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卫生部北京医院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卫生部北京医院

王建业

月刊

0254-9026

cjge@cma.org.cn

010-64012981-8001

100730

北京东城区美术馆后街大佛寺东街6号院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eriatric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2年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及其光盘版由《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编辑、卫生部北京医院出版、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的面向国内外发行的老年医学专业学术期刊。本刊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注重理论与实践、普及和提高相结合,反映我国老年医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积极引导老年医学工作者及时将工作的重点转向新的、先进的研究领域。设置的栏目有临床研究、基础研究、调查研究、述评、专家论坛、老年医学专家介绍、讲座、专题笔谈、论著摘要、经验交流、简报、会议纪要、综述、临床病理讨论、病例报告、国外学术动态、读者-作者-编者、消息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世界卫生组织大型多模态模型伦理治理指南的解读及其对中国老年医学的启示

    李鹏周子一潘麒羽高超...
    417-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型多模态模型(LMMs)等生成式人工智能(AI)技术有潜力改善医疗保健,但也存在诸多风险和挑战,需要模型的开发者、监管者和使用者能够识别,并充分考虑相关风险,更需要透明的信息和政策来管理LMMs的设计、开发和使用.近期,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 LMMs伦理治理的新指南.该指南提出了 40多条建议,供政府、技术公司和医疗机构等参考,以确保适当使用LMMs,促进和保护人群的健康.该指南为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和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在促进老年医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伦理挑战.我们需要在遵循WHO和中国的伦理要求的基础上,更好地利用AI技术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提高老年医疗服务水平,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

    人工智能伦理学指南大型多模态模型

    老年男性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远期预后研究

    胡佳曼池嘉宁吴宁霞蔡华...
    422-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75岁以上男性冠心病(CHD)合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长期预后及影响这一特定人群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3月至7月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75岁及以上男性CHD患者853例,分为合并CHF组(124例)和未合并CHF组(729例),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两组患者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并通过SHAP特征贡献图可视化CHF患者预后因素的影响程度.结果 研究对象的中位年龄为82.00(80.00,85.00)岁.在159个月的随访中,患者1年、5年和13年因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再入院率分别为22.40%、41.10%和55.50%,合并CHF组的心血管事件再入院率(79.03%)高于未合并CHF组(48.56%).合并CHF组与未合并CHF组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91.13%和60.22%(HR=2.21,95%CI:1.68~2.91),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为37.90%和10.43%(HR=2.37,95%CI:1.59~3.53).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表明,年龄、饮酒、心肌梗死病史、总胆固醇水平和按医嘱服用他汀类药物是影响CHF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共同因素(P<0.05).SHAP特征贡献图显示脑卒中(HR=1.30,95%CI:1.11~1.60,P=0.002)和心肌梗死(HR=3.50,95%CI:2.40~5.10,P<0.001)可能分别是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影响效应最大的特征因子.结论 75岁以上男性CHD合并CHF患者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以及再入院率均高于未合并CHF组,且患者预后与高龄、多病共存、用药情况以及不良生活行为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死亡率预后生存分析

    病原微生物宏基因二代测序对指导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的价值

    施晓琪田澜吴佳宝宋婉婷...
    429-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病原微生物宏基因二代测序(mNGS)对指导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45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病原体常规方法及mNGS检测,分析患者病原学检测结果及抗感染方案调整依据、病情转归,按照肺炎严重指数(PSI)分为低危组(PSI 1~3级)30例、中高危组(PSI4~5级)15例,比较两组间治疗方案调整依据.结果 本研究中,mNGS检出率为91.1%(41/45),常规方法检出率为60.0%(27/45),检出率差异Kappa值为0.31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mNGS和常规方法均阳性病例仅24例,其中2例病原体完全一致、13例部分一致、9例完全不一致.26例按mNGS或mNGS+常规检测结果调整抗感染方案,21例治疗有效;而19例按常规检测结果调整方案或经验性治疗未调整方案的患者均治疗有效.此外,在中高危组患者(PSI 4~5级)中,依据mNGS结果调整治疗方案的患者所占比例更高[80.0%(12/15)比20.0%(3/15),x2=4.555、P=0.033];而未调整治疗或按常规结果治疗有效组主要为低危患者.结论 mNGS可作为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检测的有效补充手段,对指导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尤其中高危组(PSI 4~5级)有一定指导意义.

    肺炎社区获得性感染病原微生物宏基因二代测序治疗

    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新型冠状病毒相关肺曲霉菌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张爱华刘旭郭维康关毅鸣...
    433-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继发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相关肺曲霉菌病(CAPA)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的60岁以上、重型COVID-19感染MHD患者.根据是否确诊或拟诊CAPA将患者分为CAPA组和无CAPA组,比较两组人口学资料、临床特点、诊疗情况等差异,分析老年MHD患者发生CAPA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共入组患者56例,男性42例,女性14例;年龄66.0(60.0~75.0)岁,透析龄24(66~144)个月,20例(35.7%)合并糖尿病.30 d内总体死亡率为18/56(32.1%).12例(21.4%)在病程中发生CAPA.距离确诊重型COVID-19感染的中位数时间为16(9~23)d.突出的临床表现为咯血、胸闷、C-反应蛋白持续恶化、抗生素低反应性.8例(66.7%)死亡.年龄(OR=1.119,95%CI:1.025~1.890)和应用糖皮质激素(OR=6.228,95%CI:1.079~39.954)是继发CAPA的独立危险因素;CAPA与死亡独立相关(OR=6.979,95%CI:1.455~33.476).结论 老年MHD重型COVID-19感染患者是继发CAPA的高危人群,预后极差;需要临床医生格外关注.

    血液透析COVID-19肺曲霉菌病预后

    欢迎订阅《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437页

    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对老年肺门和/或纵隔占位性病变患者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研究

    王艳许小毛周为杨鹤...
    438-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EBUS-TBNA)对老年人肺门和/或纵隔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3年3月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行EBUS-TBNA检查的肺门和/或纵隔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18~64岁组和≥65岁组患者一般情况、穿刺手术情况、术后病理结果,总结分析EBUS-TBNA手术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结果 研究共纳入362例患者,共计穿刺522组淋巴结、87组肺门/纵隔肿块,平均每位点经 EBUS-TBNA 穿刺(5.1±1.9)针,平均 EBUS-TBNA 操作时间为(20.1±1.8)min.18~64岁和≥65岁两组患者穿刺针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07、P=0.699).18~64岁和≥65岁组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14/152)比9.5%(20/210),x2=0.010、P=0.920].362例患者经EBUS-TBNA检查共确诊恶性病变227例(62.7%)、良性病变126例(34.8%),另有9例(2.5%)患者通过经皮肺穿刺或外科手术后确诊恶性肿瘤.EBUS-TBNA诊断肺门和/或纵隔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96.2%(227/236),特异性为100.0%(126/126),其中18~64岁组诊断敏感性为95.1%(78/82)、≥65岁组为96.6%(140/145),两组患者EBUS-TBNA诊断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81、P=0.596).结论 与18~64岁组患者相比,≥65岁组患者接受EBUS-TBNA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BUS-TBNA是老年肺门和/或纵隔占位性病变患者获得病理结果进而接受更进一步治疗的重要诊断手段,对提高老年肺门和/或纵隔占位性病变患者的诊治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肺肿瘤活组织检查,针吸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镜针吸肺门占位性病变纵隔占位性病变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清趋化因子CX3CL1水平与临床相关性

    周佳君魏孟丽吴宝亮罗涟...
    44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血清趋化因子CX3CL1水平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22年6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西溪医院就诊的AD患者44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32例及健康对照组33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血清CX3CL1水平,运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AD患者的认知障碍严重程度,行磁共振成像(MRI)评估测量脑萎缩情况.分析AD患者CX3CL1水平与病程、病情轻重、脑萎缩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AD 组血清 CX3CL1 水平低于对照组[(0.45±0.10)ng/ml 比(0.51±0.07)ng/ml,P=0.01]及 MCI 组[(0.45±0.10)ng/ml 比(0.57±0.08)ng/ml,P<0.001].MCI 组则高于对照组[(0.57± 0.08)ng/ml 比(0.51±0.07)ng/ml,P=0.03].MMSE 评分≤10 分的 AD 患者血清 CX3CL1 水平低于 MMSE>10 分的患者[(0.40±0.07)ng/ml 比(0.47±0.11)ng/ml;t=-2.57,P<0.05].存在脑萎缩的AD患者血清CX3CL1水平低于无脑萎缩的AD患者[(0.41±0.09)ng/ml比(0.51±0.08)ng/ml,t=-3.79,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AD患者血清CX3CL1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r=0.417,P<0.05).病程时间及MRI脑容积线性指标哈氏值、第三脑室指数及鞍上池指数与血清CX3CL1 水平呈负相关(r=-0.638、-0.335、-0.562、-0.393,均 P<0.05).而 MCI 患者血清CX3CL1水平与病程,MMSE评分及脑容积线性指数无明显相关性(r=-0.120、-0.065、0.129、-0.061、0.035;均 P>0.05).血清 CX3CL1 预测 AD 的 ROC 下面积为 0.83(95%CI:0.73~0.92),最佳诊断界值为0.48 ng/mL,其预测敏感度为66%,特异度为91%.结论 AD患者血清CX3CL1降低,并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及脑萎缩有关;对MCI患者检测血清CX3CL1对AD有一定预测价值.

    阿尔茨海默病认知障碍CX3CL1脑萎缩

    欢迎关注和投稿Aging Medicine

    449页

    2型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指标与握力和步速的相关性

    刘子硕刘恒硕于博洋陈观洲...
    450-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分析了 2型糖尿病(T2DM)患者超声检测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及其与年龄的关系,并关联了 cIMT与握力、步速之间的联系.方法 来自英国生物银行(UKB)2014年的横断面数据,共纳入1 036名cIMT数据完整的T2DM患者,从4个角度采集cIMT数据(右颈总动脉:120°、150°;左颈总动脉:210°、240°),每个测量角度产生3个指标(最大值、平均值和最小值),合计12个cIMT指标.分析其在增龄和性别间的变化趋势;评估12个cIMT指标中用于筛选颈动脉异常组(包括增厚和斑块组,cIMT≥1 000 μm)阳性率最高的单个指标;按该指标三分位分组并评估组间握力和步速及血压间的差异.结果 所有12个cIMT指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厚(P<0.001),男性T2DM患者的左侧颈总动脉的所有cIMT指标均高于女性,其中,240°cIMT的最大值、平均值和最小值在男女间的差异均随增龄而继续增加;按240°cIMT的最大值用于评估颈动脉异常组时,男女中的阳性率均高于其他11个指标,且男女间还存在显著性差异(x2=24.391,P<0.001);按左侧240°cIMT的最大值进行三分位分组,经年龄性别匹配后,发现各组间该指标增加握力和步速均下降.结论 在T2DM患者中,cIMT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尤其左侧240°cIMT在男性显著高于女性,且其与握力及步速下降密切相关,强调了在超声检查中关注此指标的重要性,对评估老年患者身体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2型糖尿病颈总动脉握力步速内中膜厚度

    老年嗜血综合征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的研究

    王武超刘思齐朱继红
    456-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嗜血综合征(HPS)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反应和临床预后,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9月至2021年8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入急诊科符合研究要求的HPS患者共38例,依据年龄将患者分为老年组(≥65岁)和非老年组(<65岁),依据临床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存活组.收集患者入院时临床情况、血常规、生化全项、凝血分析,血清铁蛋白,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等临床指标,治疗7 d后复查血常规、生化全项及凝血分析等临床指标,总结并探讨老年HP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HPS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65岁组患者比较,老年HPS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的比例较高,院内死亡率明显升高(感染性疾病相关老年HPS患者死亡率明显升高).HPS患者治疗后复查结果显示,老年HPS患者治疗应答较差.死亡组患者年龄明显高于存活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为67.5岁时预测HPS患者院内死亡的敏感性73.3%、特异性69.6%,曲线下面积为0.822(0.689~0.95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HPS患者死亡风险相关OR值为1.096(95%CI:1.013~1.185,P=0.022);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65岁老年HPS患者60 d死亡风险增加(P=0.036).结论 老年HPS患者病情危重,更易出现意识障碍,治疗反应较差,临床预后不良,临床医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嗜血综合征临床特点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