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音乐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

赵塔里木

季刊

1002-9923

bianjibu7378@vip.163.com

010-64887378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德外丝竹园

中国音乐/Journal Chinese Music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音乐》(季刊)是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音乐理论刊物,创刊于1981年3月,首任主编是著名音乐理论家、中国音乐学院前院长李凌同志,历任主编有前院长李西安教授、前院长樊祖荫教授。历任副主编有薛良先生、何昌林、陈铭道、管建华教授、赵志扬副教授。《中国音乐》现由院党委戴嘉枋书记分管,现任主编为樊祖荫,副主编赵志扬。《中国音乐》的办刊宗旨是: "在音乐领域中,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和政策,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社会音乐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开展学术理论活动,联系音乐工作者和广大音乐爱好者,促进社会主义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中国音乐》从81年3月创刊以来,至今已出刊85期,发表文章两千三百多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音乐理论建设和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以及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21年来,《中国音乐》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中青年音乐理论工作者,现已在国内拥有一支功底扎实、充满朝气的作者队伍。《中国音乐》发表的科研成果以及对音乐领域诸方面的探索思考一直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长期以来,《中国音乐》在全国音乐理论刊物中,一直拥有最大的读者群,在国内外均具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音乐》编辑部全体人员正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文化修养,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以寻求更多的机遇和迎接更大的挑战。《中国音乐》2001年大事纪要:一.2001年7月,编辑部收到《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年版)编委会通知,《中国音乐》再次被评为"中文核心期刊"。二.2001年11月,编辑部收到"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通知,《中国音乐》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00)选用为来源期刊,并收到证书一份。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说"桥"——论晚清江南丝竹古曲《肆合》的形态演变

    李亚
    97-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合"作为江南丝竹音乐形态构成最为重要的部分,它在乐种发展的过程中,因流传地域、乐社、乐人、传承等各方面的因素,形成了既有共性又富于个性的诸般面貌.可惜,这首结构极为庞杂且极具艺术价值的江南丝竹联套乐曲,在当下却濒临失传,很难在如今民间乐社的活态传承中找到该曲的音响样本和表演信息.因此,笔者着意从历史谱本中寻其真意,通过存世的工尺曲谱及民间工尺传抄材料,尝试厘清《肆合》《清音》《苏乔》《四合如意》《行街四合》等乐曲间的内在关系,一方面探究不同时期同名乐曲及异名同曲的原型关联与形态差异,以此勾勒"四合"曲调系统在江南丝竹百年历史过程中的形态演变史;另一方面则试图从这首江南丝竹最为重要的套曲中发现并阐释我国传统丝竹器乐曲的乐思发展与结构逻辑.

    晚清工尺谱江南丝竹《四合如意》《桥》

    交汇·互融·共生——《丝竹小谱》曲调的源与流

    祝欣怡
    110-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聚焦迄今所见最早的江南丝竹工尺乐谱《丝竹小谱》,选择与之相关的清代、民国时期流行于江南地区的乐谱进行版本互证,从辑录曲目的原生分类及曲调旋律的流变状态可知丝竹谱本编撰的"经典化"思维和江南丝竹与其他江南乐种的具体交融状态,意在从谱本出发探知江南民间音乐的互融特征.

    《丝竹小谱》江南丝竹江南乐种交融状态

    民间工尺抄本《庆余堂》谱研究

    徐鑫
    118-128,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上海阳刚民间音乐馆收藏的一本工尺抄本为研究对象.该乐谱封面残缺,残页右下角留有"庆余堂"三字,底页写有人名"杨漱洁",封底有用黑色水笔写的"道光辛丑年".作为一本丢失传承信息的民间工尺抄谱"孤本",该谱的成谱年代、来源及乐种归属存疑.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先从谱本互证、互释的角度,考释该谱本记录的70首曲牌,以探究谱本的历史源流、乐种归属及曲牌演变问题;根据前期谱本分析所呈现的相关乐种信息,辅以田野考察,对乐谱记载的状声谱字、文字提示、曲体结构等进行解译,并对该谱的乐种归属和文化讯息做进一步考证与阐释.

    《庆余堂》工尺谱考证曲牌吹打乐

    《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工尺谱数据集构建及其若干应用

    李荣锋卜凡苏倩澜
    129-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对《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及其译本进行了数字化,构建了包含工尺谱、唱词与相应简谱翻译对齐的、多源异构的中国传统音乐数据集.运用700余首人工录入所得工尺谱与简谱的小样本数据集设计并训练出基于深度学习的解谱模型,由此翻译了余下约5800首曲目,最终整理得到含6563首曲目的全本数据集.此外,还在数据集上进行了若干应用探究:进行音乐形态学分析,探讨了谱字声调与唱腔动态间的关系;建立了数字化乐谱的在线展示平台.本研究意在填补音乐计算领域中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数据空白,并为机器理解传统音乐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九宫大成》工尺谱音乐数据集乐谱数字化古谱翻译

    民国琴家吴浸阳生平及琴事述考

    章华英
    138-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吴浸阳民国时期曾活跃于苏、沪琴坛,但相关史料很少,所存讹误、疑问颇多.本文依据民国时期报刊及地方史志等史料,对其人生轨迹、琴事活动、古琴传承、斫琴等问题进行梳理和考辨.吴浸阳曾参加怡园、晨风庐琴会及精武会、行余文社等社会团体的古琴活动,其交游广泛,梅兰芳、史量才妻儿等皆曾从他学琴,其弟子中比较重要的有李明德、赵云青、吴兆基等,并斫有六十四卦琴.吴浸阳身具琴家、医士、道士多重身份,后虽然还俗,但修道却是他终生的追求.

    吴浸阳古琴斫琴

    北魏"旋宫说"探微

    谷杰
    150-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魏"旋宫说",是指《魏书·乐志》中公孙崇、陈仲儒、祖莹探讨旋宫问题的言论或观点.其原文虽语焉不详,却不乏真知灼见.经研究发现,"公孙崇说"包容了多种形态的五声音律结构,与古琴音律可以通融,具有"理论框架"的意义;"陈仲儒说"与"祖莹说"可以互为补充,二者为旋宫系统的五声音律结构提供了具有统一标准的参照物.相对《礼记·礼运》郑玄注来看,北魏旋宫诸说的形成是旋宫理论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公孙崇陈仲儒祖莹六十调

    赣籍音乐家程懋筠乐事补遗考述(1900-1957)

    陈乃良王静帆
    159-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程懋筠系民国时期颇具代表性的赣籍音乐家,由于历史原因一直被尘封隐藏.直到2007年之后学界才对这位"边缘"和"另册"的音乐家给予了重新认识与评价.但随着新史料的挖掘梳理,亦对侧重拘囿于"程懋筠江西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活动"先行研究之外乐事,带来了新的扩充与启示.所以本文在观照先行文献同时,以不复赘述、查缺补漏、溯本求源、匡谬补正的方式,不仅对"程懋筠音教会活动"之外乐事展开深入细致的补遗考述,且亦对先行研究中些许谬误待考内容加以实证纠正,以期勾勒还原出赣籍音乐家程懋筠在历史时代困境漩涡中,百折不挠苦苦求索,坚守民众振兴乐教及乐教救亡的活动经历与历史贡献.

    程懋筠赣籍音乐家振兴乐教抗日救亡补遗考述

    女性歌者与城市声音景观的再造——上海广播电台"歌唱社现象"研究(1931-1949)

    林媛
    174-182,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30年代,大量歌唱社团进入上海广播电台演唱,先后成立的几百个歌唱社团为时代曲和抗战歌曲的大众化传播提供"歌唱源".歌唱社的演唱者以女性居多,留下来的经典唱片也鲜明地将那个时期的声音指向女性.上海广播电台里的"歌唱社现象"持续了十余年.歌唱社团在歌唱资源、慈善资源和抗战资源之间不断转换,持续性的演唱形成了笼罩性的听觉刺激,从广播电台里传出的歌声塑造了城市的声音景观,改变了以传统演艺类型为主的上海广播电台娱乐节目的版图.一种女性化、标志性、象征性,具有隐喻功能的歌声重新绘制了上海的声音图景.

    女性歌者广播电台歌唱社时代曲抗战歌曲

    隐藏于奥尔夫教学法深处的逻辑——从《学校音乐教材》所得到的启迪

    黎莎傅聪
    183-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奥尔夫教学法所提倡的原本性、即兴性、综合性的教学方式受到世界各地音乐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与此同时,这种即兴的自由特性在教学中的运用,容易打破教学的循序渐进,导致部分教学者认为这一教学法缺乏逻辑性.因此,本文立足于分析奥尔夫所编的《学校音乐教材》中的教学设计意图,剖析其中蕴含的教学逻辑,以便我们在明确各卷所提供的特定内容中,深入认识奥尔夫教学法提倡原本性、即兴性、综合性的思想内核及其教学设计思路.

    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为儿童的音乐原本性

    由美育而美学——中国近代音乐美学思想萌发过程探析

    刘恩娜
    191-198,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乐美学可以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音乐自身美学特性等角度予以研究.从哲学角度出发研究音乐艺术,则主要涉及音乐本质、音乐内容以及音乐与现实之间关系等问题.本文以《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收录的文论为主要史料,论述中国近代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音乐史美学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