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音乐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

赵塔里木

季刊

1002-9923

bianjibu7378@vip.163.com

010-64887378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德外丝竹园

中国音乐/Journal Chinese Music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音乐》(季刊)是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音乐理论刊物,创刊于1981年3月,首任主编是著名音乐理论家、中国音乐学院前院长李凌同志,历任主编有前院长李西安教授、前院长樊祖荫教授。历任副主编有薛良先生、何昌林、陈铭道、管建华教授、赵志扬副教授。《中国音乐》现由院党委戴嘉枋书记分管,现任主编为樊祖荫,副主编赵志扬。《中国音乐》的办刊宗旨是: "在音乐领域中,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和政策,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社会音乐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开展学术理论活动,联系音乐工作者和广大音乐爱好者,促进社会主义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中国音乐》从81年3月创刊以来,至今已出刊85期,发表文章两千三百多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音乐理论建设和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以及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21年来,《中国音乐》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中青年音乐理论工作者,现已在国内拥有一支功底扎实、充满朝气的作者队伍。《中国音乐》发表的科研成果以及对音乐领域诸方面的探索思考一直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长期以来,《中国音乐》在全国音乐理论刊物中,一直拥有最大的读者群,在国内外均具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音乐》编辑部全体人员正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文化修养,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以寻求更多的机遇和迎接更大的挑战。《中国音乐》2001年大事纪要:一.2001年7月,编辑部收到《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年版)编委会通知,《中国音乐》再次被评为"中文核心期刊"。二.2001年11月,编辑部收到"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通知,《中国音乐》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00)选用为来源期刊,并收到证书一份。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职业化"是否可成为开解"非遗"音乐传承的一把钥匙?

    张伯瑜
    5,90,6-1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非遗"音乐保护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其中传承问题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国家投入的资金在提高人们的"非遗"意识、"非遗"材料的收集整理、"非遗"机构的建立、"非遗"的相关活动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非遗"传承上的作用有限,对于很多"非遗"音乐项目,传承问题至今没能得到解决.面对"非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应用民族音乐学能够提供什么帮助?笔者写作此文,以践行应用民族音乐学的价值与意义.文章提出了"非遗"音乐从原有"文化整体"脱离后,成为单纯的舞台化艺术."舞台化"不能全部接纳所有"非遗"音乐,由此而弱化了传承的动力."非遗"音乐传承人的"职业化"是否能够增强传承的动力?能否具有实践的可能性?笔者想通过此文与大家商讨,并引起"非遗"工作部门的重视.

    非遗音乐非遗传承文化整体传承人职业化

    应用民族音乐学视角下的民族乐器制作——以河南省兰考县为例

    王先艳
    15-2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受应用民族音乐学理念的影响,把传统音乐研究不仅作为一种学术认知,而且作为一种能够改变社会、作用于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以此视角来考察河南省兰考县民族乐器制作对改善当地民众生活品质的价值与意义.由此,中国民族乐器和中国传统音乐不仅是音响制造的物体,而且是社会资源.笔者曾前往兰考县进行调查,基本上掌握了当地乐器生产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思考应用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实践路径与价值.

    应用民族音乐学民族乐器制作文化反思与控制

    缙云婺剧传承与基层社会治理

    孙焱
    2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缙云婺剧的"非遗"传承为案例,从应用民族音乐学的视角来探讨婺剧传承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关系.首先,缙云婺剧的传承是在民俗语境、学校语境、群众文化等多元语境的整合中,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而进行的整体性传承;其次,婺剧传承跳出了"非遗"自身的框架,在和乡村振兴、文化强国等国家战略的协同合作中,发挥了"非遗"在重建乡土团结、文化养老、公共文化服务、儿童母语教育等方面的基层社会治理功能;再次,缙云婺剧传承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化多样性"世界格局中价值重建问题的回应,且这种回应是活态的、日常的、实践的,是"非遗"在基层社会发挥社会治理功能的软实力的体现.

    缙云婺剧非遗传承基层社会治理母语文化

    音乐类"非遗"资源在高校美育中的应用

    阮海云
    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凝结了中国人民的独特智慧,蕴含许多可利用的美育资源.将"非遗"与美育相关联,不仅有利于"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利用,还有利于美育的深度与广度发展.文章从不同视角分析高校美育中"非遗"音乐的应用情况,并尝试对"非遗"音乐的高校美育实践进行反思,以期为同类问题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参考.

    传统音乐非遗高校美育应用民族音乐学

    流失于海外的中国唐宋时期古代乐谱

    赵维平
    3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历史文献记载、佛教洞窟壁画、造像以及出土文物等都鲜明地反映出我国古代有着丰富多姿的音乐舞蹈.但是遗憾的是,在今天的音乐活动中我们听不到她的历史音响.究其原因诸多,但是古代乐谱的缺失无疑是其"积重难返"的主要缘由.我国曾经是古代乐谱的发源地,但它们却相继消失流向海外,为今天的研究带来基础性的困惑.本文将追踪寻源,厘清流失于海外的唐宋时期主要的一些古代乐谱现状.

    琵琶谱横笛谱筝谱

    白石古谱研究之内容、理念及解译问题探论

    赵玉卿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石道人歌曲》留存减字谱、律吕字谱和俗字谱三种古谱,是重要的宋元古谱文献,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从清代"白石谱"重新被发现至今,不少学者对此关注并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产生了多个不同的译本.但综观"白石谱"的研究,在版本校勘、解译理念及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影响着人们对古谱的正确解译与研究.文章就白石谱的古谱留存、研究内容、解译理念、存在问题等层面进行探讨.

    白石道人歌曲俗字谱减字谱律吕字谱解译理念

    复古与重构:论《风雅十二诗谱》的历史意义——兼及朱熹的雅乐理论

    吕畅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载于《仪礼经传通解》中的《风雅十二诗谱》,在创作时间、乐谱性质等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仅仅局限于《风雅十二诗谱》本身所提供的信息,无法正确评判乐谱的历史价值.《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晦庵先生朱文公续集》《朱子语类》《律吕新书序》《仪礼经传通解》等文献中所包含的论乐内容,显示出朱熹音乐著述的目的是在复古的理念下重构南宋雅乐体系.律、调、谱一体是朱熹雅乐理论的核心特征.在朱熹雅乐理论的影响下,《风雅十二诗谱》成为后世雅乐创作的范本.《仪礼经传通解》对《风雅十二诗谱》的收录,客观上促成了后世雅乐体系的重构.

    《风雅十二诗谱》朱熹雅乐理学

    徽分记谱法出现年代考源

    刘阳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徽分记谱法是古琴减字谱发展史上的一次革新.在徽分记谱法出现之前,琴谱以徽间音表达音高,而徽分记谱法则把音高精确到两徽之间的十分之一.从时间上来看,徽分记谱法的发明应在晚明以后,前人研究中多以《大还阁琴谱》(1673年)作为徽分记谱法广泛应用的重要转折.然而,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徽分记谱概念的产生及记谱法的发明应有更久远的历史.本文按时间线对《大还阁琴谱》之前的琴论和琴谱中出现的徽分记谱进行罗列,试分析徽间记谱法和徽分记谱法的发展和作用,从而揭示徽分记谱法的出现原因,纠正学界对于徽分记谱法出现年代的错误印象.

    徽分记谱徽间记谱减字谱大还阁琴谱

    日本笙谱研究——以"丰原家传本"为中心

    王金旋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搜集到丰原家传本古笙谱,从谱本题解、丰原家与笙之关系、乐谱内容和笙谱记谱法入手进行了梳理和观照,提炼出丰原利秋撰《古谱吕律卷》、丰原龙秋撰《凤笙谱律吕合卷》以及丰原英秋撰《瑞凤集》,在不同视角所具有的史料价值,尤其是丰原利秋的《古谱吕律卷》作为最古老的笙谱最具价值,它们应当被重视、被研究.

    笙谱丰原氏内容记谱法

    记谱教训

    张振涛
    88-96,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笙管乐,就要研究大曲;研究大曲,就要讲究谱本;讲究谱本,就要找到标本.这个标本,在河北省雄县.雄县谱本,一是存目完好,二是记年明确,三是抄列目录.三项指标,缺一不可.大曲研究,宫调定位,莫相统摄,不胜困弊,盖因未能找到坐标.拥有大量工尺谱的传统音乐,仅仅记录单行谱,难以阐释何以产生了旋律支脉的原因.当代排版技术解决了线谱、简谱、工尺谱对照的困境,让今人可以充分利用这份遗产.中西同框,古今叠加,图谱双映,简便有效.

    记谱工尺谱对照谱笙管乐曲调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