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孟庆云

月刊

1006-3250

zyjc@chinajournal.net.cn

010-64074751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的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研究领域独一无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本刊学术宗旨:突出中医药特色,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创新性。以中国为主,面向世界,立足基础医学专业,兼顾临床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开拓中医基础研究,促进中医药科技发展与繁荣。主要发表范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各省、市、自治区科委以及各高等院校科研基金资助的科研成果,发表具有创新意识的学术论文,发表新兴研究领域的具有创见的学术观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2-2023年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研究进展

    王常煜李汪张逸雯李海玉...
    1135-1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病因病机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22-2023 年,中医病因学说中的外因研究主要集中在六淫概念内涵、六淫致病机理以及六淫、疫邪、毒邪的区别.内伤病因研究侧重于情志内伤的生物学内涵,饮食不节、饮食偏嗜等致病临床机理等;病理产物性病因研究则多集中于浊毒、毒邪、痰湿、瘀血、伏邪等方面.中医病机学说研究则对基本病机内涵、病机与辨证方法的关系、常见疾病的创新性病机理论如"主-客-交""虚-痰瘀-毒"等进行了重点关注.

    中医病因病机六淫主-客-交

    吴鞠通《温病条辨》血瘀病机与用药特点

    刘孚嘉卢红蓉赵晨希
    1141-1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温病条辨》中,吴鞠通认为外感燥气、脏腑气闭、邪热入血及元气亏损均可导致血瘀.外感燥气致瘀是以气病为先、血病为后的气血合病,可致燥癥;脏腑气闭致瘀可致胁下疟母,宜用鳖甲煎丸;妇人经期邪热入血可致胞宫瘀热,热甚者予桃仁承气汤加山甲、归尾逐血分瘀热;产后元气亏损致恶露未及时排出,瘀血上冲,根据腹痛是否拒按、脉象是否流利洪滑分虚实.久痢便血者,吴鞠通予断下渗湿汤,重用利水化湿药清湿热,使湿去而血行.在用药方面,吴鞠通处方灵活,内服外用并举,不拘方大药多,善补中焦之气,令气行血行而化瘀,对于现代诊治血瘀病具有指导作用.

    血瘀吴鞠通病机用药特点《温病条辨》

    基于"因虚、积冷、结气"理论探讨乳腺增生病病机特点

    张婷婷卢红蓉张建伟王苹...
    1144-1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的病因病机为切入点,从"因虚、积冷、结气"三个维度,探讨乳腺增生病的病机特点.论文通过分析"因虚、积冷、结气"的病机特点、内在关系以及与乳腺增生病的相关性后认为:妇人病之"因虚"多因肝脾肾亏虚、冲任失养,"积冷"多见于寒凝血郁(瘀)痰滞,"结气"乃情志不遂,疏泄失常;虚、积冷、结气三者密切关联,相互影响,并可互为因果;乳腺增生病的发生多以情志失和、寒凝血郁气结、冲任失养为病机特点,其与"虚、积冷、结气"同理;临床辨证应以虚实为切入点,虚则首责冲任,实以气滞痰凝血瘀(寒)为先,并以此指导临床诊疗.

    积冷结气乳腺增生《金匮要略》病机

    产后抑郁"血虚阳郁"病机探析

    李淼白正勇卢红蓉
    1147-1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后抑郁是产妇在分娩后常出现的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悲观、忧虑、过激、呆懒、衰退等,同时伴有脏腑形体功能紊乱症状的一类病证.其病机为血虚阳郁,血虚为先,阳气郁滞在后,阳气内郁,气机失调,气血运行失常,导致血瘀、水湿、痰凝、火郁等病理实邪内生,从而形成复杂多样的临床表现.血虚阳郁与病理实邪互为因果,加重脏腑形神损害,是产后抑郁缠绵难治的重要原因.治疗当以养血通阳,振奋神机为主,同时分清标本虚实,病证结合,标本兼顾.

    产后抑郁病因病机血虚阳郁

    中药新药注册审评研究专栏导语

    张华敏史楠楠
    1151页

    "三结合"审评证据体系下中药复方制剂中医药理论研究策略与要点

    郭敬车前子李慧珍佟琳...
    1152-1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三结合"审评证据体系)旨在构建符合中医特色的临床评价体系.中医理论是对中医新药提出科学假说合理性解释的基础,是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促进中药传承发展的关键环节.任何中药复方制剂均应有传统中医理论的支持,文献研究则是中药复方制剂中医理论研究的首要任务,是确保临床应用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基础环节.本文基于《中药新药复方制剂中医药理论申报资料撰写指导原则(试行)》,从"疾病"及"方药"双维度讨论文献检索要点,基于"理-法-方-药-量-效-毒"七要素辨章学术,以指导后续人用经验及临床试验的开展.

    中药复方制剂中药新药文献研究三结合证据体系

    基于中医理论确立古代经典名方化裁方功能主治的思考

    郭敬车前子李慧珍佟琳...
    1156-1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代经典名方化裁类中药新药是"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三结合"审评证据体系)的最佳践行者,功能主治是经典名方类复方制剂临床应用的依据,功能主治的确立与处方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密切相关.本文总结了古方今用特点,进而提出其功能主治的确定应在明确处方来源以及化裁特性的基础上,对古代经典名方的历史沿革以及方义进行系统梳理;同时要关注现代临床应用情况的汇总,全面收集处方的主治功能范畴;还应重视化裁方药功效的总结,以辨析处方功能主治的变化,初步拟定处方的功能主治.进一步结合人用经验或临床实践,全面评估方剂获益与风险,以精准临床定位.在此基础上开展专家论证会形成最终决策,以指导后续临床研究的开展.

    古代经典名方功能主治中药新药文献研究三结合证据体系

    基于"抗疫四方"浅谈古代经典名方化裁方新药中医理论研究

    陈琳郭敬车前子蔡秋杰...
    1161-1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抗疫四方"为切入点,探讨古代经典名方化裁方在新药中医理论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对"抗疫四方"中化裁方的分析,总结其在组方原则、药味加减、药效发挥等方面的规律,为现代新药中医理论研究提供借鉴.同时结合人用经验,阐释化裁方在新药研发和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和潜力,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旨在深入挖掘古代经典名方的价值,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

    抗疫四方清肺排毒颗粒化湿败毒颗粒宣肺败毒颗粒散寒化湿颗粒经典名方化裁方中医基础理论

    基于心肌细胞β1-AR通路探讨脉神同调法对交感型阵发性房颤大鼠的作用

    胡影陈兴娟吴怡茹程晓振...
    1167-1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定颤方对交感型阵发性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大鼠电生理和心肌细胞肾上腺素能β1 受体(β1-adrenergic receptor,β1-AR)信号通路的影响,探索其"脉神同调"治疗AF的潜在机制.方法 48 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定颤方组(10.67g/kg)和胺碘酮组(52.89mg/kg),每组12 只,连续灌胃给药14 d.实验第12 天起,除空白组,其余组大鼠每日腹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ISO)1.5mg/kg,连续3d.第14 天时,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行经食道心房Burst刺激进行AF 诱发,观察各组大鼠有效不应期、AF 诱发率和 AF 持续时间.采用 ELISA 测定各组大鼠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水平;Western blot和RT-qPCR检测心房肌组织中β1-AR、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L型钙通道(L-type calcium channel,Cav1.2)蛋白和 mRNA 表达情况.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 NE,β1-AR 蛋白和 mRNA,PKA mRNA水平升高(P<0.01),Cav1.2 蛋白和mRNA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定颤方组和胺碘酮组大鼠AF诱发次数明显减少(P<0.01),AF持续时间显著缩短(P<0.05),β1-AR蛋白和mRNA、PKA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5),Cav1.2 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1),定颤方组大鼠血清NE水平明显减少(P<0.05).结论 定颤方能够有效抑制AF的发生和维持,其机制与调节NE、β1-AR及钙离子通道有关,可能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活性、促进钙稳态发挥"脉神同调"治疗AF的作用.

    房颤定颤方脉神同调肾上腺素能受体经食道心房调搏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裸鼠实验探讨芪术增力方治疗癌因性疲乏的作用机制

    卢茜罗溢昌许双洁王云启...
    1173-1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芪术增力方对裸鼠癌因性疲乏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在TCMSP平台搜索芪术增力方活性成分,通过Uniprot数据库转化为相关靶点;在GeneCards数据库、OMIM数据库、DrugBank数据库搜索癌因性疲乏相关靶点,通过Jvenn平台绘制药物、疾病靶点交集图,String平台制作蛋白质互作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PPI),Metascape平台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选取癌症蛋白聚糖(proteoglycans in cancer)信号通路进行研究.将 25 只裸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化疗组(顺铂)及地塞米松组.构建癌因性疲乏模型,干预 3 周后,ELISA法检测裸鼠瘤体内磷脂酰肌酶聚糖受体(glypican,GPC)1、GPC5、多配体蛋白聚糖(syndecan,SDC)2、丝甘蛋白聚糖(serglycin gene,SRGN)表达;观察光镜下各组裸鼠瘤体组织的病理形态.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及化疗组的GPC1 水平显著降低(P<0.01);中药组SDC2 水平降低(P<0.05);中药组、化疗组、地塞米松组瘤体内SRGN水平均降低(P<0.05).结论 芪术增力方通过降低裸鼠瘤体内GPC1、SDC2、SRGN水平达到缓解疲乏的效果,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肿瘤生长、转移有关.

    网络药理学癌因性疲乏芪术增力方肺复康方蛋白聚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