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油脂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油脂
中国油脂

曹万新

月刊

1003-7969

zyzz@chinajournal.net.cn

029-88617441、88621360 88626849

710082

西安市劳动路118号

中国油脂/Journal China Oils and Fat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油脂专业的唯一专业科技期刊。读者对象主要有全国大型浸出油厂,油脂精炼厂,外资油脂厂,个体油脂厂,油脂储炼厂,植物蛋白厂,粮油加工厂,油脂化工厂,国家粮油储备库,粮油收购站,国家粮食储备仓库,饲料加工厂,棉麻加工厂,化工厂,化肥厂,肌醇厂,生物化工厂,油机械厂,通用机械设备厂等。是粮油食品类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强、广告效果最好的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金砖国家油脂油料生产、贸易格局分析

    张宏
    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促进金砖国家农业生产及贸易合作,保障我国及全球油脂油料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阐述了金砖国家油脂油料的生产及消费情况、贸易格局和未来合作潜力,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金砖国家大多为农业生产大国,也是全球重要的农产品消费市场,2023/2024年度金砖国家油料生产量及消费量占到全球的近一半水平,植物油生产量超过全球的1/4,植物油消费量占全球的40%。2023/2024年度,金砖国家油料进出口量超过全球的一半水平,植物油进口量占全球的40%,出口量约占全球的1/10,2023年中国从金砖国家进口的油料、油脂总量分别占从全球进口的68%和29%。金砖国家农业土地资源丰富,油脂油料生产发展潜力较大,贸易结构互补优势明显,未来合作空间巨大。建议将巴西纳入"一带一路"共建范畴,促进中巴农业合作持续深化;探索金砖国家区域农产品贸易协定,推广金砖国家货币结算与互换,提升金砖国家贸易便利性及稳定性;加大中国在金砖国家的投资及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输出,造福当地农业发展,实现互利共赢格局。

    金砖国家油脂油料生产消费贸易格局农业潜力

    基于期货价格的食用植物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研究

    张红星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促进食用植物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依据"一价定律"理论,基于期货价格数据,运用协整检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分析等计量方法,分析食用植物油市场多种油品的均衡比价关系,并提出相关建议。结果表明:在期货价格引导下,通过套利机制的作用,多种食用植物油之间价格信息相互联通,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多种油品的供给、需求、价格动态协调,共同构成一个统一大市场;从加强油脂油料期货市场建设、积极推动期货市场功能宣讲和利用、提升大豆和油料的国内生产能力、广泛挖掘多种食用植物油的供给潜力和有效维护进口环节经济利益等角度提出促进食用植物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建议。

    食用植物油全国统一大市场期货价格

    米糠油加工过程中组成及品质变化的研究

    祝振杰陈小军高艳昌陈竞男...
    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为米糠油适度加工提供数据支撑,对来自国内3个工厂的不同加工阶段米糠油的理化指标、组成、色泽和微量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A、B、C 3个工厂的米糠油在精炼后酸值(KOH)分别由24。22、18。95、17。21 mg/g降至0。15 mg/g以下,脂肪酸脱除率高达99%以上,过氧化值分别降至0。99、1。54、0。71 mmol/kg,精炼后米糠油酸值、过氧化值均达到GB/T 19112-2003中一级油标准;3个工厂的米糠油在加工过程中其游离脂肪酸含量变化趋势与酸值的变化趋势一致;精炼后米糠油甘一酯含量降低了 58。9%~84。9%,主要在物理脱酸和脱臭时脱除,甘二酯含量变化不大,甘三酯含量增加了 12。8%~23。9%;3个工厂米糠油脂肪酸组成在加工过程中没有明显变化;精炼后米糠油中叶绿素被有效脱除,色泽均达到国标一级油标准;米糠油的微量成分在加工过程中变化极大,其中谷维素出现明显的损失,损失率高达80。8%~94。1%,主要在化学脱酸时损失,甾醇损失率为21。2%~42。6%,主要在化学脱酸时损失,维生素E含量变化趋势存在差异,A工厂维生素E含量增加30。2%,B、C工厂维生素E损失率分别为31。7%、55。6%;角鲨烯损失率为65。9%~96。3%,主要发生在脱臭工序。综上,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定位,合理调整精炼工序,优化精炼工艺参数,生产出符合企业追求的米糠油产品。

    米糠油精炼加工过程理化指标组成成分微量成分

    大豆油中微量成分在精炼过程中的变化

    孙玉萍胡金华仇长璐杨亚...
    36-4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实现大豆油的精准适度加工和开发零反式脂肪酸的双温脱臭工艺,分析了大豆油常规单温脱臭(脱臭温度240~260 ℃)精炼的原油、中和油、脱色油、脱臭油和降温脱臭(脱臭温度240~260 ℃降至220℃左右)精炼的脱臭油中生育酚、甾醇等有益微量成分和反式脂肪酸、3-氯丙醇酯等有害微量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大豆油常规单温脱臭精炼工艺下,生育酚和甾醇在各精炼工段均有损失,总损失率分别为15。01%~22。35%、11。51%~21。54%,其中生育酚主要在脱臭工段损失,损失率达10。53%~19。85%,而甾醇在中和、脱臭工段损失严重,损失率分别为5。81%~13。17%、1。22%~9。18%;精炼大豆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为0。761%~1。487%;3-氯丙醇酯含量在中和工段减少,在脱色工段波动,在脱臭工段明显上升,精炼大豆油中3-氯丙醇酯含量为0。300~1。048 mg/kg;随着脱臭温度的降低,反式脂肪酸含量递减,生育酚和甾醇含量总体有所提升,当脱臭温度降至220℃时,接近零反式脂肪酸目标(<0。3%)。综上,采用先低温长时脱臭,再高温短时脱臭的双温脱臭工艺,可在保证精炼大豆油质量的同时,接近零反式脂肪酸的目标。

    大豆油常规单温脱臭降温脱臭微量成分零反式脂肪酸

    溶剂萃取脱除大豆油中游离脂肪酸的研究

    崔子雨孔娜刘伟
    41-47,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开发处理条件温和的油脂脱酸方法,并为后续脱色工序减轻压力,采用溶剂萃取脱除大豆油中的游离脂肪酸(FFA),系统研究溶剂种类、溶剂体积分数、萃取方式、油溶比(大豆油与溶剂质量体积比)、萃取时间、萃取温度、搅拌速度和萃取次数对大豆油FFA脱除率、中性油得率和大豆油脱色率的影响,对溶剂进行回收利用,并对脱酸前后大豆油的品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溶剂萃取脱除大豆油中FFA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90%乙醇为萃取剂、油溶比1:2、萃取时间15 min、萃取温度30℃、搅拌速度600 r/min、萃取3次、静置分离,在此条件下FFA脱除率为87。6%,中性油得率为94。3%,大豆油脱色率为56。2%,大豆油酸值(KOH)由3。46 mg/g降至0。43 mg/g,满足国家标准一级大豆油的酸值要求;乙醇回收前后FFA脱除率、中性油得率和副产物得率均无明显差别;脱酸后大豆油的色素含量明显降低,油脂色泽得到明显改善。综上,乙醇萃取脱除大豆油中FFA条件温和,溶剂可回收,同时还有辅助脱色的作用。

    大豆油有机溶剂脱酸辅助脱色

    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分析不同预处理技术对压榨山茶油风味的影响

    彭丝兰刘思思易有金刘汝宽...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提升山茶油风味品质,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分析微波、烘烤、蒸制3种预处理技术对压榨山茶油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并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和聚类分析比较不同预处理压榨山茶油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预处理压榨山茶油中共鉴定出4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醛类18种(40。02%~51。88%)、醇类 9 种(10。99%~19。85%)、酮类 6 种(19。37%~27。35%)、酯类 3 种(4。21%~11。44%)、吡嗪类 2 种(1。25%~6。50%)、烃类 1 种(0。19%~0。32%)和酸类 1 种(0。35%~2。16%),其中微波预处理压榨山茶油的挥发性物质含量最高,其次为烘烤、蒸制的;OPLS-DA建立的模型能够有效地区分不同预处理压榨山茶油,并根据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大于1筛选出了 10种特征挥发性成分,分别是2-甲基丁醛D、3-甲基丁醛D、2,3-戊二酮、乙酸甲酯、2-甲基吡嗪、丙酮、3-羟基-2-丁酮、顺-2-庚烯醛、正己醇、1-丁醇,其中前5种为关键风味成分(ROAV大于1);聚类分析表明不同预处理压榨山茶油的10种特征挥发性成分存在差异,分类结果与OPLS-DA分类基本一致。综上,不同预处理技术所得压榨山茶油的风味不同,可通过OPLS-DA和聚类分析进行区分。

    山茶油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挥发性成分预处理技术

    油茶果采后不同处理种仁代谢组学分析

    龙雪燕闫道良郭春喜李万春...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寻找油茶果最佳采后处理方式,为其后续研究奠定基础,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MS)对油茶果采后不同处理[不处理(F8)、堆沤处理(FC)、去壳摊晒(NS)、带壳摊晒(WS)]10、30 d种仁代谢物进行测定,并用相关软件对代谢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鉴定出1 107种特征代谢物,其中正离子模式和负离子模式下鉴定的代谢物数量分别为763种和344种,代谢物主要为脂类和类脂分子(277种),苯丙烷类和聚酮类(193种),有机酸及其衍生物(172种),类苯(97种),有机杂环化合物(94种),有机氧化合物(84种),核苷、核苷酸和类似物(33种);通过比较差异代谢物不饱和脂肪酸发现,去壳摊晒处理30 d(NS2)vs 10 d(NS1)比较组中检测到亚油酸、顺式-9-十六碳烯酸、8(9)-环氧-5Z,11Z,14Z-二十碳三烯酸、亚麻酸、蓖麻油酸、9,10-环氧十八碳烯酸共6种不饱和脂肪酸,且都表达上调;对差异代谢物进行富集分析发现,主要参与的代谢途径有苯丙氨酸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甘油磷脂代谢、甘油酯代谢、玉米素生物合成、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氨基酸的生物合成、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综上,油茶果采后最佳处理方式为去壳摊晒30 d。

    油茶果种仁采后处理代谢组学

    澳洲坚果分离蛋白的酶法纯化工艺优化及功能特性分析

    缪福俊李文玕刘润民王高升...
    6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获得高纯度的澳洲坚果蛋白粉,以低纯度澳洲坚果蛋白粉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糖化酶纯化澳洲坚果蛋白粉的最佳工艺条件,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进行中试生产实践(澳州坚果仁—压榨制油—粉碎—脱脂饼粉—加水磨浆—碱溶酸沉—酶解纯化—喷雾干燥—纯化蛋白粉),对纯化后蛋白粉的溶解度、乳化性、持水性和吸油性进行测定,并比较了纯化前后蛋白粉的氨基酸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澳洲坚果蛋白粉最佳纯化工艺条件为加酶量100 U/g、酶解温度55℃、酶解时间90 min、料液比1∶8,在此条件下进行中试生产实践,制备的蛋白粉蛋白质含量为76。87%,蛋白得率为32。56%,蛋白质提取率为94。81%;纯化蛋白粉在pH 5。0时溶解度最小、乳化性最低,持水性和吸油性在60℃时达到最大;纯化后蛋白粉的氨基酸组成丰富,富含7种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量为65。17 g/100 g,高于纯化前的。综上,澳洲坚果纯化蛋白粉具有良好的品质和功能特性。

    澳洲坚果蛋白粉糖化酶生产实践功能特性

    醇处理和热处理对樟树籽仁蛋白风味的影响

    孙旦姜秋水叶德宏陈璐...
    6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对樟树籽仁蛋白在食品中的利用提供参考,以脱脂樟树籽仁粉为原料,通过对原料醇洗前处理和碱溶酸沉法制备蛋白过程中的加热处理,分别制备醇处理和热处理樟树籽仁蛋白,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HS-SPME-GC-O-MS)技术结合感官评价,对醇处理和热处理前后樟树籽仁蛋白的风味物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樟树籽仁蛋白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为酯类、酸类、醛类、酮类和醇类,不经醇处理和热处理制备的樟树籽仁蛋白风味物质总含量为1 542。01 μg/kg,主要呈腐败味和不舒服味,分别主要由n-癸酸(286。69 μg/kg)和辛酸(103。23 μg/kg)贡献;65%乙醇处理能脱除原料中约70%的皂苷和60%的多酚,制备的樟树籽仁蛋白色泽明显改善,风味物质总含量降低至1 242。64 μg/kg,风味相对单一,主要由壬醛(126。93μg/kg)贡献脂肪味及1-己醇(4。56 pg/kg)和2-乙基-1-己醇(114。39 μg/kg)贡献青草味;95%乙醇处理脱除了原料中约80%的脂肪,制备的樟树籽仁蛋白风味物质总含量增加至2 390。34 µg/kg;热处理后樟树籽仁蛋白风味物质总含量增加至2 081。24 μg/kg,但不舒服味强度降低。综上,醇处理和热处理能改变樟树籽仁蛋白的风味特征,改善原有的不愉快风味。

    樟树籽仁蛋白醇处理热处理风味

    樟树籽仁油的遗传毒性评价

    彭婷梁丽军曾哲灵张淑虹...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价樟树籽仁油的食用安全性,通过细菌回复突变试验、体外哺乳类细胞TK基因突变试验及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探究樟树籽仁油的致突变和潜在致癌作用。结果表明:樟树籽仁油对组氨酸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TA1535、TA97、TA98、TA100、TA102均无致突变作用;樟树籽仁油未抑制L5178Y小鼠淋巴瘤细胞的生长,对体外哺乳类细胞TK基因无致突变作用;樟树籽仁油未导致小鼠细胞微核率上升,对哺乳动物红细胞无致突变作用,无遗传毒性。综上,樟树籽仁油无细胞致突变和潜在致癌作用,没有遗传毒性,具有一定的食用安全性。

    樟树籽仁油食用安全性遗传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