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藏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藏学
中国藏学

拉巴平措

季刊

1002-557X

zgzx614@126.com

010-64937904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131号

中国藏学/Journal China Tibetolog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专业学术性刊物。以藏族的社会历史文化和藏族地区的现实研究为主要内容,发表学术论文,并适当刊登其他文章及反映藏族藏区历史文化民俗山川风貌的图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皇室记忆及文化认同——木雅·绛央扎巴自传研究之一

    才让杨惠玲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木雅·绛央扎巴的自传《利他阳光》所载大宝法王第五世噶玛巴·得银协巴内地之行的谈话,反映了得银协巴对明朝皇室的印象.他记忆中明朝皇室是佛教的信仰者和支持者,以"菩萨化身"等词汇来描述明朝皇室,属于藏传佛教语境中对皇室神圣性的表达方式.明朝对得银协巴的礼遇及对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视,拉近了彼此在情感上的距离,产生了一种文化认同,并由此增强了西藏宗教界对明朝皇权的政治认同.绛央扎巴之所以乐于求问并记载明朝皇室之情况,同样反映了明朝皇帝的权威在藏地的影响力,说明明朝对藏传佛教实施的"多封众建"政策发挥了实际的效用.《利他阳光》类藏传佛教人物传记中含有丰富的内地与西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记载,值得进一步梳理和挖掘.

    木雅·绛央扎巴《利他阳光》大宝法王永乐皇帝

    西藏札达县托林寺新发现的元代投诉文书残卷与元朝对阿里的治理

    熊文彬
    8-1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1年,在西藏札达县托林寺发现了一件元代的藏文投诉文书残卷,发现者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文章在讨论文书的年代、汉译文书内容,并对其中金字使、同知、乌拉等重要历史名词进行考证的基础上,结合既往研究,对文书涉及的元代中央政府治理西藏的重要措施进行了进一步较为深入、全面的研究.研究表明,文书记载的金字使、同知、乌拉等重要历史名词,不仅源于元代,系藏文对汉文、蒙古文等不同文字的翻译,而且是元代中央政府治理西藏等涉藏地区的系列重要举措.其中金字使是元代中央政府向西藏地方派出的钦差,同知是中央和地方管理涉藏地区的政府官员,驿站是元代中央政府在涉藏地区建立的供往来的政府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而乌拉则是为驿站的运营而向涉藏地区沿途百姓摊派的差役.文章认为,文书中的记载与元代中央政府在整个涉藏地区的相关施政措施相关,从而充分证明了元代中央政府对阿里地区的治理,该文书因此是元代中央政府治理阿里地区的重要实物证据之一.鉴于阿里地区传世和出土的相关文献和文物十分稀少,该文书不仅印证了文献的相关记载,也弥补了相关记载的缺失和实物的不足,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托林寺投诉文书阿里地区元代金字使同知乌拉

    《扎基寺志》与扎基拉姆信仰——兼论清代汉藏文化交流

    米玛次仁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18世纪格鲁派高僧格吴仓·强巴敏朗撰写的《扎基寺志》,是研究位于拉萨北郊扎基寺(又称扎基万寿寺)历史和清代汉藏文化交往交流的重要资料之一.文章以《扎基寺志》为基础,结合相关资料梳理了扎基地方的历史沿革,特别是在论述修建扎基寺历史的同时,对"扎基拉姆"信仰文化的形成进行了分析梳理,认为扎基拉姆信仰作为汉藏文化交流的产物,其信仰可追溯至清代.扎基拉姆身份的多重性,除与藏传佛教神灵体系具备的开放性与灵活性等特征有关外,还与清代汉藏民族文化交往交流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不难理解扎基拉姆何以作为藏传佛教护法神会被描述成来自中原地区.这种文化现象充分说明,汉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源远流长.

    《扎基寺志》扎基拉姆扎基寺汉藏文化交流

    国家在场视域下18世纪甘青地区蒙藏民族关系的嬗递——以《第二世嘉木样传》为中心

    仁增拉青旺姆
    2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朝中央政府在青藏高原确立统治权威的进程中,经历了以蒙治藏、蒙藏分治、以藏治藏到直接管辖的曲折历程,和硕特部前首旗与藏传佛教格鲁派拉卜楞寺之间檀越关系的转折,正是此脉络在甘青地区的历史缩影.以探讨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的"国家在场"理论为视域,结合《第二世嘉木样传》中的相关史实可知,清朝前期在对甘青蒙藏地区逐步提升管辖能力的同时,区域内部也在进行相应的有意无意地整合,而当清朝政府的权威进一步深入影响地方后,蒙藏民族关系则呈现出自觉加强中央向心力与彼此之间通和往来的发展趋势,继而使清朝大一统局面日益巩固.以此个案可窥探18世纪甘青地区蒙藏民族共享历史符号、塑造集体记忆以及增进国家认同的发展进程,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提供更为丰富的历史经验,进而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所全面认识.

    《第二世嘉木样传》二世嘉木样拉卜楞寺蒙藏民族关系

    先天不足 后天乏力——南京国民政府初期蒙藏教育司的设立及其发展困境

    喻永庆欧其尔洛
    3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部蒙藏教育司作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蒙藏教育的最高管理机构,其提出是蒙藏委员会克服重重困难后积极运作的结果.自筹设以来,面对预算经费的缺失,蒙藏教育司不得不采取缩减机构与人员兼职的形式运行,这也导致该司职权难以充分发挥,诸事依赖他人.之后蒙藏教育的实施,早已确定的蒙藏班与蒙藏学校因经费迟迟未能拨发而无法开办,一些组织与机构也由此参与到蒙藏教育的兴办中来,蒙藏教育司的领导权开始遭到蚕食.蒙藏教育在管理上形成的这一种分而治之的态势,直至全面抗战爆发才得到根本改善,极大地制约了蒙藏教育事业的推进.蒙藏教育司早期的诸多困境,映射出南京国民政府初期蒙藏教育发展的实况,这是在边疆观与民族观重塑的时代,不同组织、机构与个人对于新生的蒙藏教育认识上的差异导致的.

    蒙藏教育司民国教育蒙藏委员会蒙藏教育

    明代大敬法王锁南坚参生平事迹考

    张义生
    46-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敬法王锁南坚参是明代甘青地区即尔加族的宗教首领,宣德时受封为妙善通慧国师,先后居于西宁、凉州等地.正统八年(1443),其侄锁南巴袭封国师,他本人则前往临清净宁寺住持,负责甘青地区藏传佛教僧团在内地的贸易中转.成化年间入京城大能仁寺,历封禅师、静修弘善国师、大国师、西天佛子,成化十二年(1476)协助大悟法王札巴坚参前往甘青地区施茶,成化二十年(1484)受封为大敬法王.弘治十二年(1499)锁南坚参于北京圆寂.通过研究锁南坚参的生平事迹,尤其是结合临清《敕赐净宁寺碑记》,可以看出明代前中期甘青地区的藏传佛教僧团已经结成牢固的利益共同体,明"多封众建"和"优贡市之利"的政策在当地执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异化.

    锁南坚参端竹领占札巴坚参大敬法王

    清代多语种文献所见时人对拉达克的认知

    陈柱
    5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拉达克是西藏阿里地区("阿里三围")一部分,也称"阿里芒域",是西藏地方的一种地方性知识,构成当地传统的地理、历史和政治观念.这一观念影响深远广泛,在清代多语种文献中仍多有反映.清代卫藏地区藏传佛教界和世俗贵族视拉达克为"阿里芒域",称呼拉达克或拉达克人时常冠以"阿里"一词;拉达克则自视为阿里地区一部分,与回疆地区交往时常自称"土伯特拉达克"或"土伯特".西藏地方这一认知塑造了周边涉藏地区和穆斯林地区对拉达克的认知.清朝办理西藏和回疆事务的地方官员接受这一认知,进而影响了清廷对拉达克的认知,并形塑了西藏舆图和新疆方志对拉达克的描绘.南亚地区对拉达克的认知又塑造了近代西方的认知.

    清代拉达克西藏阿里三围土伯特地方性知识

    明代汉籍记录甘青藏族部落与茶马贸易的联系

    蓝图
    7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明代,汉籍文献对甘青地区的藏族部落有着系统性的记录,其背后的途径是茶马贸易的开展.洪武时期,设立茶马金牌贡赋制度,部分拿到金牌的藏族部落被当作赋役单位被汉籍记录下来.在明中期之后,西海蒙古的崛起使得金牌贡赋制度难以施行.弘治时期开始改革,茶马贸易的性质开始由国家贡赋向自发市场进行转变.随着茶马贸易自发性的增强,加上金牌制度的宽松化,明朝对藏族部落的记录增多,在文献《边政考》上形成了记载甘青地区达三百多个藏族部落的表格.但从地方视角出发,甘州地区的案例揭示了这种记录途径的复杂性,一是改革后的茶马贸易产生了不同茶马司主导的不同市场,茶马司的经营状况会影响对具体地区藏族部落的记录;二是除茶马贸易以外,卫所等其他明代制度也会影响对当地藏族部落的记录方式.文章从明代汉籍文献出发,通过讨论明代对藏族部落的系统记录,揭示明中央政府对甘青藏族部落的认识途径,从而说明明中央政府和藏族地区之间明显的统属关系以及茶马贸易等经济活动上的紧密联系.

    明代甘青地区藏族部落金牌信符茶马贸易

    清代和硕特拉藏汗家族后裔世系考——以满文《察哈尔公台吉等源流册》为中心

    孙琦
    8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拉藏汗为和硕特汗廷最后一位汗王,以往研究多论及他在西藏地方建立的政权,而对于他的家族后裔世系鲜有关注.拉藏汗家族作为曾经统治西藏的显赫家族,由于各方势力在西藏地方的角逐,尤其是康熙末年准噶尔军扰藏,拉藏汗被杀,使这一家族开始分崩离析.文章以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的满文《察哈尔公台吉等源流册》为基础,对拉藏汗家族后裔世系进行了考察,认为拉藏汗家族后裔共有3个世系,分别是:苏尔扎世系、色布腾世系和特默齐世系.他们都是在乾隆十九年(1754)投诚清廷后,得授爵号,世袭罔替,并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迁往察哈尔地方居住,从而成为居察哈尔地方的和硕特王公贵族.此外,由于满文《察哈尔公台吉等源流册》包含该家族后裔的敕封源流、谕旨文字和袭封次序等,从而极大弥补了《清实录》《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等清代官方文献中缺失的史料,填补了这段历史的空白.

    拉藏汗家族《察哈尔公台吉等源流册》满文史料

    以"一城""一江"和"一山一湖"为驱动极加快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的设想

    罗绒战堆胡文政艾意欣葛林宁...
    95-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基于人口、资源、市场和国家在西藏的重大生产力布局,提出了将"一城""一江""一山一湖"打造为西藏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和驱动极的设想,并提出了具体化、指标化和可操作化的实现路径.就"一城"(拉萨市)而言,着力提升消费规模、城市功能和稀缺公共服务资源的富集度,进而做大、做优人口和产值规模.就"一江"(雅鲁藏布江)而言,用"政策+市场"的力量,将"一江"超大型电站的建设过程转化为西藏农牧民再致富的过程,将电站的建设工地创建为促进民族团结的大舞台.就"一山一湖"(冈仁波齐山和玛旁雍措)而言,着眼于满足10多亿印度教教徒对其迫切的朝觐需求,通过善待"一山一湖"资源,提升该区域的环境承载能力,通过善用市场法则,提升资源的稀缺价值和设施及管理承载力.此外,文章还讨论了实现设想需要制度优势与市场作用形成合力的问题,需要从市场的视角审视西藏的资源优势和资源配置的问题.与此同时,实现设想需要加大对外开放的支撑且西藏的大好局面已为此奠定了坚实基础.

    西藏高质量发展驱动极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