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陈华庭

半月刊

1001-5213

pharmacy@vip.163.com

027-82836596;82809190

430014

武汉市汉口胜利街155号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Hospital Pharmac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药学会主办的公开发行的医院药学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面向全国医院药学工作者、医务人员和广大药学工作者,主要介绍国内外药学先进技术、临床合理用药、中西药制剂、药剂科的科学管理与改革、药学基础知识及理论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UPLC-Q-TOFMS结合网络药理学探讨小儿定喘颗粒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潜在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

    史俊祖王雪峰崔振泽杨建树...
    2195-2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定喘颗粒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效物质基础与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对小儿定喘颗粒中的化学成分及入血成分进行分析,结合PubChem、TCMSP、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入血成分的作用靶点;采用GeneCards、OMIM、TTD数据库获取哮喘的靶点信息;应用String平台构建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对交集靶点进行GO、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Auto Dock Vina软件对关键靶点及核心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利用Gromacs软件对最佳结合模型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实验,采用Western blot法验证小儿定喘颗粒对哮喘富集关键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共识别出小儿定喘颗粒中107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及生物碱类)及小鼠血清中25种原型成分,疾病与入血成分具有269个交集靶点,主要涉及PI3K-Akt、MAPK、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黄芩素与TNF结合稳定且紧密,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小儿定喘颗粒可以显著抑制哮喘引起的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下调相关蛋白的表达,与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小儿定喘颗粒中的汉黄芩素、异甘草素、黄芩素、5,6-二羟基-7-甲氧基黄酮及去甲汉黄芩素等成分可通过调节AKT1、TNF、MAPK3等关键靶点干预PI3K-Akt、MAPK、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等信号通路,从而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综合作用以有效治疗哮喘.

    小儿定喘颗粒入血成分支气管哮喘网络分析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究保元汤对ISO诱导的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治疗作用

    刘星彤陆莉宏董俊秀张玉珊...
    2205-2214,2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指纹图谱-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及实验验证探究保元汤对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的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保元汤物质基准指纹图谱并进行含量测定;运用网络药理学构建"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疾病"网络,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 Tools软件对关键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初步确定保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活性成分及潜在机制;采用ISO剂量梯度递减法建立SD大鼠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分组后给予相应药物灌胃4周,期间观察记录大鼠的各项指标;给药结束后对大鼠进行解剖,进行心肌酶相关 因子检测、心肌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等操作.结果:建立的10批保元汤物质基准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00,表明所建立的指纹图谱方法可对保元汤进行鉴定和质量控制;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保元汤中5个关键活性成分,11个关键靶点,涉及细胞对化学应激的反应、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细胞凋亡等主要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保元汤中关键化合物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与所有关键靶点均有较强烈的结合活性;心脏系数、ELisa试剂盒及HE、Masson染色结果均显示相同结果,即造模后出现明显心肌损伤,证明造模成功,给药组损伤减轻,低剂量组未见显著差异,高剂量组效果显著优于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SO造模组较空白组出现显著的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增多,Bel-2表达下降,低剂量组改善效果不显著,高剂量给药组均可降低Bax和Caspase-3的表达,提高Bcl-2的表达.结论:该研究初步揭示了保元汤有效成分通过多靶点调控、参与多种信息通路和生物学过程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

    保元汤慢性心力衰竭指纹图谱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群体药动学模型引导的机器学习用于预测抽动障碍儿童阿立哌唑清除率

    陈惠敏汪洋高柳柳陈晨...
    2215-2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阿立哌唑(aripiprazole,ARI)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儿 童群体药动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PPK)模型的引导下建立机器学习模型,预测体内ARI及脱氢阿立哌唑(dehydroaripiprazole,DARI)的清除率.方法:收集81例4.8~17.3岁TD儿童口服ARI后体内ARI和DARI的药物浓度和临床资料,采用PPK模型结合最大后验贝叶斯法计算ARI和DARI的清除率,运用随机森林(RF)算法对协变量重要性进行排序,并通过RF、决策树回归(DTR)和神经网络(NNET)3种机器学习算法建立患者生理、遗传特征与ARI、DARI清除率之间的映射关系,以及计算模型预测误差和可视化检验方法评价机器学习算法的预测性能.结果:RF结果显示,影响ARI清除率的协变量重要性排序为CYP2D6代谢型>体质量>体表面积>身高>年龄>血清肌酐浓度;影响DARI清除率的协变量重要性排序为体表面积>身高>体质量>年龄>血清肌酐浓度.NNET算法用于预测ARI清除率的平均绝对预测误差和平均预测误差平方最低,清除率预测值与参比值线性回归决定系数最大.DTR、RF和NNET算法用于预测DARI清除率的预测性能相当.3种机器学习算法预测ARI和DARI清除率的平均相对预测误差和中位相对预测误差均≤20%.结论:该研究在PPK模型引导下建立了 3种机器学习模型,可先验性预测TD儿童ARI和DARI清除率,为临床精准用药提供帮助.

    阿立哌唑脱氢阿立哌唑群体药动学机器学习儿童抽动障碍

    负载小檗碱单壁碳纳米管递药系统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王鲁豫季珂李如梦田雨冬...
    2223-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制备负载小檗碱单壁碳纳米管递药系统(F127/SWCNTs-COOH/Ber),并考察其对前列腺肿瘤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超声法制备将小檗碱(berberine,Ber)负载于功能化羧基单壁碳纳米管(F127/SWCNTs-COOH)上,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优化处方制备工艺.对F127/SWCNTs-COOH/Ber的粒径及Zeta电位、体外溶出度及吸附特性等进行考察;采用人前列腺癌PC-3细胞进行体外细胞毒性评价.结果:最佳处方制备工艺,药物与载体投料比为1∶1,探超功率为200 W,探超次数为30次.制备的F127/SWCNTs-COOH/Ber平均粒径与电位分别为(182.3±11.64)nm、(-3.44±0.17)mV;包封率与载药量分别为81.09%、38.86%;30 min内在人工肠液和人工胃液中累积溶出率分别为94.02%、76.69%.F127/SWCNTs-COOH对小檗碱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MTT实验与细胞摄取实验结果表明,F127/SWCNTs-COOH/Ber对PC-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显著高于单独使用小檗碱,可以更有效地将负载的小檗碱递送进入肿瘤细胞发挥治疗作用.结论:F127/SWCNTs-COOH/Ber递药系统制备成功,可提高小檗碱对前列腺肿瘤PC-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细胞摄取效率,为前列腺癌治疗提供了一种潜在的递送载体.

    小檗碱羧基单壁碳纳米管递药系统前列腺肿瘤

    基于UPLC-MS/MS技术对榼藤不同药用部位成分分析及其止痒镇痛活性评价

    王梦玲黄菊韩学斌谭艳颖...
    2230-2235,2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榼藤Entada phaseoloides(Linn.)Merr.种仁、种皮和藤茎等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和药效差异,探讨成分与药效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鉴定并比较榼藤不同部位的成分组成和差异.建立组胺或氯喹诱导的小鼠急性瘙痒模型和弗氏完全佐剂诱导的大鼠炎性痛模型,评价榼藤不同部位的止痒和镇痛活性.并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差异化合物与止痒、镇痛药效间的关联性.结果:从榼藤中共鉴定出85个化合物,其中51个化合物为榼藤不同部位间差异的主要变量.药效结果显示,榼藤种仁止痒作用强于种皮和藤茎,种仁和藤茎的镇痛效果较种皮好.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与止痒作用相关的有epigallocat-echin-3-O-gallate(51)、cynaroside(64)等 4 个化合物;与镇痛作用相关的有 eriodictyol(5)、3',4',7-trihydroxyflavone(11)、3-O-[β-D-xylopyranosyl-(1-2)-α-L-arabinopyranosyl-(1→6)]-2-acetylamino-2-deoxy-β-D-glucopyranosylentagenic acid(20)和cynaroside(64)等11个化合物.结论:该研究对榼藤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以及止痒和镇痛的活性评价.其中,黄酮类和三萜类成分与药效相关性较高.

    榼藤药用部位化学成分镇痛作用止痒作用

    三七蛋白对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黑色素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刘那王思明白雪媛于士婷...
    2236-2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三七蛋白对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黑色素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硫酸铵沉淀法提取三七蛋白,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三七蛋白氨基酸组成.采用NaOH裂解法测定三七蛋白不同质量浓度(0.125、0.25、0.5 mg·mL-1)作用下B16细胞内黑色素含量,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及细胞凋亡,多巴氧化法测定细胞内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活性,同时采用体外抑制Tyr活性试验观察对Tyr活性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el-2)、Bcl-2相关 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MITF)、Tyr以及Tyr相关蛋白1(Tyr-related protein 1,TRP-1)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三七蛋白显著降低B16细胞内黑色素含量,抑制细胞增殖,提高细胞凋亡率,降低线粒体膜电位,上调Bax蛋白表达,下调Bcl-2蛋白表达及Bcl-2/Bax表达比值;此外,三七蛋白显著抑制B16细胞内及体外Tyr活性,显著下调p-MIFP/MITF、Tyr及TRP-1蛋白表达.结论:三七蛋白对B16细胞黑色素生成具有抑制作用,且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降低Tyr活性相关.

    三七蛋白B16细胞黑色素细胞凋亡酪氨酸酶

    热毒宁注射液对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抗菌作用

    赵娅吴娅丽秦玺陈小菲...
    2243-2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热毒宁注射液(Reduning Injection,RDN)干预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multiple drug 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MDR-KP)的有效性.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患者来源的KP,微量肉汤稀释法测临床常用KP防线药物美罗培南(meropenem,MEM)、替加环素(tigecycline,TIG)、多粘菌素 B(colistin B,COL)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筛选MDR-KP,测定RDN的MIC;24h时间-生长曲线、半定量结晶紫法分别检测RDN对KP具体生长情况的影响及对生物膜的形成和破坏作用;建立MDR-KP小鼠脓毒症模型,采用RDN进行治疗干预,检测给药后血常规、肺组织和脾组织脏器载菌量的变化,HE染色分析肺组织和脾组织的病理改变,ELISA测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IL-1β含量.结果:MEM、TIG、COL对所选KP的MIC分别为32、64、64μg·mL-1,提示该菌株为MDR-KP.RDN对该菌株的MIC为1.3g·mL-1.RDN对MDR-KP生长及其生物膜的形成有显著抑制作用,但对已形成的生物膜的破坏作用不明显.RDN能够调节脓毒症小鼠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数和单核细胞数;减少肺、脾组织脏器载菌量;修复MDR-KP造成的肺、脾组织损伤;降低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的表达.结论:RDN可通过抑制MDR-KP生长和生物膜的形成,降低脓毒症小鼠体内炎症水平,在体内外对MDR-KP均有抑制作用,既定位了 RDN的临床应用范围,又丰富了 RDN清热解毒的科学内涵,该研究策略也可为其他临床抗MDR-KP治疗研究提供借鉴.

    热毒宁注射液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抗菌作用生物膜脓毒症

    UHPLC-Q-Exactive Orbitrap HRMS技术分析肾衰乙方的化学成分与大鼠口服后的组织分布

    沈沁李荣胜段连香曹玉...
    2250-2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运用UHPLC-Q-Exactive-Orbitrap HRMS技术分析鉴定肾衰乙方的化学成分,以及大鼠灌胃后主要入血、组织原型成分分布.方法: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 μm),以0.1%甲酸水溶液(A)-甲醇(B)为流动相体系,梯度洗脱分离.质谱采用正负离子一级全扫描/数据依赖二级扫描模式(Full MS/dd-MS2)采集数据,经Xcali-bur4.2软件获取色谱保留时间以及准分子离子碎片信息,通过对照品比对、文献参考以及自建数据库等成分检测信息,实现对肾衰乙方化学成分及入血、组织原型成分的鉴定.结果:共鉴定出166种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56种、皂苷类25种、蒽醌类24种、有机(酚)酸类23种、苯酞类14种、生物碱和环肽类各7种、木脂素类和香豆素类各3种以及其他类4种.大鼠口服肾衰乙方后分别从血清、心、肝、脾、肺、肾、脑、睾丸中检测到54、53、61、47、71、48、53、42种原型成分.结论:该研究利用高分辨质谱技术完成了肾衰乙方化学成分及主要入血、组织移行成分的快速鉴定,可为肾衰乙方效应物质的解析及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UHPLC-Q-ExactiveOrbitrapHRMS肾衰乙方化学成分入血成分组织分布

    不同配比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的疗效、安全性和药物经济性评价

    胡鳞方谭松松张家兴陈琦...
    2256-2260,2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配比的国产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性,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卫生决策提供参考.方法:该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数据来源于贵州省9家三级综合性医院,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诊断为复杂性尿路感染的患者,以使用不同配比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作为暴露因素,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法控制2组患者的年龄、民族、并发症、疗程等混杂因素,评价2组哌拉西林复方制剂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性.结果:共纳入881例复杂性尿路感染的患者,观察组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1)的有796例,对照组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1)的有85例.采用PSM后,共成功匹配231例,其中观察组161例,对照组70例,所有变量均匹配均衡(P>0.05).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1)的临床疗效优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2组间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5);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1)的抗感染治疗总费用少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1)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1)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安全性良好,但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1)疗效更佳,且具有更优的经济性.

    复杂性尿路感染哌拉西拉他唑巴坦倾向性评分匹配疗效

    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成本-效果分析

    周洁刘梦颖汪思亮杨永公...
    2261-2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从中国医疗卫生体系角度出发,评价维奈克拉(venetoclax,VEN)联合阿扎胞苷(azacitidine,AZA)对比AZA单药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成本-效果,为医疗卫生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基于VIALE-A试验,建立马尔可夫(Markov)模型,计算2组的总成本、生存质量调整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s,QALY)和增量成本-效果比(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ICER),并进行单因素敏感性分析(deterministic sensitivity analysis,DSA)和概率敏感性分析(probabilistic sensitivity analysis,PSA)检验基础结果的不确定性.结果:VEN联合AZA组相较于AZA单药组患者总成本增加274 776.43元,同时多获得1.13 个QALYs.ICER值为 243 056.96 元/QALY,低于以 2022年中国 3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作为的意愿支付阈值(willing-to-pay,WTP);DSA结果显示,对ICER影响最大的前3个因素分别为EFS伴CR/CRi的效用值、贴现率和VEN药品费用,其中EFS伴CR/CRi的效用值和贴现率在范围内的波动可能会引起结果翻转;PSA显示,在当前WTP下,VEN联合AZA治疗更具有成本-效果的概率是69%.结论:在2022年中国3倍人均GDP的WTP下,VEN联合AZA对比AZA单药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更具有成本-效果优势.

    急性髓系白血病成本效果分析Markov模型维奈克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