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创伤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创伤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
中华创伤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

王正国

月刊

1001-8050

zhcszz@163.com

023-68757482

400042

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支路10号

中华创伤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5年9月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国内惟一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创伤医学成果和发展动向的高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本刊较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创伤医学领域临床救治和基础研究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和重大成就,如各部位伤救治、严重多发伤救治和创伤评分、交通伤临床救治及基础理论研究、创伤流行病学分析、创伤分子生物学及创伤免疫学研究等。主要栏目有专家论坛、述评、论著、经验交流、新技术、病例报告、综述、讲座等。本刊以从事创伤医学和相关学科的各级临床医师和研究人员为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严重创伤患者紧急救治血液保障模式与输血策略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卢尧李阳张雷英唐昊...
    865-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严重创伤患者对救治时效性要求极高,输血在此类患者的紧急救治阶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经验表明,早期输注低效价O型全血或平衡比例红细胞、血浆和血小板等成分血的止血复苏策略将使严重创伤大出血患者获益.然而,当前国内血液保障模式不能完全满足临床对严重创伤患者紧急救治输血的时效性和有效性需求.针对我国严重创伤紧急救治血液保障模式与输血策略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中华医学会临床输血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创伤急救与多发伤学组和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青年学组组织国内输血医学和创伤救治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Delphi法专家咨询投票,共同制订《严重创伤患者紧急救治血液保障模式与输血策略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从血液保障模式和输血策略两个方面共提出10条推荐意见,为严重创伤紧急救治阶段的输血复苏提供参考,以期进一步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创伤和损伤急救输血专家共识

    努力提高战伤救治中损害控制手术能力

    李阳张连阳
    882-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战伤通常表现为火器伤、穿透伤、多体腔联合伤和复合伤等,具有高度复杂性和紧急性,对伤员生命构成直接威胁.损害控制手术(DCO)是严重战创伤救治成功的关键,是达到复苏目标的基石.加强早期救治能级外科手术能力是提升卫勤保障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平时缺乏战伤救治经验,多数军医的DCO能力存在不足,可能导致战时救治效率降低.基于21世纪战伤救治经验,笔者对DCO进行概述,阐述平时与战时DCO的区别,井深入探讨战伤DCO的实施要点和常见操作,提出只有在黄金时间内按照战伤救治规律实施DCO,配合损害控制复苏(DCR),即"手术和复苏两腿协调前行"的理念,才能提高战伤救治水平.

    战争创伤和损伤损害控制手术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关于论文二次发表的声明

    《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887页

    "三位一体"多发骨创伤救治策略与临床应用评价

    陈晓王光超张浩吕开阳...
    888-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三位一体"策略在多发骨创伤救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6月至2023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67例多发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62例,女405例;年龄18~93岁[(55.2±19.8)岁].合并伤:失血性休克632例,创伤性湿肺274例,颅脑损伤135例,腹盆腔出血116例,气胸89例,尿道损伤13例,膀胱破裂8例.患者均采用"三位一体"多发骨创伤救治策略,将救治全程分为急救期、重建期和康复期.急救期以稳定症状、抢救生命为宗旨;重建期以恢复解剖、复位结构为核心;康复期以中西协同、功能重建为目标.统计所有患者术后30 d内全因病死率、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的优良率和所有关节功能评分的总优良率;术前及术后6个月36条目简明健康量表(SF-36)评分,包括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生命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8个维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18个月[(10.2±4.2)个月].急性期(术后30d内)病死率为2.37%,其中失血性休克导致死亡12例,创伤性脑损伤导致死亡10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导致死亡6例,肺部感染导致死亡2例.骨折愈合时间为3.8~18个月[(11.5±4.2)个月],其中89.49%的患者在术后12个月内获得骨性愈合,8.93%的患者在术后18个月内获得骨性愈合,1.58%的患者经历二次手术.内固定失效和骨不连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分别延长至(10.2±2.2)个月和(13.7±3.3)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和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的优良率分别为83.93%、90.24%、94.12%、85.57%、88.46%、92.31%,所有关节功能评分的总体优良率达89.11%.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SF-36评分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生命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8个维度的得分分别为(74.4±8.6)分、(44.7±14.4)分、(77.4±10.9)分、(68.4±18.2)分、(72.5±16.0)分、(76.8±8.7)分、(49.9±17.6)分、(72.8±17.9)分,均明显高于术前的(63.4±12.7)分、(30.9±17.4)分、(56.4±18.0)分、(55.4±24.7)分、(53.5±21.0)分、(55.8±24.3)分、(36.9±24.0)分、(58.8±21.6)分(P<0.01).214例(16.89%)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并发症,其中肺部感染118例(9.31%),下肢深静脉血栓50例(3.95%),压力性损伤26例(2.05%),内固定失效12例(0.95%),骨不连8例(0.63%).结论 "三位一体"策略针对多发骨创伤全程管理、个性化治疗、实现整体康复,可降低患者病死率,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改善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多处创伤急救骨重建康复

    多发伤患者发生迟发性胸腔积液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胡丽勤石翠翠刘雄谢柯...
    897-9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多发伤患者发生迟发性胸腔积液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45例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9例,女46例;年龄18~81岁[56.0(46.5,64.5)岁].依据伤后是否发生迟发性胸腔积液,分为迟发性胸腔积液组(66例)和非迟发性胸腔积液组(79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糖尿病、高血压)、致伤原因(交通伤、击打伤、高处坠落伤、其他)、合并伤(脑外伤、颌面部骨折、锁骨骨折、肩胛骨骨折、胸骨骨折、脊柱骨折、多发肋骨骨折、气胸、肺挫伤、骨盆骨折)、损伤严重程度[损伤严重度评分(ISS)、胸部简明损伤定级标准(AIS)评分]、肋骨骨折位置和数量、入院时生命体征(体温、心率、呼吸、收缩压、舒张压)及临床检验指标[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总蛋白(TP)、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肌酐(Cr)]等.采用单因素分析评估上述各因素与多发伤患者发生迟发性胸腔积液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多发伤患者发生迟发性胸腔积液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多发肋骨骨折、气胸、肺挫伤、胸部AIS评分、后肋骨折、肋骨骨折数量、TP、ALB、CRP、PCT、FDP与多发伤患者发生迟发性胸腔积液有一定相关性(P<0.05或0.01);而性别、年龄、基础疾病、致伤原因、胸骨骨折、脊柱骨折、锁骨骨折、肩胛骨骨折、骨盆骨折、颌面部骨折、脑外伤、前肋骨折、ISS、入院时生命体征、WBC、Hb、PLT、FIB、D-D、AST、ALT、Cr与多发伤患者发生迟发性胸腔积液不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肺挫伤(OR=3.96,95%CI 1.59,9.85,P<0.01)、ALB(OR=0.79,95%CI 0.66,0.94,P<0.01)、CRP(OR=1.02,95%CI 1.01,1.03,P<0.01)与多发伤患者发生迟发性胸腔积液显著相关.结论 肺挫伤、ALB、CRP是多发伤患者发生迟发性胸腔积液的独立危险因素.

    创伤和损伤胸腔积液危险因素

    严重创伤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

    杨林杨晨陈岑武妍...
    903-9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创伤中心创伤数据库中509例严重创伤患者的数据,其中男377例,女132例;年龄18~94岁[53(42,65)岁].损伤严重度评分(ISS)16~75分[22(18,29)分].损伤部位:头颈部409例(80.35%),胸部328例(64.44%),腹部193例(37.91%),骨盆142例(27.90%),脊柱79例(15.52%),四肢247例(48.53%).根据患者院内临床结局分为生存组(390例)和死亡组(119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及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致伤原因(交通伤、高处坠落伤、锐器伤、其他)、损伤部位(头颈部、胸部、腹部、骨盆、脊柱、四肢)、入院时生命体征(体温、收缩压、心率、呼吸频率)、入院时血液检查[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入抢救室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入抢救室时修正创伤评分(RTS)、全身CT检查后ISS、入抢救室时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qSOFA)和INR联合qSOFA.先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生存组、死亡组基线和临床资料,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向前向后)确定严重创伤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前述资料,通过Medcalc统计软件生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危险因素评估严重创伤患者院内死亡的效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年龄、各损伤部位、体温、收缩压、血红蛋白、血小板、PT、APTT、INR、FIB、GCS、RTS、ISS、qSOFA、INR联合qSOF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性别、各致伤原因、心率、呼吸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收缩压、APTT、ISS、INR联合qSOFA与严重创伤患者院内死亡显著相关(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收缩压、APTT、ISS、INR联合qSOFA预测严重创伤患者院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3(95%CI0.59,0.68)、0.60(95%CI0.55,0.64)、0.66(95%CI 0.62,0.70)、0.73(95%CI0.69,0.77)、0.75(95%CI0.72,0.80).结论 年龄、收缩压、APTT、ISS、INR联合qSOFA是严重创伤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且ISS、INR联合qSOFA较年龄、收缩压、APTT可更好地预测严重创伤患者院内死亡.

    多处创伤国际标准化比损伤严重度评分预后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中华创伤杂志》2024年第11期重点内容预告

    909页

    干骺端扩髓与不扩髓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早期疗效比较

    张金星海啸裴少新徐永申...
    910-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干骺端扩髓与不扩髓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5月至2023年5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349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8例,女181例;年龄60~84岁[(73.5±8.6)岁].骨折AO分型:A1型108例,A2型164例,A3型77例.168例行近端干骺端扩髓PFNA治疗(扩髓组),181例行近端干骺端不扩髓PFNA治疗(未扩髓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术中输血率、住院时间;术前、术后2周、术后6周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颈干角、尖顶距;术后1、3、6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10个月[(7.8±1.2)个月].扩髓组手术时间为(69.6±12.4)min,长于未扩髓组的(65.3±11.5)min(P<0.01);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分别为(124.8±16.9)ml、(684.1±95.3)ml、(123.9±25.1)ml、(932.8±125.4)ml,均多于未扩髓组的(96.3±12.6)ml、(623.4±87.4)ml、(110.6±29.7)ml、(830.3±112.6)ml(P<0.01);术中输血率为50.0%(84/168),高于未扩髓组的38.1%(69/181)(P<0.05).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2周、术后6周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6周VAS均较术前降低,且术后6周VAS均较术后2周降低(P<0.05).两组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颈干角、尖顶距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颈干角均较术前减小,尖顶距均增大,且术后6个月颈干角均较术后即刻减小,尖顶距均增大(P<0.05).两组术后1、3、6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6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后1个月升高,且术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后3个月升高(P<0.05).两组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近端干骺端扩髓与不扩髓PFNA治疗在缩短住院时间、减轻疼痛、提高复位质量、促进髋部功能恢复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效果相当,但近端干骺端不扩髓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总失血量,降低术中输血率.

    股骨骨折骨质疏松老年人骨折固定术,髓内

    《中华创伤杂志》已启用万方数据论文相似性检测系统

    《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918页

    6针经皮缝合微创法治疗闭合性腱性锤状指损伤的疗效

    江起庭姚翔何兵邱福平...
    919-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闭合性腱性锤状指损伤是指伸肌腱1区遭受外力,造成闭合性撕裂,从而导致手指远侧指间关节(DIPJ)失去主动伸直能力,呈屈曲状畸形.同时,由于DIPJ丧失主动伸直功能,后期会造成近指间关节代偿性过伸,并发鹅颈畸形.常用治疗方法中,非手术治疗会因外固定松动、伸肌腱断端回缩等原因常导致治疗失败,而切开手术治疗存在各种切口及术式相关并发症,手指背侧均可能遗留各种形状瘢痕,严重影响手指美观及功能.经皮缝合微创治疗是一种近年提出的新治疗方法,包括经皮绞索缝合、4针经皮缝合、8针经皮缝合等方法.但上述方法均存在不足,如经皮绞索缝合未行数字定位进针点,精准度偏低;4针经皮缝合行定位4个进针点,拉动肌腱有限且缝线外露易感染;8针经皮缝合行定位8个进针点,针数偏多,缝线行径长且不易于皮下拉拢操作.为了进一步完善数字定位进针点经皮缝合微创法,笔者在原8针经皮缝合基础上进行改良,设计了 6针经皮缝合,目前尚未见此微创方法治疗闭合性腱性锤状指损伤的报道.为此,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21年4月至2023年10月南京江北医院收治的21例闭合性腱性锤状指损伤的临床资料,探讨6针经皮缝合微创法治疗该类损伤的疗效.

    指损伤腱损伤外科手术,微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