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陈华庭

半月刊

1001-5213

pharmacy@vip.163.com

027-82836596;82809190

430014

武汉市汉口胜利街155号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Hospital Pharmac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药学会主办的公开发行的医院药学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面向全国医院药学工作者、医务人员和广大药学工作者,主要介绍国内外药学先进技术、临床合理用药、中西药制剂、药剂科的科学管理与改革、药学基础知识及理论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UPLC-Q-Exactive-Orbitrap-MS/MS和网络药理学的七龙天胶囊治疗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作用机制研究

    李煜苗曹东怡陈冰李争艳...
    2075-2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入血成分分析、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七龙天胶囊治疗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ypox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HPH)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对七龙天胶囊含药血浆中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定性分析。通过PharmMapper、GeneCards等数据库筛选入血成分及疾病的相关靶点,运用String平台进行PPI分析;通过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AutoDock软件对主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灌胃给予七龙天胶囊内容物后,自大鼠含药血浆中鉴定出32个入血成分,包括22个代谢产物和10个原型成分。化合物-疾病共有靶点120个,PPI分析筛选出10个核心靶点。KEGG富集分析发现,七龙天胶囊可能通过PI3K-Akt、HIF-1、MAPK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HPH的作用。结论:本研究明确了七龙天胶囊的入血成分,预测了其发挥治疗HPH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HIF-1α信号通路有关,为进一步研究七龙天胶囊作用机制奠定基础,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七龙天胶囊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入血成分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基于GC-IMS及机器学习的不同炒制程度山楂饮片的快速鉴别

    刘纹纹董红敬张敏敏刘双...
    2082-20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构建不同炒制程度山楂饮片的快速鉴别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分析不同炒制程度山楂饮片中的挥发性成分及其含量,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岭回归和弹性网络3种数据分析方法进一步筛选具有差异的特征性成分;基于特征性成分,采用7种机器学习算法开展不同炒制程度山楂饮片的鉴别与构建区分模型。结果:通过GC-IMS从不同炒制程度的山楂饮片中共检测出47种挥发性成分,包含10个醇类、9个醛类、8个酯类、6个杂环类、5个酮类、4个有机酸类、2个烃类、2个不饱和烃类和1个酚类;结合PLS-DA、岭回归及弹性网络3种数据分析方法共筛选出6个特征性成分;7种机器学习算法的预测结果显示,支持向量机径向核函数(support vector machine radial kernel,SVM-R)和朴素贝叶斯(naive Bayes,NB)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可用于不同炒制程度山楂饮片的快速鉴别与区分。结论:本研究为不同炒制程度山楂饮片的快速鉴别与区分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的方法,同时可为山楂及其炮制品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山楂炒制程度机器学习挥发性成分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银星养脑方化学成分分析

    陶叶琴熊丹王鑫严建业...
    2090-20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银星养脑方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分析与鉴定,阐明其所含部分化合物可能的裂解途径。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对银星养脑方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分析与鉴定,色谱柱为ACQUITY UPLC BEH C18 column(2。1 mm×100 mm,1。7 µm),以0。1%甲酸水-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4 mL·min-1。采用正、负离子模式扫描,扫描范围m/z 50~1 500。根据精确质荷比和二级碎片离子信息,结合对照品和文献数据鉴定银星养脑方中的化学成分。结果:共鉴定出86个化学成分,包括苯丙素类、黄酮类、萜类、生物碱类、糖苷类、苯酞类、酚类、寡糖酯类、甾体类等,并对黄酮类、苯丙素类和萜类等成分进行裂解途径分析。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可作为银星养脑方化学成分快速分析与鉴别,并阐明了部分化学成分可能的裂解途径,为银星养脑方质量控制和物质基础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银星养脑方化学成分

    黄芩苷-甘草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内药动学研究

    章丹阮清锋熊鑫程璐...
    2095-2100,2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制备黄芩苷-甘草蛋白纳米粒(baicalin encapsulated glycyrrhiza protein nanoparticles,b-GP NP),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pH-凝聚法制备b-GPNP,以黄芩苷用量、甘草蛋白用量以及pH值为影响因素,药物包封率和纳米粒的粒径大小为评价指标,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制备方案。测定纳米粒形貌、药物包封率、载药量、粒度分布、多分散性等。并对b-GP NP的体内药动学进行研究,将黄芩苷对照品和b-GP NP分别灌胃至大鼠体内,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测定不同时间点大鼠体内黄芩苷的血药浓度。结果:最优处方制备的b-GP NP呈球状,粒径为212。3 nm,大小均一,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达到9。1%和81。8%。b-GP NP和黄芩苷对照品在大鼠体内均符合药动学二室模型,且相比于黄芩苷对照品,纳米粒Cmax、AUC0-t显著升高,CL降低(P<0。01),口服生物利用度增加至2。36倍。结论:甘草蛋白纳米粒制备工艺简单,载药量高,可提高黄芩苷成药性和口服吸收效率。

    黄芩苷甘草蛋白纳米粒pH-凝聚法体内药动学

    基于斑马鱼炎症模型筛选荔枝草抗炎药效物质

    孔庆新王淇漩李苏楠刘学琴...
    2101-2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斑马鱼炎症模型筛选荔枝草抗炎药效物质。方法:运用UPLC-Q-TOF-MS/MS技术表征荔枝草95%、70%、50%、30%乙醇和水提取部位的化学成分质谱信息,确定共有成分;建立斑马鱼炎症模型,以TNF-α、IL-6以及IL-10表达量为指标评价各部位抗炎活性;利用皮尔森相关系数和灰色关联度分析共有成分峰面积与抗炎活性指标的相关性,筛选最佳抗炎活性部位及相关药效物质,并进行实验验证。结果:95%乙醇部位抗炎活性最好。5个提取部位有22个共有成分,其中高车前苷、高车前素、异鼠李素、木犀草素、芹菜素、鼠尾草酚和6-羟基木犀草素为荔枝草抗炎潜在药效物质。对前6个成分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均能显著降低斑马鱼炎症模型TNF-α、IL-6的表达,促进IL-10的表达(P<0。01)。结论:荔枝草抗炎药效物质的阐明为其质量评价、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荔枝草化学表征抗炎活性相关性分析

    心血管药物相互作用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尹凤周海龙徐帆
    2109-2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预测潜在的心血管药物相互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效果、强度、途径及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我国167种心血管药物为主体并采集其相互作用信息及相关药物属性,将收集到的数据运用C5。0、CHAID和类神经网络算法构建预测模型。结果:共采集真实药物相互作用数据38 390条,药物属性数据19 242条。关联模型预测得到"药物-属性"结果50条、"药物-药物"相互作用数据158条、"属性-属性"结果2条。C5。0模型预测出药效学作用效果322条、作用强度4 180条、作用途径3406条、作用机制4047条。预测发现的158条"药物-药物"相互作用数据通过DDinter、Drugbank进行验证,分别查找到20条及26条相互作用预测信息;药物相互作用效果、强度、途径、机制预测模型准确率分别达89。5%、81。0%、84。5%、77。5%。结论:两类模型能对我国上市药物的潜在相互作用及其效果、强度、途径、机制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具有一定可信度,可为开展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实验室研究提供依据。

    药物相互作用关联模型C5.0模型心血管药物数据挖掘

    复方高滋斑片对抑郁大鼠海马NLRP3炎症小体的影响

    肖敏韩正茹游秋云昝俊峰...
    2115-2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复方高滋斑片(Compound Gaoziban Tablets,CGZBT)对抑郁大鼠的缓解作用和海马NLRP3炎症小体的潜在影响。方法:适应性喂养1周后根据0 weeks糖水偏好率将大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CUMS组、CGZBT-L组(0。4 g·kg-1)、CGZBT-M组(0。8g·kg-1)、CGZBT-H组(1。6g·kg-1)、Fluoxetine组,每组 12只。SD大鼠造模6周建立慢性不可预知轻度应激(CUMS)抑郁模型,从第5周开始在CUMS造模同时给予相应药物干预2周。最后1天对大鼠进行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麻醉后对大鼠海马体、血清进行取材,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海马体CA1区神经元细胞的变化。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体中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前体(pro-IL-1β)、IL-1β、白介素-18(IL-18)的表达水平。结果:与CUMS组相比,CGZBT各剂量组旷场移动总距离显著增加(P<0。01),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减少(P<0。01或P<0。05);CGZBT-M组和CGZBT-H组大鼠的糖水偏好率显著增加(P<0。01)。CGZBT可缓解CUMS大鼠海马体CA1区神经元细胞的损伤和降低血清中TNF-α、IL-1β的含量(P<0。01 或P<0。05)。与CUMS组相比,CGZBT各剂量组大鼠海马中ASC、Caspase-1、IL-1β、的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或P<0。05);CGZBT-M组和CGZBT-H组大鼠NLRP3、IL-18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或P<0。05)。结论:CGZBT可缓解抑郁大鼠的抑郁症状并抑制海马体中NLRP3炎性小体的表达。

    复方高滋斑片抑郁症炎症小体海马

    壳聚糖包覆芒果苷脂质体的制备、表征及口服药动学评价

    王涛丽李登云张莉张国明...
    212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制备壳聚糖包覆芒果苷脂质体(CS-MF-Lips),考察其体外释药及药动学行为。方法:以包封率、载药量和粒径为指标,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Box-Behnken响应面法筛选CS-MF-Lips处方工艺,制备CS-MF-Lips,冻干,并进行表征。灌胃给予芒果苷和CS-MF-Lips,测定血药浓度。结果:CS-MF-Lips最佳制备工艺为脂药比15。9∶1,磷脂与胆固醇比9。9∶1,壳聚糖质量分数为 0。18%。CS-MF-Lips 包封率为(85。92±1。48)%,载药量为(4。04±0。16)%,粒径为(196。74±10。37)nm,Zeta电位为(14。13±0。49)mV。CS-MF-Lips微观形貌呈椭圆形,芒果苷在CS-MF-Lips冻干粉中以无定形状态存在。体外释药结果表明CS-MF-Lips具有缓释特性,与原料药相比,CS-MF-Lips中药物溶解度提高8。41倍。与芒果苷原料药相比,CS-MF-Lips的tmax、t1/2、MRT、Cmax、AUC0-t及CL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相对生物利用度为420。48%。结论:CS-MF-Lips可促进芒果苷口服吸收,为药效学评价奠定基础。

    芒果苷壳聚糖脂质体生物利用度

    HPLC测定艾沙康唑血浆药物浓度及其临床应用

    倪伟建时华飞袁斯明聂旋...
    2129-2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浆中艾沙康唑药物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为侵袭性霉菌感染患者临床治疗中艾沙康唑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甲醇沉淀蛋白,Thermo Scientific液相色谱分离系统UltiMate 3000,色谱柱为Hyper sil ODS2(250 mm×4。6 mm,5 µm),流动相为乙腈-乙酸铵(10mmol·L-1)(55∶45,V/V),柱温25 ℃,流速 1 mL·min-1,检测波长285 nm,进样量70μL。结果:基于HPLC建立的艾沙康唑血浆浓度测定方法专属性强,在0。20~20。00μg·mL-1血浆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 9),回收率为94。09%~102。36%,日内、日间RSD均<5%,室温、4 ℃与-20 ℃放置不同时间稳定性均表现良好。临床监测中,1例应用艾沙康唑治疗的患者血药浓度从0。79μg·mL-1调整至1。89µg·mL-1后显示出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稳定、简便与高效测定患者血浆中艾沙康唑浓度的HPLC分析方法。根据监测结果对患者给药方案进行调整,有助于临床安全、有效与合理用药。

    艾沙康唑血浆药物浓度高效液相色谱治疗药物监测药学监护

    神经内科颅内感染性疾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王忠礼宋红升雷琪王梦婷...
    2135-2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颅内感染性疾病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multi-drug resistant bacteria,MDRO)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其危险因素,为临床MDRO感染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153例颅内感染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MDRO感染将其分为MDRO感染组(15例)和非MDRO感染组(138例),采用单因素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颅内感染性疾病患者发生MDRO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检验显示,年龄、是否合并低白蛋白血症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住院天数、抗生素使用天数、是否有侵入性操作等因素与MDRO感染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合并低白蛋白血症或糖尿病、住院天数、抗生素使用天数、有侵入性操作等因素是神经内科颅内感染性疾病患者感染MDRO的独立危险因素。15例发生MDRO感染的患者中共分离出MDRO 58株,大部分(53。4%)为革兰阴性菌,其中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9。0%、17。2%、10。4%。结论:神经内科颅内感染性疾病患者MDRO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为9。8%;年龄、是否合并低白蛋白血症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住院天数、抗生素使用天数、是否有侵入性操作等因素与MDRO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阴性菌为颅内感染性疾病患者发生MDRO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对于有高危风险的患者,临床上应高度重视,并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以减少MDRO感染的发生。

    神经内科颅内感染性疾病多重耐药菌感染病原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