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药导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药导刊
中国医药导刊

胡大一 黄北鸥(常务副主编)

月刊

1009-0959

zhgyydk@sina.com;zhgyydk@126.com

010-62212621;62214110

100053

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西大街26号院2号楼

中国医药导刊/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Guid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信息中心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医药科技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国内临床医药工作者。由国内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担任总编,国内100多名著名临床医药专家、药品审评和评价专家参与编审。本刊紧密结合临床实际,突出先导性、实用性和时效性,是临床医药工作者的重要参考文献,也是医药生产及营销企业了解我国临床信息的重要窗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注射用血栓通(冻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龙文杰谢雁鸣张俊华高蕊...
    633-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临床上的高危疾病,也是常见病和高发病,给全社会带来沉重的公共卫生负担和经济负担,其防治刻不容缓.中医学中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胸痹心痛"范畴.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和实践表明,中成药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预防、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注射用血栓通(冻干)(药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25652)是由广西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原研品种,主要成分为三七中提取的三七总皂苷,分别收录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注射用血栓通(冻干)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广泛用于治疗视网膜病变、脑梗死、冠心病等,尤其是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指导其临床合理使用,提高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水平,中国药学会中药临床评价专业委员会邀请来自全国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对注射用血栓通(冻干)基本信息、药理作用、临床研究等进行系统性梳理回顾与总结,讨论并起草了《注射用血栓通(冻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旨在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不稳定型心绞痛注射用血栓通专家共识

    药品全生命周期药物警戒体系研究与思考

    王广平
    637-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药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转变和数字化、信息化发展,对药品监管流程和监管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采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思维和数据赋能,以适应药品监管新变化、新趋势和新布局.药品全生命周期药物警戒体系是我国《"十四五"国家药品安全及促进高质量发展规划》《药物警戒质量管理规范》的制度要求,也是国际互认协议中重要制度之一.基于对我国药品全生命周期药物警戒体系的法律政策背景、建设现状和国际互认合规协议等的分析,本研究探讨了药品全生命周期药物警戒的系统思想、业务流程和相关制度文件等,重点分析了药品全生命周期药物警戒体系的霍尔(Hall)三维结构建设框架,并提出了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协调机制和质量受权人等相关的制度安排,以期为药品全生命周期药物警戒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药品监管全生命周期药物警戒

    省级药物警戒科学决策支持能力分析

    徐建龙李璠阳剑王广平...
    643-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药物警戒体系和能力建设,是国家和省级药品安全"十四五"规划主要任务之一.药物警戒与检查、检验、监管科学研究已成为地方药品监管技术支撑力量,需要提升省级药物警戒在风险防控、安全形势研判和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科学决策能力.基于对省级药物警戒相关的制度文件、监测评价职能、资源现状等分析,本研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分析了省级药品安全"十四五"规划中药物警戒体系、药物警戒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和风险防控体系等文本的关键词汇网络,分析结果显示:"数据""技术""评价""风险"是药物警戒体系的重要内容,"数据"对于"监测""评价"的重要作用在药物警戒能力建设工程项目中得到体现,"检查""监管""监测""检验"4项是较重要的风险防控体系内容.同时,本研究构建了监测评价、体系检查、决策支持和基础条件为主要内容的省级药物警戒决策支持指标体系,并提出编制指导原则、监测与评价职能分离、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组织协调机制等省级药物警戒决策支持能力建设路径.

    药物警戒科学决策"十四五"规划社会网络分析

    运用品管圈提高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上报水平

    白婷姚杨朱琳梁乐...
    650-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运用品管圈工具,提高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上报水平.方法:统计我院ADR监测上报数据,分析品管圈活动前影响我院ADR病例报告质量的原因,运用品管圈对我院ADR监测上报工作进行干预和改进.结果:柏拉图分析结果显示,对医护人员培训不到位、上报耗时、奖惩制度未落实、与医护缺乏沟通为我院ADR监测上报水平较低的原因.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拟定对策并实施,包括ADR监测相关知识的培训及指导、简化院内报告系统与优化上报流程、加强与医护人员的沟通协作、落实奖惩制度等.品管圈活动后我院ADR病例报告质量合格率和上报数量均有较大提升,且效果维持较好.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规范了我院ADR上报流程,落实了奖惩制度,提高了医护人员上报ADR的积极性和主动监测意识,我院ADR监测上报水平得到了提升.

    品管圈药品不良反应(ADR)药物警戒监测水平

    基于循证研究能力培养的循证医学课程群构建研究

    田金徽邢丽娜王淑萍
    656-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循证医学是20世纪医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创新和革命之一,其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应尽量以当前可得的最佳证据为依据.1999年,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将"循证医学"教育作为全球医学生培养的最低标准.2008年,我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明确将循证医学列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并将"运用循证医学原理,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用证的初步能力"作为医学本科生必须要达到的技能目标之一.高水平的教育离不开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循证医学课程体系的优化和完善也是循证医学教学水平提升的关键.本研究以新医科背景下循证医学人才培养为目标,分析了循证医学教学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基于证据生态系统和循证医学实践的5步法构建循证医学课程群,并对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开展混合式教学方法、项目任务驱动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期提升学生证据检索与评价能力和循证研究能力,同时为我国循证医学课程群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循证医学课程群循证研究能力研究与实践

    PBL-超星学习通平台混合教学模式在《临床麻醉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刘婕婷程露颖张昱柴芳...
    662-6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PBL-超星学习通平台混合教学模式在《临床麻醉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甘肃省某大学2018、2019级麻醉学专业本科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将2019级30名学生设为试验组,2018级28名学生设为对照组.试验组采用PBL-超星学习通平台混合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普通线上教学法进行教学,教材选用郭曲练、姚尚龙主编的《临床麻醉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通过期末理论测试、操作考评及问卷调查评估教学效果,用SPSS 22.0软件处理所有数据.结果:教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在课前准备、课堂参与度、收集信息能力、学习主动性、学习有效性、系统理解知识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师生沟通程度和对教师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践考试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BL-超星学习通平台混合教学模式改善了《临床麻醉学》的教学效果,可有效地训练本科生的临床思维,培养其构建问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可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应用于《临床麻醉学》本科教学工作中.

    临床麻醉学PBL教学法超星学习通平台教育

    超星学习通平台结合BOPPPS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实践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

    康迎英周甜李缘媛陈佳欣...
    667-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超星学习通平台结合BOPPPS教学模式在医学相关课程教学应用实践中的教学效果,旨在为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获取国内超星学习通平台结合BOPPPS教学模式在医学相关课程教学应用的有关研究,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ROBINS-I对最终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8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超星学习通平台结合BOPPPS教学模式在医学相关课程应用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面授教学,其中自主学习能力总分[MD=9.05,95%CI:4.28~13.83]、综合成绩[MD=0.51,95%CI:0.33~0.69]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合BOPPPS和超星学习通平台的教学模式,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成绩,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是一种符合当下时代背景、值得推广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超星学习通平台BOPPPS教学模式医学相关课程教学Meta分析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DYRK1A抑制剂预测模型研究

    王亚铃钱晨亮姚明丽司鑫鑫...
    672-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构建基于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DNN)的双底物特异性酪氨酸磷酸化调节激酶1A(DYRK1A)抑制剂预测模型,为筛选DYRK1 A抑制剂提供计算工具.方法:从ChEMBL数据库中收集了DYRK1 A抑制剂和非抑制剂共927个,通过随机采样10次建立了10组训练集和测试集,并计算出每个化合物的2种不同的分子特征,即MACCS指纹和Morgan2指纹,采用深度神经网络算法建立了20个模型,通过比较研究确定其中性能最佳的模型,并且对模型进行了Y-随机化检验、应用域和相似度图分析.结果:基于第2对训练-测试集Morgan2指纹的DNN模型(DNN1_Morgan2)性能最佳,对测试集内化合物的分类准确度为0.821,马修斯相关系数和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7和0.917.结论:此最优模型可用于DYRK1A抑制剂的活性预测、虚拟筛选,并用于先导化合物的设计及优化.

    双底物特异性酪氨酸磷酸化调节激酶1A机器学习预测模型

    心肌酶谱与cTnI、BNP联合检测在冠心病患者危险分层及手术效果的评估价值

    张国忠
    678-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心肌酶谱与肌钙蛋白I(cTnI)、脑钠肽(BNP)联合检测在冠心病(CHD)危险分层及手术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0例CH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绞痛(AP)患者均为60例,另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的6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纳入者均进行心肌酶谱[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肌酸磷酸激酶(CK)]与cTnI、BNP检测,对比不同危险分层患者的心肌酶谱与cTnI、BNP水平,并分析心肌酶谱与cTnI、BNP联合检测对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效果的预测价值.结果:CHD组患者血清LDH、AST、CK、cTnI、BN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血清LDH、AST、CK、cTnI、BNP水平高于AP组(P<0.05).CHD组患者血清LDH、AST、CK、cTnI、BNP水平: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LDH、AST、CK、cTnI、BNP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心肌酶谱与cTnI、BNP水平联合检测评估冠脉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AUC=0.922(0.871~0.993),特异度91.57%、灵敏度86.84%、准确度90.08%.心肌酶谱与cT-nI、BNP水平联合检测评估手术预后效果的AUC=0.872(0.768~0.976),特异度89.62%、灵敏度85.71%、准确度89.17%.结论:心肌酶谱与cTnI、BNP联合检测对CHD危险分层和手术效果具有良好评估价值,可以反映CHD病变程度及预后效果.

    冠心病危险分层心肌酶谱肌钙蛋白I脑钠肽冠状动脉搭桥术

    软性神经内镜辅助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梁庆新郭斯荣邓玉婷贾若飞...
    683-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软性神经内镜辅助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神经外科确诊的102例CSD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别应用颅骨钻孔引流和软性神经内镜辅助治疗两种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内镜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内镜组患者51例,行软性神经内镜辅助治疗;对照组患者51例,行颅骨钻孔引流术治疗.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复查CT结果显示的血肿清除情况等,统计两种治疗方法的总有效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内镜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8%,高于对照组的80.39%(P<0.05).两种治疗方法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内镜组49.02%低于对照组84.31%(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1 d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生长因子(NGF)指标分别低于术前(P<0.05),其中内镜组患者NSE、NGF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30 d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内镜组(90.53±6.86)高于对照组(77.65±6.71)(P<0.05).结论:软性神经内镜辅助治疗CSDH患者,有利于降低患者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慢性硬膜下血肿软性神经内镜效果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