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男科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男科学杂志
中华男科学杂志

黄宇烽

月刊

1009-3591

editor@androl.cn

025-80860178,84815775

210002

南京市中山东路305号

中华男科学杂志/Journal National Journal of Andr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报道国内外男科学、生殖医学最新研究诊治进展,有关男女不育症、性功能障碍、前列腺疾病等诊治与研究动态、实验诊断方法、男科重要新闻、重大学术活动、出版消息、书刊评论等。杂志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核心引文医学类核心期刊,并被美国CA、Medline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生物信息学和机器学习探究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免疫学机制

    黄树强李志宏谭翠钰陈淼琪...
    1059-1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和机器学习探究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A)患者精子发生障碍的免疫学机制,并筛选出精子发生障碍的关键基因。方法:从GEO数据库获得NOA相关数据集,采用差异分析与WGCNA分析得到差异基因,建立精子发生评分模型并进行免疫微环境和细胞通讯分析探究精子发生障碍的机制。通过机器学习筛选关键基因,分析关键基因与T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相关性。构建NOA小鼠模型进行转录组测序验证。结果:利用75个差异基因建立精子发生评分模型,精子发生低评分组免疫浸润水平更高,巨噬细胞与T细胞的比例增加,组内细胞互作信号主要与免疫相关。机器学习鉴定SOX30、KCTD19、ASRGL1和DRC7为精子发生的关键基因,在NOA组表达水平下降。关键基因表达水平与T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水平呈负相关。使用NOA小鼠睾丸转录组测序数据成功验证基于公共数据集构建的精子发生评分模型和机器学习模型的准确性,并成功验证关键基因表达水平趋势。结论:NOA的发生与睾丸免疫微环境增强密切相关,T细胞与巨噬细胞可能在精子发生障碍中起到重要作用,SOX30、KCTD19、ASRGL1和DRC7是NOA诊断和治疗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免疫微环境生物信息学机器学习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

    1067页

    高危前列腺癌患者行机器入辅助腹腔镜盆腔淋巴结清扫——清扫现状及淋巴清扫意义再认识

    张连栋李和程付德来种铁...
    1068-1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对高危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意义,并分析清扫现状及淋巴清扫意义。方法:纳入2020年4月至2023年1月29例高危前列腺癌患者,均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及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分析淋巴结清扫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回顾相关文献探讨淋巴清扫的意义。结果:29例高危前列腺癌患者,年龄(69。3±6。6)岁,术前PSA8。43~434 μg/L,术前Gleason评分6分1例,7分9例,≥8分19例;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手术时间(97。2±15。7)min,出血量(30。5±11。2)ml。清扫淋巴结数目3~42枚,中位数为13枚,其中≤10枚10例,11~19枚12例,≥20枚7例;盆腔淋巴结阳性13例,阳性率44。8%;阳性淋巴结中位数4枚。切缘阳性患者11例,占37。9%;淋巴血管浸润(LVI)4例(13。8%),神经浸润(PNI)4例(13。8%)。切缘阳性与淋巴转移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LVI、PNI情况及年龄分布与淋巴结转移情况未见显著性相关性(P>0。05)。术中未发生重要血管及神经损伤等情况。术后Gleason评分6分1例,7分7例,≥8分21例。结论: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是治疗高危前列腺癌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对前列腺癌患者进行准确病理分期,但是否能使高危前列腺癌患者生存获益,目前尚缺乏证据,仍需进一步随访明确其治疗效果。

    前列腺恶性肿瘤扩大淋巴清扫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前列腺癌组织中PRMT5和DKK3蛋白水平与根治术后生化复发的关系

    陶美满成康潘鹏郭涛...
    1074-1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前列腺癌组织中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5(PRMT5)、Dickkopf相关蛋白3(DKK3)表达水平与患者根治术后生化复发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本院确诊的105例前列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3年内生化复发情况将其分为生化复发组22例和未生化复发组83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前列腺组织PRMT5、DKK3蛋白表达水平,采用Spearman法分析前列腺癌患者癌组织中PRMT5和DKK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采用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对前列腺癌患者术后生化复发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前列腺癌患者癌组织中PRMT5蛋白表达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DKK3蛋白表达阳性率低于癌旁组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前列腺癌患者癌组织中PRMT5和DKK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532,P<0。05)。前列腺癌患者癌组织中PRMT5和DKK3蛋白表达与TNM分期、手术切缘阳性、神经周围侵犯、包膜侵犯、精囊侵犯、血管侵犯有关(P<0。05)。生化复发组TNM分期Ⅲ~Ⅳ期、PRMT5阳性表达、DKK3阴性表达患者比例高于未生化复发组(P<0。05)。PRMT5是前列腺癌患者术后生化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DKK3是前列腺癌患者术后生化复发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前列腺癌组织PRMT5高表达,DKK3低表达,二者表达情况与根治术后前列腺癌患者生化复发联系密切。

    前列腺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生化复发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5Dickkopf相关蛋白3

    关于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中华男科学杂志》编辑部
    1080页

    雄激素受体、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在膀胱癌伴发偶发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周晓蝶石娜王建军王璇...
    1081-1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UBUC)合并偶发性前列腺癌(IPCa)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鼓楼医院病理科及东部战区总医院病理科行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术(RCP)后65例UBUC和38例UBUC合并IPCa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雄激素受体(A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比较两组间的表达情况,采用x2检验分析两组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生存率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结果:UBUC合并IPCa的检出率为16。5%,有临床意义的IPCa为39。5%,术前PSA≥4 μg/L的比例为23。7%。与UBUC相比,合并IPCa的UBUC多为无吸烟史[35例(92。1%)vs 48例(73。8%),P=0。024],组织学变异较少[4 例(10。5%)vs 28 例(43。1%),P=0。003]。相比之下,UBUC 更容易发生血管侵犯[32 例(49。2%)vs 8 例(21。1%),P=0。005],处于进展期[44 例(67。7%)vs 13 例(31。6%),P<0。001]。AR 在 IPCa 膀胱癌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 UBUC[12 例(31。6%)vs6 例(9。2%),P=0。004]。HER2 在IPCa膀胱癌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UBUC[27例(71。1%)vs 28例(43。1%),P=0。006]。UBUC合并IPCa患者的总生存率高于UBUC患者[平均总生存率48。8个月,(95%CI 2。5~42。6个月)vs 39。9个月(95%CI 2。8~34。5个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8)。结论:RCP术后前列腺标本规范化取材有助于提高IPCa的检出率。术前PSA不能很好地预测IPCa发生的可能性。UBUC合并IPCa的患者较少有吸烟史,其膀胱癌的主要组织学类型为高级别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其预后与UBUC相比并无明显差异。HER2和AR在合并IPCa的UBUC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UBUC,提示合并IPCa的UBUC患者可能受益于HER2和AR靶向治疗。

    偶发前列腺癌膀胱癌雄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临床病理

    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不同引流方式的疗效分析

    陈家财林山赵力朱显忠...
    1086-10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两种不同引流方式的引流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10行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放置盆腔引流管的87例患者的临床与随访资料,根据术中放置引流的不同类型分为常压引流组(46例)和负压引流组(41例)。两组术中均留置1根F12硅胶引流管,常压引流组外接抗返流引流袋,负压引流组外接200 ml负压球。两组引流管均在引流量≤30 ml/d时拔除。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第1天引流量、术后总引流量、留置引流管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引流管护理耗时、拔除尿管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压引流组术后第1天引流量、术后总引流量显著少于负压引流组,留置引流管时间、引流管护理耗时显著短于负压引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常压引流能明显减少术后引流量、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减少引流管护理工作耗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引流方式。

    前列腺癌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常压引流负压引流

    《中华男科学杂志》关于科研项目开展中伦理学的相关审核要求

    《中华男科学杂志》编辑部
    1090页

    钬激光"ω"形预离断前列腺尖部保留膀胱颈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控尿和性功能的影响

    张斌斌杜玲玲贾军琪闫文帅...
    1091-1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钬激光"ω"形预离断前列腺尖部保留膀胱颈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经尿道前列腺钬激光剜除(HoLEP)术后控尿和性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65例于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接受钬激光"ω"形预离断前列腺尖部保留膀胱颈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基线资料、围手术期数据,随访12个月。排尿功能采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PVR)和生活质量(QOL)评分进行评估。对于所有术前有性活动并有正常顺行射精的患者,术后评估射精情况和勃起功能。结果:手术时间为(70。35±12。27)min,术中出血量为(60。12±19。54)ml,切除腺体重量为(56。37±13。71)g;住院时间和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分别为(5。13±2。34)d和(3。21±1。37)d;与术前比较,术后3、6、12个月IPSS、QOL、PVR和Qmax等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在随访过程中持续稳定。术后3个月时随访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为10。91%,多数患者在术后12个月内恢复,长期尿失禁1例(0。6%);对于性功能评估,术后国际勃起功能问卷评分及勃起硬度分级量表均无显著变化(P>0。05);术后逆行射精患者共19例(11。52%),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射精痛。结论:钬激光"ω"形预离断前列腺尖部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是安全有效的,术中采用保留膀胱颈的技术可以有效改善控尿功能,保护性功能。

    经尿道前列腺钬激光剜除良性前列腺增生控尿功能性功能

    精索静脉曲张影响大鼠睾丸组织结构及蛋白质组学的实验研究

    赵旭嵩房波田苍雨崔岩康...
    1098-1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精索静脉曲张(VC)及VC高位结扎术(VCT)对大鼠睾丸组织蛋白质组学的影响,并分析差异蛋白和信号通路,观察睾丸组织显微结构变化。方法:选用60只雄性SD大鼠分3组,假手术组,VC组和VCT组,分别于手术操作后4周收集大鼠睾丸组织。质谱分析蛋白质的差异表达,KEGG通路复极化分析蛋白质通路改变,透射电镜观察生精细胞的显微变化。结果:获得有效鉴定及有临床意义的蛋白质共15种,其中RPS24、KIFAP3、HPX、RPL38、TOP2A、PRPF19、TRPM3、RPL32、CNBP、AHSG 等蛋白表达上调,RPS9、TKFC、SH3BGRL3、ACAA2、FABP3等蛋白表达下调,而发现的差异通路包括Ⅰ型4-氨基丁酸降解通路、eIF2信号传导通路和Ⅲ型谷氨酸降解通路等,其均与睾丸生长停滞的发病机制相关。电镜下观察,相较于VCT组,VC组大鼠睾丸组织表现为线粒体空泡变性,核仁致密,细胞核膜内陷,不规则等不利于睾丸细胞存活的超微结构改变。结论:VCT可通过改变睾丸细胞内的相关蛋白表达,影响睾丸细胞内基因通路的变化,进而影响睾丸的发育生长。这可能是VC致睾丸损伤、影响睾丸生精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这些分子途径的改变可以为了解VC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治疗VC提供了潜在的治疗靶点。

    精索静脉曲张精索静脉高位结扎睾丸组织差异蛋白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