99μg·mL-1,平均(0.47±0.36)μg·mL-1.不同年龄组、性别组患儿的PER血药浓度和浓度剂量比(ratio of concentration dose,CDR)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8.5≤BMI<24.0患儿的CDR结果显著高于BMI<18.5组患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207,P<0.05).合并用药对PER的给药剂量、血药浓度和CDR结果均无显著影响(P>0.05).PER血药浓度与给药剂量的相关性较差(r=0.113).结论 患儿临床应用PER治疗癫痫的过程中有必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使PER血药浓度控制在治疗剂量范围内而提高临床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癫痫吡仑帕奈血药浓度

    以药品监管理念为导向的基于近红外光谱与机器学习联用的艾叶真伪判别研究

    张凯笑熊婧郭涛王晓伟...
    1238-1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以药品监管理念为导向,建立基于近红外光谱与机器学习联用的艾叶真伪品判别的方法.方法 使用近红外光谱仪测定艾叶真伪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并采用特征工程中的特征筛选、特征衍生等相关技术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随机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使用训练集样品数据对机器学习领域经典的逻辑回归模型进行2分类模式训练,测试集样品进行模型的评估.结果 使用逻辑回归模型对测试集样品的判别准确率为97%,其他各项评价指标也均在92%以上.同时,对于正品与伪品混合样品的判别也较准确.相较于传统化学计量学方法,判别准确率更高.结论 本研究所建立的逻辑回归模型可以实现鉴别艾叶的真伪,对药品监管工作具有技术支撑作用.

    艾叶近红外光谱机器学习逻辑回归特征工程

    双歧杆菌类微生态活菌制品的活菌含量研究及基因安全性分析

    郑小玲王银环陈君豪钱凌...
    1246-1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聚焦双歧杆菌类微生态活菌制品活菌含量影响因素及测定方法、基因安全性等核心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和分析,为该类产品质量控制的提升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 研究贮藏温度和活菌数测定方法对该类产品活菌计数的影响,并进行前处理方式和稀释液成分的优化;采用全基因组测序和功能基因组分析方法开展4种产品包含的11株菌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分析.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双歧杆菌类微生态活菌制品的活菌计数结果影响较大,优化后的活菌计数方法可有效提高计数结果,该类活菌制品中有多株菌含有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结论 建议在生产、储藏和流通等环节重点关注温度对产品的影响;活菌计数方法需考虑菌株特性和生产工艺等,对前处理方式和稀释液等影响因素进行优化;有必要对已上市的微生态活菌制品涉及的所有菌株进行系统性的安全性评估.

    双歧杆菌活菌计数耐药基因毒力基因微生态活菌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