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装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装饰
装饰

张夫也

月刊

0412-3662

010-62798878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大学美术学院

装饰/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装饰》——创刊47年,真情回报读者 《装饰》——扩版增至132页,更加厚重 《装饰》——加大信息量,彰显时效性 《装饰》始创于1958年,是由清华大学主办的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装饰》杂志以自己特有的学术性、权威性、指导性和欣赏性,被北京大学图书馆确认为“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并被认定为全国中文艺术类10种核心期刊之一。 1999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首届国家期刊奖”与“百种全国重点社科期刊”称号。2002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并荣获“双奖期刊”称号。 2003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2004年,《装饰》杂志再次被认定为“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 《装饰》内容涵盖面广泛,兼容并蓄,集思广益,宏观把握艺术设计的未来,及时反映和报道国内外艺术设计的新动向与大师的作品,深受海内外读者的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多利益主体协同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空间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以河南乡建项目为例

    郑昌辉谢梦云胡晓青肖亮...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的优质文旅空间建设是多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是不同群体的需求与审美在空间中的耦合.不同群体偏好的空间格局与形态差异较大,协同差异的媒介与机制成为项目成败的关键.本研究从多利益主体协同的视角梳理广义非遗的当代应用,发现非遗可以成为不同群体共同认同的媒介与空间协调的重要驱动力;非遗除了能实现文创产品的衍生化之外,也能在空间建设中进行应用与转译,能留存传统的乡土生活、乡土工艺与乡土记忆,还能拟合不同利益群体偏好并形成新乡土文化节点的共建.广义非遗意味着对时间、范围与方法的全面拓展,用未来50年的眼光往回看,日常的乡土遗产的价值就能被发现;用泛化的概念来定义,非遗的空间应用范围就能被扩展;用新乡土工艺的方法来操作,历史风貌与当代生活就能被协同.多利益主体协同的广义非遗振兴乡村的空间策略要义就是将乡村视为更多群体的共同故乡,将单向度的工程设计推向多维度的社会设计.

    广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利益主体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社会设计

    设计助力青海果洛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

    章莉莉刁秋宇
    4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海果洛是三江源源头,拥有高原牧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作为长江的发源地和入海口,果洛和上海结成了东西部协作关系.上海发挥"世界设计之都"市场经济和创意人才优势,助力果洛非遗项目走进现代生活,形成特色文创产业.在尊重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的前提下,上海大学在果洛非遗研培计划和传统工艺工作站的实践中,用设计助力果洛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形成了一系列设计方法和路径,以及实践成果和思考,给高原牧区乡村带来新气象.

    青海果洛设计非遗保护乡村振兴

    "文物IP+在地非遗"驱动乡村振兴的设计实践研究

    皮永生夏如松彭琬棠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地域富集非遗资源,非遗具有产业、文化两大属性,创新设计活化非遗能够有效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非遗如何活化并融入当下生活?文物IP的桥梁作用能够让非遗活化成为"博物馆文创",进而融入"国潮热".本研究以"文物IP+在地非遗"为主题,聚焦三峡库区大宁河流域,携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在充分的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文物IP+非遗农产品""文物IP+非遗手工艺""文物IP+非遗产业"的融合,创新设计实践,形成"文物IP+在地非遗"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在创新引领过程中,为"在地非遗"转换实践增加"在地文物""数据""体验"等元素,进行融入数字经济尝试,培养在地创新人才;促进乡村产业与文化振兴,带动乡村组织、人才、生态振兴等,为非遗促进乡建的相关设计实践提供新思路和新案例.

    文物IP在地非遗乡村振兴设计实践

    非遗作为村落IP的系统设计——以浙江宁海"功夫涨坑"设计实践为例

    陈庆军袁诗群苏坤
    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设计和艺术乡建现场为地方非遗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以"功夫涨坑"设计实践为案例,立足IP策略和整村IP化打造的模式,针对浙江宁海涨坑村小洪拳非遗资源,凝练"功夫涨坑"IP主题,以产品创新、场景创新、体验创新等实现非遗资源活化、乡村美育和经济带动:具体以业主IP塑造、产品IP创造、场景IP营造为主要要素驱动,推动"功夫涨坑"非遗IP融入全产业链整合;同时借助表演艺术类非遗关系生产和意义构建的优势,探索乡村非遗对于乡村文化和产业振兴的路径和策略.

    非遗村落IP系统设计艺术乡建

    设想、探问、设计——评2023年荷兰设计周

    黄思源李雪亮薛海安
    6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荷兰设计蓬勃发展的重要展示窗口,2023年荷兰设计周浓缩展现了荷兰设计风格的多面性:从功能到装饰,从理性思考到情感关怀,从批判到启发的平衡与融合.本届设计周以"想象一下"为主题,鼓励参与者采用多元视角与方法构建连接当下与未来的设计话语,并探求新的认知、实践和发展方向.响应荷兰设计基金会提出的五大设计使命——地球的繁荣、良好的生活环境、健康与福祉、社会平等及数字化的未来,设计师和艺术家们通过形式各异的作品呈现了设计在解决复杂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创新、提升公共福祉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潜能与价值.

    荷兰设计周设计使命多元视角话语构建设计实践

    凤凰于飞:曲闵民与蒋茜的图书情缘

    黄德荃周志
    7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年轻的编审、艺术总监曲闵民同蒋茜从事图书编辑和设计工作十余年,时间并不算长,成果却很丰富,已在图书出版业界和读者中获得不错的口碑,并荣获数十项国内外设计大奖.他们所编辑设计的图书,很多都以其独特的形象和气质而令人过目难忘,有些甚至完全打破了人们对书的固有印象,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纸质书的发展维度,使人们感受到数字时代纸质书的无限可能.

    装帧设计书籍设计纸质书设计语义学

    西方人在华博物馆的本土化展示实践探赜:以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栖息地造景展示为中心

    郭侍锷
    8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西方人在华较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在苏柯仁主事的20世纪30年代前后致力于以"栖息地造景"为代表之展示实践的在地化探索,为同时期国内诸多博物馆树立了典范,显示出了博物馆之于彼时社会的重要作用及意义.本文尝试以展品的生产、展项的使用及整体规划为切入点,对此类展陈方式的本土化实践予以分析和研究,借此管窥彼时西方人在华博物馆从业者在面对新技术、新问题以及大众审美新趋势时做出的思考与回应.

    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栖息地造景本土化

    从工业到公共:智慧社区服务机器人设计探索——以新松"星卫来"清洁机器人为例

    曹伟智孙明磊岳广鹏
    8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服务机器人是前沿技术及理念的集成,也是智慧社区高效运行的重要载体,其相关研发工作成为热点.本文以智慧社区服务机器人演化发展为切入点,简要阐述当今服务机器人转向"智慧型"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新松"星卫来"清洁机器人研发实例,论述其设计的具体方法和流程,以及在研发中"工业性"与"公共性"相融合而成的技术优势与智能化的设计效果.最后以机器人运行状态的提示灯细节设计为例,通过眼动仪视觉感知检测实验,确定机体的侧肩区域为最佳的灯体位置,并设计提示灯的布置效果,以此说明公共服务机器人设计的系统性和复杂性.本文为智慧社区建设及服务机器人设计等领域的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了参考.

    智慧社区服务机器人新松机器人机器人设计

    绘本图文矛盾互动的艺术:《这不是我的帽子》的意义建构分析

    胡江波邹月李鸿鑫张莹...
    9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图画与文字的互动关系是绘本意义建构(meaning making)的核心元素.享誉绘本界的叙事绘本《这不是我的帽子》充分利用了图文矛盾互动的关系来进行意义建构.本文分析该绘本的图画创作特点以及图画与文字进行多层矛盾互动的双线叙事策略,并讨论其带来的启示:图文矛盾的双线叙事策略为绘本意义建构带来了想象空间和幽默元素:绘本文字表现为第一人称的片段心理描述,在意义建构上"以少见多";绘本图画创作中的若干表意特征对我国绘本创作的启发.

    图文矛盾互动儿童绘本意义建构《这不是我的帽子》

    川渝传统谷物脱壳工具檑子设计研究

    孙虎冉秋艺
    98-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檑子是融合了传统土砻、木砻的制作方式的一种谷物脱壳农具.本文从设计学角度对川渝地区现存檑子的结构、功能、材质进行解析,并从人机工程学、力学及机械原理的角度分析其操作方式.在研究檑子设计的时空逻辑和作用物逻辑的基础上,将其特点与木砻、土砻进行对比,从而解析檑子的改良逻辑.檑子作为民生设计的典型代表,反映了劳动者在长期的实践操作中根据使用反馈、总结继而发挥巧思的过程,其设计演进背后蕴含的设计逻辑包含了宜用、宜人的造物智慧,是传统农具流传千年仍在使用的根本原因之一.

    檑子农具设计传统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