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杂志

肖培根

半月刊

1001-5302

cjcmm2006@188.com,cjcmm2006@126.com

010-64045830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中国中药杂志/Journal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中国现存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的中药学学术性刊物,论文被CA(化学文摘),BA(生物学文摘),IPA(国际药学文摘)、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MEDLINE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文摘和数据库收录;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为《中国期刊网》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药有效性评价新策略、新方法:整合证据链法

    肖小河罗烨赵旭杨洪军...
    5113-5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药疗效评价问题是长期制约中医药发展壮大及国际化的"卡脖子"问题。该文从医学认知的底层逻辑出发,在系统剖析中西医药诊疗理念、药效物质基础、研发范式、疗效认知和评价模式等方面客观差异的基础上,整合临床经验、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的证据要素,首次提出并建立中药有效性评价新策略和方法体系——中药有效性评价整合证据链法(integrated evidence chain-based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EC-Eff),形成中药有效性"临床经验-实验研究-临床试验"一体化评价与确证模式。初步应用研究显示,该方法可使中药特别是流传千年、有口皆碑、至今临床常用的经典名方的有效性评价等级得到科学提升,使其有效性证据等级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其临床价值和地位,突破了当今中药有效性评价以随机对照试验(RCT)为唯一"金标准"的局面及局限,为破解中药有效性评价难题提供了具有原创性和引领性的策略和方法,为建立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新工具。该方法可用于中医药经典名方有效性评价、中药新药研发、上市后中成药有效性再评价等,亦可供国家医保药物目录、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等中药品种遴选参考。

    中药有效性评价策略评价方法底层逻辑整合证据链循证医学

    新技术及装备在中药丸剂现代制造中的应用与展望

    王翔王学成朱雯婷唐培渝...
    5125-5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古以来,中药丸剂在中药剂型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全面提升丸剂的整体质量,应对其关键工艺技术不断革新,因此该文从粉碎、灭菌、合坨、成型、干燥等关键工艺出发,对其中原理和新技术应用进行了总结和阐述。此外,现代生物传感技术、图像分析技术、质构特性评价技术和水分分析评价技术等可对中药丸剂制造关键物料进行全面、准确的质量表征,从而实现对其原料药、中间体、终产品质量严格控制,进一步监测、优化丸剂制备生产全过程。为进一步提高丸剂的生产质量和效率,该文对实施联动制造模式的关键技术和装备方案进行了简单阐述,并对中药丸剂多单元联动制造模式的应用进行展望,以期为中药丸剂全面实现多单元联动制造的研究提供参考。

    中药丸剂关键工艺单元质量快速评价新技术多单元联动制造质量提升

    "同源异效"中药枳实和枳壳的研究进展

    于芷芩张良琦蔡煜涵吴月峰...
    5135-5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枳实和枳壳为芸香科植物的干燥幼果和未成熟果实,主要源自酸橙属植物的同一部位,不同采收时间导致了二者成熟程度不一,并最终变化为不同药材。已有报道表明,枳实和枳壳中含有黄酮类、生物碱类、挥发油类、香豆素类等成分,具有胃肠道作用、抗焦虑、调节脂质代谢、抗炎、抗菌、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该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就枳实和枳壳的用药沿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控制进行探讨,以期为枳实和枳壳的质量控制及推进多元化应用提供依据。

    枳实枳壳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质量控制超分子化学

    霍山石斛UDP-鼠李糖合成酶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黄晓陈创博郑志玉王广林...
    5147-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鼠李糖合成酶(rhamnose synthase,RHM)催化合成的UDP-鼠李糖,是植物体内合成鼠李糖糖苷类次生代谢产物的重要糖供体。该研究基于已报道的鼠李糖合成酶,通过序列比对从霍山石斛本地化基因数据库中筛选出 1 条 RHM 基因(DhuRHM)。克隆该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体外功能验证,结果显示DhuRHM的开放阅读框为 2 016 bp,编码蛋白的氨基酸数目为 671,预测其大小为 75。43 kDa,理论等电点为 6。12。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DhuRHM定位于细胞膜,多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显示,DhuRHM有植物RHM家族的特征结构域(GxxGxxG/A和YxxxK),且与其他物种的RHM具有同源性。体外酶活实验表明DhuRHM可体外催化UDP-葡萄糖生成UDP-鼠李糖。此外,RT-qPCR检测发现DhuRHM在茎的表达量高于叶和根,4 种非生物胁迫(高温、低温、干旱、紫外)及MeJA处理下,紫外、低温及高温胁迫上调DhuRHM表达较为显著。该研究首次从霍山石斛中获得鼠李糖合成酶并完成其功能鉴定,进一步丰富了植物RHM家族的研究,为霍山石斛UDP-鼠李糖生物合成途径以及相关代谢产物应对环境胁迫等研究提供参考。

    霍山石斛鼠李糖合成酶黄酮苷功能鉴定

    半夏倍性调查及全基因组Survey分析

    裴艺菲刘姿怡赵贵萍陈莹莹...
    5158-5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半夏Pinellia ternata 在我国分布广泛,以块茎入药,有燥湿化痰等功效。其倍性复杂,且目前未获得全基因组图谱,限制了分子辅助育种及多组学的深入研究。该研究首先基于流式细胞术对来自我国16个省市的144株不同表型半夏进行基因组大小评估,发现其均值为(7。97±0。43)Gb,最高及最低值分别为 7。06、9。21 Gb。此外,云南半夏基因组大小相对偏低[(7。24±0。09)Gb],而采自湖北仙桃的紫皮半夏个体间基因组大小较为一致[(8。07±0。04)Gb]。进一步通过根尖染色体计数发现,流式细胞测定结果为8。18 Gb的半夏(2n=8x=104)为八倍体,其余均为非整倍体植株。采用Illumina技术完成该八倍体的75×深度,使用3种方法完成测序结果的K-mer分析。该八倍体半夏基因组大小为 7 367。082~7 541。213 Mb,重复序列比率为 91。3%±1。7%,杂合率为1。68%,是一种复杂基因组。该研究开展半夏群体的倍性调查及特定倍性株系的全基因组Survey分析,可为其全基因组测序和组装奠定基础,同时为倍性复杂、纯系缺乏、植株矮小的草药提供可参考的全基因组调查分析策略。

    流式细胞术基因组调查根尖染色体计数八倍体植物组织培养

    菊花CmOMT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分析

    杨丹陈竹荫陈莎王智民...
    5166-5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菊花富含羟基黄酮和甲氧基黄酮,由于甲氧基黄酮具有更好的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因此菊花中甲氧基黄酮(OMFs)的生物合成途径解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经济价值。为了更好地促进菊花 OMFs 生物合成途径的解析,该研究基于菊花全基因组数据,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菊花CmOMT基因家族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从菊花基因组数据库中共鉴定出 123 个CmOMT基因,编码 112~541 个氨基酸,等电点为 4。92~7。59,相对分子质量为 12 651。69~61 300。23,除CmOMT50外,其余 122 个蛋白均表现为酸性且其中 79 个蛋白为亲水蛋白。CmOMT基因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且定位分布并不均匀。KEGG分析共富集到 7 个通路,包括新陈代谢、苯丙素类生物合成、类异黄酮生物合成等;基因本体(GO)富集结果显示,123 个CmOMT基因共注释到 42 个类别,分子功能主要包括O-甲基转移酶活性、S-腺苷甲硫氨酸依赖性甲基转移酶活性等,生物过程主要包括甲基化、类黄酮代谢过程等。通过启动子分析预测,菊花CmOMT家族能响应光、干旱、低温、茉莉酸甲酯、脱落酸等多种胁迫,并有参与类黄酮生物合成基因调控的MYB结合位点。通过对菊花CmOMT基因家族的分析,为菊花OMFs的生物合成途径解析和后续候选基因的挖掘及功能验证提供了参考。

    菊花氧甲基转移酶(OMT)生物信息学功能分析基因家族甲氧基黄酮

    基于血清代谢组学探讨赤芍标准汤剂与配方颗粒对热毒血瘀证大鼠的效应机制

    黄晓丹黄雪君甘海宁肖观林...
    5181-5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比较赤芍标准汤剂及其配方颗粒对热毒血瘀证大鼠的调节作用及代谢调控机制。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赤芍标准汤剂组、赤芍配方颗粒组。大鼠给药 14 d后皮下注射角叉菜胶及腹腔注射细菌脂多糖复制热毒血瘀证模型,检测大鼠肛温、凝血四项及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PAG);检测血清血栓素B2(thromboxane 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ne-prostaglondin F1α,6-keto-PGF1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内皮素-1(endothelin-1,ET-1)水平;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筛选血清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及比较。结果显示,赤芍标准汤剂及配方颗粒均能降低模型大鼠体温、减少血小板聚集及改善凝血功能,可能通过减轻炎症和调节血管功能来改善大鼠热毒血瘀状态。对大鼠血清代谢组学进行分析,与模型组比较,赤芍标准汤剂组和赤芍配方颗粒组分别回调了 15、65 个差异代谢物,代谢通路富集分析显示,赤芍标准汤剂通过影响α-亚麻酸代谢、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亚油酸代谢和苯丙氨酸代谢 4 条关键代谢通路发挥作用;赤芍配方颗粒通过影响α-亚麻酸代谢、柠檬酸盐循环(TCA循环)、嘌呤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 4 条关键代谢通路发挥作用。该研究表明赤芍标准汤剂及配方颗粒均对热毒血瘀证有改善作用,二者效果相当,均能通过α-亚麻酸分解代谢起治疗作用,为赤芍配方颗粒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

    赤芍配方颗粒标准煎剂热毒血瘀证代谢组学

    基于UPLC-Q/TOF-MS和UPLC-QQQ-MS/MS的血栓心脉宁片和胶囊质量分析

    刘雅婷纪亮陈两绵谢天择...
    5193-5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血栓心脉宁片和胶囊是处方相同、制法不同但功能主治相同的 2 种中成药制剂,具有益气活血,开窍止痛的功效。该研究首次采用UPLC-Q/TOF-MS对血栓心脉宁胶囊进行定性分析,从中鉴定出 61 个化合物,其中酚酸类 9 个、蟾蜍甾类 10个、皂苷类 15 个、胆汁酸类 5 个以及其他类 22 个,与血栓心脉宁片相比,两者化学成分种类略有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明确血栓心脉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缺血性脑卒中的活性成分 36 个及共有靶点 31个。针对效毒一体的蟾蜍甾类成分,采用UPLC-QQQ-MS/MS技术建立了其中日蟾毒它灵、沙蟾毒精、蟾毒它灵、蟾毒灵、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均符合定量分析要求,6 个待测成分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依次为 80。84%、98。65%、104。6%、102。7%、83。46%、104。9%。10 批血栓心脉宁片中 6 个成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13~10。3、20。6~57。9、11。0~32。2、9。52~22。7、1。64~3。39、11。3~19。5 μg·g-1;15 批血栓心脉宁胶囊中6 个成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 0。647~5。36、2。69~72。1、2。05~17。6、2。14~24。2、1。19~7。58、2。71~21。8 μg·g-1。结果提示不同剂型、不同厂家、不同批次样品中6 个成分的含量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该研究明确了血栓心脉宁片和胶囊的化学成分组成,并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了其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和缺血性脑卒中的活性成分以及共有靶点和信号通路,为明确其药效物质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完善两者的质量标准、提升质量控制水平提供了检测方法,建议在生产过程中关注血栓心脉宁的投料原料蟾酥的质量。

    血栓心脉宁片血栓心脉宁胶囊网络药理学蟾蜍甾UPLC-Q/TOF-MSUPLC-QQQ-MS/MS

    三妙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主要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的探讨

    夏仕林未怡江小慢许静...
    5204-5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UPLC-Q-TOF-MS技术分析三妙丸化学成分,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研究三妙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作用机制。利用UPLC-Q-TOF-MS技术检测三妙丸所含化学成分,结合DisGeNET、SwissTargetPrediction等数据库筛选类风湿关节炎与三妙丸化学成分的交集靶点,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将关键靶点导入MATESCAPE平台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注释,结合成分、靶点和通路,利用Cytoscape 3。8 软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预测三妙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活性成分、关键靶点及通路。建立HPLC-DAD法同时测定三妙丸中小檗碱、苍术内酯-Ⅰ、苍术内酯-Ⅱ、人参皂苷Ro、三七皂苷R1 的含量。建立大鼠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模型,进行行为学实验,HE检测SMP对大鼠滑膜病理形态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磷脂酰肌醇 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通路的变化。结果鉴定出三妙丸化学成分共 126 个。化学成分与疾病共有交集靶点 332 个,根据PPI网络结果筛选排名前十的为核心靶点,其中包括AKT1、肿瘤坏死因子(TNF)等,KEGG富集结果显示主要涉及PI3K/AKT样受体通路等 20 条典型通路。5 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SD≤2%。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三妙丸有效改善CIA大鼠滑膜异常增生,降低滑膜PI3K和p-AKT蛋白表达水平。综上所述,三妙丸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通路,缓解RA病情。

    UPLC-Q-TOF-MS三妙丸网络药理学类风湿关节炎PI3K/AKT

    基于电子鼻和HS-GC-MS技术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分析甘草不同炮制品气味差异及其物质基础

    商杰彭嘉玉郑郁清邓湘君...
    5218-5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甘草不同炮制品(生甘草、药典法炙甘草、建昌帮法蜜炙甘草)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子鼻和顶空-气质联用(HS-GC-MS)技术分别从整体气味轮廓和具体挥发性成分两方面进行分析,并通过化学计量学筛选甘草不同炮制品的差异性成分,进而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阐明甘草不同炮制品气味差异及其气味形成的物质基础。结果表明,电子鼻可有效区分甘草不同炮制品,且甘草炮制前后气味差异较大,炙甘草与蜜炙甘草气味相近。利用HS-GC-MS技术对甘草及其炮制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共鉴定 49 个挥发性成分,其中生甘草 22 个、炙甘草 37 个、蜜炙甘草 32 个,3 者共有成分 14 个,甘草及其炮制品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及含量存在明显差异。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最小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进一步明确了甘草及其炮制品的挥发性成分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以变量重要性投影值(VIP)>1 且P<0。05 为标准筛选了 23 个差异性成分,并结合ROAV法解析了生甘草具有的豆腥气味,可能与正己醛、2-戊基呋喃、1-辛烯-3-醇等物质的存在相关。与此同时,经炮制后,产生豆腥气味的相关成分含量降低,新增了 3-甲基丁醛、2-乙酰吡咯、苯乙醛等成分,从而使炙甘草和蜜炙甘草分别具有焦香气和蜜香气。炙甘草产生焦香气的原因,主要是增加了 3-甲基丁醛、2-乙酰吡咯等具有焦香气味的杂环类化合物有关;蜜炙甘草产生蜜香气的原因,主要是增加了苯乙醛等具有蜜香气味的芳香烃类化合物有关,辅料蜜糠的引入可能是建昌帮法蜜炙甘草的气味相较于药典法炙甘草更具浓郁蜜香气的原因。

    甘草蜜糠蜜炙电子鼻HS-GC-MS相对气味活度值香气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