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药指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药指南
中国医药指南

王宝群

旬刊

1671-8194

zgyyzn2004@163.com

010-58767077,58768306,56290550

100022

北京朝阳区东三环中路55号富力城双子座B座902室

中国医药指南/Journal Guide of China Medicine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科学技术部正式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基金会主办的国家及全国性学术类综合医学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癌症疼痛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葛燕燕陆进梁启胜
    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癌症疼痛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筛选,为癌症患者的疼痛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从高通量基因表达(GEO)数据库下载GSE47603数据并整理分析,利用BART和Metascape(http://metascape。org/gp/index。html)数据库绘制火山图、热图以及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再利用基因、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检索工具(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和关键基因筛选,最后再利用Oncomine肿瘤芯片数据库对筛选的关键基因进行肿瘤相关分析。结果 通过对GSE47603数据进行分析,共得到37个差异基因,其中表达下调的基因4个,表达上调的基因33个;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主要富集在细胞因子介导、细胞对 γ 干扰素反应、对外部刺激反应的调节和神经递质的生物合成等上,KEGG主要富集在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通路、白细胞介素(IL)-7信号通路和造血细胞调节等通路;通过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关键基因筛选得到得分排名居前10位的关键基因分别为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9(MYH9)、CXC趋化因子配体(CXCL)8(IL8)、辅肌动蛋白(ACTN)1、斑联蛋白(ZYX)、踝蛋白(TLN)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转录后基因沉默(PTGS)2、肿瘤抑制因子M(OSM)、IL17RAh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B1,而且这些基因在人类常见各类型肿瘤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结论 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到与癌症疼痛相关的基因,为肿瘤患者的疼痛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癌症疼痛基因生物信息学

    胃钙化性纤维性肿瘤的内镜表现及病理特征

    周影陈百胜杨丹琪姚礼庆...
    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胃钙化性纤维性肿瘤(CFT)的内镜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被确诊的24例胃CFT的临床资料与病理学结果,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4例患者中男8例,平均55。75岁,女16例,平均44。31岁;肿瘤直径0。2~5。0 cm,平均最大直径1。18 cm;肿瘤位于胃体16例,胃底6例,胃角1例,胃窦1例;其中22例行胃镜下切除术(内镜全层切除术5例,内镜黏膜切除术2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15例),2例行腹腔镜下手术切除;胃镜所见均为黏膜下肿物,表面黏膜光滑;22例行超声胃镜检查,其中18例呈低回声,4例不均匀回声,16例源于固有肌层,3例源于黏膜肌层,3例源于黏膜下层;病理表现切面坚韧,部分肉眼可见钙化,镜下肿瘤由大量胶原化的纤维结缔组织组成,偶可见钙化、砂砾小体为其特征性表现,免疫组化标记示平均Ki-67指数为1。4%,肿瘤通常不表达CD34、CD117、S-100蛋白、Desmin等标记;对患者进行3~69个月的随访,均未见复发。结论 胃CFT多发生胃底、胃体,内镜表现为黏膜下肿物,超声胃镜呈低回声或不均匀回声,可源于固有肌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大部分肿瘤可内镜下手术完整切除,术后复发的概率较小。

    胃肿瘤钙化纤维性肿瘤胃镜内镜检查超声检查

    腹腔镜治疗不可触及小儿腹股沟管型隐睾48例的临床总结

    王英俊郑辉明戴育坚刘震...
    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腹腔镜手术治疗不可触及小儿腹股沟管型隐睾48例的临床总结。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腹腔镜下手术治疗的48例不可触及的小儿腹股沟管型隐睾的临床资料。结果 48例不可触及的腹股沟管型隐睾患儿均在腹腔镜下完成隐睾无张力固定术,每侧手术时间45~80 min,平均60 min,无中转开放手术,术中探查发现对侧鞘状突未闭12例,一并行鞘状突高位结扎术,全部患儿均于术后2 d出院,术后随访6~24个月均无睾丸回缩、萎缩。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不可触及小儿腹股沟管型隐睾是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腹股沟管型隐睾小儿腹腔镜睾丸固定术

    非接触广角观察系统辅助下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疗效

    陈玄之苗晓晴黄文婕
    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非接触广角观察系统辅助下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86例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86只眼),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广角组(46例,46只眼)与显微组(40例,40只眼)。广角组患者行非接触广角观察系统辅助下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显微组患者行显微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均由同一手术者完成,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方式、视网膜裂孔封闭率和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率、冷凝反应分级情况、手术前后视力情况、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方式、视网膜裂孔封闭率和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率、冷凝反应分级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广角组患者术后视力情况较术前有所改善(P<0。05)。结论 非接触广角观察系统辅助下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与显微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效果相近,非接触广角观察系统辅助下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在改善患者视力方面略有优势。

    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显微外路非接触广角观察系统辅助下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临床疗效

    ABR在足月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脑损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张玉贵周冰新
    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在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脑损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期间于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124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脑损伤足月新生儿为研究对象,调查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新生儿进行ABR、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根据ABR/颅脑MRI检查结果分为ABR组(ABR/颅脑MRI异常)和对照组(ABR/颅脑MRI正常)。以颅脑MRI检查结果是否异常作为诊断胆红素诱发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BIND)的金标准,对ABR检查诊断BIND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ABR对BIND诊断的敏感度为90。91%,特异度为96。08%,阳性预测值为83。33%,阴性预测值为98。00%,误诊率(假阳性率)为3。92%,漏诊率(假阴性率)为9。09%,阳性似然比为23。191,阴性似然比为0。095。结论 ABR检查可用于足月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脑损伤的早期诊断。建议对存在高危因素的足月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脑损伤患儿及早进行ABR检查以提高BIND的早期诊断率;对于ABR初次检查结果为阴性的BIND高危患儿可给予动态监测ABR变化,并可结合颅脑MRI检查,以提高BIND的早期诊断率。

    重度高胆红素血症脑损伤足月新生儿听觉脑干诱发电位诊断

    肺曲菌球患者的外科治疗效果

    兰峻斌高毅哲高木火陈伦华...
    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肺曲菌球的诊断、治疗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厦门学医院附属第二医院胸心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39例肺曲菌球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11例,年龄22~69岁;结核空洞合并曲菌球21例,结核性毁损肺合并曲菌球7例,多囊肺合并曲菌球7例。结果 其中行肺叶切除术28例,复合肺叶切除术6例(肺叶+肺部分切除术3例,右肺上+中叶切除术2例,左肺下叶+舌段切除术1例),全肺切除术4例,病灶清除+脓腔引流1例。全组无因手术死亡病例,8例(20。51%)发生术后并发症,包括肺复张不全3例,肺部感染2例,术后大出血1例,支气管胸膜瘘1例,切口感染1例,其中2例非计划二次开胸手术治疗并发症。术后随访1~12年,均无咯血或血痰、复发和病死情况发生。结论 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肺曲菌球患者的首选方法,对单纯型肺曲菌球可选用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将最大限度地降低肺曲菌球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

    肺曲菌球外科手术胸腔镜手术并发症

    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

    吴佳纯
    19-2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于我院进行分娩的284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方式的不同分成阴道分娩组(150例)与剖宫产组(134例),阴道分娩组初产妇采取经阴道分娩,剖宫产组初产妇采取剖宫产,产后均进行6个月的随访,对两组初产妇产后1、3、6个月盆底肌力受损情况、性生活质量评分以及产后6个月内盆底器官脱垂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 产后1个月,剖宫产组Ⅰ类肌纤维肌力与Ⅱ类肌纤维肌力的受损率显著低于阴道分娩组(P<0。05);产后3个月及6个月,两组产妇的Ⅰ类肌纤维肌力与Ⅱ类肌纤维肌力的受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个月及3个月,剖宫产组性生活质量评分高于阴道分娩组(P<0。05);产后6个月,两组性生活质量评分评分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产后6个月内,剖宫产组阴道前壁膨出、阴道后壁膨出、子宫脱垂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阴道分娩组(P<0。05)。结论 对于临床分娩的初产妇,采取经阴道分娩方式的盆底损伤较采取剖宫产分娩方式更严重,且容易发生盆底器官脱垂,所以需要进行早期有效的干预。

    初产妇分娩方式产后盆底功能影响

    输尿管软镜治疗孤立肾单发结石的疗效分析(附27例报道)

    陈厚传杨正荣黄华松
    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输尿管软镜治疗孤立肾单发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27例孤立肾单发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45。72±10。80)岁。结石直径(1。90±0。70)cm,CT值(856。72±70。33)HU。上盏结石8例、中盏结石10例、下盏结石4例、肾盂结石5例。先天性孤立肾1例,后天性孤立肾26例。所有患者术前留置DJ管2周,术中采用输尿管软镜治疗。统计分析患者术前术后血肌酐、手术时间、住院时间、Ⅰ期手术清石率、术后2周结石清除率、Ⅱ期手术率、Ⅱ期ESWL率、术后1个月结石清除率等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本组27例患者均由同一术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0~70 min,平均手术时间(55。74±13。82)min,住院时间2~5 d,平均住院时间(3。41±1。22)d。Ⅰ期手术清石率81。48%(22/27),术后2周结石清除率85。19%(23/27)。3例结石残留(11。11%)Ⅱ期再次接受输尿管软镜碎石治疗,1例(3。70%)结石残留予保留DJ管并行ESWL治疗。术后1个月结石清除率96。30%(26/27)。术后1 d平均血肌酐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105。40±9。91)μmol/L vs。(108。31±16。72)μmol/L,t=0。7780,P=0。2201]。无严重并发症,肉眼血尿26例(96。30%)、发热4例(14。81%)、膀胱刺激症状14例(51。85%)。结论 对于结石直径≤2。50 cm,结石CT值≤1000 HU的孤立肾单发结石,输尿管软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不影响肾功能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输尿管软镜孤立肾肾结石

    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行俯卧位通气患者的深度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及其效果

    黄少华陆素平李锋
    2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行俯卧位通气(PPV)患者的深度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及其效果。方法 以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ICU收录的43例ARDS行俯卧位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按计算机法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21)与观察组(n=22)。所有患者均使用舒芬太尼深度镇痛,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使用盐酸右美托咪定深度镇静,观察组患者应用咪达唑仑深度镇静。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深度镇痛镇静达标时间及停药后唤醒时间、治疗后4、8 h氧合状态、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重症监护疼痛观察工具(CPOT)1~0分达标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镇静程度评估表(SASS)-5分达标时间长于对照组,停药后唤醒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8 h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pO2)及氧合指数均高于治疗后4 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低于治疗后4 h(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DS行PPV患者深度镇痛镇静期间,护士应掌握正确的给药措施和PPV流程,掌握镇痛镇静评估系统,医护密切配合,加强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管道护理和皮肤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加强护理病房俯卧位通气深度镇痛镇静护理干预

    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咪达唑仑注射液的稳定性

    宫继鹏王翠云程乐云李墨奇...
    2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HPLC法,考察咪达唑仑注射液在室温光照条件下的稳定性。方法 色谱柱:Waters Symmetry C18柱(4。6 mm×250 mm,5μm);以磷酸盐缓冲液(取同体积的0。l mol/L磷酸溶液与0。03 mol/L三乙胺溶液混合,用0。l 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混合液的pH值至3。5)-甲醇(35:65)为流动相,在220 nm波长处进行测定。结果 咪达唑仑注射液稀释后在室温和光照条件下放置30 min内,峰面积和pH值均有轻微变化,30 min~8 h,基本保持稳定。结论 咪达唑仑注射液配置后在30 min~8 h基本保持稳定。

    咪达唑仑注射液高效液相色谱法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