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药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药学杂志
中国药学杂志

桑国卫

半月刊

1001-2494

zgyxzz@cpa.org.cn,zgyxzz@yahoo.com.cn

010-58698009

100022

北京市朝阳区建外大街四号建外SOHO九号楼18层

中国药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Pharmaceutical Jour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药学界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反映我国药学各学科进展和动态的最具权威性和影响的综合性学术核心期刊之一。内容包括药学各学科,辟有专题笔谈、综述、中药及天然药物、药理、药剂、临床药学、药品质量及检验、药物化学、药物与临床、生物技术、新药介绍、药学史、药学人物、药事管理、学术讨论、科研简报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海曲泊帕在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张子颖吴灵芝印妮王振欣...
    1361-1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以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减少为特征的疾病,可由多种先天性和后天疾病引起。目前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促血小板生成药物主要包括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以及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海曲泊帕(hetrombopag)是一种新型的口服非肽类TPO-RA,已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既往对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等治疗反应不佳的慢性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和免疫抑制治疗疗效不佳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临床研究数据表明,海曲泊帕用于ITP及SAA治疗的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目前海曲泊帕治疗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IT)的一项Ⅲ期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本文就海曲泊帕在血小板减少症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制定应对血小板减少症的有效策略或个性化防治方案提供参考。

    海曲泊帕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

    槲皮素衍生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李珂刘金海翟广玉
    1366-1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槲皮素是一种天然多酚,是多种植物性食品中发现最丰富的类黄酮类化合物之一。槲皮素是天然的抗氧化剂,可以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造成的损害。槲皮素是一种亲脂性化合物,能够穿过细胞膜,调节众多与疾病进展、化学预防有关的细胞内和细胞外信号通路。槲皮素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抗炎、抗菌、抗癌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但是它的低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为了改善这些缺点,研究者对槲皮素进行了结构修饰,修饰羟基生成酯或者醚,修饰羰基生成腙或者羰基氧被取代的产物,8-位被取代的产物,与金属离子生成配合物等。对槲皮素的结构进行优化修饰获得了溶解性能好、生物利用度高、活性明显改善、抗癌活性增强的槲皮素衍生物。本研究综述了近年来槲皮素衍生物的研究进展,为槲皮素衍生物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槲皮素衍生物抗氧化抗炎抗癌

    N-苯基-4-三氟甲基-2-氨基喹唑啉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代兴程莎陈明秀余佳...
    1375-1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发现新型高效低毒的2-芳氨基喹唑啉类抗肿瘤目标化合物。方法 以邻硝基苯甲醛和6-硝基藜芦醛为原料,通过亲核加成、氧化、还原、环合、氯代、偶联等反应,合成了 16个N-苯基-4-三氟甲基-2-氨基喹唑啉衍生物,并通过核磁共振(NMR)和质谱(MS)对其进行结构表征;采用噻唑蓝(MTT)法评价了目标化合物对前列腺癌细胞(PC3、LNCaP)、人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K562)和宫颈癌细胞(HeLa)4种肿瘤细胞株的生长抑制活性,并对高活性化合物8b作了靶点预测。结果 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8b和8c都显示出良好的抗增殖活性,特别是化合物8b,对PC3、LNCaP和K56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5。51、4。51和8。49μmol·L-1;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莫洛尼小鼠白血病病毒前病毒整合激酶1(provirus integration in maloney murine leukemia virus kinase-1,PIM-1)蛋白可能是8b的潜在作用靶点。结论 含哌嗪结构的芳氨基喹唑啉化合物8b值得深入研究。

    芳氨基喹唑啉合成抗肿瘤活性噻唑蓝法三氟甲基

    双功能异羟肟酸类钌配合物作为HDAC6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何唯瑜石小燕陈涂薇赵健...
    1384-1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设计将具有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deacetylase,HDAC)抑制活性的芳香异羟肟酸与双联吡啶钌(Ⅱ)配合物进行偶联,合成一系列双功能异羟肟酸类钌配合物作为HDAC6选择性抑制剂,并评价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以芳香环为连接基团(Linker),异羟肟酸为Zn2+螯合基团(zinc binding group,ZBG)合成得到3个钌配合物,并通过1 H-NMR、13C-NMR和质谱进行结构表征。荧光分析法评价化合物的HDACs抑制活性,噻唑蓝(MTT)法评价化合物对A549、MDA-MB-231、MCF-7、HepG-2和LO2细胞的体外抗增殖活性,通过分子对接研究化合物与HDAC6蛋白活性位点的结合情况。结果 目标化合物均表现出HDAC6抑制活性和选择性、体外抗肿瘤活性和靶向性,并筛选出代表化合物3,细胞毒活性与顺铂相当,且体外肿瘤靶向性远高于顺铂。结论 在药效团模型中引入较宽较大的帽子(Cap)结构(双联吡啶钌),可以更好地发挥化合物对HDAC6的特异性识别作用;同时引入具有抗肿瘤活性的钌(Ⅱ)结构,在提高化合物的HDAC6选择性抑制活性的同时兼具良好的抗肿瘤活性,证明双联吡啶钌配合物偶联芳香异羟肟酸的双功能设计是合理有效的。

    钌配合物异羟肟酸双功能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选择性抑制剂抗肿瘤

    利用Indel标记鉴定太白贝母及其近缘种

    廖海喻心怡黄雪张田...
    1393-1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基于插入缺失(Indel)标记的常规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太白贝母及其近缘种开展分子鉴定研究。方法 从GenBank下载103条来自不同贝母来源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序列比对筛选太白贝母的特异性Indel标记。在该Indel标记的上下游保守区中设计引物,通过常规PCR与凝胶电泳方法对不同贝母来源植物开展鉴定,并考察方法的特异性、灵敏性与最适反应温度。结果 太白贝母在accD-psal基因间隔区具有一段长度为137 bp的缺失,可以作为太白贝母的特异性Indel标记。建立的常规PCR与凝胶电泳方法对太白贝母有良好的特异性,仅有太白贝母产生302 bp的条带,从而与暗紫贝母等其余12种不同贝母来源植物明显区分。该方法对贝母DNA模板的检测下限为0。239 ng·μL-1,最适熔解温度(Tm)值为58℃。结论 该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高、快捷与成本低等特点,不仅能够实现对太白贝母及其近缘种的准确鉴定,还能够为其他重要来源植物的分子鉴定提供开发思路。

    叶绿体基因组太白贝母accD-psaI插入缺失标记分子鉴定

    溪黄草药材基原植物及近缘植物ISSR-SCAR分子标记开发

    刘靖孟爽爽刘军民萧晓吉...
    1400-14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建立溪黄草药材基原植物及其近缘植物的特征性片段扩增区域(SCAR)分子标记技术,为溪黄草药材的基原鉴定提供新的分子鉴别手段。方法 采集溪黄草药材的基原植物及其近缘植物共5种29个居群,采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ISSR)分子标记对代表居群的基因组DNA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获得ISSR特异性片段,经回收纯化、克隆、测序后,根据特异性片段测序结果设计可以直接用于它们高效鉴定的SCAR引物。结果 采用14对ISSR引物对18个代表样本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获得4条特异性片段并成功转化为ISSR-SCAR分子标记,可分别用于特异性识别线纹香茶菜 Rabdosia lophanthoides(Buch。-Ham。ex D。Don)H。Hara、长叶香茶菜R。stracheyi(Benth。Ex Hook。f。)Hara、溪黄草R。serra(Maxim。)H。Hara 和显脉香茶菜R。nervosa(Hemsl。)C。Y。Wu et H。W。Li。结论 建立的 ISSR-SCAR 分子标记条带清晰明亮,结果稳定,能够准确、快速鉴别溪黄草药材的基原植物及其近缘植物,为溪黄草药材基原的分子鉴别提供了新的方法。

    溪黄草药材基原植物分子标记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特异片段

    载紫杉醇的大黄酸偶联物胶束的体外释放及抗肿瘤研究

    黄彩霞欧阳惠枝黄秋萍陆伟利...
    1408-1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载紫杉醇的大黄酸偶联物(PTX/TPGS-CR)胶束的体外释放行为及其体外抗肿瘤效果。方法 采用透析法,以泰素(Taxol®)为对照,考察PTX/TPGS-CR胶束在不同释放介质中的释药行为。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以Taxol ®为对照,评估PTX/TPGS-CR胶束对小鼠乳腺癌4T1细胞的细胞毒性。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PTX/TPGS-CR胶束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细胞周期、凋亡的影响。通过划痕实验考察PTX/TPGS-CR胶束对HeLa、4T1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 体外释放实验结果显示,在pH 7。4磷酸盐缓冲液(PBS)中,PTX/TPGS-CR胶束在12和72 h内分别累积释放50。84%和71。38%;在模拟肿瘤微环境pH 5。8 PBS 中,PTX/TPGS-CR胶束在12 h内累积释放79。19%,且72 h几乎完全释放。细胞毒试验结果显示,PTX/TPGS-CR胶束对4T1细胞表现出较强的肿瘤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并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72 h时半抑制浓度(IC50)为0。321 9 nmol·mL-1。PTX/TPGS-CR胶束能引起HeLa、4T1细胞发生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可使HeLa细胞在PTX阻滞G2/M期的基础上同时增加G0/G1期阻滞,抑制细胞分裂增殖。PTX/TPGS-CR胶束能抑制HeLa、4T1细胞迁移,减少肿瘤转移。结论 PTX/TPGS-CR胶束具有很好的pH响应释药特征,在血液环境中缓释药物,而在肿瘤微环境中实现快速释药;具有很好的肿瘤增殖抑制效果,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迁移,具有较好的肿瘤治疗潜力。

    紫杉醇聚合物胶束体外释放抗肿瘤细胞实验

    喉宁雾化吸入溶液的雾化特性分析

    田珩杨仪雪吴纯敏严全鸿...
    1416-1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喉宁雾化吸入溶液的雾化特性进行研究,为该类制剂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呼吸模拟器和新一代撞击器,以紫丁香苷为指标性组分,建立喉宁雾化吸入溶液递送速率、递送总量和体外空气动力学分布的测定方法,考察不同的压缩机、雾化器、雾化方式和呼吸模式对雾化效果的影响。结果 在相同的雾化条件下,采用成人呼吸模式,压缩型雾化器的递送速率为23。3~52。2 µg·min-1、递送总量为178。8~353。2 µg、模拟喉部沉积比为2。1%,超声雾化器的递送速率为3。2~21。2 µg·min-1、递送总量为12。9~82。7μg、模拟喉部沉积比为0。7%,振动筛网式雾化器的递送速率为7。2~16。5 μg·min-1、递送总量为93。5~217。2μg、模拟喉部沉积比为0。1%,各类装置的质量中值动力学粒径在2。2~3。6 μm之间;儿童呼吸模式下各类型装置的递送速率为1。5~24。3μg·min-1、递送总量为26。3~215。4μg。结论 雾化器的类型和品牌对喉宁雾化吸入溶液的递送速率和递送总量有较大影响,建议临床使用时应尽量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宜的雾化装置;儿童呼吸模式下喉宁雾化吸入溶液递送速率及递送总量均有所降低,提示临床应根据患者年龄和肺部功能情况调整雾化剂用量和雾化时间。

    喉宁雾化吸入溶液雾化器递送速率递送总量体外空气动力学分布呼吸模式紫丁香苷

    多黏菌素B在脓毒症患者中的药动学研究

    张俊周霖郑天元罗永刚...
    1424-1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多黏菌素B(polymyxin B,PB)在脓毒症患者中的药动学,为该药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脓毒症患者静脉给予PB,q12h,连续给药4剂,分别于各剂给药前及第5剂给药后0。5、1、2、3、6、9、12h采集血样,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HPLC-MS/MS)分析方法测定 PB 血浆浓度。采用非房室模型方法计算主要的药动学参数,以稀疏血药浓度数据点建立有限采样模型。结果 最终纳入18例患者,PB的主要药动学参数0~24 h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24h)为(63。33±30。88)mg·h·L-1,第5剂给药前血药浓度(ρ0)为(2。01±1。54)mg·L-1,第5剂给药后的峰浓度(Pmax)为(6。90±4。22)mg·L-1,第5剂给药后12 h血药浓度(ρ12)为(1。64±1。04)L·h-1,平均稳态血药浓度(ρss,av)为(2。64±1。29)mg。L-1,第一剂、第二剂、第三剂给药后的谷浓度分别为(3。35±2。50),(2。74±1。60),(1。76±1。10)mg·L-1。推荐 2 点回归方程为:AUC0-12h=2。08+1。22ρ1+9。41ρ6。结论 PB 在脓毒症患者体内的药动学参数存在个体差异,首剂给予负荷剂量可很快达到稳态浓度,给药后1、6 h的PB浓度点可用于估算AUC0-24h,建议监测PB-AUC0-24h值调整成人脓毒症患者的给药剂量。

    多黏菌素B脓毒症药动学有限采样法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基于HPLC指纹图谱和一测多评多成分定量分析的连翘质量评价研究

    邓寒霜李筱玲王欣张浪...
    1429-1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连翘药材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指纹图谱及基于"一测多评"(QAMS)技术的多成分定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河南、山东、山西、陕西4个省份47批连翘药材的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结合聚类分析(H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连翘进行化学模式识别分析。利用QAMS技术,以连翘酯苷A为内参物,同时对连翘酯苷B、连翘酯苷A、金丝桃苷、牛蒡子苷、连翘苷和连翘脂素6种活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分析不同产地样品差异。结果 建立了47批连翘药材的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785~0。989,共标定30个共有峰。聚类分析将47批样品聚为3类,OPLS-DA分析能有效将几个产区连翘药材进行区分(Q2>0。5)。采用QAMS法与外标法(ESM)测定47批样品中6种活性成分的含量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产地样品中活性成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P<0。01)。连翘酯苷B、连翘酯苷A、金丝桃苷、牛蒡子苷、连翘苷、连翘脂素6种成分在各省样品中的平均含量分别为:河南(4。50、20。58、0。52、2。39、7。46、1。76 mg·g-1)、山东(0。90、9。26、0。36、1。39、3。84、3。87 mg·g-1)、山西(0。82、8。74、0。29、1。16、2。64、1。75 mg·g-1)、陕西(5。18、55。10、0。88、3。36、13。11、9。25 mg·g-1)。结论 不同来源的连翘药材样品中化学成分近似,但产地因素对有效成分含量有较大的影响,来自陕西的连翘样品中各检测成分含量最高。建立的连翘药材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稳定、可靠,结合化学识别模式可为连翘药材产地判别及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连翘指纹图谱高效液相色谱法化学模式识别一测多评质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