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铁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铁路
中国铁路

王五昌

月刊

1001-683X

cr@rails.com.cn

010-51849582

100081

北京市西直门外大柳树路2号

中国铁路/Journal Chinese Railways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紧跟中国铁路前进步伐,以服务中国铁路为理念,以关注并推动中国铁路创新与发展为宗旨,以传播中国铁路发展信息与创新成果为己任,赢得了广泛好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面向现代化建设的铁路基础设施检测监测体系创新研究

    牛道安陈东生赵钢田新宇...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方案对基础设施检测监测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通过梳理铁路现代化内涵及工作要求,对比国内外基础设施检测发展现状,提出了我国现代化铁路基础设施检测体系设计架构.结合我国计量体系和铁路现代化建设要求,剖析了先进测量、评定校准、泛在互联、智能感知、大数据应用及评价体系等层面的关键技术,开展了第2代高速综合检测技术、普速综合检测技术和大数据应用分析等实践探索,相关成果体现了我国铁路基础设施检测更加可靠和智能,为更好地落实铁路现代化建设要求提供了借鉴.

    铁路现代化铁路基础设施检测监测综合检测技术大数据应用

    喜马拉雅山区重大滑坡灾害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王玉峰钱嘉贞程谦恭陈鹏海...
    1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喜马拉雅山区重大滑坡灾害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重大滑坡灾害与高程、坡度、坡向、断裂构造和水系之间的空间分布关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重大滑坡灾害成集群分布,滑坡高密度区分别在喜马拉雅山区西部、中部和东部,呈现出明显的断裂构造控制特征,受主中央断裂、藏南拆离系、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以及南北向裂谷等构造分布控制,与断裂构造距离越近,发育重大滑坡灾害的数量越多;在20°~40°坡度范围内的陡峭斜坡中滑坡最为发育,而该坡度范围坡体主要分布于河流两岸,明显受控于河流水系,表明河流水系与坡度共同耦合控制滑坡的孕育.通过分析探讨不同因素对重大滑坡孕育的控制作用,可以指导研究区重大滑坡灾害预测预报,为工程的早期勘测选址以及区域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喜马拉雅山区重大滑坡孕灾因子空间分布特征主控因素

    连镇铁路扬州南站站型方案选择研究

    舒小龙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铁路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车站站型设置应综合考虑城市总体规划、旅客交通组织、土地综合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因素.为探讨城市核心区域内车站站型设置,以连镇铁路扬州南站站型方案为例,结合设站工程条件、区域规划、生态景观建设等情况,研究地面站型方案和高架站型方案的经济性、客流组织、生态景观、国土利用等影响因素,通过综合对比分析,确定合理的车站站型设置方案,为类似工程提供一定借鉴.

    连镇铁路扬州南站站型方案高架站地面站

    基于有限元的高铁40 m箱梁抗弯性能分析

    刘高波吕茂桦蒋欣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速铁路40m箱梁具有结构性能优异、工程适应性好等特点,尤其应用于跨越沟谷河流较多的西部山区时,能显著减少下部结构的工程造价.为深入了解高铁40m简支箱梁的抗弯性能,应用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开展三维有限元分析,并参照既有的静载弯曲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验证.高铁40 m箱梁在开裂前其挠度-荷载曲线呈线性,中性轴距梁底约2 130 mm;开裂后挠度-荷载关系为略凸的曲线,中性轴随加载值的增加而不断上升,待2.00级加载等级后中性轴上升至腹板与顶板交接处;箱梁开裂后可基于损伤因子来评估跨中箱梁底板与腹板内不断发展的竖向弯曲裂缝与斜向弯剪裂缝,以及距梁端1/4梁长范围内的斜向腹剪裂缝.基于有限元分析可知高铁40 m简支箱梁具有良好的裂后塑性性能.

    高速铁路40m箱梁抗弯性能有限元塑性损伤模型

    考虑流固耦合效应的富水破碎围岩隧道开挖力学特性研究

    韩占波刘永刚
    3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富水破碎围岩隧道开挖时流固耦合作用下围岩和衬砌结构的力学特性,以天秀山隧道Ⅳ级富水破碎围岩段为背景,探究了隧道动态开挖过程中围岩内流固耦合效应对隧周围岩内孔压、塑性区分布和衬砌变形的影响,并分析注浆中空锚杆的加固效果.结果表明:(1)地表水入渗的破碎围岩中隧道开挖,衬砌对渗流的"阻挡"效应使拱腰上部围岩内的孔压升高;流固耦合作用使拱顶的沉降,拱肩、拱腰和拱脚处的水平变形量增大,隧周围岩的塑性区范围增大.(2)设计施工中隧周围岩内的孔隙水压力应按动水压力考虑.(3)富水破碎围岩采用径向注浆中空锚杆后,拱脚以上部位围岩的塑性区范围减小,衬砌结构的轴力和弯矩均减小.研究结果为富水破碎软弱围岩隧道的设计、施工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隧道富水破碎围岩有限差分流固耦合力学特性

    铁路隧道排水盲管堵塞过流能力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研究

    叶振东
    4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铁路隧道排水盲管堵塞问题日益严重,影响隧道结构安全和列车运行安全.为探讨排水盲管堵塞对过流能力的影响,通过ANSYS/Fluent数值仿真与模型试验,分析截面堵塞率、堵塞间隔和堵塞段长度对排水盲管过流能力的影响.采用灰狼算法优化的深度神经网络建立盲管过流能力预测模型,并提出智能模型两阶段训练策略.结果表明:排水盲管截面堵塞率和堵塞长度是影响过流能力的关键因素,盲管过流能力随着截面堵塞率和堵塞段长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当截面堵塞率小于50%,堵塞间隔对过流能力影响大于截面堵塞率;而当截面堵塞率大于50%,截面堵塞率对过流能力影响大于堵塞间隔.灰狼算法优化的深度神经网络可有效预测盲管的过流能力,验证该模型在盲管过流能力预测中的可行性,研究成果可为铁路隧道排水系统的维护和管理提供参考.

    铁路隧道排水盲管堵塞过流特性深度学习

    基于改进布谷鸟搜索优化深度卷积网络的隧道衬砌裂缝检测算法研究

    韩青松李生勇徐红梅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隧道衬砌裂缝检测算法准确度低的问题,提出改进布谷鸟搜索优化深度卷积网络的隧道衬砌裂缝图像检测算法.首先,基于EfficientNet卷积块堆叠网络和使用深度可分离卷积移动倒置残块(Mobile Inverted Residual Block,MBConv),进行多尺度高效提取裂缝图像语义特征;同时引入改进的卷积块注意力模块(Convolutional Block Attention Module,CBAM)增强关键特征的影响;为避免区域边缘细节特征丢失,运用边缘强化模块(Boundary Enhancement Module,BEM)来调整边缘位置特征细节权重;最后,使用轮盘赌改进自适应布谷鸟搜索优化分割阈值θ,进而得到衬砌裂缝图像检测算法.消融实验结果表明,各种优化改进模块可有效提高算法模型效果,在有干扰和无干扰条件下,准确率分别达到95.74%和97.26%;对比其他算法,该算法模型的裂缝检测准确率达94.91%,均优于Mask R-CNN和DeepLabv3等算法.

    衬砌裂缝隧道结构检测算法图像特征

    铁路隧道仰拱隆起及无砟轨道上拱变形规律研究

    赵一馨赵磊宋慧来赵国堂...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铁路隧道仰拱隆起及其引起的无砟轨道上拱变形,已成为高速铁路线路局部区段限速运行的主要原因.仰拱隆起病害的产生与泥岩膨胀及地下水的渗透作用密切相关.基于泥岩膨胀力与高水压在隧底的局部作用及其引起的隧底结构局部效应,提出仰拱隆起及无砟轨道上拱的结构-荷载计算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隧底荷载作用和仰拱厚度不足对仰拱隆起及无砟轨道上拱变形的影响呈现非线性特征,若荷载1MPa以上及仰拱欠厚0.2 m以上,仰拱隆起及无砟轨道上拱变形急剧增加;仰拱施工缝等薄弱处所将会引起上拱变形峰值的出现;在相同条件下,单线隧道的上拱变形可以减少90%以上.

    铁路隧道隧底荷载无砟轨道仰拱隆起上拱变形仰拱缺陷

    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接触网附加导线实时在线监测方案

    古晓东罗健张琦
    6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铁路接触网附加导线故障具有早期发现困难、偶发性强、故障定位难度大等特点,直接影响接触网系统运行可靠性的提升,对行车安全构成潜在威胁.提出通过架设光纤复合附加导线并设置监测系统的方案,利用分布式光纤技术实时监测附加导线运行状态并实现列车运行位置监测,重点围绕监测系统方案、导线监测、列车运行状态监测等开展论述.该监测方案具有灵敏度高、监测距离长、不受隧道等环境限制等优势,可实现接触网架空附加导线重大故障、列车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提升了运维效率和安全可靠性.同时为搭建具有实时监测、实时评价、实时报警等特点的智能接触网系统提供了基础技术支撑.

    接触网附加导线分布式光纤传感实时在线监测

    减速顶故障在线监测系统及应用

    程若厅
    7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当前减速顶故障人工判别法和检测小车油气压力判别法的局限性,从系统架构、功能实现、实际运用3个方面,研发设计基于物联网技术、减速顶工作反力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存储与分析技术的减速顶故障在线监测系统,重点针对总体技术方案、主要功能、关键技术进行论述.该监测系统使管理人员能在线准确判断线路上减速顶的实时状态,现场养护维修人员可以通过手持终端精准定位每台故障减速顶;具有适应全天候气象及高温、寒冷、雨雪等环境,并对运输生产干扰小等优势;能够对目标进行实时在线监测、精准定位,极大地提升了作业效率,消除了安全隐患.该系统在南翔站试用,并开展了应用测试,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铁路编组站减速顶监测系统故障监测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