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哲学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李存山

季刊

1005-0396

010-85195527

100732

北京建内大街5号

中国哲学史/Journal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国内外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其他有关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方面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王雾《老》《庄》注之诠释特色

    薛冰洋
    7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雱的《老》《庄》注在诠释史上的贡献在于,注重对《老》《庄》文本中宏观主旨的把握,偏重义理阐发,并提出以下三种解读文本的方式,丰富了《老》《庄》诠释史之内容:一是借助"制名寓意"的解读方式来把握作者寓言叙事背后的微言大义;二是通过考察篇目和故事的为说次序,以探究典籍主旨线索的方式,考察文本所反映之主旨;三是提出"孔老相为终始"说贯通孔、佛、道三家思想,认为诸家圣人之言皆为应对一时所需而出,关键在于圣人之言与当下实际情况的契合性,并通过会通三家思想揭示出"天下无二道"之理.通贯性地理解文本的逻辑结构,发掘出单个故事及篇章与文本主旨的关联性,具有跨文本诠释之特色,在诠释道家思想的同时,兼采儒佛,显现出依托老庄思想阐发自身理论体系之特质.

    王雱荆公新学道家哲学文本诠释

    易学视域下张宇初对正一道法的哲学论证

    王楠
    8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宇初所处的时代,正一道长期被排斥于主流思想之外,其学理上的原因主要在于:第一,这套系统缺乏形上学依据,仅流于方伎之术而未跻于道;第二,正一道所关注的鬼神之说,为历代儒家学者所批判和攻讦.故亟需为正一道建立一套贯通天道和人道的形上学理论体系.张氏首先借鉴和吸收了邵雍的"心为太极"说和朱熹的"心统性情"说,以确立其心性本体论.其次,他援引易学对鬼神做了气化论的解释,使正一道法的理论实质从驱役鬼神转变为以心统气.再次,他对正一道提出了修炼丹道的要求,并将丹道修炼确立为正一道法的前提和重要内容.张氏对正一道法的哲学论证对于凸显人的心性价值、挺立生命的主体性、提振正一道的文化地位和社会价值、纠正玄门风气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张宇初正一道道法心为太极心统性情

    基于文本叙事的"中国哲学"探索——明治学界"中国哲学史"讲述范式的确立

    林美茂
    92-98,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明治日本,关于"中国哲学史"讲述范式自内田周平等开始,从井上哲次郎所采用中西哲学的"比较阐述"方法,转向立足于先秦诸子的"文本叙事"的建构路径,成为此后学界中国传统学术近代话语转换的主流范式,随着松本文三郎、远藤隆吉《中国哲学史》论著的相继问世,"中国哲学"乃至"中国哲学史"这门近代学科,在19世纪末的日本基本成型,直接影响了20世纪初中国学界"中国哲学史"的学科诞生.明治日本所开创的"中国哲学",回避了西方学问与中国传统学问的本质不同的探究,混淆了"哲学"与"思想"的区别,为"中国哲学"作为"哲学"的合法性质疑提供了批判性依据.

    明治日本中国哲学史文本叙事哲学与思想

    一种"三纲六目图"及其成因——日本《大学》受容史上的一个侧面

    廖娟
    99-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朱子基于其本性论和修己治人论而展开八目渐进工夫论,但日本的考证派学者大田锦城却曾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舍"八目"而为"六目"之说.在细节上,朱熹改订《大学》文本,作《格物致知补传》,是为了补全八目阶梯论中从"格物""致知"到"诚意"之间的理论飞跃.大田锦城在早年基于自身考证学者的立场,在《九经谈》中批评朱子的改易行为,最终形成"三纲六目解释全图",缺省"格物""致知"二目.但锦城在晚年立场有所转变,在《大学原解》中,基于对"学知"的需求和对"格物""致知"等文辞的理解差异,重拾八目图.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三纲六目朱熹大田锦城

    元晓的和诤"二谛"论:"二谛"论的另一种路径

    敖英
    108-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谛"是大乘佛教史上非常重要的概念,《般若经》、《大般涅槃经》、《中论》及《瑜伽师地论》等经论都对二谛有所阐释.随着这些经典传入中国,中国僧人也对二谛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不同学派、不同宗派的僧人对二谛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智顗的圆融三谛论和吉藏超越的二谛论.事实上,东亚佛教史上的二谛论还有另一个重要的路径,就是元晓"和诤"的二谛论.它是以佛意(或佛道)为最高指导原则,通过和会真谛三藏的旧唯识学的二谛论和吉藏中观学的二谛论而形成的.

    元晓二谛和诤璎珞本业经疏金刚三昧经论

    20世纪唯物史观视域下的荀学研究

    牛嗣修
    115-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唯物史观视域下的荀学研究是20世纪荀学研究的主流,代表了荀学研究的方向.根据唯物史观在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学者对其理解运用的情形,荀学研究相应地经历了发轫期、发展期、高峰期和调整期.每个时期虽然各有其独特的研究内容、特色和成就,但都是对前一时期的批判继承和创新发展.由于唯物史观视域下的荀学研究时间持续长久、学者参与众多、研究方法新颖、研究成果丰硕、影响广泛深远,因此在20世纪荀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值得重视和研究.

    20世纪唯物史观荀学研究嬗变历程成就与不足

    启蒙中的选择与调适——以梁启超对卢梭思想的取舍为例

    张娜
    121-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梁启超在1901年底发表《卢梭学案》,系统阐述卢梭的民主、自由、民权等思想,而就1901年前后这一时期而言,不论是欧美国家,还是日本社会,卢梭思想都非当时的流行观念,甚至因被视作过时思想而难觅其文本.卢梭的自由思想在梁启超启蒙民众的一系列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他对卢梭思想的选介是经过认真考量的.同样,后期他从卢梭思想转向伯伦知理的"国家主义"也是针对卢梭思想与当时中国国情的现实抉择.梁启超对卢梭思想的选择与调适,体现了他作为早期启蒙思想家对于中国道路选择的不断思考与认识.

    卢梭梁启超启蒙自由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