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哲学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李存山

季刊

1005-0396

010-85195527

100732

北京建内大街5号

中国哲学史/Journal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国内外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其他有关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方面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孔子的天下观

    甘霖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孔子的天下观包括天人观、自然观、地理观、王霸观和夷夏观,涉及对天人关系、物我关系、区域关系、王霸关系和夷夏关系等基本问题的认识.孔子的这些思想论述,既有继承殷周传统观念的一面,更有从时代出发加以革新和拓展的一面,体现了鲜明的理性主义精神和博大的人文主义情怀,具有某种"完全开放性"的特点.对于这些思想论述,《论语》的编纂者和历代阐释者,既有合乎客观的认识,也有失于偏颇的理解.今天有必要以新的视野重新审视,并予以新的阐释.

    孔子天下观天人观自然观地理观王霸观夷夏观

    "环中"之游:论《庄子》主体的吊诡性创造与转化

    陈慧贞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庄子》借"环中"隐喻及其思维模式,开辟了象征着中间、虚空、游化等具有多重意味的美学/哲学意涵,并透显出"即中心即边缘"的吊诡特质.主体借此所展开的语言之道与观照视角,让是非观点、彼此立场在中空(虚)与圆转(化)的处境下,不断流转变化.进一步地,本文以"环中"与佛教天台的"中道观""相即"等思维概念相对话,诠释其共享的"遍中整体论"之圆教模型,阐释"环中"的焦点与整体相互依待的关系性,展开思考《庄子》朝向于非同一性、虚而能应、游而能化的"吊诡主体"及其创造性转化的可能.

    庄子环中遍中论吊诡主体

    《儒行》为子张学派所作新论

    王政杰
    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儒行》有孔子所作、战国汉代妄作以及孔门后学所作三种说法,其中孔门后学说又可分为游夏儒、漆雕儒、子张儒以及诸儒混合四种.上博简《从政》篇与子张学派有相关性,涵盖的话题及数条语句与《儒行》十分接近,此点从前未有人注意.传世文献中,《儒行》与子张学派、刚毅特质的儒者以及隐退特质的儒者都有关联.综合文献与思想的两个层面,《儒行》既非孔子所作,亦非汉儒妄作,极有可能是子张学派的作品,体现了战国时期孔门后学思想交融的历史现实.

    儒行上博简从政子张学派

    《伊洛渊源录》的学统与道统

    朱汉民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将"伊洛"的地域学统,确立为具有儒学正统地位的道统,为多元思想的宋学确立一个学术正统,朱熹专门编著《伊洛渊源录》一书.作为一位学术严谨的学者,朱熹不仅仅希望此书成为确立儒学正统的道统史著作,同时也努力将此书写成一部真正的学术史著作.朱熹统一道统史与学统史的努力,一定程度化解了道统与学统的紧张,使《伊洛渊源录》具有思想史、学术史的双重价值.此书刊刻发行后,一直受到学界的重视和好评,深刻影响了《宋史》《圣学宗传》《理学宗传》《宋元学案》等有关宋代学术史的书写.

    朱熹《伊洛渊源录》学统道统

    张载论"以至于命"

    安鹏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宋横渠先生张载视《说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为三个不同的义理次第,因此与二程有过交锋.在横渠看来,至于命需要以尽性作为前提,这将意味着,至于命是一个专属于圣人的议题.性即天参,涵具天德与天道,尽性是由人向天的转变,以此实现造位天德的圣神境地,因此尽性意味着圣人对私我的彻底化除,而纯然以天德为德、以天参为性.至于命则又一次将视野从天收回到私我上来,是圣人已然造位天德、化除私我之后,面对具体的时遇处境而对天的顺遂.只有经历至于命这一过程,圣人才算以乾乾进德、自强不息的姿态实现向天的真正回归.横渠解经的意旨在于揭明圣人关于至于命的义理,工夫论的意义并不明显,而与二程所作的解读迥然有别.

    张载二程正蒙至于命尽性

    天理人伦:朱熹的"复仇"论

    郑任钊
    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朱熹在隆兴年间提出的"夫有天下者,承万世无疆之统,则亦有万世必报之仇"之说,是对《公羊传》国仇百世可复主张的发展.朱熹强调"万世复仇",除了为其拒和的政治主张张目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了维护其理学体系,维护天理纲常,实践其"正君心"的理想."万年复仇"论是朱熹在南宋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构建其理学体系的必有之义,朱熹晚年不能也没有改变.

    复仇和议天理纲常正君心

    分截与浑全:吕祖谦与朱熹的"太极"之辩

    王子剑
    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与朱子讨论《太极图说解》的过程中,吕祖谦借助周敦颐的"太极"概念与《易传》之"一阴一阳之谓道"建构起了属于自己的天理观形态.他对朱子将太极解读为"理"并无异议.不同的是,此"理"只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体用浑全的太极整体.强分太极与阴阳为道器,分太极为"太极之体"与"太极之用"(或太极之动与太极之静)实无必要.阴阳二气的互为其根、生生不息就是道的全部内容与自我实现.在如何认识与把握太极的问题上,吕祖谦又提出了异于朱子的"统宗会元"说,即从相反物类相互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中体认万类相通的本质关联.一旦达至对太极的真实理解,为学者便可以进入与万物同体的圣人境界.

    吕祖谦朱子太极浑全统宗会元

    体用论视域下的"心外无事"说——从本体到工夫的考察

    单虹泽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外无事"是阳明心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对这一命题的理解与阐发,关系到本体与工夫、存在与生成等问题.从阳明"体用相即"的观念来看,"心外无事"以"依体立用"和"即用显体"的形式分别展开为"摄事归心"的本体义和"随事尽心"的工夫义.在"摄事归心"的结构中,"心"既为"事"提供目的,也为"事"确立规范,其以"事"之主宰的形式参与到具体实践过程之中.在"随事尽心"的结构中,"心"以"事"为体,这意味着心体形成并展开于实践活动的历史过程之中,使自身获得现实的形态.作为"心""事"融合的逻辑延伸,本体与工夫的统一性关系又展现为"本体上说工夫"和"工夫上说本体"的二重趋向.

    王阳明本体工夫

    二程定止之辨中的儒佛话语竞争

    李健芸
    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定止之辨是二程儒佛之辨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论题.在二程看来,佛学的禅定修行不能达到其所预期的目标,而其理论上的问题则在于错认心物关系,有悖于内外一本的原则和基于此原则的"感"的真实性与普遍性.与此相对,二程从"万物各有止"出发,肯定万物各有其内在的性分和分位,这种分位指的是物在由天理规定的整体秩序中应当达致的恰当合宜的状态,也是性分的充分实现.二程基于"万物各有止"这一形而上学命题中具有的规范性意涵和"内外一本"的原则,将"定"的境界的达成奠基于"止"的实现.由此,二程在定止之辨中展示出一种辨析儒佛相似概念的典型思路,揭露其在实践上和理论上存在的根本困难,进而依循对于儒学固有经典中的相似概念的阐释,将得到清理的概念纳入自身话语系统和理论系统之中.

    二程定止之辨儒佛之辨艮止物各付物

    陆九渊辟佛老析论

    何俊
    7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如何判识和安置佛老呈现出极为复杂的多样形态.陆九渊指出佛老已衰不足以辟,他对异端的攻斥转向了对儒学自身的阐明,并将禅学视为一种"艺"以作从权借用.不同于朱子以虚实之辨分判儒释,陆九渊认为它们的区别只在义利公私之间.走出前人在心学与禅学关系上建构起的认知洞穴,我们或许更能够在现代意义上看到这一问题蕴涵着的思想丰富性与复杂性.

    陆九渊佛老朱子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