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文化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文化论坛
中华文化论坛

李明泉

月刊

1008-0139

FCC@SSS.net.cn

028-87017447

610071

成都市一环路西一段155号省社科院科研大楼B区709室

中华文化论坛/Journal Forum on Chinese Cul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光大民族传统美德、繁荣社会科学研究,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办刊宗旨。本刊为一本有相当理论深度、集全国众多学者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前沿性的专业学术参考书、对于广大文史、哲学爱好者来说,本刊又是一本内容广泛、可读性强的好书。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汉晋时期西南夷的祖源书写与文化认同

    朱韬夏涛
    11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晋时期,祖源的"记忆—叙事—书写"演进构成华夏与西南夷族群产生文化认同的重要前提.滇、夜郎、哀牢族群的祖源书写在形式上体现出由"神话"到"史传"的历时演进,在内容上体现出由"我者"到"他者"的认知转移.其中,滇人祖源书写以"史传"的形式展开,主要体现华夏"他者"认知;夜郎祖源书写以"神话+史传"的形式展开,分别对应夜郎"我者"认知与华夏"他者"认知的演进;哀牢祖源书写主要以"神话"的形式展开,对应哀牢"我者"认知与华夏"他者"认知的演进.若将西南夷祖源叙事纳入汉晋以来的知识建构背景考量,则从叙事母体、叙事图腾、叙事要素三方面显示出融合泛化的迹象.西南夷祖源书写的文化认同导致的角色反差,体现了汉晋时期"以夏变夷"与"夷夏之防"的观念调适,是华夏"大传统"对西南夷"小传统"的打破,也是西南夷"小传统"对华夏"大传统"的内化调适,共同构成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西南语境.

    西南夷祖源书写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

    汉文化圈视阈下的赖山阳《孟子》文章批评

    潘振方
    124-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孟子》文章批评作为一种阅读和学习方法逐渐被汉文化圈各国学者所接受,不同国家的《孟子》文章批评又呈现出"同中有异"的状态.日本江户学者赖山阳从文学的角度认为《孟子》文章是平易明快的"战国语调".他主张"以文视《孟子》",以选本、评点、札记等形式进行《孟子》文章批评.赖氏发扬溯源意识,注意分析《孟子》与唐宋古文的渊源关系,建立了推崇韩苏、贬斥曾王的文章风尚.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赖氏将《孟子》视为日本人文章取法对象,从字法、句法、章法、篇法以及修辞等方面解析《孟子》文章.作为异域学者的赖山阳在《苏批孟子》的影响下与明清时期诸多中国学者"不约而同"地进行《孟子》文章批评活动.可以说,赖山阳的《孟子》学研究是中国《孟子》文章批评传统的"域外回响".

    《孟子》文章批评日本赖山阳古文运动

    伊尔汗国的龙纹研究

    杨静
    134-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伊尔汗国艺术中的龙纹呈现出多元文化共融的艺术特征,其中中国龙纹的影响尤甚.元朝与伊尔汗国之间政治层面的藩属关系,引发了外交、商贸等方面以及工匠的频繁互动.图像资料显示出中国龙纹对波斯龙纹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包括造型与文化内涵方面,这背后是伊尔汗国的君主借助视觉语言获得政治合法性与文化身份认同的需要.

    伊尔汗国龙纹文学叙事中国风

    两周之际政局与郑武公霸业先兴——兼论"郑庄小霸"之得失

    叶先闯
    145-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周幽王废嫡立庶,酿成地方诸侯与西北戎人的联合灭周祸事,连带引发两周之际的政治地理危机,不仅由此开启诸侯竞相争霸的历程,而且随着岐丰大本营的丧失和周平王权威地位的下坠,为西周王政向春秋霸政转变打开了缺口.一方面,周末政治空间失序,以洛邑为中心重构新的封建藩屏网络,为中原郑国的崛起提供了地理优势;另一方面,拥立周平王并辅其东迁成功的二号人物郑武公,一身兼领王官伯与方伯双重身份,在秦、晋等大国受困于内忧外患的空档期,大兴"尊王"之举,复有"正东方之诸侯"的机遇,积极实行联盟策略,实已开启霸政先声.至其子庄公时,郑因桓王夺政事件而丧失一贯的王官伯地位,更全力向外服诸侯和方伯身份转型,结强援、伐弱旅、败戎夷,乃至"逐王于葛",堪称小霸列国间.然而,郑庄霸业是以挑落王室权威、败坏旧有传统而以强力实现,难以得到诸侯公认,最终因庄公谢世后郑国内乱而无以为继.自此以后,春秋霸政进入一个力、德相配,尊王、攘夷并行的更高阶段.

    郑武公郑庄公王官伯—方伯春秋霸政清华简

    诠释与重构:知识史视角下魏晋至隋唐五帝祭祀的发展

    李明真
    160-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古时期的郊祀礼说与礼制,是作为一套整体性的知识,在诠释与重构中不断发展的.郑玄、王肃的郊祀理论,为五帝的身份提供了儒学学理上的说明,建立了天—五帝—众神的三级神祇结构.魏晋隋唐君臣对郑、王天说的理解与取用是片面化的.在南朝的郊祀礼制中,郑说与王说被化约为将五帝等同于昊天的"六天说"与将五帝等同于众神的"一天说",分别应用于明堂、迎气、雩祀之礼与南郊祭天礼之中,但这一做法难以处理郊坛上的五帝神位.隋唐的郊祀制度吸收北朝的郊丘分立之制以及南朝的五精帝祭祀体系,有意识地调整五帝的祭祀地位.最终《开元礼》折衷前代礼说与礼制,确认了五帝作为天佐与帝君的两重身份,建立起昊天—五帝—众神的祭祀结构.这一祭祀体系虽然与郑玄、王肃的理论十分接近,但其本身并不直接来源于郑、王礼说,而是礼学与礼制经过反复的诠释与重构的产物.

    五帝郑、王礼说郊祀

    两宋地方社会中的先代帝王祭祀

    田成浩
    174-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宋地方社会中祭祀先代帝王的风习既与朝廷礼制不同,也明显区别于其他民间神祠信仰.祭祀对象与祠庙地点都不受国家礼典限制,特定地域内的信仰风习以先代帝王的生平事迹为依托.只有国家礼典之外的先代帝王祠庙才会得到赐额、封号,这是因为朝廷祭祀先代帝王的动机与封赐不同,两者关注的"功德"也有实质区别.基层民众祭祀先代帝王祠庙的活动富有功利性,地方官在到任告祭与祈祭禳灾时则会将先代帝王的生平事迹与现实需求相关联,用理性逻辑包装功利的祭祀动机.

    宋代地方社会先代帝王祠庙封赐祭祀禳灾

    燕闲之美:明清香橼饮食美学摭议

    丁莹
    184-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达的商业与开放的心灵,为明清士人和市民阶层的燕闲生活提供了可能性,文人士子抬头追寻理想人格、下沉关注生活美学,香橼饮食美学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华和诗意.随着对"以礼为美"的等级制礼法的僭越和商业能量的膨胀,明代饮食风潮由俭入奢.文人士子经由"身闲"感官欲望的冀求满足,获得了极致的香橼饮食格物美感经验.香橼饮食走向了绚烂的繁复和精致,香橼以"玩好之物"的形象成为文人身份、才华和品味的表征.晚明文人则将无目的、无功利的隐逸、心闲赋予了香橼饮食,追寻淡味、俭朴和复古,实现香橼饮食自由、性灵、不造作的本真意境.明清香橼饮食审美以"身闲""心闲"二境,实践了身为饮食语境下"多余之物"的美学突围.

    香橼长物美学燕闲清赏

    《中华文化论坛》注释标引规范

    封3页

    《中华文化论坛》投稿须知

    《中华文化论坛》编辑部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