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杂志

肖培根

半月刊

1001-5302

cjcmm2006@188.com,cjcmm2006@126.com

010-64045830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中国中药杂志/Journal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中国现存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的中药学学术性刊物,论文被CA(化学文摘),BA(生物学文摘),IPA(国际药学文摘)、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MEDLINE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文摘和数据库收录;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为《中国期刊网》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双重属性的药食同源物质质量标准研究探析

    胡文潇肖苏萍陈敏钱丹...
    4545-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药食同源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养生保健的投入不断增长,大健康产业得到长足发展。药食同源物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健康产业的突破口和主力军,相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目前药食同源产业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药食同源物质的质量标准研究中食品属性的标准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该文详细探讨了药食同源物质的质量标准研究现状,梳理了药食同源物质概念混淆情况,分析了药食同源物质质量标准研究中食品属性研究薄弱,安全性指标不统一等问题。基于药食同源物质的药用和食用双重属性,建议在其质量标准研究中需涵盖真实性、安全性、营养性和功效性。在确保来源真实性的情况下,结合双重属性衡量外源性有毒有害物质,确认其安全性,在标准制订中加强其食品属性的营养性部分,并依据药食同源物质自身来源与性质,选择不同的指标进行综合质量控制。利用多种技术从多角度进行整体控制,从而建立起适用于药食同源物质的一套系统质量标准,以期为药食同源物质的质量控制、安全使用和监管工作提供参考,从而促进整个产业健康发展。

    药食同源药食同源物质中药材食品标准

    药食同源物质种植中农药使用情况及残留述评与展望

    张辰辰程蒙李新月田科...
    4553-4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些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药食同源物质需求呈稳步上升之势。促进药食同源产业的健康发展,满足人们对药食同源物质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是实现健康中国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药食同源中药材主要来源于种植,由于不科学使用农药或部分种植户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滥用农药,农药残留情况严重,影响了药食同源物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农药残留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合理控制农药残留是药食同源物质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而目前对于药食同源物质农药残留的现状梳理和分析较少。该文对近二十年发表的药食同源物质农药残留相关文献进行汇总分析,提出药食同源物质农药残留面临的问题,结合行业现状,提出针对药食同源物质农药残留控制的管理建议,进而为政府制订相关药食同源政策和标准提供数据和参考依据,促进药食同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中医药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发展的需要。

    药食同源物质农药残留科学监管政策建议

    食药物质安全性评估方法进展与展望

    曹佩高萌萌陈敏张磊...
    4562-4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食药物质是指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食药物质以目录形式法治化管理有近40年的历史,目前已有100余种物质纳入我国食药物质目录。根据《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安全性评估是申报食药物质目录的重要基础。食药物质安全性评估总体应遵循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原则和要求,但食药物质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开展安全性评估时,应综合考虑所评估对象的性质、数据充分性等,采取个案分析的原则并应用不同的评估模型和方法。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高通量高内涵体外测试、计算毒理等新一代技术的发展以及越来越多具有传统食用习惯且作为中药材使用的物质申报食药物质目录,风险评估的技术与方法也不断在食药物质、新食品原料以及地方特色食品的管理中应用,并发挥了重要的科学作用。该文就食药物质安全性评估的方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系统综述。

    食药物质安全性评估食药物质目录风险评估

    秋冬季传统食养指导

    李洪梅朱卫丰陈晓凡石强...
    4567-4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与《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大力发展传统食养服务,充分发挥我国传统食养在现代营养学中的作用,引导国民养成符合我国不同地区饮食特点的食养习惯。传统食养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是我国饮食及中医药文化的璀璨瑰宝之一,在疾病的预防、治疗以及养生延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指导和规范食养应用和推广,需制订中医药特色食养指南。立足于中医药理论与实践,辨证施食,因地制宜,结合现代营养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制订了该指南。该指南基于中医药理论与实践,针对不同体质人群,按照辨证食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扶正、纠偏,荤素搭配,四气五味合和的原则,推荐相适应食材(包括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以其推动传统食养的普及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的营养健康模式贡献中医药力量。

    传统食养中医药理论中医体质药食两用

    不同规格天麻主要营养素含量分析

    李新月张辰辰程蒙陈敏...
    4572-4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麻为名贵中药材,2023年被正式批准成为药食同源物质品种。天麻作为食品的使用量逐年上升,其营养素含量成为大众关注热点之一,但缺乏营养素含量的系统性研究。天麻分布较广且规格较多,不同品种、产地、等级的天麻质量存在差异,该文选取不同品种的多产地多等级共76批天麻样品,涉及红天麻和乌天麻主要种植省份安徽、陕西、湖北、云南和少量种植区河南和东北三省产区,包含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共5个等级,进行主要营养素含量测定及分析,探讨天麻营养素含量占比结构和不同品种、产地、等级天麻的营养素含量差异。结果显示,天麻富含多种营养素,蛋白质、脂肪、淀粉、粗纤维、总皂苷、水分、多糖、矿质元素、氨基酸、挥发油的总质量占比高达约96。00%,淀粉、水分、多糖三者占比最高,分别为64。52%、10。45%、8。32%,而不同品种、产地、等级之间天麻营养素含量也存在差异,不同品种的多糖含量差异最大,因此天麻药食同源产品的研究方向可倾向于开发代餐主食或多糖类功能性食品,该文为天麻在药食同源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药食同源天麻规格营养素多糖

    降糖药物体外评价模型与筛选技术研究进展

    董琳捷龙江兰张建张瑜...
    4578-4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糖尿病作为典型的代谢性疾病,已被列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慢病范畴,降血糖药物研发长期以来备受国际新药创制领域关注的热点。降血糖药物体外评价模型与筛选技术是其研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可显著减少后期临床试验的成本和风险,提高药物研发的成功效率。为此,该文对国内外经典和最新前沿的降血糖药物体外评价模型及其原理、方法与关键技术进行梳理,客观述评其优劣、特点、适应范围、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以期提升降血糖药物体外评价模型与筛选技术的规范性与共识性,服务于降血糖药物相关研发工作。

    糖尿病体外评价模型筛选技术创新药物

    小檗碱介导BMAL1:CLOCK复合体调控糖脂代谢改善脂肪胰岛素抵抗的效应机制

    王颖徐中华延李科崔灿...
    4586-4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小檗碱介导脑和肌肉芳香烃受体核转位样蛋白1(brain and muscle arnt-like 1,BMAL1):昼夜自发输出周期蛋白kaput(circadian locomotor output cycles kaput,CLOCK)复合体,调控糖脂代谢改善脂肪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的作用机制。地塞米松诱导96 h建立IR-3T3-L1脂肪细胞模型,0。5、1、5、10、20 μmol·L-1小檗碱给药24 h。葡萄糖氧化酶法和细胞活性(cell counting kit-8,CCK-8)试剂盒分别检测胞外葡萄糖含量和细胞活力;酶比色法检测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和甘油含量;油红O染色检测脂滴;荧光染色检测Ca2+、线粒体结构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脂联素(adiponectin,ADPN)、BMAL1、CLOCK、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ormone-sensitive triglyceride lipase,HSL)、碳水化合物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rbohydrate-responsive element-binding protein,ChREBP)、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 1C(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binding protein 1C,SREBP-1C)、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γ 共激活剂 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γ coactivator 1α,PGC1α)、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α(choline phosphotransferase 1α,CPT1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s α,PPARα),免疫荧光检测 BMAL1 核定位。此外,添加 20 μmol·L-1 CLK8(CLOCK抑制剂)检测葡萄糖消耗量及BMAL1/ChREBP/PPARα蛋白。研究结果显示小檗碱增加IR-3T3-L1脂肪细胞葡萄糖消耗量,且不影响细胞活力;小檗碱降低IR-3T3-L1脂肪细胞胞内TG,5 µmol·L-1小檗碱升高甘油含量,减少脂滴积累,提示其加强脂解,而10 μmol·L-1小檗碱不影响甘油含量且脂滴更少,提示其可能同时加强脂解和甘油利用。此外,小檗碱降低IR-3T3-L1脂肪细胞胞内Ca2+和ROS改善线粒体功能,上调PGC1α有助于维护线粒体结构。结果还显示小檗碱上调ADPN,提示其增加IR-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敏感性,上调外周节律调控蛋白BMAL1和CLOCK并增加BMAL1核定位,上调脂解关键蛋白HSL和脂氧化限速酶CPT1α,下调TG合成关键蛋白SREBP-1C,小檗碱同时上调IR-3T3-L1脂肪细胞ChREBP和PPARα,以上结果共同提示其促糖转脂增强降糖效应。鉴于CLK8特异性抑制CLOCK酰基化修饰BMAL1形成复合体,结果显示CLK8添加小檗碱可降低葡萄糖消耗量,提示小檗碱上调BMAL1:CLOCK复合体改善糖代谢。CLK8添加小檗碱组上调BMAL1但下调ChREBP和PPARα,因而推测小檗碱介导BMAL1:CLOCK复合体调控细胞糖脂代谢减轻脂肪细胞IR。

    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糖代谢BMAL1:CLOCK复合体小檗碱

    基于小胶质细胞-神经元串扰信号CD300f/TLR4探讨左归降糖解郁方对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大鼠海马突触微环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刘检杨蕙赵洪庆李薇...
    4597-46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左归降糖解郁方调控小胶质细胞免疫受体分子样家族成员f(CD300f)/Toll样受体4(TLR4)信号改善糖尿病并发抑郁症(DD)大鼠海马突触微环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首先通过2周高脂饲料喂养+STZ注射+28 d慢性温和不可预测性应激加孤养复制DD大鼠模型,实验设正常组、模型组、CD300f阻断剂组(CLM1,2 μg·kg-1)、CD300f激动剂组(Fcγ,5 μg·kg-1)、阳性药组(二甲双胍0。18 g·kg-1+氟西汀1。8 mg·kg-1)以及左归降糖解郁方高、低剂量组(20。52、10。26 g·kg-1)。采用旷场、强迫游泳实验评估大鼠抑郁样行为;生化分析检测血糖、胰岛素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海马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5-羟色胺(5-HT)、多巴胺(DA)水平;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变化情况;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中CD300f、TLR4及海马神经元中突触素(SYN)、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旷场总活动路程减少,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增加,血清胰岛素、海马组织中TNF-α、IL-1β、IDO水平升高,而5-HT和DA水平明显下降,且海马小胶质细胞中CD300f表达下调、TLR4表达上调,海马神经元中突触相关蛋白SYN、PSD-95表达降低,同时海马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明显受损;与模型组比较,CD300f阻断剂和激动剂分别加重和减轻上述异常改变;左归降糖解郁方高、低剂量则能显著改善大鼠上述抑郁样行为,分别抑制TNF-α、IL-1β、IDO异常升高和5-HT、DA减少,并有效增加小胶质细胞中CD300f表达,降低TLR4表达,上调海马神经元中突触前膜SYN和突触后膜PSD-95蛋白表达水平,最终改善海马突触微环境损伤。综上,该文证实了左归降糖解郁方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大鼠抑郁样行为,抑制海马小胶质细胞炎症激活,其机制可能与调控CD300f/TLR4信号进而缓解海马突触微环境损伤有关。

    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小胶质细胞CD300f/TLR4突触微环境左归降糖解郁方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三七总皂苷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王洋琛耿若愚杨建华马冲...
    4607-46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动物实验,探究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基于网络药理学筛选潜在作用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蛋白互作网络,将筛选的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信号通路的富集分析,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的可视化网络,预测PNS防治DKD的潜在作用机制。从PNS中筛选出5个有效成分,其治疗DKD的核心靶点有AKT1、STAT3、ESR1、HSP90AA1、MTOR等;通过KEGG分析发现PNS治疗DKD相关的通路有癌症通路、化学致癌-受体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等;通过GO分析发现PNS治疗DKD主要涉及的生物过程有蛋白质结合、同种蛋白质结合、酶结合以及ATP结合等生物过程。将40只雄性6周龄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达格列净组、PNS低剂量组、PNS高剂量组,每组10只,将10只同周龄db/m小鼠作为空白组。干预组灌胃给药干预8周,空白组和模型组每日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每天1次,监测小鼠体质量和空腹血糖,并检测肾脏指数、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及尿素含量。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过碘酸雪夫(PAS)染色、马松(Masson)染色观察PNS对db/db小鼠的肾脏保护作用。结果发现PNS可显著降低db/db小鼠的空腹血糖水平,改善其肾脏损伤情况。Western blot验证实验显示PNS干预组可降低p-AKT1、p-STAT3的蛋白表达水平及p-AKT1/AKT1、p-STAT3/STAT3比值。此外,PNS高剂量组可下调PIK3CA的蛋白表达水平。综上,三七总皂苷可能是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STAT3靶点蛋白发挥良好的糖尿病肾脏保护作用。

    三七总皂苷糖尿病肾病网络药理学实验验证机制

    基于化学特征的中药鉴定技术进展及趋势

    王锦轩姚霞李耿
    4617-4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品种鉴定是保障中药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新形势下,由于安全风险、法律风险、监管态势等方面因素,中药品种问题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随着中药材产业化,野生药材向栽培、养殖转型过程中,新的中药品种问题不断涌现,同时,面对新形势下中药质量全过程控制的现实要求,当前中药鉴定技术面临严峻的挑战。根据中药鉴定技术的现状与演化趋势,化学成分作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不仅有着十分丰富的特征,而且能够贯穿中药质量形成和传递的全过程,围绕其展开鉴定,是实现中药品质一体化和全过程质量控制的必由之路。随着大量现代分析仪器的引入,中药化学信息获取的广度和效率都大为提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为深入阐释中药化学特征信息的科学内涵、实现基于化学特征的中药鉴定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采集大量样本全面的化学量化信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抽提出高维的化学信息规律,去除各项噪音信息的干扰,发现决定品种的"化学特征"(成分、量值以及成分间的相对比例关系等),进而基于化学特征实现中药品质一体化鉴定,反映中药质量传递过程并实现质量信息溯源,为构建中药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提供关键支撑。

    中药中药材化学鉴定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