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李同生

月刊

1005-0205

zgzygskzz@163.com

027-87409653

430074

武汉市珞喻路856号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Traditional Medical Traumatology & OrthopedicsCSCD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其宗旨是振兴中医骨伤科事业,促进中医骨伤的发展与繁荣,交流学术经验,传递骨伤科最新信息,反映骨伤科研究动态及国内外发展状况,推动中医骨伤科工作的深入开展。本刊是广大从事医药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者发表学术见解,报道科研成果,推广临床经验的学术论坛。本刊设有: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专家论坛、硕士、博士论坛、专病论坛、临床报道、学习园地、名医方技、文献综述、新技术、新方法、短篇报道、国外论坛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归龟壮骨片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研究

    孔嘉豪刘光明杨佳裕孙波...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归龟壮骨片治疗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的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选取64只雄性SD大鼠并适应性饲养1周,根据手术顺序随机分为干预28 d和56 d假手术组、模型组、硫酸氨基葡萄糖组、归龟壮骨片组,每组各8只。除假手术组和模型组采用生理盐水灌胃,其余各组分别予硫酸氨基葡萄糖和归龟壮骨片水溶剂灌服。采用内侧半月板横断术对大鼠右侧膝关节进行膝骨关节炎造模,术中大鼠内侧半月板明显分离即确认造模成功。各组大鼠分别在造模前及造模后第0,7,14,21,28,35,42,49,56天进行足底机械痛阈值评估,并在造模第28天和第56天后,检测关节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及胫骨平台软骨中MMP-13、ADAMTS-5蛋白表达,并观察大鼠膝关节冠状面病理情况。选取10只雄性新西兰兔制备正常兔血清和含药兔血清,选取12只SD乳鼠获取原代软骨细胞,观察归龟壮骨片含药兔血清不同浓度和作用时间对软骨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足底机械痛阈值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总效应比,归龟壮骨片组大鼠的足底机械痛阀值显著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归龟壮骨片组大鼠关节灌洗液中IL-1β和TNF-α的浓度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第28天时,归龟壮骨片组大鼠关节灌洗液中IL-1β较模型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对于模型组,归龟壮骨片组大鼠的膝关节软骨表面大部分光滑整齐,部分软骨表层不规则,软骨细胞有弥散性增多,部分骨髓间充质发生成纤维化改变,但边缘骨赘增厚明显;归龟壮骨片干预后国际膝骨关节炎研究学会(OARSI)全关节总分较模型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归龟壮骨片组大鼠第28天的胫骨平台软骨中MMP-13和ADAMTS-5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归龟壮骨片组大鼠第56天的胫骨平台软骨中的MMP-13和ADAMTS-5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归龟壮骨片含药兔血清能促进原代软骨细胞活力(P<0。01),呈时序性但不呈浓度梯度依赖性。结论:归龟壮骨片可以通过抑制MMP-13和ADAMTS-5表达并促进软骨细胞的活力,减轻内侧半月板横断术诱导的软骨退变,起到保护关节软骨的作用,还能提高膝骨关节炎大鼠的足底机械痛阈值。

    归龟壮骨片膝骨关节炎炎症因子软骨金属蛋白酶

    独活寄生汤调控软骨细胞氧化应激延缓大鼠膝骨关节炎软骨退变

    董家赫田勇王孝辉谢艳...
    9-1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独活寄生汤对外科手术诱导的膝骨关节炎(KOA)模型大鼠软骨细胞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与软骨细胞氧化应激的关系。方法:将40只SPF级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只,除空白组大鼠外均采用改良的Hulth法制备膝骨关节炎模型,空白组以同样的方法打开关节腔不做任何处理,术后缝合关节腔。术后4周实验组给予中药独活寄生汤9。3 g/(kg·d)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对照组给予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2 mg/(kg·d)关节腔注射,连续用药12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形态并进行Mankin量化评分;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中上游信号抑癌基因(P53)、溶质载体家庭7成员11(SLC7A11)、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GPX4)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模型组大鼠膝关节软骨病理损伤明显,Mankin评分升高,血清中MDA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D和GSH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骨组织中P53和MMP-13蛋白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C7A11和GPX4蛋白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膝关节软骨病理损伤改善,Mankin评分降低,血清中MDA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D和GSH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骨组织中P53和MMP-13蛋白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C7A11和GPX4蛋白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独活寄生汤可以通过调控软骨细胞氧化应激和细胞铁死亡对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软骨产生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P53/SLC7A11/GPX4通路抑制软骨细胞凋亡,从而延缓膝骨关节炎的软骨退变。

    独活寄生汤骨关节炎氧化应激铁死亡

    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表皮干细胞与人脱细胞羊膜组织相容性研究

    周化腾王洪顺杜伟斌翟晓军...
    1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来源的表皮干细胞与人脱细胞羊膜的组织相容性,分析其构建皮肤替代物的可行性。方法:通过调控类风湿关节炎(RA)、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信号通路,将诱导多能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表皮干细胞,随后将该细胞种植于人脱细胞羊膜,以苏木精-伊红(HE)染色、细胞计数试剂(CCK-8试剂)及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表皮干细胞与人脱细胞羊膜的生物相容性。结果: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的细胞具有类似表皮干细胞形态、表型和基因表达,该细胞培养于人脱细胞羊膜,呈紧密薄片状生长,且增殖力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结论: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表皮干细胞与人脱细胞羊膜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是具有潜力的种子细胞。

    诱导多能干细胞表皮干细胞羊膜皮肤组织工程

    三维打印羟基磷灰石/二氧化锆支架复合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构建新型组织工程骨的实验研究

    王拓黄小龙吴奕江杜伟斌...
    18-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运用3D打印技术制备羟基磷灰石/二氧化锆(HA/ZrO2)支架,复合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构建新型组织工程骨,观察其修复犬股骨干骨缺损的能力。方法:运用CT扫描数据结合3D打印技术构建犬股骨干缺损部位HA/ZrO2支架,电镜及力学试验分析支架生物力学性能。诱导性多能干细胞通过诱导分化为间充质干细胞形态细胞,构建支架材料与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共培养体系,行细胞毒性等级测定,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上黏附、生长情况。12只比格犬根据植入材料的不同随机分为3组,每组4只。A组截取犬股骨中段25 mm后空置,B组截骨后植入HA/ZrO2支架,C组截骨后植入复合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HA/ZrO2支架。术后X线、CT、力学试验分别观察新生骨长入情况、骨结合能力及力学性能。结果:通过CT扫描精准数据转化为3D打印数据,个体化制备HA/ZrO2复合支架,支架抗压强度为(48。94±0。65)MPa;免疫荧光检测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表达Vimentin,不表达OCT4和Nestin;支架材料与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共培养细胞毒性等级为0级;扫描电子显微镜可见梭形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HA/ZrO2支架表面黏附、生长。动物实验术后X线影像学观察显示A组骨缺损断端吸收,骨不愈合;B组和C组支架与宿主骨结合牢固,支架内新生骨填充,有连续性骨痂通过。术后12周CT检测示B组单位体积骨量为(219。45±3。15)mm3/cm3,C组为(222。99±5。97)mm3/cm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抗压试验显示B组抗压强度为(52。21±2。41)MPa,C组抗压强度为(52。51±1。35)MPa,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制备的HA/ZrO2支架符合临床个体化治疗原则,具备较强生物力学性能及良好生物相容性,复合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的新型组织工程骨成功修复犬股骨干骨缺损,是理想的骨组织替换材料。

    三维打印羟基磷灰石/二氧化锆诱导多能干细胞骨缺损骨组织工程

    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血清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半乳糖蛋白3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

    孙倩刘晨孙前雪
    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半乳糖蛋白3(Gal-3)水平与创伤性脊髓损伤(TSCI)患者脊髓损伤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研究2019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195例(TSCI组),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A/B级77例(A/B级组),C/D级118例(C/D级组);预后不良80例(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115例(预后良好组)。另选择195例单纯脊柱骨折患者(脊柱骨折组)和92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检测血清NLRP3、Gal-3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NLRP3与Gal-3预测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价值。结果:TSCI组血清NLRP3(TSCI组(69。24±16。08)pg/mL vs 脊柱骨折组(35。05±10。71)pg/mL,对照组(10。02±2。43)pg/mL)、Gal-3(TSCI 组(11。96±2。48)μg/L vs 脊柱骨折组(5。95±1。36)μg/L,对照组(3。02±0。53)μg/L)水平高于脊柱骨折组和对照组(P<0。05)。A/B级组血清NLRP3、Gal-3水平高于C/D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NLRP3和Gal-3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A神经和功能分级A/B级、椎管侵占率≥50%、高NLRP3和高Gal-3是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NLRP3和Gal-3预测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 0。795(95%CI=0。732~0。849)和 0。798(95%CI=0。735~0。852),联合 NLRP3 和 Gal-3 预测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893(95%CI=0。841~0。933),大于单独指标预测(P<0。05)。结论: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血清Gal-3和NLRP3水平显著增高,且与脊髓损伤程度加重以及术后预后不良的发生有关,Gal-3和NLRP3可作为创伤性脊髓损伤预后的标志物。

    创伤性脊髓损伤脊髓损伤程度预后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半乳糖蛋白3

    辨构论治指导下骨伤推拿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张成贾新燕孟庆森刘剑宏...
    31-3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辨构论治指导下骨伤推拿手法对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设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膝骨关节炎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接受辨构论治指导下的骨伤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量表和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由(5。74±1。12)分降至(2。23±0。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WOMAC评分中膝关节僵硬评分由(5。07±1。22)分降至(1。73±0。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关节疼痛评分由(9。32±1。51)分降至(3。57±0。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活动功能评分由(38。90±5。48)分降至(15。44±3。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F-36 评分由(69。28±7。90)分升至(88。39±9。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以上结局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辨构论治思想可以明确指导骨伤推拿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方向,骨伤推拿手法可以准确实施辨构论治的治疗原则,两者联合应用可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协同增效,显著改善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为膝骨关节炎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证据。

    膝骨关节炎辨构论治骨伤推拿中医思维诊疗理念

    加味当归芍药散治疗脾虚湿瘀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周海东卢姚宏王力胡梁深...
    3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加味当归芍药散治疗脾虚湿瘀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8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治疗组予加味当归芍药散颗粒剂内服治疗,对照组口服塞来昔布胶囊,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记录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的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指数、Lysholm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疗效指数判断其疗效,记录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评价其安全性,并在结束治疗6个月后进行随访,记录其复发率。结果:结束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和WOMAC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2。68%)优于对照组(80。49%),治疗组的复发率(10。50%)低于对照组(30。30%)。治疗期间各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加味当归芍药散在改善脾虚湿瘀痹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及功能障碍方面的效果更明显,且复发率低,无不良反应及毒副反应,用药安全性高,可广泛应用于临证治疗。

    加味当归芍药散膝骨性关节炎脾虚湿瘀痹阻型

    胫骨干骨折合并隐匿性后踝骨折情况及危险因素

    凌中华冯金柱
    41-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胫骨干骨折患者合并隐匿性后踝骨折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3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120例胫骨干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X线、CT及MRI对患者进行检查,统计不同检查方式对隐匿性后踝骨折的检出率。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按照有无合并隐匿性后踝骨折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隐匿性后踝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20例患者中共计检出42例患者合并隐匿性后踝骨折,发生率为35。00%(42/120);发生组胫骨骨折线长度及骨折线最低点至胫-距关节面距离长于未发生组,非螺旋骨折及骨折部位在远端的发生率均高于未发生组(P<0。05);胫骨骨折线长度、骨折线最低点至胫-距关节面距离、非螺旋形骨折及远端骨折为合并隐匿性后踝骨折的相关因素(OR=0。921,0。808,2。684,17。762;95%CI 分别为 0。797~0。819,0。914~0。927,2。215~3。254,14。317~22。037)(P<0。05)。结论:胫骨干骨折患者合并隐匿性后踝骨折发生率为35。00%,骨折线最低点至胫-距关节面距离、胫骨骨折线长度、非螺旋形骨折及远端骨折为合并隐匿性后踝骨折的相关因素。

    胫骨干骨折隐匿性后踝骨折螺旋骨折远端骨折危险因素

    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研究

    王凯韬李志伟金杰王建伟...
    4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是一项能够反映人体炎症和免疫状态的指标,本研究旨在探讨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以及将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应用于骨质疏松症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3年10月进行血常规检查及骨密度检查,并且符合纳入标准的272名患者,采集患者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计数,计算出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并根据患者的骨密度T值分为骨质疏松症组和非骨质疏松症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探讨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与骨密度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诊断骨质疏松症的能力及诊断最佳临界值。结果: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显著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显著高于非骨质疏松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与骨密度显著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i~L5,r=0。425,P<0。001;股骨颈,r=0。363,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表明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具有中等准确性(曲线下面积为0。787);此外,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预测骨质疏松症风险的最佳临界值为613。03。结论:在50岁以上人群中,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值与骨密度呈负相关,当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值高于613。03时,患者有较高风险患骨质疏松症。

    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骨质疏松症骨密度炎症血常规

    脊神经靶点脉冲射频联合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王俊龙刘爱峰张超李远栋...
    50-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脊神经靶点脉冲射频联合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住院的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脊神经靶点脉冲射频联合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组)和对照组(50例,脊神经靶点脉冲射频组),两组患者均治疗后随访3个月,以射频治疗前和治疗后3 d、1周、1个月及3个月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改良MacNab疗效评价及治疗后1周的远红外热像参数作为疗效评定标准。结果:术后3 d及1周时,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及JOA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及3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及JOA评分逐渐趋近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MacNab疗效评价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6%)显著高于对照组(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腰背部温度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引导下脊神经靶点脉冲射频联合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可以明显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早期腰部及下肢的疼痛麻木症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腰椎间盘突出症脉冲射频脊神经后支红外热像射频热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