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音乐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音乐学
中国音乐学

田青

季刊

1003-0042

musicology2003@yahoo.com.cn

010-64933343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

中国音乐学/Journal Musicology in China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音乐专业学术性刊物。主要发表民族音乐研究、中外音乐研究、中外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形态学、音乐学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论文,对我国音乐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研究与探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横看成岭侧成峰——致敬赵宋光数托之邦

    李玫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们常常会有一种质疑,赵宋光为什么总是把简单的事物解释得那么复杂?这是对赵宋光的审美理性和诗意激情高度凝聚的外化表达方式的深深误解,没有意识到这些理论、工具所拥有的知识总结能量和价值论意义.尤其是他以"数托邦"建构立美过程和审美认知过程,更增加了进入这个领地门槛的高度.笔者尝试介绍解释赵氏理论的思维范式和技术框架的学理内涵,谨以此文表达对恩师的怀念.

    领域的体系立美超生物肢体中介结构

    恩师慈父赵宋光

    张天彤
    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被音乐界赞誉为"奇才"的我国著名音乐理论家、哲学家、数学家、科学家赵宋光先生,还是一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家.在他60余载的执教生涯中,点拨、指导、帮助、提携了无数的后生,引领和推动学生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填补了一项又一项学术空白.在音乐艺术领域,受过赵宋光先生恩典和赐教的学生不计其数,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1999年8月,我与赵宋光先生初识于北京开往呼和浩特列车的站台上,并先后四次跟随赵先生深入内蒙古进行考察,赵先生牵引着我,将我领上了一条挖掘、研究、保护、传承与传播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学术之路.本文从我与赵宋光先生的初识、先生对我的点拨与教诲,以及与先生既是恩师又是慈父般的相处等角度出发,深度挖掘赵宋光先生对学术、学生、"立美"教育等的深刻见地和博大胸怀.

    赵宋光北方三少民族传统音乐研究"立美"教育

    "三大体系"建设之于音乐学学科的作业位序及后续议程

    韩锺恩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文以基本方略为前提,通过学科立场、学术理念、学理诉求与话语建构的讨论,在具体层面将"话语→学术→学科"设定为作业位序,并将"叙事—修辞"纳入其中,列举相关作品片段尝试建构三大体系建设之后续议程.

    三大体系建设音乐学学科作业位序叙事与修辞后续议程

    两翼并奏张力格局下的价值重估——西方经典音乐学理论与中国音乐学学科建构

    毕明辉葛戈
    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音乐学学科的建设历程中,研究者与践行者在民族骨气、学术责任与学科使命的感召下,既消化吸收西方经典音乐学理论成果,亦置身全球化语境开展基于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重组再造.本文旨在梳理中国音乐学学术史与学科史,反思中国音乐学研究如何遴选并应用西方音乐学经典理论这一现象,认为近代以来,中国音乐学理论研究的学术选择呈现为一种两翼并奏的张力态势:一翼向外,主动吸纳西方音乐学前沿理论与方法,处理并回答中国问题;一翼向内,求问传统、整理国故,着力推动本土化创新.如此中西相遇与对话,奠定了今日富于当代中国特色的音乐学理论研究景观,凸显为一条由单向到复合进而再到多元的转型之路.

    音乐学学术史学科史学科建制音乐学方法论

    当我们重返音乐分析之后该走向何方?

    邹彦
    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乐分析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应随不同的历史阶段而变.本文的写作缘起于爱德华·科恩、科尔曼和阿加乌在1960、1980和2004年的三篇关于音乐分析的文章,最主要的哲学参照是阿多诺在1969年关于音乐分析的演讲和德勒兹的哲学观念.作者无意站在当下的立场对这三篇具有历史意义的音乐分析文献进行批评,而是试图通过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当下的理解方式串联起阿多诺对"事实"和"盈余"(真理)两个层面的解读,建立起当下对音乐分析学科属性的探讨,进而对如何处理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关系进行论述.

    文化批评音乐作品乐谱主体客体

    祭祀—吉礼:国家礼乐核心为用的历史轨迹

    项阳
    4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部族方国时期,出于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崇拜,礼的观念成型.因群体性精神诉求呈祈福保安仪式性存在,音声技艺行为与仪式相须以显虔敬不可或缺,具社会功能和实用功能的礼俗用乐形态呈现.具部族象征意义的乐舞仪式,因集乐歌乐舞乐器技艺创制、承载和引领,形成具部族特色的职业团队.国家建立,首当其冲便是创制"国之大事"为用的乐舞形态,以为国家礼乐之根本,谓吉礼大祀用乐,后拓展出"国之小事"乃至嘉、军、宾、凶诸礼用乐形态,使国家礼乐以制度规范固化为用,以等级和体系化影响后世.以吉礼为核心的国家用乐形态呈标志性存在,其观念对辖域民间礼乐乃至多种用乐形态亦至关重要.

    国家群体性祭祀—吉礼礼乐相须为用礼俗礼制乐制类型

    宋代乐律的礼义:"序"与"和"——北宋"四清声说"与蔡元定"六十调说"二例

    谷杰
    6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乐律学素有涵融"礼义"的传统,集中表现于乐律理论对礼乐"序"与"和"原则的阐释:五声、十二律的大小始终之序使"君、臣、民"等级及其亲疏、贵贱之理形见于乐;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以和邦国,以谐万民.受同期礼学的影响,宋代乐律学拓宽了礼乐"序"与"和"的原义,将"序"与"和"原则具体落实于旋宫理论之中——北宋诸家所论"四清声说"与南宋蔡元定的"六十调说"正是其中的典型.经过对二者所体现的"序"与"和"原则和音律结构的分析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本文认为:蔡元定的"六十调说",在乐律与礼学的融通上,形成了成熟而严密的学理逻辑,并对后世产生一定影响.

    礼乐四清声六十调子声

    音乐考古学中声学技术的应用与价值

    冯卓慧
    7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乐考古学作为以研究对象命名的学科,在研究方法方面存在不同的认识.本文从音乐考古学的学科界定、声学技术对音乐考古学的推动、声学技术对于历史研究的价值等方面,阐述声学技术与理论对音乐考古学的价值.

    音乐史学考古学音乐考古学声学理论声学技术

    对赵如兰宋乐研究的误解与悟解

    于韵菲
    79-91页
    查看更多>>摘要:赵如兰对宋乐术语的注音,遵循赵元任主导改革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赵如兰的宋乐研究专著,据其博士学位论文修订而成,二者之间不可划等号.赵如兰的宋乐研究专著题名,并非"文献阐释""资料诠释""史料注释"等宽泛之说,据其本意,实为"宋代乐谱及其解译"之说,赵如兰宋乐研究的内在逻辑如此,且可实证.赵如兰是全面解译宋代乐谱的先驱,她的宋乐学术思想,是在解译宋代乐谱的过程中形成的.继往圣、开来学,赵如兰勾勒了燕乐二十八调"七宫四调"理论框架,并以调入谱,接唐承宋,谱写了解译宋代乐谱的新篇章.

    赵如兰俗字谱减字谱律吕谱工尺谱宫调

    同源共生 多元并存 融合发展——比较视域下的两岸歌仔戏音乐

    严永福
    92-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论述了两岸歌仔戏音乐三个彼此关联的主题.其一,歌仔戏主要唱腔由[孟姜女调]南移并与闽台在地音乐融合之后戏曲化而成,两岸歌仔戏主调音乐同出一源、相伴而生,在这个意义上,歌仔戏音乐是[孟姜女调]这首"母曲"在中国传播发展的众多音乐文化子系统之一.其二,戏曲历来有鲜明的民间性、草根性特征,但是经历过"戏改"之后,大陆歌仔戏逐步走上了剧种化、艺术化道路,而歌仔戏在台湾的表演形态历经不断变迁,因应不同的表演形态、不同类型的剧团,其用乐风格也各有千秋,因此,闽台两岸歌仔戏音乐存在发展差异,多元并存.其三,两岸歌仔戏有条件、有必要在比较中融合发展,从而使这一剧种在当代两岸特定语境下以较为理想的方式传承与创新.

    两岸歌仔戏戏曲音乐同源性差异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