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职业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职业医学
中国职业医学

黄汉林

双月刊

2095-2619

zgzyyx@21cn.com,zgzyyx@gdoh.org

020-84197595

510300

广州市新港西路海康街68号

中国职业医学/Journal China Occupational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 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和华南区域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中心联合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为卫生部首届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期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执行规范优秀杂志。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欢迎踊跃投搞、订阅。本刊主要报道我国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的科研成果;新的监测技术、标准和方法;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监督与管理经验;职业病诊断、治疗及中毒急救、有关病例分析和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评述性文章;与职业有关病伤或新危害因素的调查和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肺康复治疗尘肺病患者效果

    罗健达姜鹏金环宇马丽丽...
    410-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认知行为疗法(CBT)联合肺康复治疗尘肺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择108例尘肺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CBT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予常规对症治疗和肺康复治疗12周,CBT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CBT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得分、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1秒率、《改良版呼吸困难量表》(mMRC)得分、6 min步行试验距离(6MWD),《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的《焦虑分量表》(HADS-A)和《抑郁分量表》(HADS-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的得分,以及血清瘦素、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CBT组患者MoCA得分、FEV1%、1秒率和6MWD均升高(P值均<0.05),mMRC、HADS-A、HADS-D、CAT和SGRQ的得分均下降(P值均<0.05),血清瘦素、IL-6和CRP的水平均下降(P值均<0.05).结论 CBT联合肺康复治疗可更好地改善尘肺病患者的认知能力、呼吸功能、运动功能、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并可减轻炎症反应,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尘肺病认知行为疗法肺康复瘦素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治疗效果

    职业性尘肺病合并间质性肺炎56例临床特点分析

    白梅张久红陈志强谢伟民...
    415-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职业性尘肺病(以下简称"尘肺病")合并间质性肺炎(ILD)的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56例尘肺病合并ILD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 5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咳嗽和咳痰,检出率分别为76.8%、75.0%和55.4%;低氧血症、呼吸衰竭检出率分别为67.9%和32.1%.35例完成肺功能检查的患者中,限制性、混合性、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检出率分别为37.1%、22.9%和17.1%,弥散功能降低检出率为74.3%.胸部高分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可见磨玻璃状阴影、网格状阴影、小叶间隔增厚、蜂窝状阴影和牵拉性支气管扩张,检出率分别为57.1%、35.7%、35.7%、23.2%和17.9%;病变多为两肺弥漫性分布,下肺分布多于中上肺.有19例(占33.9%)患者合并结缔组织疾病,包括合并系统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结论 尘肺病合并ILD患者的临床症状、肺功能与血气分析结果均无特异性,但部分尘肺病患者合并ILD的同时可合并有结缔组织疾病.

    尘肺病间质性肺炎高分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结缔组织病

    职业性尘肺病合并肺结核患者肺通气功能中重度损伤影响因素分析

    张久红杨志雄聂欢叶绍色...
    419-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职业性尘肺病(以下简称"尘肺病")合并肺结核中重度肺通气功能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判断抽样方法,选择136例有不同程度肺通气功能损伤的尘肺病合并肺结核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其肺通气功能损伤程度分为轻度损伤组和中重度损伤组.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肺通气功能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对象中,轻度、中重度肺通气功能损伤患者分别有39.0%和61.0%.随着研究对象尘肺病期别的增加,中重度肺通气功能损伤患者比例也增加(P<0.05).与轻度损伤组比较,中重度损伤组患者气促、C反应蛋白升高、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近2年肺部感染史检出率均增高(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尘肺病期别、合并COPD和近2年肺部感染史均是中重度肺通气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其中,尘肺病期别越高者出现中重度肺通气功能损伤的风险越高;合并COPD、近2年有肺部感染史者出现中重度肺通气功能损伤的概率更高.结论 尘肺病期別、合并COPD和近2年肺部感染史是导致尘肺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出现肺通气功能中重度损伤的影响因素;应及时诊断尘肺病的晋期,早期发现COPD和肺部感染,并相应给予规范治疗.

    尘肺病肺结核肺功能肺部感染影响因素

    职业性急性重度中毒性脑病2例死亡病例报道

    周瑜徐琪
    424-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例职业性急性重度中毒性脑病死亡病例的发病与临床救治经过,提出防治重点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职业性急性重度中毒性脑病死亡病例的基本情况、现场职业卫生调查和临床资料等.结果 2例病例均有在作业过程中未全程佩戴或未佩戴个人防护装备而导致在短期内接触较大量化学物的职业史,出现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救治过程中均出现重度意识障碍,临床诊断"中毒性脑病"明确,结合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脑电图、头部磁共振等检查结果和现场职业卫生调查资料,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类似疾病后,均诊断为职业性急性重度中毒性脑病.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死于中毒性脑病.结论 职业性急性重度中毒性脑病发病凶险,进展迅速,死亡率高;个体防护装备的正确佩戴是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有效途径;需加强对小微企业的职业卫生监督管理,防止同类职业性化学中毒事故的发生.

    急性中毒中毒性脑病个人防护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人血液和尿液中7种重金属元素

    罗晓婷梁聪敏董明吴邦华...
    428-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法(ICP-MS/MS)同时测定人血液和尿液中钴、镍、砷、钼、银、镉和铅的分析方法.方法 血液以体积分数为0.10%的硝酸和体积分数为0.02%的曲拉通X-100混合溶液为稀释剂20倍稀释,尿液以体积分数为1.00%的硝酸溶液为稀释剂10倍稀释,采用钇-89、铑-103和镥-175为内标克服基体干扰,原位模式或质量转移模式克服质谱干扰,以ICP-MS/MS仪检测.结果 7种重金属元素质量浓度在0.100~10.000 µg/L时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0.999 9.在血液和尿液中7种元素的检出限分别为0.003~0.021和0.003~0.031 µg/L,定量下限分别为0.009~0.064和0.009~0.094 µg/L,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6.64%~102.90%和96.34%~104.50%,批内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32%~2.33%和0.25%~2.31%,批间RSD为1.07%~3.81%和1.30%~3.62%.样品在4℃条件下至少可保存14 d.结论 ICP-MS/MS法简单、灵敏、准确,适用于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者血液和尿液中7种重金属元素的快速检测.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质谱干扰血液尿液重金属元素

    高效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人发中3种形态汞

    易海艳聂云峰席强杨露...
    434-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HPLC-AFS)法测定汞接触人群头发中无机汞、甲基汞和乙基汞的方法.方法 称取0.20 g头发,加入5.0 mL浓度为5.00 mol/L的盐酸,放置12 h后室温下超声提取30 min,离心后取上层液体2.0 mL,在冷水浴过程中滴加氨水调节pH值至4~5,加入0.2 mL质量浓度为10.0 g/L的L-半胱氨酸溶液,用纯水定容至10.0 mL,经过滤后以体积分数为5.0%甲醇溶液+浓度为0.06 mol/L乙酸铵溶液+体积分数为0.1%L-半胱氨酸溶液组合作为流动相,经C18液相色谱柱分离,紫外消解后以原子荧光光谱仪测定.结果 人发中无机汞、甲基汞、乙基汞在质量浓度为0.0~10.0 µg/L时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0.999 0,方法的检出限分别为0.008、0.008和0.010 µg/g;3种汞形态的批内、批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6%~4.3%和2.0%~5.6%,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4.0%~101.2%.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单、检出限低、灵敏度高及准确度好,适用于汞接触人群发中无机汞、甲基汞和乙基汞的同时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人发无机汞甲基汞乙基汞

    T/WSJD14.9-2024《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的工效学预防指南第9部分公交车驾驶作业》解读

    黄文燕邹亚玲张杰贾宁...
    439-442,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交车驾驶员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职业群体,其长时间体位固定、动作重复性高等作业特点极易引发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WMSDs).团体标准T/WSJD 14.9-2024《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的工效学预防指南 第9部分公交车驾驶作业》是为预防公交车驾驶员WMSDs而出台的推荐性标准.该标准以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结、工作场所现场调查与问卷、数据分析及因素识别等前期工作为基础进行编制,以T/WSJD 14.1-2020《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的工效学预防原则 第一部分:通用要求》为指引,界定了标准的适用范围,识别整理了相关危险因素和潜在受累部位,并以干预措施示例的形式提出了工效学解决方案.本指南以团体标准的形式出台,将更利于干预措施的推广使用.

    公交车驾驶作业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工效学团体标准职业卫生标准

    质子治疗场所感生放射性FLUKA模拟计算分析

    许志强耿继武张灶钦黎丽春...
    443-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模拟并分析质子治疗场所感生放射性外照射剂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参考国内某在建的质子治疗场所构建质子治疗场所几何模型,采用FLUKA程序模拟质子治疗场所在不同能量、束流角度、照射时间、冷却时间和治疗场所介质条件下,场所感生放射性剂量分布情况.结果 230 MeV、3.0 nA、沿Z轴负方向质子束流照射模体2 min,停机时刻距模体表面5、30和50 cm处空气、真空介质的感生放射性周围剂量当量率分别为(1 039.02±5.82)~(127.86±1.20)、(1 037.96±4.38)~(127.35±0.93)µSv/h,均值差为0.51~1.06 µSv/h,空气浸没外照射占比<1%,停机时刻感生放射性周围剂量当量率比停机10 min后高15倍以上.130~250 MeV条件下,停机时刻距模体表面5、30和50 cm处感生放射性周围剂量当量率依次为(427.49±3.12)~(1 058.41±4.66)、(100.36±0.92)~(259.70±1.69)和(50.15±0.68)~(131.93±1.11)µSv/h.230 MeV、3.0 nA、沿Z轴负方向质子束流照射模体1~5 min,停机时刻距模体表面5、30和50 cm处感生放射性周围剂量当量率分别为(688.19±3.33)~(1 594.04±8.08)、(167.60±1.35)~(388.24±2.96)和(84.73±0.69)~(195.94±1.56)µSv/h.感生放射性周围剂量当量率随照射时间、束流能量的增加而增加,随距模体表面距离的减少而降低.在束流方向存在感生放射性周围剂量当量率峰值,且明显大于非束流方向.结论 质子治疗场所感生放射性周围剂量当量率水平相对较大,主要来源于患者.实际工作中可根据束流方向特别是末次照射野束流方向选择合适的工作位置,即非束流方向并尽可能远离患者.在结束治疗后的10 min内,工作人员应尽量避免与患者的近距离接触.

    感生放射性质子治疗场所模拟

    量子点神经毒性与机制研究进展

    黄佳琦史芳慈宋明宇王毅...
    449-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量子点是一种具有光学和电子特性的新兴半导体纳米晶体材料.环境中的量子点主要经消化系统进入机体;工作场所中的量子点主要经呼吸道和皮肤黏膜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并穿过血-脑屏障影响神经系统,最终导致不可逆的损伤.由于量子点具有核-壳型结构以及表面可修饰性,因此与普通纳米材料和金属离子比较,其具有更复杂的生物毒性.量子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粒径、表面修饰和电荷,对其神经毒性效应有显著影响.量子点可引发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并造成神经元损伤和功能障碍,从而影响突触可塑性和学习记忆,其毒性作用机制可能为量子点调节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等信号通路.未来应对不同类型量子点的神经毒性进行系统分析,并利用多组学方法探讨量子点对神经损害的作用机制,以提高劳动者接触量子点的安全性.

    量子点神经毒性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神经元学习记忆机制研究进展

    代谢组学技术在职业健康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谢佐菲秦亦如张文杰钟琳...
    454-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代谢组学主要研究的是生物体内所有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包括靶向代谢组学和非靶向代谢组学.代谢组学分析的流程一般包括样品采集与前处理、样品检测、数据预处理、代谢物鉴定和数据统计分析等.代谢组学技术目前已被应用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毒理学机制研究、职业病早期发现与诊断,以及职业接触生物标志物的筛选等方面.应用代谢组学技术探讨劳动者的代谢产物与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的关系,评估职业接触对劳动者健康造成的潜在影响,寻找理想的生物标志物或治疗靶点,有利于早期预警和监测职业健康危害、辅助职业病的早期诊断与预后判断.未来,代谢组学在职业健康领域尚有待在建立更加完整规范的工作流程和实验方案、结合大数据技术挖掘潜在生物标志物、利用代谢信息提供精准的职业健康服务和联合人工智能模型进行代谢组学的数据挖掘和疾病诊断等方面进一步开展研究.

    代谢组学职业健康职业病毒理学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