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哲学年鉴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哲学年鉴
中国哲学年鉴

陈筠泉

年刊

1004-3462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中国哲学年鉴/Journal Chinese Philosophical Almanac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模态逻辑与数理逻辑的新发展——2022年逻辑学研究述评

    贾青刘新文
    144-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十年来,以哲学逻辑为代表的模态逻辑研究一直是逻辑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2022年的逻辑学研究中,哲学逻辑方面的研究成果依旧非常丰富且多样.除此之外,2022年的逻辑学研究还具有如下两个特点:一是数理逻辑和模态逻辑中的基础技术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研究,例如初等类、海廷代数等问题的研究都属于这一方向;二是对于逻辑哲学中的经典问题以及重要逻辑学家主要思想的重新解读和分析也在2022年的逻辑学研究中占有一定比重,例如对于同一性问题的分析、对名称理论的重构以及对亚里士多德、弗雷格等逻辑学家重要思想的研究,等等.2022年的逻辑学研究内容丰富,讨论广泛而深入.

    模态逻辑数理逻辑哲学逻辑

    中国儿童哲学理论研究之"返本"与实践之"开新"

    张娅
    157-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李普曼提出的儿童哲学,无论是理念、理论还是实践经验,在中国都得到了深入研究和发展.特别是近30年,中国儿童哲学研究在理论上积极地从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哲学思想中寻找更为坚实的理论支撑,表现为理论研究上的"返本";集中对什么是儿童哲学、儿童哲学的学科性、儿童与成人的关系等核心问题的研讨,深化了儿童哲学的理论构建;对儿童哲学的功能性、实践性讨论则充分展现了中国儿童哲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展开的有机结合与纵深发展,表现出儿童哲学的中国实践之"开新".

    中国儿童哲学儿童哲学教育儿童哲学实践

    近五年来国内科技伦理研究综述

    卢奥蓝
    169-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五年来,国内科技伦理研究主要围绕"理论视角—具体审视—研究目的"这一主线展开探讨.科技伦理的理论视角主要有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道德物化理论、责任伦理和负责任创新理论五种.科技伦理的具体审视主要聚焦当代两项高新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开展了关于人机关系、信息隐私、算法歧视、自动驾驶、AI创造等伦理问题研究,在新兴的NBIC会聚技术方面开展了人类增强、基因编辑和脑机接口的伦理问题研究.科技伦理治理是科技伦理研究的最终目的,国内学者主要围绕伦理治理原则、风险防控手段、治理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进行了广泛深入讨论.总体上看,我国科技伦理研究呈现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互补、多学科交叉融合三大特点,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应在研究方向上细化可操作的科技伦理指南和审查标准,在研究问题上拓宽人工智能技术和NBIC会聚技术的问题面向,在研究方法上增加质性分析和量化研究的运用,在研究成果上适当增加系统性的学术专著,在研究队伍上加强相关研究机构、高校、企业和管理部门的交流合作,在研究视野上需更加重视国际交流和全球科技伦理研究.

    科技伦理研究动态伦理审视伦理治理人工智能

    科学技术哲学作为跨学科研究的历史传统与未来展望

    雷环捷
    188-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技术哲学与跨学科研究有着天然联系和深厚渊源.自然辩证法诞生之初已染上浓厚的跨学科研究色彩,更名为"科技哲学"后实现了自身的跨学科转型,特别是推进了面向科技前沿的哲学和伦理研究.虽然当前学科最新动态反映出一些隐忧,学科定位问题也尚未解决,但是科技伦理为建设新科技哲学提供了跨学科发展的经验和启示.总体而言,科技哲学是一门立足哲学并利用人文社会科学资源以反思科学技术的跨学科研究,有着与生俱来的跨学科研究特征、与时俱进的跨学科研究传统、与日俱增的跨学科研究需求.今后在有关科技与人文的议题上,科技哲学应充当面向科技前沿与人类未来的跨学科研究第一梯队.

    科学技术哲学跨学科研究自然辩证法人工智能哲学科技伦理

    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美育思想述评

    蒋忠磊
    198-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清末民初王国维、蔡元培等人引入美育以来,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经百余年不断发展,形成了各具鲜明特征的五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前,以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中国现代美育先驱对美育的本质、功能、目的和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发,为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确立了基本范型.由于战时特殊性,三四十年代的美育思想侧重美育的"和众"功能,并呈现出两种主要倾向:一是以鲁迅、毛泽东为代表的美育政治化主张,二是以宗白华、朱光潜、丰子恺、陶行知等人为代表的人格培养和人生的艺术化主张.在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关于"美的本质"等问题的讨论为美育提供了两个相反方向的基础.其中,对美之客观性的肯定为美育提供了坚实的哲学根基,而对经验主义的批判则削弱了美育的现实可能性.20世纪80年代的美育思想则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引领下,给予审美价值与审美活动更多关注,也更加重视个体生命与感性价值.90代以来,美育研究与实践在历史的基础上朝着细分、深入的方向迈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五个阶段虽各有特点,但都体现出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礼乐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现代美育思想情感教育德育艺术教育

    近十年来国内印度哲学研究述评

    米媛
    212-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十年来,随着国内印度哲学研究的不断推进,相关研究成果也呈纵深化、多极化走向,主要研究范式可大体归结为析词辩义、考据渊薮、勘究异同、古本新译四种.如何分析印度哲学和中国哲学基于不同的底层逻辑所形成的群体思维差异,以及如何运用印度传统哲学理论来应对当代哲学中的问题,是国内印度哲学界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印度哲学近十年研究述评

    从政治哲学到法哲学: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

    王代月胥玉洁
    221-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早期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法哲学思想,以法哲学视角研究马克思早期著作,不仅有助于克服国内建构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困境,而且更加符合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并能开出马克思早期著作对时代所具有的建设性价值.学界对马克思早期的市民社会观、国家观、无产阶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推进了马克思早期法哲学研究.但在理论资源方面,学界主要关注黑格尔对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影响,而对古希腊、近代法哲学,以及浪漫主义、青年黑格尔派中的甘斯、卢格对马克思的影响着墨不多.在方法论上,需要进一步克服分析目的论的解读,强化文本文献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政治哲学法哲学市民社会政治国家

    美德伦理学与儒家伦理的相互发明——海外儒家美德伦理学研究述评

    陈乔见
    246-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复兴与成熟,不少海外学者在美德伦理学与儒家伦理之间进行互释、互鉴与互通的研究,其中主要有两种进路.一种以李耶理及其弟子艾文贺和万百安为代表,他们主要从西方美德伦理学来诠释儒家伦理,特别关注儒家人性论与修身模式的探讨,创造性地提炼和概括出儒家修身学的几种类型,如"发展模式""重塑模式"和"发现模式",等等.另一种以黄勇为代表,他主要是从儒家伦理的观点来反观美德伦理学,特别是针对那些西方美德伦理学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或困境,运用儒学的资源来发展和完善它们.两派代表人物都对儒家缘何是美德伦理学进行了论证,并对那些反对运用美德伦理学诠释儒家伦理的观点作了颇有说服力的回应,共同推动和促进了"儒家美德伦理学"现代发展.

    儒家伦理美德伦理学人性论美德

    规范性哲学的问题论域及综合性研究路径

    李红
    259-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规范性是一个基础性的不可还原的哲学"元概念".虽然"自然与规范""事实与规范""是与应当"被理解为二分法的概念对子,但规范性并不与自然性、事实性相等同;相反,规范性是自然概念和事实概念得以形成的前提,是理解自然和社会、把握事实的出发点之一.立足于学界对规范性问题的研究基础和积累,本文试图给出一些对于规范性哲学的纲要性思考,阐明规范性哲学的运思如何不同于西方哲学主流传统中的脉络和语汇.本文在梳理已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在当代哲学的知识图谱中彰显规范性哲学的问题论域和话语体系,尝试提出规范性哲学研究的综合性进路,推动在哲学学科内部形成一个跨学科研究的新领域、子学科,即规范性哲学.

    规范性规范性哲学语言哲学综合性路径

    "事实"术语的用法——对赵汀阳美学事实观的一种解释

    林航
    274-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赵汀阳《方法与问题——我可能想错或想多的》的思想自述中,美学是其中唯一缺位的学科领域.考虑到赵汀阳近来提出一种以"美学事实"为核心的美学观,其中似乎存在一种矛盾.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个现象,本文通过梳理赵汀阳对"事实"术语的不同使用方式,来阐释"事实""事情"与"事物"的区别及其对赵汀阳美学观的影响.尽管关于"事实"和"事情"两个术语间的细微差别确实存在,但在更多的地方,赵汀阳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使用"事实"和"事情".对他而言,重要的是"事物"与"事实/事情"之间的不同,而不是"事实"和"事情"的差异.这种理解支持了"视美学为赵汀阳哲学整体理论中一部分"的看待方式.美学与赵汀阳其他一些正在发展的主要领域共享相同的术语.如"物""事物""万物"等术语仍然在这样的分析之外具有美学和艺术的独特含义.

    赵汀阳美学事实事物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