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孟庆云

月刊

1006-3250

zyjc@chinajournal.net.cn

010-64074751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的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研究领域独一无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本刊学术宗旨:突出中医药特色,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创新性。以中国为主,面向世界,立足基础医学专业,兼顾临床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开拓中医基础研究,促进中医药科技发展与繁荣。主要发表范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各省、市、自治区科委以及各高等院校科研基金资助的科研成果,发表具有创新意识的学术论文,发表新兴研究领域的具有创见的学术观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脾为之卫"理论从肠黏膜屏障探讨从脾论治2型糖尿病机制

    闫聪王琪格战丽彬
    2026-20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脾为之卫"首载于《黄帝内经·灵枢》.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在生化布输的过程中,一则滋养卫气,二则濡润五脏以护卫机体,是脾生理功能的重要体现.肠黏膜屏障的选择性渗透具有促进营养物质吸收、防止有害物质侵袭人体的作用,在维持肠道内环境稳定性中发挥关键作用,是"脾为之卫"的生物学基础.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病机多责之于脾虚,肠屏障功能与T2DM的发生发展紧密关联,肠黏膜屏障很可能是治疗T2DM的重要切入点.本文基于"脾为之卫"理论,从肠黏膜屏障出发,探讨从脾论治T2DM的机制,以期为中医药防治T2DM提供思路与参考.

    脾为之卫肠黏膜屏障从脾论治2型糖尿病

    基于"亢害承制"理论探讨溃疡性结肠炎免疫失衡机制

    王怡菲王艳逊陈航杨洋...
    2031-2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为主要累及结直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免疫功能失调是UC发病的核心环节."亢害承制"理论的核心内涵"亢则害,承乃制"与UC发病过程中的免疫失衡机制高度契合.脾气亏虚,承制不及,无法维持免疫系统平衡是UC的发病基础;加之感受外邪、情志过极、饮食失宜,湿、瘀、热等病理产物亢而为害,表现为各种炎性因子、炎性细胞增加,引起肠道组织损伤.治疗上应"平其所亢,扶正调平",同时根据不同阶段特点分期论治.活动期重在平亢祛邪,承制五脏,同时辅以顾护正气,减少各病理因素"亢而为害";缓解期重在健脾益气,辅以祛除伏邪,改善"承制不及",机体重新恢复承制功能.

    亢害承制溃疡性结肠炎免疫失衡发病机制

    风药治疗喉源性咳嗽探析

    陆荣锦薛珊珊邱歆莹王卓...
    2036-2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对风邪及风药概念的认识,探讨风药治疗喉源性咳嗽的中医理论基础.通过学习古今文献的相关见解,结合喉源性咳嗽发病急骤、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等特点,笔者认为本病的发生发展与风邪关系密切,而风药禀风之特性,药性轻灵,升散窜达,具有疏风利咽、升发清阳、行气化瘀、引经达所等作用,临证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入一两味风药更有画龙点睛之妙.同时列举风药现代药理研究结果,从现代医学角度论证风药治疗喉源性咳嗽的合理性,以期为本病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喉源性咳嗽风邪风药理论基础

    从心论治带下病探碛

    曾妮任威铭吴承艳施庆武...
    2040-2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带下病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目前普遍认为带下病的发生与湿相关,主要病位在脾肾,常见辨证分型有脾虚证、肾阳虚证、阴虚夹湿热证、湿热下注证、湿毒蕴结证,主要治法为祛湿止带,而心在带下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则少见论述与研究.笔者对带下病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基于心的生理功能,总结带下病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法,发现与心相关的病机包括心气不足,精气下陷;心思不遂,疏泄失常;劳心多虑,心神失养;心火旺盛,延及他经;心肾不交,水火失济,对应的治法有补益心气、疏利浊邪、宁心安神、清心泻火、燮理心肾.以期为临床诊治带下病提供新的思路和角度.

    带下病诊治思路

    中医临床科研数字化背景下多源指标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

    闫慧茜王文卿文天才
    2044-2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医临床科研一体化背景下,提出中医多源指标数据库的概念,论述其建设思路、系统建设难点及案例.构建中医多源指标数据库作为中医科研环节的中转站,希望能够在现阶段中医药领域的风险预警模型、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新药研发、名老中医经验传承、诊疗规律探索等研究范式中得到有效的应用.

    中医临床科研指标库技术数据

    胸痹心血瘀阻证动态演变模型的构建与评估

    罗晓欣金梦雨白思杨杨欣雨...
    2048-2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复制胸痹心血瘀阻证动态演变过程,为构建更系统完善的胸痹心血瘀阻证动物模型评价体系提供参考.方法 36只健康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大鼠以高脂饲养加维生素D3灌胃、异丙肾上腺素注射构建胸痹心血瘀阻证动态演变模型.造模后检测舌象、血脂、心电图、心脏彩超、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结果 亚血瘀证期大鼠舌质R值较血瘀证前期下降(P<0.05),心血瘀阻证期大鼠舌质R、G值较亚血瘀证期显著下降(P<0.05);血瘀证前期大鼠血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亚血瘀证期大鼠高密度脂蛋白较血瘀证前期显著升高(P<0.05),心血瘀阻证期大鼠血浆总胆固醇与高、低密度脂蛋白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血瘀证前期与心血瘀阻证期大鼠较正常组全血黏度低、中、高切变率显著升高(P<0.05);心血瘀阻证期大鼠心电图S-T段抬高大于0.1 mV,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射血分数较正常组显著下降(P<0.05).主动脉病理结果显示血瘀证前期大鼠内膜完整性被部分破坏;亚血瘀证期大鼠主动脉内膜厚薄不均,外膜完整性被破坏,中膜弹性纤维紊乱;心血瘀阻证期大鼠主动脉内膜明显增厚凸出,内膜下存在空腔,内有胆固醇结晶、细胞堆积,中膜弹性纤维排列紊乱,外膜完整性受损.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胸痹心血瘀阻证动态模型,科学、全面地评估了心血瘀阻证动态演变过程中"痰""浊""瘀"的严重胶着状态,可为构建更系统完善的胸痹心血瘀阻证动物模型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胸痹心血瘀阻证动态演变模型评价

    雷公藤甲素靶向FASN调控类风湿关节炎脂代谢的机制研究

    杨洁石英杰舒峻宁张弛...
    2053-2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从调控脂代谢角度探索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P)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牛Ⅱ型胶原蛋白和不完全弗氏佐剂诱导关节炎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TP组.治疗21 d后,采用关节炎指数(arthritis index,AI)评分、血清炎症因子检测、踝关节HE染色评估TP对胶原诱导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的治疗作用;通过靶向代谢组学检测各组大鼠踝关节骨组织脂肪酸(fatty acids,FAs)的水平;采用RT-qPCR、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踝关节骨组织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N)的表达;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对FASN和TP进行结合位点和亲和力测试.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TP可以改善CIA大鼠关节肿胀,降低AI评分(P<0.05),降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介素(interleukin,IL)-6、IL-1β 的水平(P<0.05),减轻关节炎性细胞浸润、滑膜组织增生和关节腔狭窄.靶向代谢组学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踝关节骨组织中十五烷酸(pentadecanoic acid,C15:0)、棕榈酸(palmitic acid,C16:0)、十七烷酸(heptadecanoic acid,C17:0)、硬脂酸(stearic acid,C18:0)、亚油酸(linolaic acid,C18:2)、α-亚麻酸(α-linolenic acid,C18:3)升高(P<0.05),十二碳烯酸(dodecenoic acid,C12:1)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TP组大鼠踝关节骨组织中C12:1升高(P<0.05),十四碳烯酸(tetradecenoic acid,C14:1)、C15:0、C16:0降低(P<0.05).RT-qPCR、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踝关节骨组织中FASN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TP组大鼠踝关节骨组织中FASN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下调(P<0.05).分子对接和SPR结果显示,FASN与TP有较好的结合力和较高的亲和力.结论 TP可通过调控脂代谢治疗RA,FASN可能是其治疗RA的作用靶点之一.

    类风湿关节炎脂代谢雷公藤甲素脂肪酸骨破坏

    基于分子对接探讨葛根素调节VEGF/Ang/Tie2信号通路改善缺氧条件下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

    丁珊刘春梦吴美初邢尧...
    2060-2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分子对接技术及体外实验验证,探究葛根素对氯化钴(cobalt chloride,CoCl2)诱导的缺氧条件下视网膜新生血管(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RNV)形成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Tie2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 采用细胞增殖及毒性检测试剂(cell counting kit,CCK)-8筛选出合适的CoCl2缺氧造模浓度及葛根素干预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at retinal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rRMECs)的浓度.应用细胞增殖实验、划痕实验和小管成形实验观察葛根素对缺氧状态下rRMECs增殖、迁移和成管的影响.之后使用分子对接技术评估葛根素与VEGF/Ang/Tie2通路相关蛋白靶点的结合潜力,并通过RT-qPCR对分子对接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根据CCK-8结果,将实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葛根素高剂量组、葛根素低剂量组.模型组CoCl2的浓度为200μmol/L,葛根素高、低剂量组的干预浓度分别为40μmol/L和10μmol/L.体外研究发现葛根素可降低缺氧条件下rRMECs增殖率、迁移率及成管节点数与交叉点数.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葛根素与VEGF/Ang/Tie2通路上的关键蛋白有良好的结合潜力.此外,RT-qPCR结果显示葛根素能显著降低缺氧条件下rRMECs中Ang2、HIF-1 D、VEGF-A、VE-PTP的mRNA表达,同时上调Ang1、Tie2、VE-cadherin的mRNA表达,并且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葛根素可以抑制缺氧条件下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血管生成过程,具有一定的抑制RNV作用,具体机制可能与葛根素调节VEGF/Ang/Tie2通路有关.

    视网膜新生血管葛根素分子对接缺氧

    基于德尔菲法及层次分析法的高脂血症肝郁脾虚证诊断标准研究

    薛飞飞梁斌李绍熙王璐瑶...
    2069-2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德尔菲法及层次分析法对高脂血症肝郁脾虚证临床症状、舌脉等诊断要素进行权重评价,以探索该证的证候诊断标准.方法 本项目选择来自全国三甲医院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临床工作10年以上的临床专家15名,基于头脑风暴法邀请专家分别列出高脂血症及肝郁脾虚证常见临床症状、舌象及脉象,对二者进行合并,初步建立高脂血症肝郁脾虚证条目池;采用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最终确定条目指标,结合层次分析法计算比重作为条目权重,从而探索高脂血症肝郁脾虚证各诊断要素的贡献度.结果 经头脑风暴法确定高脂血症肝郁脾虚证条目池,其中临床症状17种、舌象11种、脉象10种.德尔菲法收回有效问卷30份,总专家积极系数100%.层次分析法得到一级指标比重从高到低排序为临床症状、舌象、脉象.二级指标比重由高到低排序如下,临床症状:倦怠乏力、大便不调、纳呆、易怒、腹胀等;舌象:苔白腻、胖大舌、齿痕舌等;脉象:脉弦、脉弦滑、脉滑等.结论 基于头脑风暴、德尔菲法及层次分析法可有效评估高脂血症肝郁脾虚证诊断依据的重要性,是研究证候诊断标准的可行探索.

    证候标准化层次分析法肝郁脾虚证高脂血症

    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相关因素和中医证候分析

    吕文清郭炜姚轶立苏立杰...
    2073-2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coronary slow flow,CSF)的成因和中医证候特征,为CSF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17年3月至2021年11月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慢血流患者95例(CSF组),与同时期冠状动脉血流正常者95例(对照组)进行比较,采集各临床特征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对独立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并对95例CSF组患者的中医征候特征与性别比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男性(OR=0.306,P<0.05),超敏C反应蛋白(OR=2.352,P<0.001),血NO(OR=0.674,P<0.001),为CSF独立的相关因素.CSF组患者中实证的病理因素主要表现为血瘀、气滞、痰浊,虚证的病理因素主要表现为气虚、阳虚;CSF患者的中医证型主要为痰瘀互结证、气滞血瘀证、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心阳亏虚证.将95例CSF患者5种中医证型的性别比例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痰瘀互结证中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结论 多种因素与CSF相关,每种病理因素都有其相对应的证候特点,在临床治疗中要根据不同的证候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冠状动脉慢血流证候炎症血管内皮功能冠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