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宋鸿升

月刊

1001-2265

zhjcqk@126.com

0411-86658407

116033

大连市沙河口区新生路80号504室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Journal Modular Machine Tool & Automatic Manufacturing Techniqu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与大连组合机床研究所共同主办,中国科协主管的,由科技部和新闻出版署共同审核批准的公开发行的学术性科技期刊。1959年创刊。本刊主要讨论新技术在生产工程领域内的实际应用,内容侧重以汽车生产为代表的大批量制造技术及成套技术装备的开发设计。本刊也多视角、全方位的报道制造领域的研究成果,理论探讨,应用实践,技术展望及行业动态。《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的读者对象是从事机床及其它工艺装备开发、设计的工程师,从事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开发及应用的科研院所工程师;汽车、内燃机、摩托车、农机、家电等大批量生产企业的工艺设计、技改设计及设备规划的工程技术人员、机电院校师生等。《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在国内制造业及机电工程院校中具有广泛的影响,相当的权威性和较高的知名度。本刊是历届中文核心期刊,长期以来一直被国内主要数据库、文摘刊物所收录,历年来一直被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所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科院文献评价中心、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等六部门认定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相位稳定的音圈电机鲁棒控制器设计

    陈昊男孟范伟王重辉
    97-100,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传统增益稳定设计方法无法抑制输入干扰及鲁棒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相位稳定的鲁棒控制策略.首先,引入第二相位裕度设计相位稳定控制器;其次,为了保证模型参数摄动后系统的鲁棒性能,给出了一种根据鲁棒性能条件优化控制器参数的方法;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提策略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可以有效抑制输入干扰并满足摄动系统鲁棒性能要求.

    相位稳定音圈电机挠性模态输入干扰参数摄动

    混合励磁可变磁通磁阻电机齿槽转矩抑制研究

    徐良刘旭
    101-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混合励磁可变磁通磁阻电机(hybrid excited variable flux reluctance machine,HEVFRM)齿槽转矩较高的问题,对6 槽7 极HEVFRM转子削极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空载气隙磁动势与磁导模型,计算空载气隙磁场中的谐波分布,通过比较原始转子、反余弦削极、反余弦加三次谐波削极与反余弦加三次、五次谐波削极转子空载气隙磁密谐波的幅值,削极转子结构可以降低高阶气隙磁密谐波幅值,来抑制齿槽转矩.结果表明,反余弦削极转子可以有效抑制齿槽转矩,将反余弦削极与谐波注入相结合可以进一步抑制齿槽转矩.其中,反余弦加三次、五次谐波削极转子结构可以抑制99.1%的齿槽转矩,而平均输出转矩仅降低4.5%.通过实验验证了反余弦削极转子可有效抑制6 槽7 极HEVFRM的齿槽转矩.

    混合励磁可变磁通磁阻电机齿槽转矩转子形状有限元

    基于改进MRAS算法的转动惯量辨识策略

    尚诚诚赵云曹颖强万翔宇...
    106-108,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改善传统的模型参考自适应(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system,MRAS)辨识系统无法同时满足收敛速度与稳定性的问题,提出改进的自适应变增益MRAS算法.对于基于MRAS的转动惯量辨识系统而言,辨识增益系数是影响辨识效果的重要参数,但在传统的MRAS辨识系统中,辨识增益系数是一个根据经验选择的固定值,无法同时满足收敛速度与稳定性两方面的需求.对MRAS算法的永磁同步电机转动惯量的辨识原理进行分析,研究了辨识增益系数对电机转动惯量辨识结果的影响,设计出一种辨识增益系数基于辨识结果偏差而实时改变的自适应变增益MRAS法.仿真验证了该方法具有可行性,同时具有速度收敛快和稳定性好的特点.

    永磁同步电机转动惯量辨识模型参考自适应变增益

    SLAM精度的向量加权平均自适应调节研究

    蔡艳杨光永陈旭东徐天奇...
    109-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粒子滤波算法需要大量粒子以提高精度以及重采样导致的粒子多样性缺失的问题,提出一种自调INFO(向量加权平均算法)优化的粒子重组粒子滤波算法.首先,通过向量不同的加权平均规则,使得最优粒子引导粒子集向期望区域移动,以此提高估计精度;其次,实时计算最优粒子附近的粒子密度,当密度大于阈值时,自适应调整迭代次数,实时监测粒子密度,根据此指标引入次优粒子的作用自适应调整粒子集分布;最后,重采样阶段将筛选后保留的粒子与剩余粒子重新组合成新的粒子,以此增加粒子多样性.通过仿真实验检验改进算法在SLAM中的性能,结果表明该算法较标准算法相比,其位姿与路标估计精度更高且鲁棒性更佳.

    粒子滤波向量加权平均算法自适应调整SLAM

    直线电机高速高精运动分段式三元复合控制

    汪惟桢张驰李荣桑娜...
    114-117,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半导体键合机XY运动平台的直线电机在高速启停运动时残余振动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分段式三元复合控制方法以提高直线电机的定位精度.首先,基于正弦扫频的方法建立了直线电机被控对象的高阶精确模型;其次,在直线电机的高速运动阶段采用三阶前馈控制与PID反馈控制结合的复合控制方法,实现了高动态响应;分析了高速运动状态下扰动观测器对动态性能的影响,在定位阶段引入高阶扰动观测器以抑制残余振动.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前馈+反馈"复合控制方法相比,分段式三元复合控制方法在不影响直线电机动态跟踪性能的情况下,使其定位误差调整至±0.5 μm所需的时间降低了89%以上,显著提高了其定位精度.

    永磁同步直线电机高速高精运动残余振动抑制高阶扰动观测器分段式三元复合控制

    基于WTMSE-AMCNN_1D的协作机器人故障诊断

    戴天赐王华汪健董凌浩...
    118-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六轴协作机器人在实际工作中难以采集到振动数据,且其故障诊断精度低,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尺度小波分解、样本熵与一维注意力卷积神经网络(WTMSE-AMCNN_1D)的六轴协作机器人电流信号故障诊断方法.首先,对采集的原始故障数据进行随机采样;其次,采用多尺度小波分解后计算样本熵的方法来提取原始信号特征,将其作为引入注意力机制(AM)的一维卷积神经网络的输入并进行训练;最后,利用端到端训练后的模型实现故障诊断.通过实验采集某六轴协作机器人的电流数据进行诊断测试,并与其它模型对比,结果表明WTMSE-AMCNN_1D模型诊断精度达到99.21%,可以有效诊断协作机器人的故障.

    协作机器人故障诊断小波分解多尺度样本熵注意力机制一维卷积神经网络

    基于神经网络参数自学习的阻抗控制

    党选举袁以坤
    123-126,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机器人在打磨过程中环境刚度和位置未知,传统的阻抗控制难以有效保持打磨质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调节参数神经网络自学习的阻抗控制.由于基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设计的阻尼参数补偿方法中调节参数的选取直接影响系统的控制性能,根据阻尼补偿的数学描述,构建神经网络,用于其参数自适应调节,设计不同的激励函数用于反映阻尼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变化的特征.通过所搭建的神经网络在线学习,实现参数的优化,以适应打磨过程环境变化.在斜面、平面及曲面等不同环境下,考虑其刚度突变、刚度动态变化、期望力动态变化等因素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方法与传统控制方法相比,具有更小的超调和稳态误差,并能够适应环境参数未知的情况,明显提高打磨质量和效率.

    阻抗控制工业机器人打磨未知环境变刚度神经网络

    基于数字孪生的滚动轴承状态监测研究

    吴静远舒启林魏永合
    127-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旋转机械中轴承是比较容易发生故障的零件,为了实现对其运行状态的检测,提出了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轴承状态监测方法.首先对滚动轴承进行动力学分析;然后基于Modelica多领域建模方法建立轴承的数字孪生模型,模拟在不同健康状态下的轴承运行状态.以滚动轴承的 3 种健康状态为例,通过数字孪生模型的仿真得到的振动信号;最后将数字孪生模型得到的信号与试验台测试结果,以及理论计算结果之间做比较,证明该数字孪生模型能够有效反应轴承的运行状态,实现了对轴承的状态监测.

    数字孪生滚动轴承状态监测Modelica

    面向复杂曲面力控抛光的变阻抗控制研究

    刘钦超崔龙
    131-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复杂曲面的力控抛光任务中同时控制刀具进给速度与接触力困难的问题,分析了在刀具期望进给速度与接触力方向时变场景下基于经典力位混合方法的柔顺控制算法难以控制的原因,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时变力位混合框架及自适应导纳控制的柔顺控制算法.使用工件轮廓曲率实时修正力位混合框架,减小进给速度与接触力控制之间的耦合影响,并使用接触力误差与力位混合框架修正速度来自适应调整导纳控制的阻尼参数.仿真验证了所提算法可解决传统算法在时变力位跟踪时的接触力不收敛问题,且所提自适应策略可进一步降低超过80%的接触力跟踪误差.

    机器人力控抛光时变力位混合框架自适应导纳控制

    基于WOA-BP算法的氟金云母钻削工艺参数优化

    戴春雨马廉洁孙德谦李红双...
    135-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氟金云母陶瓷钻削实验,测试了在不同加工参数下的材料去除量和刀具磨损量.利用WOA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并基于单因素实验值和WOA-BP网络预测值,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建立了材料去除率和刀具磨损率关于工艺参数的一元模型,以相关系数检验了模型的精确度.在一元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模型,基于正交实验值和WOA算法对多元模型进行求解,模型误差在合理范围内.以材料去除率最大和刀具磨损率最小为优化目标,基于WOA算法进行了工艺参数双目标优化,得到了一组最优参数.基于最优工艺参数进行验证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得到的最优参数是合理的.

    钻削加工工艺参数WOA算法BP神经网络双目标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