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茶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茶叶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中国茶叶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黄飞

月刊

1000-3150

chinatea@mail.hz.zj.cn

0571-86650241

310008

浙江省杭州市梅灵南路9号

中国茶叶/Journal China Tea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办,主要报道茶叶生产、科研、流通、经贸、教育等领域的实用技术、先进经验、最新研究成果和新方法,以及茶文化、茶与健康、茶叶基础理论、学术动态等。本刊是广大茶叶干部、技术推广人员、茶叶经营者、茶厂(场)员工、茶农和茶艺工作者、茶叶爱好者的良好读物,也是茶叶科研人员、茶叶院校师生的参考资料。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3年茶树病虫害防控研究进展

    蔡晓明边磊罗宗秀李兆群...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系统综述了 2023年茶树病虫害防控研究进展.国内外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挖掘出一批茶树主要病虫害的高效微生物防控资源和天敌昆虫,解析了我国茶园重大害虫茶小绿叶蝉的求偶振动通信,鉴定出高效调控茶树-灰茶尺蠖、茶树-茶小绿叶蝉-寄生蜂间互作关系的化学信息,建立了茶树病虫害快速识别的多种模型.这些结果将为今后茶树病虫害高效绿色防控技术的创新研发提供有力支撑.

    茶树病虫害防控研究进展2023

    我国绿茶出口贸易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郑国富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001年以来,我国绿茶出口贸易总体保持较快增长,贸易金额和数量位居世界绿茶出口榜首,出口市场数量得到大幅拓展,地区结构趋于优化,国际竞争优势较为显著.但近年来我国绿茶出口贸易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如贸易总体规模逆势下滑,产品结构不合理,市场集中度相对偏高,出口均价连续下降,国际影响力持续减弱,频繁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等.新时期,需推进我国国内茶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产提质,不断增强竞争力,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优化出口地区结构,拓展贸易分销渠道,创新贸易合作方式,推动我国由绿茶出口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升级发展.

    绿茶出口贸易竞争优势贸易强国

    海南茶旅融合发展的动因及路径研究

    彭伟伟饶雪玲郑妙好蓝一君...
    1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对于破解海南茶产业的发展困境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国家战略导向及绿色旅游消费讨论了茶旅融合发展的动因,利用海南2011-2020年间的茶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海南茶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茶旅融合发展的协调度.分析表明,2011-2020年间,海南省茶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度逐渐上升,两个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基于此,研究从海南茶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产业融合理论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国际旅游消费中心3个视角分析了茶旅融合发展的路径,利用三者交互影响,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以期为海南乃至全国茶旅经济的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升级提供理论参考.

    耦合模型茶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基于顶空搅拌子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8种香型凤凰单丛茶香气分析研究

    张琳叶汉钟陈红平张颖彬...
    2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8种单丛茶的香气组分差异及其对香型形成的影响,采用顶空搅拌子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BSE-TDU-GC-MS)对蜜兰香、芝兰香、杏仁香、鸭屎香、肉桂香、夜来香、黄枝香和老仙翁单丛的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采用最小二乘判别分析从69个香气化合物中筛选出了 19个关键差异性成分.基于差异性关键成分做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可以对8个香型凤凰单丛茶的香气变量信息进行有效解释.各个香型主要香气化合物风味特征与感官审评结果具有一致性.

    单丛茶香气成分顶空搅拌子吸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主成分分析

    做青环境温度对武夷肉桂品质的影响分析

    李佐越张芳婷江丽萍
    3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做青环境温度对肉桂茶品质的影响,以乌龙茶品种肉桂鲜叶为原料,按照武夷岩茶加工工艺加工,设置18、24、30 ℃做青环境温度处理,对不同处理加工的肉桂茶进行感官品质和主要生化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做青环境温度24℃加工的肉桂茶感官品质综合得分高于18、30 ℃处理,其香气呈明显花香,滋味醇厚.不同做青环境温度加工的肉桂毛茶水浸出物含量无显著差异,做青环境温度30 ℃加工的肉桂毛茶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18、24 ℃加工的毛茶(P<0.05),做青环境温度18 ℃加工的肉桂毛茶中茶多酚含量显著高于24、30 ℃处理,较高的黄酮类化合物和茶多酚含量会增强茶汤的苦涩感,这与18、30 ℃做青环境温度加工的毛茶滋味苦涩的感官审评结果一致;做青环境温度24 ℃加工的肉桂毛茶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18、30 ℃加工的毛茶,较高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使得毛茶的滋味更加丰富,与采用24 ℃做青环境温度加工的毛茶滋味醇厚的感官审评结果一致.由此可得,做青环境温度为24 ℃时加工的肉桂毛茶品质优于18、30 ℃加工的毛茶,确定肉桂茶做青工序适宜的环境温度为24 ℃,试验结果能够为武夷肉桂品质提升提供理论参考.

    做青环境温度肉桂生化成分品质分析

    闽南地区19株野生茶树主要活性成分研究

    王河川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闽南野生茶树资源,采用传统醇提法提取泉州市境内19株野生茶树叶片中的总黄酮,分析不同野生茶树叶片总黄酮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儿茶素类物质含量及其种类变化.结果表明,19株野生茶树的总黄酮含量差异较大,部分野生茶树之间差异显著;19株野生茶树的总黄酮提取液对DPPH自由基均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有15株野生茶树对·OH自由基清除能力呈现较高水平,部分野生茶树群体间对DPPH和·OH的清除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处于同一生长环境的不同野生茶树的清除率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TK-2对DPPH和·OH的消除能力均为最强;19株野生茶树在儿茶素组成上差异较大,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都不属于高EGCG的种质资源;HL-1、ST-1、ST-3、ST-5的茶叶品质相对较好,HL-1、HL-2、HL-3和HL-4可作为儿茶素提取的优质原料品种.综上,研究表明分布于闽南地区19株野生茶树的黄酮含量、儿茶素含量,以及抗氧化活性有显著差异,且表现出单株特异性,研究结果可为合理开发利用和选育优良品种提供优良材料.

    野生茶树总黄酮2,2-二苯基-1-苦基肼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儿茶素抗氧化性

    《浙江白茶加工技术规程》(T/CTSS 70-2023)团体标准解读

    王静波林雨赵锋谢晨昕...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浙江白茶加工技术规程》(T/CTSS 70-2023)团体标准于2023年11月8日发布,并于2024年2月1日实施.文章介绍了该标准的制订背景,详细解读了术语、鲜叶原料要求、加工技术等主要内容,分析了标准的实用性特点,并展望了标准的实施前景.

    浙江白茶加工技术团体标准技术规程

    2024年8月国际茶叶拍卖市场行情

    48页

    基于CiteSpace的茯茶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马智琴孟阳顾博文蒙永琦...
    4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茯茶属黑茶类,为后发酵茶,因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保健功效在茶叶消费市场备受欢迎,发展潜能较大,并逐步成为茶学研究重点之一.文章以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近30年茯茶和茯砖茶相关文献作为数据源,利用Excel对相关文献的发表年份、文献来源、机构作者、关键词和摘要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外文文献的关键词、作者和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究茯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近年来茯茶文献研究方向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茯茶的相关研究领域经历了缓慢起步阶段、逐渐发展阶段和全面发展提升阶段3个时期.随着政策扶持和研究引领,茯茶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正在逐渐提升.研究结果对确定目前茯茶研究热点、探究茯茶产业化发展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CiteSpace茯茶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五代十国马楚政权茶叶经济政策及其影响

    牟锡川王旭烽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茶税自唐建中元年(780)开征以来,便稳固成为封建王朝财政的基石之一.面对政权更迭、政策调整及贸易格局变迁,历代茶政各具特色.文章聚焦五代十国时期楚国马殷政权,追溯其茶政历史脉络,深入分析马楚施政的内外环境,细致梳理茶政的演变轨迹与核心要素.通过官私共营并存、币税制度革新等地域性实践,揭示出马楚茶政的独特风貌,并进一步探讨其在促进区域经济繁荣、民族文化交流以及对外贸易拓展中的深远影响与贡献.

    五代十国楚国马殷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