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真菌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真菌学杂志
上海长征医院
中国真菌学杂志

上海长征医院

温海

双月刊

1673-3827

zgzjxzz@126.com

021-81885496

200003

上海市凤阳路415号

中国真菌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ycology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中国真菌学》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主要报道我国真菌学特别是医学真菌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内容涉及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中的大部分专业,以从事皮肤、感染、血液、呼吸、器官移植、肿瘤、急救、创伤、检验等与真菌感染专业有关的中高级医务人员及从事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药学等基础研究的研究人员为主要读者群,是真菌学工作者之间交流的窗口和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甲真菌病、甲银屑病患者的临床分型与皮肤镜表现

    王敬茶刘雪尹鸿英周娜娜...
    601-6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甲真菌病、甲银屑病患者的临床分型、皮肤镜表现,为甲真菌病和甲银屑病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2年12月于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就诊的175例甲真菌病患者与168例甲银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别纳入真菌病组与银屑病组.真菌病组与银屑病组均接受皮肤镜检查,统计真菌病组与银屑病组一般资料、临床分型与皮肤镜检查结果,比较皮肤镜检查诊断对甲真菌病与甲银屑病不同临床分型的检出率,同时分析甲真菌病与甲银屑病患者的皮肤镜表现.结果 真菌病组175例患者中远端侧位甲下型、全甲毁损型、白色浅表型、近端甲下型占比分别为30.29%、29.71%、20.57%、19.43%,银屑病组168例患者寻常型、脓疱型、红皮病型、关节病型占比分别为81.55%、7.74%、5.36%、5.36%.皮肤镜检查对真菌病组的检出率为89.71%,对银屑病组的检出率82.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镜检查对真菌病组、银屑病组各类型患者的检出率均高于80%.真菌病组皮肤镜表现中占比较高的主要为甲破坏、甲下角化过度、纵向条纹、锯齿状边缘,银屑病组皮肤镜表现中占比较高的主要皮肤镜表现为甲分离、甲板点状凹陷、油斑、甲周软组织血管改变、假性纤维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皮肤镜表现为碎片状出血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真菌病临床分型为全甲毁损型、远端侧位甲下型者占比较高,甲银屑病临床分型则除寻常型外,脓疱型占比较高;而甲真菌病与甲银屑病患者皮肤镜表现出明显差异,皮肤镜检查对其不同病灶分型的检出率较高,鉴别效果良好.临床可通过皮肤镜检查对甲真菌病与甲银屑病进行鉴别,并根据患者皮肤镜表现、病灶分型等予以针对性治疗与干预.

    甲真菌病甲银屑病皮肤镜鉴别

    2025年《中国真菌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606页

    消化道肿瘤患者放化疗后真菌感染发生率、耐药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郭晶龙小丽张笑王鹏媛...
    607-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消化道肿瘤患者放化疗后真菌感染发生率、耐药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2019年5月—2023年12月收治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432例,均接受放化疗治疗.统计放化疗后真菌感染发生率并进行真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明确消化道肿瘤患者放化疗后发生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432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真菌感染发生率为19.67%(85/432),经真菌培养鉴定共发现病原真菌89株,其中白念珠菌最常见,占比58.43%,其次为热带念珠菌(17.98%)、光滑念珠菌(14.61%)、克柔念珠菌(5.75%).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对伊曲康唑的耐药率偏高,分别为53.85%、60.00%;4种念珠菌均对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高.感染组患者年龄≥60岁、放化疗周期≥2个、留置导尿管/胃管、临床分期Ⅲ~Ⅳ期、住院时间≥30 d、有侵入性操作、使用抗生素≥7 d占比高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结果显示,年龄≥60岁、放化疗周期≥2个、留置导尿管/胃管、住院时间≥30 d及使用抗生素≥7 d是影响患者放化疗后发生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消化道肿瘤患者放化疗后真菌感染以白念珠菌为主,临床应重要监测耐药性以指导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明确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积极进行有效干预及防护以期降低真菌感染率.

    消化道肿瘤放化疗真菌感染耐药防护

    2025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皮肤病学术年会征文通知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
    612页

    45例非HIV感染者肺隐球菌病临床特征和CT分析

    蔡仁慧王英
    613-618,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非HIV感染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特点,以减少漏诊和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结果 共纳入了45例非HIV感染肺隐球菌病患者,平均年龄(55.47±15.31)岁,其中男性22例.免疫功能低下组共16例,平均年龄(60.38±11.59)岁,显著高于29例免疫功能正常组的(33.34±9.53)岁(P<0.0001).无症状者占42.22%(19例).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病变形态以单发结节为主(34/45例),病变部位以左肺下叶最多(22例,占48.89%),其次为右肺下叶(15例,占33.33%)和右肺上叶(11例,占24.44%).经皮CT引导下肺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阳性率为100%(15/15例).肺组织隐球菌培养阳性率为70%(7/10例),高于肺泡灌洗液.结论 非HIV感染肺隐球菌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对于临床上高度怀疑的患者,推荐首选经皮CT引导下肺穿刺进行肺组织真菌培养和病理学检查.

    肺隐球菌病真菌感染高分辨率CT新生隐球菌非HIV感染

    1例耶氏肺孢子菌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治疗用药分析并文献复习

    杨龙华付茂文
    619-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耶氏肺孢子菌(Pneumocystis jirovecii,PJ)是一种机会致病菌,感染常发生在免疫功能受损患者中,最常引起肺部感染,肺外感染极为少见.报道我院收治耶氏肺孢子菌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例.患者为68岁女性,因呕吐、发热、一过性意识不清入院,通过脑脊液聚合酶链反应(PCR)确诊,予复方磺胺甲噁唑片抗感染治疗,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各项感染指标恢复正常,现进行治疗用药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此类患者提供参考.

    耶氏肺孢子菌肺孢子菌肺外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支气管扩张伴圣乔治教堂诺卡菌肺部感染1例并文献复习

    陆晓芳朱园园潘畅
    623-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道1例64岁女性同时存在支气管扩张症、陈旧性肺结核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圣乔治教堂诺卡菌(Nocardia cyriacigeorgica,N.cyriacigeorgica)肺部感染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咳嗽、咳痰,初期结合患者胸部CT,考虑肺部感染,但予以经验性抗生素治疗病情无好转,入院后予查痰涂片、痰培养、真菌培养等均为阴性结果,后行气管镜检查,肺泡灌洗液经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出致病菌为圣乔治教堂诺卡菌,患者应用复方磺胺甲恶唑联合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抗感染治疗后好转出院,出院后继续服用复方磺胺甲恶唑片及左氧氟沙星片,约2个月后复查胸部CT病灶明显吸收.

    支气管扩张圣乔治教堂诺卡菌诺卡菌病肺部感染

    以大咯血为主诉的肺癌合并肺曲霉病1例

    陶旺杨柳柳孙杰詹少锋...
    629-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患者,男,75岁,因"反复咳嗽、咳痰1年,加重1个月,伴咯血1 d"收治入院.患者1 d前突发咯整口鲜血,共6次,总量约500 mL,咳嗽、咳黄痰,气促.肺泡灌洗液经常规病原学及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结果为烟曲霉、黄曲霉.培养+药敏试验结果示烟曲霉.右肺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低分化鳞癌,最终诊断为肺癌合并肺曲霉病,予以伏立康唑注射液静脉滴注抗真菌治疗,继以紫杉醇+卡铂+信迪利单抗注射液化学及免疫抑制治疗,最后维持信迪利单抗注射液单免疫治疗,目前患者病情稳定.

    肺癌肺曲霉病大咯血感染性疾病胸部CT

    激光疗法联合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甲真菌病应用进展

    寇尔文王博朱元杰
    633-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甲真菌病是皮肤科常见病,传统治疗以口服及外用抗真菌药物为主,因药物不良反应和依从性差等多重因素造成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而激光联合外用抗真菌药疗法可以在发挥激光治疗优势的基础上,增加药物渗透吸收,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是治疗甲真菌病的有效手段.该文就激光疗法联合外用抗真菌药在甲真菌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并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探讨,为临床有效治疗甲真菌病提供参考.

    激光疗法联合治疗外用抗真菌药甲真菌病

    新生隐球菌的胞内生存策略研究进展

    刘董真张蕾张克明廖万清...
    638-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生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Cn)引起的隐球菌病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隐球菌病治愈率低,并发症严重,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负担.作为条件致病性真菌,宿主-真菌的相互作用是理解真菌发病机制的关键.在隐球菌病感染过程中,巨噬细胞扮演着"双重角色"——既能介导宿主的保护性免疫作用,又为Cn提供了逃避免疫系统杀伤的场所.巨噬细胞对局部或全身炎症反应的负面调控导致Cn在宿主体内进一步扩散.理解巨噬细胞和Cn的相互作用对于开发新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手段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尝试从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角度,对Cn在巨噬细胞内的存活和致病机制进行初步探讨.希望能为未来的研究者提供一些思考角度,进而共同推动对隐球菌病更深层次理解及更有效治疗策略的探索.

    新生隐球菌巨噬细胞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毒力因子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