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智慧农业导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智慧农业导刊
智慧农业导刊
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 Journal of Smart Agricultur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院校计算机类毕业生就业研究

    王磊
    131-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必然路径,乡村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迫切需要计算机类人才提供专业化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面对职业院校计算机类毕业生投身基层意愿不强、高校教育引导力度不足、社会支持体系不完善等现实困境,通过个人层面的观念转变、学校层面的教育引导、社会层面的系统支持等措施推动职业院校计算机类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职业院校

    新农科背景下农业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张华英姜超乌仁其其格谢红岭...
    135-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农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农业生态学是农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专门研究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学科.深入挖掘课程包含的思政元素,为新农科背景下中国高校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创新与实践提供参考.该文从农业生态学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与建设的总体思路入手,初步从新农人职业素养、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前沿科技动态、优秀农耕文化、生态学原理 5 个维度开展课程思政的建设探索,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育人的融合,旨在学生能够深化"三农"认知,厚植"三农"情怀,学农知农,兴农强农.

    新农科农学专业农业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耕读教育探索与实践

    宋勇邢晓峰李玉保刘文强...
    139-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涉农高校的耕读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该文调查聊城大学 348 名农科类本科生的就业意向规划及实际就业情况,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设置耕读教育课程、创新课程思政教育、共建实习实践平台、参加专业学科竞赛以及挖掘农业传统文化等途径,完善新农科课程体系建设.培养热爱农村并愿意扎根基层的当代农村建设者,对示范带动农科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实践价值.

    新农科就业意向耕读教育实践探索

    涉农院校厚植大学生"三农"情怀的困境与实践路径

    赵伟李元武会欣
    143-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有信仰、有担当、有本领、有情怀"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是当前涉农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涉农院校应担负时代使命,厚植大学生"三农"情怀,推动卓越农林人才下乡,助力"三农"工作.针对涉农院校面临的生源、精准培育、价值观困境,构建"一心四阶四向四融合"的实践路径厚植大学生"三农"情怀,为做好"三农"工作和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人才动力.

    涉农院校大学生"三农"情怀困境实践路径

    农耕文化视角下乡村研学实践课程设计路径

    邵勇王楠
    147-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学实践教育作为综合实践课程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科学合理的课程研发备受学界重视.该文从传统农耕文化与研学实践教育相结合,来探究研学实践课程设计的思路.重点挖掘传统农耕文化中具有教育意义的课程资源,再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和课程论的相关要求,根据研学实践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从研学的主题遴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成果展示和安全预案等方面展开论述.

    研学实践农耕文化乡村课程设计课程资源

    新种业态势下涉农高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李云陈风霞付晶赵爽...
    151-154,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粮食生产要与社会发展同步,种子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基,才能端稳中国人自己的饭碗.产教融合是链接院校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加强产教融合是实现"校企共赢发展"的必要手段,该文通过分析种子产业链结构,调研种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从拓宽人才需求信息收集途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企合作方法、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及增强办学活力 5 个方面对涉农职业类院校种业人才培养进行阐述,培养出既有知识素养,又具备实践经验的技能型人才,使农业人才更为适应种业市场及国家种业需求,更好地服务地方区域农业经济.

    新种业涉农高职招生改革课程建设产教融合

    生态产业化助力乡村生态振兴的路径探究

    米香胡钢
    155-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生态振兴是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不断推动乡村生态产业化是发挥乡村生态价值、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举措.乡村生态产品开发、生态产业链延伸、生态市场拓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维持显现出较强的耦合作用.然而,由于历史与现实因素影响,生态产业化在推进过程中遇到阻碍,因此须形成环境、人才、资金、政策、管理和观念合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生态产业模式,以生态产业化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乡村生态产业化生态价值生态环境生态振兴

    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以晋城市沁水县尉迟村为例

    张莹
    160-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浙江的"千万工程"用 21 年的时间证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济效益获取二者并不矛盾,而是兼得的."千万工程"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发展,从最初的改善人居环境到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过程中,沁水县尉迟村逐渐从最初改善人居环境到如今美丽乡村、美丽经济的成熟生长,为我们展示的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立足"千万工程"实践应用探索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可以有效提升乡村发展的新动能,打开乡村发展的新局面,实现乡村振兴总目标.

    "千万工程"乡村振兴尉迟村美丽乡村路径研究

    "千万工程"经验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实践探索与实现路径

    郑贺之陈佳雨唐宇杰
    164-167,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乡村产业振兴是全面推进"千万工程"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千万工程"经验也从理论、制度角度为乡村产业振兴赋能.在基于河南省的实践探索中可以看出,乡村产业的融合已成趋势,创新创业活跃,乡村品牌不断丰富,但也存在产业融合层次较浅、发展基础薄弱、品牌前景低迷等问题.因此,运用"千万工程"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就需要运用系统性思维,协同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夯实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产业振兴,加快构建农业绿色发展体系.

    千万工程乡村产业振兴理论逻辑实践探索现实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逻辑及实践进路

    黄钰函刘敏岚
    168-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重要战略之一.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从文化、经济、社会三重维度探析其价值意蕴.在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在赋能过程中出现传承主体动力不足、优质资源挖掘不够充分、传承方式固化单一等现实问题.为破解现实问题,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主体、文化、方式 3 个方面探寻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进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振兴价值意蕴现实问题实践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