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

彭卫

季刊

1002-7963

010-85195836

100732

北京市建内大街5号

中国史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专业学术性刊物。发表中国古代史方面的研究论文、读书札记和书评等。以刊登名家名作为主,适当选登新人新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来稿须知

    2页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思想体系及其当代价值

    杨艳秋
    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核心理念在两汉时期已基本形成.从殷商立足于神权的统治体系与思想到汉代中期的"以礼入法",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思想有着一条发展与演变的主线.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大一统""民本""德治""治国先治吏""革故鼎新"五个方面的思想理念相互联系,互为一体,构成中国传统国家治理思想体系.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思想既有国家为履行其职能所构建的统治手段、思想体系、价值理念等一般国家治理思想特征,又有作为东方农耕主体社会所赋予的特殊国家治理理念的价值诉求,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与国家社会形态密切相关,呈现出礼法合治的特色和重视实现伦理价值的特色.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思想体系当代价值

    以合同为中心的竞争市场——清前期淮南场商和运商食盐交易研究

    韩燕仪
    1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前期淮南盐区场商和运商之间的食盐交易呈现如下特征:第一,合同是交易的核心凭证,买卖双方往往通过远期合同来确立和维系交易关系;第二,面对市场行情和盐价涨落,在具有人情关系和信息渠道的中间媒介作用下,远期交易往往形成复杂的ABC交易模式;第三,这种复杂的ABC交易模式容易造成交易主体之间的纠纷,而州县官员的审理态度则显示出官府对民间合同的尊重和对市场秩序的维护.由此可见,尽管受到官方很多制度约束,但是清前期淮南场商和运商的食盐交易,基本在以合同为中心的竞争市场体系下进行.清前期食盐贸易,不能简单视为与"市场"对立的"垄断"体系,而是专卖体制下的竞争市场.

    场商运商食盐交易合同竞争市场

    鲁文公(前626—前609)前后的政治与历史——春秋时代之成立

    吴明明
    3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西周末年到鲁僖公时期的历史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在周人的"革命"历史观下,这个时代处于周王朝覆灭、新秩序未知的迷茫忧惶当中,种种力量在这一时期进行尝试和挑战,齐桓公和晋文公在这一背景下建立了霸业,给历史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但未来仍然处于不确定之中.晋文公成霸之后,参与鲁僖公时期剧烈政治事件的强主纷纷去世,下一个时代的风云人物还未登台,历史在鲁文公前后进入了近二十年的平静期,期间晋文公霸业以政治惯性持续运作,终于使得霸主政治体系成为受到王朝与诸侯都认同的新秩序.此后,王朝名分地位再次底定,诸侯僭越之心渐沉,历史走出迷茫期,霸权迭兴成为新的基调,社会观念等各方面也都发生了变化,春秋时代正是因此而成立.

    鲁文公霸主政治平静期后西周时代

    隋末李渊起兵及其建唐方略

    张国刚
    4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隋末李渊起兵,采取了与李密造反不一样的方略.李渊的得策与李密的失策不仅是个人政治策略的差异,也有具体的人事背景,更有很深的政治文化根源.王莽之后,通过霸府模式改朝换代,似乎是唯一的成功之路,完全站在旧王朝对立面的造反,几乎只能打乱旧世界,不能建立新王朝.

    李渊建唐李密

    走向台前的皇权:崇祯朝的君臣交流与政务运作

    马子木
    6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的中枢政务运作面临面赐裁决与文书行政两种决策机制的张力,至万历朝尤为明显.崇祯年间的政务运作模式则迥异于前代.由于对前代制度实践的不满以及对文官官僚体制的不信任,明思宗频繁于文华殿、平台等外廷地点召对群臣,君臣面议政事的机制成为常态;而在制度之外甚至被士大夫视作"非制"的御笔文书、内降谕旨亦构成崇祯朝政令传递的重要渠道.这些制度革新意在淡化内阁等中间机构的重要性,实现皇帝与廷臣相对直接的交流,以确保政情上达与诏令传递渠道的通畅.这一模式也为清初中枢决策体制的展开提供了重要参照,皇帝在场与皇权走向台前成为晚明、清初制度演进的内在线索.

    崇祯召对传奉圣旨御笔政务运作

    试论商"贾"

    杜金鹏
    80-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商代甲骨文和金文中皆有"贾"字,依其书体可分作A、B两型,其中甲骨文"贾"字细分为6式,金文"贾"字细分为5式.甲骨文A型1式和金文A型出现时间最早,是"贾"字初形.商代"贾"字之本形,乃装盛货贝的布袋(钱袋子)之象形,会意字,用指负责财产管理和商品买卖的官吏.A型"贾"字一般用指主管货币事务之职司,B型"贾"字则一般用指主管财物事务之职司,与其他字组合后表示分管不同资产.无论哪种贾,都是商王近臣,具有较高社会地位.除了商王,王子也配属有贾,其职司与王贾不尽相同.在安阳殷墟已发现多座"贾"墓.

    商代字形字义

    秦至汉初历法再探——以胡家草场历简为中心

    李忠林
    92-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献记载秦至汉太初改历以前行用颛顼历,但实际历朔干支却与之不侔.随着秦及汉初历简的不断发现,学界在讨论时形成两种思路:一种主张从历简出发,不受颛顼历的限制,依据四分术的基本法则,逆推求解;另一种则以颛顼历为基准,使用进朔法调整其朔小余.胡家草场汉简《日至》与以前所得共计55条节气干支,经分析与颛顼历是相吻合的,而《历》简中的月朔干支与颛顼历不符,可以推定其计算起点在高祖五年(前202)十一月甲子朔无余,当年汉高祖称帝.由此说明秦至汉初历法气自为气,朔自为朔.气以颛顼历为准,而为取得天命色彩浓厚的历点,朔小余会人为改动,两次调整分别发生在汉高祖五年和汉文帝后元元年(前163).

    颛顼历秦至汉初胡家草场汉简《日至》《历》

    秦汉拘束类刑具新证

    李天虹
    11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秦汉简牍和考古出土实物,战国中晚期至两汉有三组拘束类刑具,即枸椟欙杕、钳釱和"盗械"桎杽.前两组主要施于从事杂役的徒隶,盗械主要用于拘押或移送犯人.枸椟欙杕仅见于秦简,有从木制到铁制的转变.改以铁制后,杕与钳的关系就变得密切起来.枸椟与足杕、颈钳有别,很可能施于手.铁制欙杕大概对应出土实物中的脚镣形刑具,欙指连接两足环的链条.就铁制刑具而言,战国秦代流行廿形钳和镣形杕,主要作为徒隶的身份标识或惩罚措施;杕本以木制故字从"木",改以铁制后仍用"杕"字记录.西汉早期已流行圆形钳,并出现钳翘;釱为单独施用于左、右足的环,链条消失,"杕"字被"釱"字取代.这种变化与文帝刑制改革、钳釱正式入刑密切相关.从用字、形制、性质看均可以把"杕"视作"釱"的前身.盗械使用"桎杽"而不是之前通常认为的"桎梏".秦汉桎杽的形制还有待探讨.

    刑具枸椟欙杕钳釱盗械桎杽

    秦代"中县道""陇西县道"与郡县制演进

    邹水杰
    125-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岳麓秦简律令中出现了"中县道"一词,范围东抵函谷关,东南至上雒、商县,北边与上郡接壤,西北以昭襄王长城为界,西边至襄武;其意为"中央直辖县道",是与"郡县道"和"陇西县道"相区别的专用称谓.里耶秦简牍显示,统一后本区域正式定名为与郡平级的"内史",地域范围基本维持原样.陇西戎羌之地的县道和臣邦,入秦之初由属邦管理.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蒙恬扩边之后,秦将内史和属邦管理的部分县道,与扩边之地一起设置陇西、北地二郡.这一过程反映了秦旧地与西北民族地区置郡的历史演进过程.

    中县道陇西县道内史属邦陇西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