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语言战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语言战略
中国语言战略
中国语言战略/Journal China Language Strategies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际中文教育的主体学科应该是中国语言文学

    崔希亮
    1-3页

    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三问

    崔希亮李泉王辉
    1页

    应加强中文二语教学大学科化及其治理结构研究

    李泉
    3-5页

    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亟须加强理论研究

    王辉
    5-7页

    我的"新修辞学"研究四十年

    胡范铸
    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年届"古稀",回顾本人修辞学研究,"大字报、参考消息、内部文件"的互文可说孕育了前学术时期修辞意识的萌芽,撰于1980年的《简论汉语修辞学的研究方向》可说大致标记了修辞研究生涯的发端,同时撰于本科学习时期的《幽默语言学》《钱钟书学术思想研究》则表示了问题意识与方法意识的某种自觉.其后,从《修辞学习》到《当代修辞学》的四十年编委经历,牵连起了中国修辞学四十年的风风雨雨,"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学"的探索过程则体现了修辞学社会实践到理论形式的转化."耳顺"年后,如果说"国家话语生态"研究意味着立心立命的社会担当和话语行动,那么"新言语行为分析"则努力体现参与"全球性思想竞争"的过程,由此,形成了本人的"新修辞学"理论主张.

    新修辞学新言语行为分析国家话语生态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学实验修辞学案例库修辞学

    出土文献韵文数据的可视化呈现——以简帛方术文献为例

    郑樑程少轩
    2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出土战国秦汉数术及医方文献的押韵材料为研究对象,借助可视化分析工具Gephi,对音韵材料中韵文的分韵情况进行展现,直观呈现了不同时地、相同或相近使用功能的韵文材料的语音特征.可视化图像解释了简帛方术文献韵文韵系及韵脚字的网络关联,同时展现了这批实用性材料的韵文在用韵上继承传统而又力求新变的面貌,推动简帛方术文献音韵学价值和文献学价值的充分挖掘.

    简帛方术文献韵文网络关系可视化Gephi

    以多模态大模型推动中国古文字研究发展

    莫伯峰张重生
    37-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技术与古文字研究的结合已经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但几乎都是基于单模态模型.单一模态的智能模型在面对复杂的古文字问题时还存在很大的限制,只能在某些方面起到"辅助"作用,难以独立而完整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文字的形、音、义与各种模态存在不同的关联,汉字的表意属性决定了图像模态和文本模态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中国古文字研究与人工智能的结合须走多模态之路.近年来多模态大模型正在飞速发展,以此为契机来综合性地解决古文字检测、识别、复原等问题,有望取得更好的效果,而文字考释等一些过去难以触及的关键问题也能探索出新的解决路径.

    多模态人工智能古文字甲骨文

    大语言模型时代古文字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徐加跃李春桃
    48-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语言模型通过其强大的文本生成和处理能力,已在多个领域显示出卓越性能.然而,在古文字研究这一专业领域,其表现尚未达到理想状态.本文尝试从大语言模型的基本原理出发,系统阐述其优势与局限性.通过分析大语言模型在回答古文字领域问题时的实际表现,探讨其在古文字领域表现不佳的可能原因.最后,探讨了大语言模型在古文字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及其面临的挑战.

    大语言模型ChatGPT古文字

    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学术传播力——基于SSCI期刊国际发表、学术合作与研究进展的分析

    李文栋龚阳齐雪丹
    5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2年至2022年的国际SSCI期刊文献,本文分析了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在国际发表参与度、学术合作网络、研究进展等方面的情况.研究指出学界在提高国际中文教育学术传播力上的成就与不足:尽管论文发表数量有所增加,但较少发表于顶尖期刊上,质量仍有提升空间;全球研究网络不断发展,学术合作不断深入,但大部分高影响力团队来自境外高校,中国高校应致力于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学术团队;研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包括引入社会文化视角、强调教师能动性和身份认同、关注学习者多元能力发展、深入研究华语传承与认同、拓展语言政策与规划等领域,但仍亟须更多维度、更有力度的研究.文章为持续提升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学术传播力提出建议.

    国际中文教育学术传播力国际发表学术合作研究进展

    中文国际传播研究之共鸣、争鸣与展望

    史小竹纪德奎
    7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文国际传播是以国际中文教育为主要载体,以在世界不同地区实现中文和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为目标的新兴交叉领域.回顾学界对于中文国际传播的相关研究,发现存在概念模糊、边界不清,传播形式与媒介争议较大等现象.基于此,本文阐释了学界普遍共鸣的中文国际传播内涵与学科属性;辨析了研究中较有争议的术语包括"中文国际传播""国际中文教育""中文国际推广""中文国际化""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等;并总结了当前中文国际传播要素,如传播主体及传播形式与媒介等方面的学术争锋;最后展望中文国际传播未来研究趋势,认为未来研究将主要围绕中文国际传播的理论体系、中文国际传播的落实并带动中文国际传播相关学科的研究.

    中文国际传播国际中文教育中文国际推广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柔性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