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土地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土地科学
中国土地科学

郑凌志

月刊

1001-8158

bianjibu@zgtdkx.com

010-66562683 66251520

100035

北京市西城区冠英园西区37号

中国土地科学/Journal China Land Science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土地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和地价评估部门,以及农林牧渔业生产、工矿交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部门与土地专业相关的科技人员,特别是从事土地调查评价,土地规划、利用、整治、保护和土地信息等专业人员以及高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在科研、教学与业务工作中的参考文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基本逻辑、作用机理与关键路径

    谢花林陈彬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阐释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的基本逻辑、作用机理及关键路径,以期为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新质生产力以新技术、新要素、新产业为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提供动力支撑、动能转换、业态升级;(2)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面临技术突破困境、要素配置困境、产业转型困境;(3)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的关键路径主要包括迭代新技术、满足新需求,培育新要素、挖掘新价值,拓展新产业、延伸新场景.研究结论: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的逻辑梳理、机理解构、困境剖析和路径探索,有助于推动数字经济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对自然资源资产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新质生产力基本逻辑作用机理关键路径

    "大占补"改革背景下耕地保护转型的逻辑与创新实践

    陈浮蒋非非孙君郭维红...
    1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阐释"大占补"与耕地保护转型之间的关系,厘清"大占补"改革背景下耕地保护转型的基本逻辑,探索新时代耕地保护转型和农业空间优化的创新路径.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归纳演绎法、案例研究法.研究结果:(1)"大占补"改革顺应了中国式现代化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需求,深化和优化耕地数量、质量与生态"三位一体"保护;(2)"大占补"改革是耕地保护转型的重要指引,必须坚持内核优化、外核支撑和空间引领的基本逻辑,夯实保护目标、理顺保护关系、变革保护方法、优化保护布局、实现保护价值;(3)实证研究表明"大占补"改革主导下全域土地整治、增减挂钩、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政策工具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空间优化,纠正林—耕空间错配、破解耕地破碎化等难题,有序引导耕地保护转型,协同推进多元化食物供给.研究结论:"大占补"改革下应立足大农业生产空间,通过用途管制、分类管理等手段推动耕地保护转型,引领国土空间优化和大食物观践行.

    耕地占补平衡大食物观耕地保护国土空间优化空间置换

    主体功能区视角下中国建设用地供应特征及影响机制

    郭泽莲胡业翠王洁薛宇婷...
    2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了解主体功能区战略导向下国有建设用地供应特征及驱动因素,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策略.研究方法:时空演变分析法和面板数据分析模型.研究结果:(1)市均增、存供地规模按照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顺序依次降低.(2)服务业和社会管理业是供地最多的两大产业,建造业和采矿及能源供应业的供地占比呈下降趋势,其余产业供地比例稳中有升.(3)不同城市供地规模及产业供地结构的影响机制存在异质性,优化开发区供地受固定资产投资和二三产业产值影响较大,其余功能区则受人口规模和建成区面积的推动作用较大.研究结论:我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土地供应政策效果初显,各区域供地在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面效果较好,部分地区的增存供地规模有待进一步加强管控.

    主体功能区战略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增存供地产业供地结构影响机制

    国家与宗族在场:宅基地产权的冲突与博弈——基于一个浙南宗族性村落的纵向案例研究

    杨卫忠
    3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探究国家与宗族在场情景下宅基地产权冲突与博弈的理论与实证依据,为宅基地管理实践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以及以宗族性村落"朱宅村"征地事件为对象的纵向单案例分析.研究结果:(1)政府与朱宅村宅基地产权冲突导致宗族产生布罗代尔钟罩,以抵制宅基地产权制度自上而下的型塑;(2)在祖屋宅基地征收方面,政府与朱宅村产生了合作博弈,布罗代尔钟罩被击碎,宅基地资源配置达到了帕累托最优;(3)在宗祠宅基地征收方面,政府与朱宅村停留在非合作博弈,布罗代尔钟罩难被击碎,宅基地资源配置始终为不理想结果.研究结论:建立宗族对宅基地产权制度的认同机制,有效引导宗族典型代表,构建宗族性村落就地改造与现代化建设相融合的模式,有利于宅基地管理实践.

    宅基地产权国家宗族冲突博弈

    环保考核如何影响土地资源错配——基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的经验证据

    许恒周连瑞毅
    4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检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作为创新型环保考核对土地资源错配的影响机理.研究方法:多期DID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以离任审计试点政策为代表的环保考核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资源错配.(2)离任审计试点政策能够通过环境规制强度、绿色技术创新和政府治理水平对土地资源错配产生影响.(3)政策效应在行政等级较高、地理区位较好以及资源禀赋较丰富的城市更为显著.研究结论:环保考核对抑制土地资源错配具有重要作用.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进行环保考核制度创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策略,走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土地资源错配环保考核多期DID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的农户二轮延包方式选择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刘灵辉王天一王瑾涵尹婧文...
    59-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识别二轮延包时农户对二轮延包方式的差异化选择意愿,探析农户二轮延包方式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结果:(1)农户二轮延包方式在理论上有三种可能:直接顺延、小调整、大调整;(2)相比于选择直接顺延的二轮延包方式,人力资本中的人力资本数量对农户二轮延包方式选择意愿产生正向影响,自然资本中的农地质量对农户二轮延包方式选择意愿产生负向影响;(3)异质性检验发现人力资本仅对湖北地区农户二轮延包方式选择意愿产生显著影响,自然资本仅对湖北地区农户的大调整的二轮延包方式选择意愿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同时,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对不同类型农户二轮延包方式选择意愿的影响存在差异.研究结论:在二轮延包时,应直接顺延与适度小调整结合,在稳定地权的同时回应农户土地调整需求;加强新时代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构筑农户的社会安全网;因地制宜制定多样化二轮延包方案,保障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发展.

    农户二轮延包方式选择意愿生计资本多元Logistic回归

    山区村域耕地边际化风险评价及防控策略——以贵州省舍烹村为例

    辜磊冯应斌李静静
    7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基于微观视角探究耕地边际化风险评价及防控策略,为山区耕地利用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缓冲区分析与三角坐标图分析.研究结果:(1)基于耕作条件、自然适宜、机会成本维度的舍烹村耕地边际化高度风险分别占比分别为6.03%、7.39%和16.16%,机会成本风险为主要类型,各类风险分布差异明显,与地块类型、耕作距离及坡度等因素密切相关,且主要发生在坡耕地范围;(2)舍烹村耕地边际化风险防控主要存在粮食稳产保护、政策保护促进及经济效益提升三种类型,对应防控分区分别占比为19.88%、44.62%和33.50%;(3)山区耕地边际化风险防控是一个"区域协调—村域管控—农户能动"的多主体参与及边际风险"预警—调控—实施"的综合性系统治理过程.研究结论:山区耕地边际化风险防控应着重突出区域集中耕地的粮食生产定位、加大劣质耕地的政策保护力度及激发农户零散耕地的经济生产活力.

    耕地边际化耕地撂荒风险评价防控策略山区

    耦合空间权衡决策与连通性的耕地休耕优先区识别研究——以武汉市汉南区为例

    程超陈佑淋吴九兴费罗成...
    82-9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建立科学的耕地休耕优先区识别方法,破解现有"任务+指标"式休耕空间选择中入选休耕地块标准模糊、选择技术单一、空间形态破碎等问题.研究方法:以武汉市汉南区为研究区,集成休耕主控因素评价模型和三维魔方模型构建耕地休耕空间权衡决策模型以诊断识别休耕对象,基于种子扩充片区搜索算法和NRCA模型构建耕地休耕优先区识别模型,进而耦合两个模型构建"对象选择、规模约束、连片分区"的耕地休耕诊断识别技术框架,以识别耕地休耕优先区.研究结果:(1)汉南区耕地休耕空间权衡决策的休耕迫切度以"迫切"和"较迫切"为主,空间分布上呈现集中连片分布和零星点状分布并存;(2)识别出汉南区耕地休耕优先区11个,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15.89%,分区结果与同等休耕规模下休耕迫切度原始空间分布相比,休耕地块数量减少30.23%、单位面积增大36.74%、景观形状指数减少22.75%、边界密度降低20.9%;(3)识别出耕地利用强度主控休耕优先区、耕地健康状况主控休耕优先区以及耕地产能潜力主控休耕优先区3类休耕优先区,占比分别达14.68%、11.95%和73.37%,并提出针对性的休耕模式与管控建议.研究结论:基于问题导向的休耕优先区识别,实现了休耕分区兼顾空间决策科学选择休耕地和"集中连片"的现实政策需求,为精准实施休耕以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政策参考.

    耕地休耕诊断识别技术框架耕地系统健康耕地利用强度耕地产能潜力种子扩充片区搜索算法

    乡村地域系统空间结构特征及发展类型分析——以黑龙江省宾县为例

    孙宇宁静孙天成王宁...
    93-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基于乡村地域系统的多体系统理论,构建宾县多维空间结构,为探索空间优化方案提供经验.研究方法:熵值-TOPSIS法、引力模型、K-means聚类、地理探测器和空间分析等.研究结果:(1)基于乡村地域系统理论的"极—场—区—网"多维结构框架,识别并划分出宾县6个乡村振兴极、4个村镇空间场、10个乡村发展区,构建了乡村地域系统的空间互联网络;(2)乡村和村镇的综合发展水平均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高水平区形成了小范围集聚,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布局;(3)整体上宾县城乡基础网的空间要素聚集联系及区划特征表现出非均衡化,高引力值网络主要分布在该县西部城镇核心区周围,形成了明显的环城镇核心区向西部的极轴网络.研究结论:"极—场—区—网"多维结构框架可有效识别乡村地域系统的增长轴及发展极点,并可借助引力特征定位乡村地域系统最优综合发展路径.

    乡村地域系统极—场—区—网乡村类型识别空间结构

    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张倩华边志强
    105-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基于2006—2021年中国152个老工业和资源型城市的面板数据,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作为准自然实验,探究该政策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渐进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结果:(1)示范区的设立能够显著提升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且这一结论在经过多轮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同时,这一影响存在明显的推广效应.(2)机制检验表明,示范区建设能够通过产业集聚、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三条路径提升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3)异质性分析发现,示范区建设的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提升效应在老工业城市和集群式示范区中更为显著,在资源型城市与单一式示范区中相对较弱,在复合型城市中尚未显现.研究结论:应持续优化并推进示范区建设,加强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导产业集聚,强化环境规制与支持技术创新,因地制宜细化政策安排,探索多元化产业转型路径,合力推进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提升.

    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