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湖北省医学会编辑出版部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湖北省医学会编辑出版部

杨镇

月刊

1001-9030

cjes@cma.org.cn

027-87893475

430064

湖北省武汉市丁字桥路60号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外科学类核心期刊,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两本会刊之一,以“探讨理论,更新知识,指导科研,服务临床”为办刊宗旨,其内容包括外科各个专业,是紧密结合临床实践的全国实验外科专业刊物。设有“论坛”、“述评”、“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动物模型”、“简报”、“综述”等栏目。创刊28年来,本刊立足外科前沿,评论医学资讯,报道实验外科最新科技成果,内容新颖,信息量大,杂志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逐年增加,已成为我国中高级外科医师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乳香提取物联合人参皂苷Rb2调控骨质疏松大鼠骨重塑过程的机制研究

    张巍孙燕张建萍郑世军...
    2056-2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乳香提取物3-乙酰基-11-酮基-β-乳香酸(AKBA)联合人参皂苷Rb2对骨质疏松大鼠骨重塑调控过程的分子机制。方法 50只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实验低、高剂量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实验低、高剂量组大鼠按照70mg/(kg·d)剂量给予维A酸溶液灌胃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空白组给予10 ml/kg的生理盐水灌胃,连续14 d。阳性对照组给予0。36 mg/(kg·d)戊酸雌二醇灌胃,实验低、高剂量组分别给予[5、20 mg/(kg·d)]AKBA联合人参皂苷Rb2腹腔注射,模型组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处理,持续8周。采用骨密度(BMD)仪分别测定各组大鼠右股骨的BMD值。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用药前后大鼠右股骨β-连环蛋白(β-catenin)、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叉头框转录因子01(Fox01)、骨保护素(OPG)和T细胞核因子1蛋白(NFATc1)的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定大鼠股骨骨密度显示,建模各组大鼠股骨BMD明显低于空白组(0。685±0。062比0。367±0。038,t=5。31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阳性对照组与实验组大鼠股骨BMD明显高于模型组(0。367±0。038 比 0。584±0。041、0。522±0。034、0。637±0。055,t=4。453、4。216、5。62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AKBA和人参皂苷Rb2联合用药能增强大鼠股骨 β-catenin(0。453±0。030 比 0。707±0。031、0。728±0。037,t=5。285、6。342,P<0。05)、Runx2(0。272±0。018 比 0。585±0。019、0。672±0。031,t=4。188、5。218,P<0。05)、FoxO1(0。477±0。028 比 0。643±0。028、0。791±0。038,t=5。062、5。844,P<0。05)、OPG(0。436±0。022 比0。676±0。029、0。752±0。031,t=4。726、5。573,P<0。05)蛋白表达量,同时抑制 NFATc1 表达(0。593±0。030 比 0。405±0。025、0。344±0。019,t=4。622、5。276,P<0。05),且用药表现为剂量依赖性(P<0。05)。结论 AKBA和人参皂苷Rb2联合用药可能通过作用于Wnt/β-catenin、OPG/NFATc1信号通路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和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防治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3-乙酰基-11-酮基-β-乳香酸人参皂苷Rb2骨重塑

    本刊对医学名词及术语的一般要求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辑部
    2059页

    单羧酸转运蛋白1调节乳酸转运对大鼠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的影响

    王志强吕俊桥邓晨王北洋...
    2060-2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单羧酸转运蛋白1(MCT1)调控乳酸转运对大鼠脊髓损伤(SC1)后星形胶质细胞(AS)分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SD)大鼠购自山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使用改良Allen's法制作SCI模型,分为假手术组、SCI(12 h)组、SCI+LA组、SCI+AZD组,每组5只,共20只,观察SCI后腹腔注射外源性乳酸钠或MCT1抑制剂对大鼠脊髓AS分化的作用。培养SD大鼠脊髓AS并建立氧糖剥夺/复氧(OGD/R)模型,首先观察不同时间点OGD/R处理AS的乳酸含量和MCT1表达。其次观察OGD/R后添加外源性乳酸钠或MCT1抑制剂对AS分化的影响,分为正常组,OGD/R(OGD4。5 h/R12 h)组,OGD/R+乳酸钠组,OGD/R+乳酸钠+AZD组。最后分析Bay 11-7082(NF-κB抑制剂)或Stattic(STAT3抑制剂)处理通路蛋白对AS分化的影响,分为OGD/R+乳酸钠组,OGD/R+乳酸钠+BAY组,OGD/R+乳酸钠+STA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SCI 12 h组大鼠脊髓MCT1表达高于假手术组(2。776±0。353比1。000,q=13。460,P<0。01)。SCI+LA 组脊髓 MCT1(2。767±0。208 比 1。900±0。100,q=10。840,P<0。01)和 S100A10(1。933±0。153 比 1。630±0。061,q=5。924,P<0。05)蛋白表达高于 SCI 组,C3蛋白表达低于 SCI 组(1。603±0。035 比 1。830±0。147,q=4。561,P<0。05);而 SCI+AZD 组脊髓MCT1(1。233±0。153 比 1。900±0。100,q=8。341,P<0。05)和 S100A10(1。237±0。067 比 1。630±0。061,q=7。681,P<0。01)蛋白表达低于 SCI 组,C3 蛋白表达高于 SCI 组(2。340±0。082 比 1。830±0。147,q=10。260,P<0。01)。体外培养的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在OGD4。5 h/R12 h组MCT1蛋白表达高于正常组(1。760±0。053 比 1。000,q=6。415,P<0。01),OGD/R+LA 组 AS 胞内乳酸含量(0。028±0。001 比 0。022±0。001,q=6。415,P<0。01),MCT1(2。200±0。100 比 1。633±0。058,q=13。870,P<0。01)和 p-STAT3 蛋白(3。400±0。173 比 2。133±0。252,q=12。850,P<0。01)表达高于OGD/R 组,细胞核 NF-κB 蛋白表达低于 OGD/R 组(1。153±0。129 比 1。933±0。153,q=12。100,P<0。01),A1 分化低于 OGD/R 组(1。133±0。058 比 1。600±0。100,q=7。000,P<0。01),A2 分化高于OGD/R 组(2。300±0。173 比 1。433±0。058,q=15。920,P<0。01)。而 O GD/R+LA+AZD 组 AS 胞内乳酸含量(0。014±0。002 比 0。022±0。001,q=9。278,P<0。01),MCT1(1。430±0。082 比 1。633±0。058,q=4。976,P<0。01)和 p-STAT3 蛋白(1。533±0。153 比 2。133±0。252,q=6。085,P<0。05)表达低于OGD/R组,细胞核NF-κB蛋白表达高于OGD/R组(2。400±0。100比1。933±0。153,q=7。239,P<0。01),A1 分化高于 OGD/R 组(2。200±0。200 比 1。600±0。100,q=9。000,P<0。01),A2分化低于 OGD/R组(1。133±0。047 比 1。433±0。058,q=5。510,P<0。05)。OGD/R+LA+BAY组A1 分化低于 OGD/R+LA组(0。846±0。050 比 1。000,q=6。527,P<0。01),A2 分化高于 OGD/R+LA 组(1。300±0。100 比 1。000,q=7。491,P<0。05);而 OGD/R+LA+STA 组 A1 分化高于OGD/R+LA组(1。177±0。049 比 1。000,q=7。520,P<0。01),A2 分化低于 OGD/R+LA 组(0。813±0。066 比 1。000,q=4。661,P<0。01)。结论 MCT1 调控 SCI 后 AS 乳酸转运,增加 AS 胞内乳酸含量促进其向A2分化,可以通过NF-κB/STAT3信号通路发挥上述调节作用。

    脊髓损伤星形胶质细胞单羧酸转运蛋白1乳酸分化

    骨髓基质抗原蛋白2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转移活性的影响

    任淑惠王山川吴雨雷
    2065-2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骨髓基质抗原蛋白2(BST2)调节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转移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11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诊治的1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65±8)岁]中收集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将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细胞,通过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4组:阴性对照组,siBST2组,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组、pcDNA BST2组。免疫组化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和癌旁组织BST2的表达水平;CCK-8实验分析各组TPC-1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划痕实验分析各组TPC-1细胞的迁移能力;Transwell实验分析各组TPC-1细胞的侵袭能力;流式细胞术分析各组TPC-1细胞凋亡率;蛋白免疫印迹分析TPC-1细胞中BST2和PI3K/AKT通路蛋白的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BST2表达高于癌旁组织(0。17±0。03比0。83±0。05,t=12。905,P<0。05);siBST2组TPC-1细胞的BST、Akt、PI3K蛋白表达低于阴性对照组(0。60±0。02比0。13±0。02,t=11。367,P<0。05;0。59±0。05 比 0。11±0。03,t=9。235,P<0。05;0。51±0。06 比0。15±0。03,t=15。325,P<0。05);pcDNA BST2 组的 TPC-1 细胞的 BST、Akt、PI3K 蛋白表达高于阴性对照组(0。60±0。02 比 0。88±0。55,t=11。911,P<0。05;0。59±0。05 比 0。81±0。03,t=16。255,P<0。05;0。51±0。06 比 0。82±0。03,t=13。271,P<0。05);siBST2 组、PI3K/Akt 信号通路抑制剂组的TPC-1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低于阴性对照组(85。12±8。12比153。28±9。88,t=12。766,P<0。05;81。62±9。33 比 153。28±9。88,t=11。698,P<0。05);siBST2 组、PI3K/Akt 信号通路抑制剂组的TPC-1细胞的凋亡率高于阴性对照组(13。05±1。16比6。70±0。12,t=9。081,P<0。05;14。36±0。98比6。70±0。12,t=11。661,P<0。05);pcDNA BST2组的TPC-1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高于阴性对照组(209。78±15。92 比 153。28±9。88,t=12。568,P<0。05);pcDNA BST2 组的 TPC-1 细胞凋亡率低于阴性对照组(3。56±0。05比6。70±0。12,t=12。562,P<0。05)。结论 下调BST2或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能够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并促进TPC-1细胞凋亡。

    骨髓基质抗原蛋白2甲状腺乳头状癌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增殖转移凋亡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联合肺泡灌洗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疗效观察

    孙优文付军
    2069页

    微小RNAMTCO3P38下调原癌基因Ly6/Plaur结构域包含蛋白1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迁移

    吴平李国源
    2070-2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Ly6/Plaur结构域包含蛋白1(LYPD1)在肝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LYPD1作为肝癌预测因子的潜在可能性,微小RNA(miRNA)MTCO3P38-LYPD1通路作为肝癌治疗靶标的可行性。方法 分析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下载的419例肝组织(其中肝癌组织369例,正常肝组织50例,配对肝癌组织50对)中LYPD1表达差异,使用GraphPad Prism 8软件计算以LYPD1表达量为肝癌诊断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设计对照组和miRNA MTCO3P38组,分别采用脂质体转染对照miRNA和miRNA MTCO3P38至Huh7和HCCLM9肝癌细胞,转染24~48 h后,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LYPD1 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LYPD1蛋白水平的表达;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分析两组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分析两组细胞的迁移能力。组间计量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非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LYPD1表达值在369例肝癌组织中高于50例正常肝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33±0。065比0。148±0。033,t=6。082,P<0。01);LYPD1表达值在50例配对肝癌组织中高于50例正常肝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34±0。222比0。148±0。033,t=5。734,P<0。01)。以肝癌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LYPD1表达值作为模型预测肝癌诊断,ROC曲线下面积为0。871±0。022[95%可信区间(CI)=0。828~0。914,P<0。01]。qPCR 结果显示 LYPD1 mRNA 表达值在 miRNA MTCO3P38 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63±0。018 比 1。033±0。088,t=7。375,P<0。05);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miRNA MTCO3P38组的LYPD1蛋白表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800±0。029比2。167±0。088,t=13。480,P<0。01);CCK-8 实验结果显示 miRNA MTCO3P38 组细胞活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30±0。135比3。553±0。128,t=7。695,P<0。05);划痕实验结果显示miRNA MTCO3P38组细胞迁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00±0。057比9。167±0。375,t=11。850,P<0。01)。结论 miRNA MTCO3P38下调肝癌潜在诊断预测因子LYPD1的表达抑制肝癌细胞系的细胞增殖和迁移行为。

    肝细胞癌线粒体编码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Ⅲ假基因38增殖迁移

    川崎病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谷丙转氨酶水平与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抵抗的关系

    赵雨芳卢俏春徐丽丹
    2073页

    微小RNA-183、微小RNA-26a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及与结肠癌预后的关系

    魏丕喜赵彩玲唐思锋郑方园...
    2074-2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微小RNA(miR)-183、miR-26a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及与患者预后结局的关系。方法 选取109例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具有随访结局的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肠癌组),其中男62例、女47例,年龄(63。5±7。3)岁;100例经结肠内镜检查确诊的结肠息肉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45例,平均年龄(61。8±8。0)岁;检测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清miR-183、miR-26a水平,并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两项指标诊断结肠癌的价值;并根据3年随访结果将结肠癌组分为存活组69例、死亡组40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血清miR-183、miR-26a与患者预后结局的关系,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x2检验和Logis-tic 回归分析结肠癌患者在3年内不良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 结肠癌组患者的血清miR-183(2。68±0。64)高于对照组(1。08±0。32),血清 miR-26a(1。14±0。23)低于对照组(2。19±0。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545、-22。261,P<0。05);血清miR-183鉴别诊断结肠癌与结肠息肉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49,miR-26a鉴别诊断结肠癌与结肠息肉的AUC值为0。817(P<0。05);死亡组结肠癌患者的血清miR-183(3。11±0。58)高于存活组患者(2。43±0。61),血清miR-26a(0。80±0。17)低于存活组患者(1。34±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10、14。330,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病理学分期(Ⅲ~Ⅳ期)、发生淋巴结转移、发生血管侵犯、血清miR-183水平升高、miR-26a水平降低是结肠癌患者3年不良预后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1。848、1。941、2。020、1。644、0。515,P<0。05)。结论 结肠癌患者血清miR-183水平升高、miR-26a水平降低,对于临床鉴别诊断结肠癌与结肠息肉具有参考价值,并且与患者预后结局关系密切。

    微小RNA结肠癌诊断预后结肠息肉

    结直肠癌中潜在的S-棕榈酰化蛋白质组学分析

    张晓辉刘宁张凯华婷...
    2078-2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质谱鉴定分析结直肠癌中S-棕榈酰化蛋白,为寻找临床治疗结直肠癌的新靶点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3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获取的11例患者的结直肠癌组织(其中男7例,女4例),同时与结直肠癌细胞系进行酰基-生物素基交换(ABE)后进行质谱鉴定,分析潜在S-棕榈酰化蛋白并进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验证。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在人结直肠癌组织和SW480、SW620细胞系中共同含有潜在的S-棕榈酰化位点的蛋白有21个,这些蛋白经基因本体(GO)和通路Pathway分析与免疫调节密切相关;Western blot验证了磷脂爬行酶1(PLSCR1)和细胞骨架相关蛋白4(CKAP4)是S-棕榈酰化修饰的;在人结直肠癌组织 CKAP4(0。693±0。092、1。162±0。003、0。771±0。012、1。683±0。085、1。144±0。266)CKAP4 总蛋白水平低于癌旁组织(2。306±0。231、1。471±0。055、1。201±0。01、1。978±0。031、2。107±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60、9。744、15。260、5。398、6。221,P<0。05);而 PLSCR1(3。185±0。047、1。305±0。153、2。131±0。0752、2。542±0。106)总蛋白水平高于癌旁组织(0。833±0。0529、1。038±0。057、1。477±0。095、2。108±0。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72、28。770、13。559、11。460,P<0。05)。结论 结直肠癌中含有潜在的S-棕榈酰化修饰蛋白,这些蛋白可能通过调节免疫功能而影响结直肠癌的增殖。

    S-棕榈酰化结直肠癌蛋白质组学免疫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已发表论文检索渠道

    20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