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顾万清

月刊

1007-8118

zhgdwkzz@vip.163.com

010-66936223

100853

北京市复兴路28号解放军总医院院内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Hepatobiliary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范围包括肝、胆、胰、脾外科疾病、门脉高压、外科营养等的临床防治与实验研究。主要栏目:述评、热点聚焦、学术思考、论著、实验研究、短篇论著、病例报告、综述等。该刊自1999年起成为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8年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杂志影响因子逐年上升,是国内外同行了解我国肝胆胰脾外科专业现状和趋势的重要资料源和途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探讨微创小范围肝切除术未预防性放置腹腔引流管的安全性

    窦常伟谢忠春樊炳富张月芹...
    8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探讨行微创小范围肝切除术患者术中未预防性放置腹腔引流管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微创外科行腹腔镜或机器人辅助小范围肝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108例患者,其中男性48例,女性60例,年龄(60.8±13.7)岁.根据术中是否预防性放置腹腔引流管,分为两组:预防性放置腹腔引流管的76例患者为引流组;未预防性放置腹腔引流管的32例患者为非预防引流组.采用PSM比较两组患者的肝切除范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等围手术期资料.术后采用电话咨询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术后90 d内的生存情况.结果 PSM前,引流组和非预防引流组患者在年龄、高血压病史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行PSM,46例配对成功,引流组和非预防引流组各23例.PSM后,两组患者的手术方式、病灶病理类型、病灶数目、病灶最大径、肝切除范围、肝切除难度评分、肝门阻断时间等术中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腹腔出血发生,两组患者在术后发热、胆漏、切口感染、术后再穿刺发生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SM后,与非预防引流组患者相比,引流组患者术后第1天白细胞计数降低[9.39(6.30,10.58)× 1012/L 比 13.19(10.15,14.90)×1012/L]、术后住院时间缩短[4(3,5)d 比5(4,5)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90 d内均无死亡病例.结论 微创小范围肝切除手术不预防性放置腹腔引流管是安全可行的,并未增加术后发热、肝周积液及再穿刺引流的发生率,有助于术后快速康复.

    肝切除术预防性放置引流管倾向性评分匹配

    核基质蛋白4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对预后的意义

    李金海翟华伟孙广正张海峰...
    8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核基质蛋白4(NMP4)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1日至2019年7月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100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3例,女性37例,年龄(58.5± 10.4)岁.免疫组化法检测NMP4在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根据NMP4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将100例患者分为两组:NMP4阳性组(n=62)和NMP4阴性组(n=32).单因素分析NMP4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总生存期的关系;Cox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术后预后的因素.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NMP4主要位于细胞核,NMP4在H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62.0%(62/100)比8.0%(8/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2,P=0.003).NMP4是否阳性表达与HCC患者的肿瘤分化程度、肿瘤长径、BCLC分期、子灶数目以及是否合并脉管癌栓相关(均P<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证实,影响HCC患者术后总生存期的危险因素包括:肿瘤低分化、BCLC分期C期、子灶数目≥3个、NMP4阳性表达;影响HCC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期的危险因素包括:肿瘤低分化、BCLC分期C期、子灶数目≥3个、NMP4阳性表达.NMP4阳性组HCC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和中位无复发生存期分别为22.3和11.5个月,NMP4阴性组HCC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和中位无复发生存期分别为40.6和19.4个月,NMP4阳性组HCC患者的累积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均低于NMP4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NMP4阳性表达可能是影响HCC恶性生物学进展以及不良预后的重要因素.

    癌,肝细胞核基质蛋白4免疫组织化学预后

    基于合成少数过采样技术算法构建肝癌术后合并胆漏的预警模型

    宋林泉梁志宏
    9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肝癌患者腹腔镜肝叶切除术后合并胆漏的影响因素,并基于合成少数过采样技术(SMOTE)构建肝癌患者术后合并胆漏的预警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月在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行腹腔镜肝叶切除术的120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2例,女性48例,年龄(58.6±6.7)岁.根据患者术后1个月胆漏发生情况分为两组:胆漏组(n=32)和非胆漏组(n=88).收集患者的病灶长径、余肝体积、术中出血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以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临床资料.根据SMOTE算法对原始数据集中的阳性样本量进行扩充,并基于新数据集构建SMOTE风险预警模型(P2).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对胆漏的预测效能,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120例肝癌患者术后有32例患者出现胆漏,88例患者未出现胆漏,胆漏发生率为26.67%(32/120).胆漏组和非胆漏组患者的病灶长径、术前合并胆管炎、余肝体积、术中出血量、ALT以及AST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过SMOTE算法将胆漏组样本数量扩充至96例,此时胆漏组和非胆漏组中的样本量比值接近于1.随后对基于SMOTE算法扩充后的数据重新拟合,结果显示,病灶长径≥5 cm、术前合并胆管炎、术中出血量增加、ALT升高及AST升高均是肝癌患者术后合并胆漏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而余肝体积越大是肝癌患者术后合并胆漏的保护因素(P<0.05).基于SMOTE建立了预警模型P2,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模型拟合度良好(P=0.842,决定系数R2=0.647),对肝癌患者术后合并胆漏预测的灵敏度为93.75%,特异度为82.95%,AUC为0.955(95%CI:0.901~0.985).结论 病灶长径、术前合并胆管炎、余肝体积、术中出血量、ALT以及AST均与肝癌患者术后合并胆漏密切相关.基于SMOTE算法构建的肝癌术后合并胆漏的预警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

    肝肿瘤术后合并胆漏危险因素预警模型

    关于杜绝和抵制第三方机构代写代投稿件的通知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98页

    腹腔镜下背腹侧结合路径解剖性肝S7段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分析

    陈武强何友钊胡浩金成...
    99-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背腹侧结合路径解剖性肝S7段切除术在治疗肝细胞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3年4月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接受腹腔镜下背腹侧结合路径解剖性肝S7段切除术的23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12例,年龄(58.5±7.9)岁.总结分析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结果 23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者.手术时间为(286.7±63.4)min,术中出血量200(150,400)ml,均未输血.术后无腹腔出血、胆漏、肝功能衰竭、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2例患者术后右侧胸腔积液,行穿刺引流后治愈.患者术后第2天均可下床活动,术后住院时间为(9.36±1.72)d.病灶长径为(4.38±1.42)cm.患者术后 3 个月复查甲胎蛋白为(3.26±0.93)ng/ml,与术前(46.75±9.43)ng/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24,P=0.008).术后随访过程中检查甲胎蛋白均正常,MRI检查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结论 腹腔镜下背腹侧结合路径解剖性肝S7段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具有临床实用性,值得推广.

    腹腔镜肝段切除肝S7段解剖性肝切除肝细胞癌

    肝脏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CT表现特征

    潘阿善余捷翁珂冉谢品楠...
    103-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肝脏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Coma)患者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在浙江省乐清市人民医院、温州市人民医院和永嘉县人民医院经手术后病理确诊为肝脏恶性PEComa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例,女性7例,年龄47(43,56)岁.记录患者的CT表现,观察肿瘤大小、形态、界限、密度及增强后强化等情况.结果 CT平扫结果显示9例肿瘤患者均为单发病灶,其中位于右肝5例,左肝3例,尾叶1例;中位肿瘤最大径为5.7 cm,范围3.3~16.0 cm.9例患者中:肿瘤形状呈圆形3例,类圆形4例,不规则形2例;界限清楚8例,不清楚1例;密度不均匀、低于肝脏9例;肿瘤有假包膜4例,瘤内含脂肪组织1例,坏死囊变6例.CT增强扫描结果显示9例患者于动脉期中度强化2例,显著强化7例;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均明显下降,呈"快进快出"表现4例;门静脉期及延迟期仍持续强化,呈"快进慢出"表现4例;增强于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均未见强化,病灶内见条状强化血管影1例;病灶周边可见明显增粗血管影5例.结论 PEComa的CT表现为病灶呈圆形、类圆形及不规则形,界限清楚,瘤内易囊变,多呈不均匀低密度,增强动脉期显著强化,门静脉期快速退出或持续强化.

    肝肿瘤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论文作者署名与志谢的要求

    107页

    首次引流失败对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

    艾力西尔·艾拜都拉毛谅杨翼飞王轶...
    108-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首次引流失败对肝门部胆管癌(PHCC)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22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胰腺与代谢外科收治的行手术切除的68例P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6例,女性22例,年龄(63±9)岁,年龄范围39~80岁.依据首次引流是否成功分为两组:成功组(n=34)和失败组(n=34).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首次引流情况、并发症等临床资料.采用门诊及电话方式随访,记录患者的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 法进行生存分析,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与成功组相比,失败组PHCC患者的引流时间[41(28,52)d比20(14,28)d]、引流管调整率[32.4%(11/34)比0(0/34)]、引流后并发症发生率[88.2%(30/34)比0(0/34)]均增加,引流部位正确率[82.4%(28/34)比100%(34/34)]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成功组比较,失败组腹腔感染发生率较高[70.6%(24/34)比44.1%(1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失败组和成功组PHCC患者术后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1.4%和44.1%,两组患者的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首次引流成功的患者相比,PHCC患者首次引流失败后的腹腔感染风险增加,但并未影响术后的长期生存.

    胆道肿瘤肝门部术前胆道引流手术切除近远期疗效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者囊肿切除术后的预后情况以及术后发生胆道结石的风险因素分析

    朱永花孙敏吴琛张慧...
    114-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者囊肿切除术后的预后情况,探究影响术后发生胆道结石的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22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49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9例,女性90例,年龄32(21,47)岁.依据囊肿切除术后随访期间是否新发胆道结石分为2组:结石组(n=51)和非结石组(n=98).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囊肿类型、胆道结石、吻合口狭窄以及癌变情况等临床资料.囊肿切除手术后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囊肿切除术后发生胆道结石的风险因素.结果 随访时间为120(24,211)个月.149例患者术后胆道结石、吻合口狭窄以及癌变的发生率分别为34.2%(51/149)、8.7%(13/149)和4.7%(7/14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囊肿未完全切除(OR=3.332,95%CI:1.221~9.094)以及术后吻合口狭窄(OR=13.300,95%CI:2.586~68.401)的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者囊肿切除术后发生胆道结石的风险高(均P<0.05).结论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者囊肿切除术后胆道结石的发生风险较高,囊肿残留以及术后吻合口狭窄是囊肿切除术后胆道结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胆管先天性胆管扩张胆道结石术后并发症癌变

    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胆道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张晶晶应立平张能云
    119-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胆道感染的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于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的160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其中男性89例,女性71例,年龄(65.1±8.0)岁,年龄范围41~78岁.根据ERCP术后1个月内是否发生胆道感染将患者分为两组:感染组(n=30)和未感染组(n=13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恶性胆道梗阻患者ERCP术后胆道感染率为18.8%(30/160).在胆道感染患者体内共检测出病原菌43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34株,革兰氏阳性菌9株.主要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菌中的大肠埃希菌.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OR=2.356,95%CI:1.587~5.441,P=0.001)、括约肌功能障碍(OR=2.651,95%CI:1.854~6.225,P=0.005)、术前白蛋白<35 g/L(OR=3.225,95%CI:2.041~5.689,P=0.002)、术前血红蛋白<110 g/L(OR=3.424,95%CI:2.115~6.333,P=0.003)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ERCP术后胆道感染的风险高.结论 糖尿病、括约肌功能障碍、术前白蛋白和术前血红蛋白是恶性胆道梗阻患者ERCP术后胆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胆道感染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