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顾万清

月刊

1007-8118

zhgdwkzz@vip.163.com

010-66936223

100853

北京市复兴路28号解放军总医院院内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Hepatobiliary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范围包括肝、胆、胰、脾外科疾病、门脉高压、外科营养等的临床防治与实验研究。主要栏目:述评、热点聚焦、学术思考、论著、实验研究、短篇论著、病例报告、综述等。该刊自1999年起成为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8年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杂志影响因子逐年上升,是国内外同行了解我国肝胆胰脾外科专业现状和趋势的重要资料源和途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超声引导下术前经皮门静脉穿刺吲哚菁绿正染法在腹腔镜解剖性肝S8段切除术中的应用

    汤玉鹏黄尧曾建兴吕嘉晖...
    881-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术前经皮门静脉穿刺吲哚菁绿(ICG)正染法在腹腔镜解剖性肝S8段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行腹腔镜解剖性肝S8段切除术的15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3例,女性2例,年龄(57.77±11.53)岁.记录患者的中国肝癌分期(CNLC)、目标门静脉穿刺操作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和围手术期死亡情况等临床资料.结果 15例患者中,CNLC Ⅰa期患者11例,CNLC Ⅰb期患者4例.15例患者目标门静脉穿刺操作时间为(11.33±4.51)min,15例患者超声引导下术前经皮门静脉穿刺ICG正染均注射成功,其中2例患者染色效果未达到预期.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解剖性肝S8段切除术,其中肝S8段切除6例、肝S8段背侧段切除8例、肝S8段腹侧段切除1例.腹腔镜解剖性肝S8段切除术的手术时间为181.3(119.0,237.0)min,术中出血量为203.3(100.0,300.0)ml,术中无输血病例,术后住院时间为(12.00±3.88)d.术后病理均未发现阳性手术切缘,15例患者的肿瘤长径为(3.29±1.10)cm.术后无Clavien-Dindo Ⅲ级以上并发症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仅1例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结论 超声引导下术前经皮门静脉穿刺ICG正染法可有效辅助肝细胞癌患者行腹腔镜解剖性肝S8段切除术.

    癌,肝细胞超声引导腹腔镜解剖性肝S8段切除术

    基于多序列MRI的多区域影像组学评分预测血管包绕肿瘤细胞簇和/或微血管侵犯阳性肝细胞癌

    刘子鑫闫祖仪张涛张学琴...
    886-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术前多序列MRI的多区域影像组学评分构建预测血管包绕肿瘤细胞簇和/或微血管侵犯阳性肝细胞癌(VM-HCC)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接受根治性肝切除术的209例肝细胞癌(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9例,女性60例,年龄(58.5±9.2)岁.209例患者分为训练集(n=146)和测试集(n=63).146例训练集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两组:VM-HCC组(n=76)和非VM-HCC组(n=70).从动脉期及肝胆期图像分别提取瘤内、瘤周及联合感兴趣区影像组学特征,整合相同区域的动脉期和肝胆期组学特征得到双序列特征,经特征筛选后采用线性支持向量机及线性回归机器学习分类器构建不同序列不同区域的影像组学模型,最佳影像组学模型的选择基于测试集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VM-HCC的独立预测因子,联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及最佳影像组学模型的影像组学评分构建可视化列线图.绘制ROC曲线并计算AUC评价模型的区分度.采用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的校准度及临床效益.结果 影像组学模型中,基于支持向量机分类器的双序列-联合区域模型测试集AUC最高(AUC=0.764,95%CI:0.646~0.88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诱导的蛋白质-Ⅱ(PIVKA-Ⅱ)>40 mAU/ml(OR=4.266,95%CI:1.921~9.473,P<0.001)的 HCC 患者,VM-HCC 的风险高.联合PIVKA-Ⅱ>40 mAU/ml和影像组学评分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VM-HCC的AUC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分别为 0.806(95%CI:0.733~0.867)及 0.817(95%CI:0.699~0.903).列线图校准曲线在训练集及测试集中均拟合良好.DCA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效益.结论 基于多序列MRI的多区域影像组学评分的列线图模型对VM-HCC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并可对HCC患者的复发进行风险分层.

    癌,肝细胞血管包绕肿瘤细胞簇微血管侵犯钆塞酸二钠机器学习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后肝脏体积变化情况分析

    戴志军田明国卜阳李宝定...
    893-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后肝脏体积的变化情况,分析相关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4年5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行脾切除联合断流术的94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1例,女性33例,年龄(47±12)岁.将手术前检测的肝脏体积与手术后的肝脏体积进行比较,依据术后肝脏体积的变化情况分为两组:体积增大组(n=51)和体积减小组(n=43).收集患者的肝脏体积、肝动脉直径、自发性门体分流(SPSS)情况、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情况、肝动脉扩张情况等临床资料.结果 与体积减小组相比,体积增大组患者的术后肝脏体积[(1 157±237)cm3比(977±271)cm3]和肝动脉扩张发生率[92.2%(47/51)比 67.4%(29/43)]均增加,而术后新形成的 SPSS[3.9%(2/51)比 18.6%(8/43)]及PVT[5.9%(3/51)比34.9%(15/43)]的发生率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部CT资料显示,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后肝脏体积减小患者肝脏边缘锯齿状或波浪状改变加重、肝裂增宽,而肝脏体积增大患者肝脏边缘锯齿状或波浪状改变明显减轻或消失、肝裂变窄.结论 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可使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肝脏体积增大,术后肝脏体积减小可能与发生SPSS和PVT相关.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联合断流术肝脏体积门静脉血栓

    构建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风险预测的机器学习模型

    唐昌乾李炳垚任泳年朱恒立...
    897-9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肝门部胆管癌(HCCA)患者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PHLD)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大学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3年12月行开腹HCCA根治联合半肝切除术的203例HCC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2例,女性91例,年龄63(55,69)岁.依据PHLD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两组:PHLD组(n=45)和非PHLD组(n=158).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中性粒细胞计数(NEU)、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营养预后指数(PNI)、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手术时间、并发症等临床资料.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7种机器学习模型,即:逻辑回归、随机森林、极限梯度提升、轻量梯度提升、决策树、高斯朴素贝叶斯和支持向量机.采取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优选模型,使用沙普利加和解释法(SHAP)分析解释最终优选的模型.结果 PHLD组和非PHLD组HCCA患者在年龄、术前减黄、术前白蛋白、入院总胆红素、术前天冬氨酸转氨酶、术前NEU、术前SII、术前PNI、术前NLR、手术时间、Dindo-Clavien≥ Ⅲ级和剩余肝体积/肝脏总体积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最终确定极限梯度提升模型的预测性能最佳,其在测试集中的AUC为0.888(95%CI:0.776~0.985),准确度为0.854,灵敏度为0.506,特异度为0.965,F1值为0.625,Kappa值为0.519.SHAP分析解释极限梯度提升模型显示,入院总胆红素、手术时间、Dindo-Clavien≥ Ⅲ级、术前SII以及术前NEU是该模型的5个重要因素,这5个因素与HCCA患者PHLD的发生均呈正相关.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极限梯度提升算法模型对HCCA患者PHLD的预测性能较好,稳定性较好,具有良好的可解释性和与临床适用性.

    胆管肿瘤肝门部胆管癌肝功能不全预测模型机器学习

    血清代谢物与肝细胞癌之间的因果关系: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陈景瑞刘邵文张玉良周金...
    903-9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孟德尔随机化(MR)研究阐明血清代谢物和肝细胞癌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 通过代谢物组学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服务器获取血清代谢物GWAS数据作为暴露组,研究样本包括来自2项欧洲人口研究的7 824名成人,从IEU Open GWAS prodect获取肝细胞癌GWAS数据作为结局组,包括总样本197 611例,评价486种血清代谢物与肝细胞癌的关系.以逆方差加权(IVW)为主要分析方法,MR-Egger回归法、加权中位数法、简单模式法和加权模式法为补充分析方法.敏感性分析采用Cochran's Q检验、MR-Egger回归的截距项、留一分析和MR-PRESSO.反向MR和MR-steiger检验用于排除反向因果关系的影响.使用MetaboAnalyst 5.0进行代谢组学通路分析.结果 MR最终确定了6种与肝细胞癌有潜在因果关系的代谢物:甘露糖(OR=0.38,95%CI:0.16~0.92,P=0.032)、γ-谷氨酰酪氨酸(OR=3.34,95%CI:1.14~9.83,P=0.028)、甘油-3-磷酸(OR=0.17,95%CI:0.04~0.70,P=0.014)、2-亚油酰甘油磷酸胆碱(OR=0.33,95%CI:0.13~0.98,P=0.028)、1-硬脂酰甘油磷酰乙醇胺(OR=2.44,95%CI:1.05~5.65,P=0.038)和棕榈酰鞘磷脂(OR=5.62,95%CI:1.56~20.18,P=0.008).6种代谢物的敏感性分析均显示稳健,异质性检验均不存在异常变量,且均未发现基因多效性.反向MR和Steiger检验都不支持代谢物与肝细胞癌之间存在反向因果关系.代谢通路分析结果显示,醚类脂质代谢通路可能与肝细胞癌的发展有关(P=0.002).结论 6种血清代谢物(甘露糖、γ-谷氨酰酪氨酸、甘油-3-磷酸、2-亚油酰甘油磷酸胆碱、1-硬脂酰甘油磷酰乙醇胺和棕榈酰鞘磷脂)与肝细胞癌存在因果关系.

    癌,肝细胞代谢物孟德尔随机化因果关系

    基于氧化应激相关基因构建预测肝细胞癌预后的logistic回归模型

    欧文仕翁山耕林南平
    908-9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氧化应激相关基因构建预测肝细胞癌(HCC)患者预后的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下载HCC患者的数据集,同时从氧化应激数据库中提取氧化应激相关的基因.通过正常肝组织和HCC组织的差异分析以及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与HCC死亡风险相关的氧化应激基因.利用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算法(LASSO)回归分析筛选预后相关的氧化应激基因,将LASSO回归筛选后的基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预后预测模型.绘制评估模型准确性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利用国际癌症基因组联合体(ICGC)数据库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 147个氧化应激相关基因在肝细胞癌组织和邻近的癌旁组织中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43个预后相关基因纳入LASSO回归,得到11个非零系数的特征,将上述11个氧化应激基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SRXN1、G6PD、MAPK7、STK25、GLRX2、ANKZF1、STC2、APEX1、PRKCD、MT3、EZH2 基因阳性表达的 HCC 患者,术后死亡的风险高(均P<0.05).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为:0.100 575 × SRXN1+0.002 908 × ANKZF1+0.010 061 × MAPK7+0.022 816 × STK25+0.018 489 × GLRX2+0.004 291 × G6PD+0.004 790 × STC2+0.000 135 × APEX1+0.007 531 × PRKCD+0.025 770 × MT3+0.079 615 × EZH2.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HCC患者术后1、2、3年生存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8、0.752、0.720,提示该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效能.依据TCGA队列建模的风险评分模型中位数4.80将ICGC中患者分为两组:高风险组(n=121)与低风险组(n=122).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风险组累积生存率低于低风险组(P=0.003).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氧化应激相关基因模型可用于预测HCC患者的预后,有助于个体化治疗,并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癌,肝细胞氧化应激预后模型

    基于SEER数据库构建预测T2期胆囊癌患者癌症特异性生存时间的列线图模型

    高振宇张军港杜程飞方正康...
    912-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构建预测T2期胆囊癌患者癌症特异性生存时间(CSST)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收集SEER数据库中2018年至2020年486例T2期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7例,女性339例,年龄(70±13)岁.从SEER数据库中提取T2期胆囊癌患者诊断时的年龄、性别、肿瘤长径、肿瘤分期、手术方式、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治疗情况、预后等临床信息.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胆囊癌患者CSST的影响因素.基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所得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能力,同时使用校准图、决策曲线分析、临床影响曲线评价模型的可用性和实际效益.结果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肿瘤长径≥30 mm(HR=1.775,95%CI:1.123~2.806)、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分期 ⅢB(HR=6.083,95%CI:2.961~12.495)、切除 1~3 个淋巴结(HR=6.139,95%CI:2.876~13.106)、术后未行化疗(HR=1.743,95%CI:1.096~2.771)的 T2 期胆囊癌患者,CSST 短的风险高(均P<0.05).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了预测CSST的列线图模型,该模型预测T2期胆囊癌患者1年、2年CSS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8和0.696.校准图显示预测概率和实际概率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分析和临床影响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具有较高的净收益和临床有效性.结论 肿瘤长径≥30 mm、AJCC分期ⅢB、切除1~3个淋巴结、术后未行化疗是T2期胆囊癌患者CSST短的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因素构建了列线图模型对T2期胆囊癌患者CSST的预测效能良好.

    胆囊肿瘤手术治疗淋巴结清扫化疗预后

    两种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治疗方案的比较研究

    张平袁玉斌季淑婷孔杰...
    917-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RCP/EST+LC)与LC+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分析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菏泽市立医院收治的172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8例,女性94例,年龄(66.88±9.72)岁.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行LC+LCBDE的患者86例纳入LC+LCBDE组,行ERCP/EST+LC的患者86例纳入ERCP/EST+LC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结石清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胆总管结石最大径≥1.2 cm 时,ERCP/EST+LC 组首次结石清除率为 76.5%(13/17),小于 LC+LCBDE 组的 96.3%(2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7,P=0.044).胆总管结石数目≥3个时,ERCP/EST+LC组首次结石清除率78.9%(15/19)小于LC+LCBDE组的96.7%(2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9,P=0.046).LC+LCBDE 组和 ERCP/EST+LC 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29.07±19.33)min 和(101.86±27.48)min,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51,P<0.001).LC+LCBDE 组和 ERCP/EST+LC 组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5.0(20.0,30.0)ml和13.0(10.0,15.0)ml,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916.00,P<0.00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结石最大径、结石数目、术前胆总管内径、手术成功率、术后住院时间、总结石清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LC+LCBDE和ERCP/EST+LC均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胆总管结石伴胆囊结石,当患者胆总管结石最大径≥1.2 cm或胆总管结石数目≥3个时,应优先考虑LC+LCBDE,而当患者一般情况欠佳时,应优先考虑 ERCP/EST+LC.

    胆总管结石病胆囊结石逆行胰胆管造影胆总管探查

    分泌颗粒蛋白Ⅱ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预后的预测价值

    杨吴翰王淑彬张志磊贾聿明...
    922-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颗粒蛋白Ⅱ(SCG2)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预后的预测价值,构建基于SCG2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8月至2021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根治性手术的133例pNE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0例,女性73例,年龄(53.70±12.08)岁.将研究对象分为训练集(n=93)和验证集(n=40).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长径、淋巴转移、TNM分期、肝转移、周围组织受侵、肿瘤组织学分级、糖类抗原(CA)19-9等临床资料.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每个样本的SCG2表达量.通过查阅门诊记录或电话随访获取患者的生存信息.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根据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建立列线图.校准曲线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评估列线图的精准度和区分度.结果 AJCC分期Ⅲ~Ⅳ期pNET患者的SCG2表达量高于Ⅰ~Ⅱ期患者,组织学分级G3级pNET患者的SCG2表达量高于G1~G2级患者,年龄>60岁pNET患者的SCG2表达量高于≤60岁患者,CA19-9>30 U/L pNET患者的SCG2表达量高于CA19-9≤30 U/L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HR=3.132,95%CI:1.212~8.096,P=0.017)、肝转移(HR=2.685,95%CI:1.002~7.192,P=0.049)、组织学 G3 分级(HR=3.692,95%CI:1.229~11.088,P=0.011)、SCG2 表达量高(HR=52.181,95%CI:38.476~108.118,P=0.002)的pNET患者,无病生存时间短的风险高;肿瘤长径长(HR=1.297,95%CI:1.088~1.545,P=0.004)、组织学 G3 分级(HR=19.625,95%CI:5.276~88.634,P<0.001)、SCG2 表达量高(HR=39.454,95%CI:17.317~97.263,P<0.001)的 pNET 患者,总生存时间短的风险高.基于这些指标构建了列线图预测模型,校准曲线显示,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列线图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均具有良好的符合度.无病生存率列线图模型和总生存率列线图模型预测训练集和验证集pNET患者术后1、3、5年生存情况的ROC曲线下面积均高于0.8.结论 SCG2表达量高为影响pNET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SCG2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pNET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较高.

    胰腺肿瘤分泌颗粒蛋白Ⅱ列线图预后

    基于倾向评分匹配评价开腹、腹腔镜、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指标

    张凯旋陈昆仑何源刘恩驰...
    928-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使用倾向评分匹配(PSM),比较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和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RPD)的围手术期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67例壶腹周围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0例,女性67例,年龄(58.92±11.47)岁.根据手术方式分为3组:OPD组(n=67)、LPD组(n=58)和RPD组(n=42).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采用PSM排除混杂因素干扰,以评估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围手术期指标的影响.结果 PSM后,OPD组为42例,LPD组为29例,RPD组为25例,3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PD 组的手术时间长于 OPD 组[6.0(5.1,7.1)h 比 4.8(4.1,5.3)h,Z=221.50,P<0.001]和 RPD 组[6.0(5.1,7.1)h 比 5.3(4.5,6.0)h,Z=222.00,P=0.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PD组的术中输血量高于RPD组[0(0,600.0)ml比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8.50,P=0.011).OPD 组的住院时间长于 LPD 组[15.5(12.8,22.3)d 比 11.0(9.5,16.0)d,Z=354.50,P=0.003]和 RPD 组[15.5(12.8,22.3)d 比 11.0(8.5,15.5)d,Z=289.00,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PD组的静脉镇痛药使用时间长于RPD组[1.5(0,3.0)d比0(0,1.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0.50,P=0.004).OPD组患者术后拔除胃管时间长于LPD组[3.0(2.0,4.0)d比2.0(2.0,3.0)d,Z=392.50,P=0.009]与 RPD 组[3.0(2.0,4.0)d 比 2.0(1.0,3.5)d,Z=297.50,P=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相较于LPD,RPD的手术时间缩短;与OPD相比,LPD和RPD能够缩短住院时间和静脉镇痛药使用时间,减少患者术中输血量.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术期机器人辅助手术腹腔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