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洪涛

双月刊

1003-9279

bianjibu2005@sina.com

010-63540009

100052

北京市宣武区迎新街100号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Vir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7年10月创刊,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医学病毒学专业学术期刊,报道医学病毒学的应用及基础理论研究,人类病毒性疾病预防。栏目:述评、人物述林、病毒学、医学微生物学、传染病学、流行病学、儿科学、免疫学、肿瘤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免疫、病毒检测、医药信息等。读者为本专业科研人员、老年医学等学科的科技工作者,从事医学病毒学研究的科研人员;高、中等医药院校的有关教学人员;病毒性传染病的临床医师;生物制品工作者;各级卫生防疫工作者;临床检验工作者,以及与人畜共患病毒性疾病防治有关的基层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加强我国从吸血昆虫中分离的病毒对人与动物感染的研究

    梁国栋
    599-6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截至2024年初,我国已经从自然界采集的各类吸血昆虫标本中分离鉴定出大约60种可以在组织细胞培养复制的病毒分离物,其中分别从蚊虫、蜱虫、蠓虫、白蛉标本中分离鉴定出约40种、10种、10种、2种病毒,可见我国虫媒病毒病原学研究已经取得巨大成绩.然而,在已经分离到的病毒中的很多病毒缺少病毒对人和动物感染性研究,特别是这些病毒与人和动物疾病关系的研究.本文在介绍我国虫媒病毒病原学研究现状基础上,对加强我国从吸血昆虫中分离的病毒与人和动物感染关系的研究提出建议,以推动我国虫媒病毒与虫媒病毒病关系的研究.

    虫媒病毒感染虫媒病毒病

    虫媒病毒研究重点号刊出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编辑部
    602页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历史沿革(1963-1999)

    梁国栋
    603-6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1963年建所至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以下简称病毒病所)一直是我国医学病毒学研究和病毒性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国家队,建所以来病毒病所为我国病毒学研究和各项病毒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本文以病毒所1990年和1999年编写的病毒所简介为素材简要回顾病毒所自建所以来的多次机构变革和机构调整,以此纪念病毒病所建所61周年.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

    2023年甘肃省东南地区蚊传虫媒病毒调查

    顾安琪董茂星殷启凯李治平...
    609-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甘肃省东南地区蚊传虫媒病毒的种类与分布.方法 2023年在甘肃省陇南市和天水市部分地区使用诱蚊灯法采集蚊虫.根据形态学进行分类后约50只为1批.使用RT-qPCR法对采集的蚊虫标本进行乙型脑炎病毒、版纳病毒、盖塔病毒、库蚊黄病毒和塔黑纳病毒核酸检测.随后对阳性样本进行基因组测序,并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病毒基因组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2023年6~8月在陇南市徽县、成县、武都区和天水市麦积区、秦州区共采集蚊虫4属9种8 176只,其中三带喙库蚊数量最多,占采集蚊虫总数的55.80%(4 562/8 176),其次为淡色库蚊,占采集蚊虫总数的16.43%(1 343/8 176).共获得263批标本,RT-qPCR检测显示1批标本乙型脑炎病毒阳性、2批标本版纳病毒阳性、3批标本盖塔病毒阳性和25批标本库蚊黄病毒阳性.结论 甘肃省东南地区的优势蚊种为三带喙库蚊,且当地蚊虫中携带多种虫媒病毒.

    蚊传虫媒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版纳病毒库蚊黄病毒

    贵州省道真县蚊虫标本中乙型脑炎病毒和坦布苏病毒的检测

    毕腾坤郑德阳阳玉红李樊...
    615-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贵州省道真县蚊虫标本中携带虫媒病毒的情况.方法 2023年7月,在贵州省道真县使用光催化诱蚊灯法采集蚊虫标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技术检测蚊虫携带的病毒种类,并通过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检出病毒的系统发育地位.结果 在贵州省道真县共采集到2属2种5 313只蚊虫标本,包括三带喙库蚊3 953只、骚扰阿蚊1 355只和其他蚊种5只.将采集标本依据种类分54批进行研磨、核酸提取和检测,其中6批三带喙库蚊标本经黄病毒属通用引物检测为核酸阳性,经进一步鉴定其中5批为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阳性,1批为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TMUV)阳性.遗传进化分析显示,检测到的JEV均为基因 Ⅰ型,分布在同一个进化分支上;检测到的TMUV位于进化树的第三分支,该分支毒株的主要宿主来源为蚊虫.结论 在贵州省道真县2023年采集的蚊虫标本中检测到基因Ⅰ型JEV和TMUV,TMUV为贵州省蚊虫中首次发现.应进一步加强对JEV和TMUV的监测,以减少它们可能造成的公共卫生风险.

    虫媒病毒乙型脑炎病毒坦布苏病毒

    西藏环状病毒在埃及伊蚊和淡色库蚊中的媒介易感性评估

    Ren NJin QWang F毕腾坤...
    620页

    吉林省珲春市刺扰伊蚊中辽宁病毒的检测与分析

    阳玉红金光俊张帮帅苟伟民...
    621-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2023年在吉林省珲春市采集的蚊虫标本进行蚊媒病毒的核酸筛查及病毒进化特征分析.方法 首先采用形态学方法对蚊虫标本进行分类鉴定,通过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方法对采集的蚊虫样本进行6种蚊媒病毒核酸筛查,包括版纳病毒(Banna virus,BAV)、卡皮罗病毒(Kadipiro virus,KDV)、辽宁病毒(Liaoning virus,LNV)、塔希纳病毒(Tahyna virus,TAHV)、盖塔病毒(Getah virus,GETV)和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通过测序获取阳性样本的病毒基因组序列.结果 本次调查共采集5 490只蚊虫标本,包含刺扰伊蚊4 400只(80.15%),中华按蚊1 090只(19.85%),按采集的时间、地点、蚊种进行混样共获得41组样本.qRT-PCR检测显示,仅编号为JLHC2321的刺扰伊蚊样本呈LNV核酸阳性,其余样本对所检测病毒均呈阴性.针对LNV第10节段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该株辽宁病毒与NE9731毒株亲缘关系最接近,属于Ⅱ型分支.同时基于第10节段编码区(Coding sequence,CDS)的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JLHC2321与Ⅱ型参考株NE9731仅存在2个氨基酸差异位点.结论 本研究首次在吉林省珲春市的刺扰伊蚊中检测出LNV,为该区域蚊媒病毒的监测和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蚊媒病毒辽宁病毒刺扰伊蚊

    征稿启事

    627,730,封3页

    果蝇微RNA dps-2526-3p干扰埃及伊蚊细胞中登革病毒复制的研究

    曹婷倪骞石梦仪邓鑫...
    628-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埃及伊蚊Toll通路在抑制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复制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因而本研究对能调控Toll通路的微小RNA,及其对埃及伊蚊细胞中DENV复制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 结合RNAhybrid软件预测和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研究拟暗果蝇编码的微小RNA dps-miR-2526-3p和Rel1A基因的结合关系;基于稳定感染沃尔巴克菌(W+)和无沃尔巴克菌感染(W-)的埃及伊蚊细胞,利用核质分离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dps-miR-2526-3p分别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表达;分别通过miRNA表达上调实验或miRNA抑制实验联合病毒感染实验,检测dps-miR-2526-3p对Rel1A基因表达以及DENV复制的影响.结果 软件预测和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均证实dps-miR-2526-3p与Rel1A基因存在直接结合关系;在埃及伊蚊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能表达dps-miR-2526-3p,W+细胞中dps-miR-2526-3p和Rel1A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两者在W-细胞中的表达水平;miRNA功能实验表明dps-miR-2526-3p促进Rel1A基因表达;病毒感染实验结果显示,dps-miR-2526-3p抑制DENV复制.结论 dps-miR-2526-3p通过在埃及伊蚊细胞促进Rel1A基因表达,激活Toll通路,显著干扰DENV复制.本研究发现抑制DENV复制的新分子,为发展新型蚊媒控制技术预防控制DENV传播提供新思路和实验数据.

    微RNA登革病毒埃及伊蚊拟暗果蝇

    乙型脑炎是湖北省病毒性脑炎中最主要病种

    邹文菁李静蔡昆
    635-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了解湖北省2011-2023年临床病毒性脑炎(viral encephalitis,VE)患者的病原体感染种类,并对实验室确诊的VE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方法 收集2011-2023年湖北省VE病例急性期血清和(或)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标本.对所有病例标本首先进行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IgM抗体检测,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方法对所有 CSF 标本进行 JEV 基因检测.对实验室检测排除JEV感染病例的急性期血清标本同时进行7种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和水痘病毒)IgM抗体检测.对实验室确诊的VE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湖北省2011-2023年共收集97例VE病例标本.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64.9%(63/97)患者标本中JEV特异性IgM抗体和基因检测结果为阳性,确诊为JEV感染病例.34例非JEV感染病例中,共检出10例JEV以外病毒感染,其余剩下24例为未知VE病例.实验室确诊JEV感染病例流行病学分析表明,JEV感染病例以0~15岁患者居多,近年来40岁以上年龄组人数有所增加.发病时间为2~9月,7~8月达到高峰.结论 JE是湖北省近10年来VE中最主要病种,本研究结果为湖北省VE的预防控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病毒性脑炎乙型脑炎乙型脑炎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