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文化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文化论坛
中华文化论坛

李明泉

月刊

1008-0139

FCC@SSS.net.cn

028-87017447

610071

成都市一环路西一段155号省社科院科研大楼B区709室

中华文化论坛/Journal Forum on Chinese Cul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光大民族传统美德、繁荣社会科学研究,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办刊宗旨。本刊为一本有相当理论深度、集全国众多学者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前沿性的专业学术参考书、对于广大文史、哲学爱好者来说,本刊又是一本内容广泛、可读性强的好书。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明史视阈下成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再认识

    何一民
    105-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历史悠久且持续发展的城市之一,成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没有被充分的认识.随着近些年考古发掘的进展和相关研究的深入,成都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从文明史视阈考察成都的形成、发展与变迁,可以看到:成都不仅是巴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秦统一巴蜀后,成都以其特殊的地理区位成为中国三大经济带的交汇点,中国内陆对内对外开放的交通枢纽、经济枢纽和文化枢纽,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增长极和动力源.随着21世纪陆海经济时代的来临,成都的战略地位再次得到提升,未来将在中华文明复兴的进程中发挥新的作用.

    文明起源双源性一中心三枢纽支撑点三大经济带

    明清西南少数民族跳月习俗的汉文书写及其意涵

    曹诣珍
    116-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跳月是明清西南少数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婚俗,其主要意义为"自相择配",同时与节庆、娱乐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异域文化特质,引发官方与民间文人的高度关注.他们以史志、杂记、诗歌等文体为依托,创作了大量反映跳月习俗的篇章,在表露自身思想情感的同时,也为拓展汉文书写的题材领域,促进不同族群、地域的文化交流做出不可忽视的贡献.这些书写总体呈现由"史"向"文"的转向,其创作意涵也由"变夷为夏"的政教目标,更多转向对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欣赏.在他们的渲染下,跳月成为当时及后世人们的西南想象中最亮丽的一道人文景观.

    跳月西南少数民族婚俗汉文书写

    历史、传说与记忆:乌鲁木齐纪晓岚传说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桑凡
    126-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透过乌鲁木齐纪晓岚传说的生成、流传与消亡,可以清晰地看出民间传说演进背后的历史情境.作为一种特定的历史记忆,传说并非仅是老百姓对民间传统的口头传承,而是一场由地方官员、知识精英和普通民众合力布置的、有目的的"合谋".乌鲁木齐纪晓岚传说的价值不在于真实与否,而在于对其生境的考量.这启示我们在传说研究中把关注点从客体转移到主体上来.

    纪晓岚乌鲁木齐传说历史记忆

    从涂尔干到列维:亲属结构理论与葛兰言的中国研究

    顾亭儒胡锐王炳坤
    134-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葛兰言在其对古代中国的研究中承续了涂尔干对亲属关系问题的关注,列维-斯特劳斯的亲属结构理论则深受葛氏之结构视角的影响,本文对这条代际传承、不断扬弃的学脉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在《中国古代之婚姻范畴与亲属关系》中,葛兰言借助丰富的史料,颠覆了对乱伦禁忌的传统解读,并试图从中国古代氏族的外婚制中建构出以交换与互惠为基础的一般性流通规律.列维-斯特劳斯批判地继承了葛兰言的研究,将其关于婚姻类型与流通的结构分析化为己用,形成了《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的理论支柱,该作也成为法国人类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成果.不难发现,自涂尔干将亲属关系'置于社会团结视阈下重新考察伊始,葛兰言与列维-斯特劳斯都在接续前人研究的同时实现了新的突破.

    法国汉学亲属关系葛兰言列维-斯特劳斯涂尔干

    20世纪初期西方汉学家关于《方氏墨谱》"函三为一"的诠释与争论

    梁栋
    145-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初期,西方汉学界发生了一场关于《方氏墨谱》中一幅题为"函三为一"插图的广泛争论.翟理斯认为插图的主题为"三位一体",图中人物分别为耶稣基督和两位景教牧师;劳费尔、夏德、庄延龄、马伯乐、沃纳等人认为插图主题为"三教合一",图中人物分别为孔子、老子和佛陀.中国学者黄伯禄也参与其中,并带来了具有相当解释力的材料和观点.这场争论虽然并未形成关于景教东传另一历史遗迹的共识,但最终推进了西方汉学界关于中国古代宗教与哲学核心问题的理解.它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 20世纪初期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面貌,也揭示了此时处在发展转型过程中的西方汉学所具有的鲜明阶段特征,理应成为汉学发展学术史和中西文明互鉴史上值得重视的一页.

    "函三为一"翟理斯劳费尔庄延龄《方氏墨谱》

    从神兽到神使:中国龙形象起源与嬗变新探

    屈谱
    160-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关于龙形象的起源问题一直讼争不断.从功能学派的角度看,定型后的龙形象明显具有天命、神意的符号功能,这种功能应当是龙形象在中华文化中传承的根源.以此为基础对龙形象的观念史进行梳理,可以发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人们在构建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崇拜对象时,将其形象的身体部分神化抽象为腾飞状,这种兽首蛇身的形象开始成为一种构建神圣动物的固定图式.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在萨满信仰背景下,这种可以飞翔的神圣动物成为一种接引萨满(大巫)升天通神的坐骑、神使,战国以降,神仙家与道教也将其作为神仙坐骑、成仙接引者.正是由于其飞翔升天通神的能力,以及作为接引神使具有的天命、神意象征意义,龙形象在汉代被作为神圣符号、天命权力载体,统合进了帝王神圣形象建构中,甚至成为了帝王独占的代名词.

    神兽神使图腾崇拜动物神化神圣形象

    曹丕"不朽论"与赋家的审美救赎

    刘可
    171-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曹丕"不朽论"所思所言的核心问题,是面临必死的预期,赋家创作对必死命运的拯救而言有何价值.曹丕就此问题展开了他关于必死和永生的价值之思,以及赋文写作何以是对赋家必死命运的审美救赎的思考.曹丕同时探讨了不朽对于赋家而言的有效性问题,他将赋文话语阐释为由人类社会公共话语和作者一己私语共构的复调性文学话语.曹丕的文"不朽论"开启了赋的死亡美学思想之路,促进了赋的死亡主题在创作实践活动中的丰富与深化.

    曹丕"文章不朽论"赋家审美救赎

    台北"国家图书馆"藏王秉恩《息尘庵诗稿》稿本考述

    陈立军
    180-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秉恩是清末民初四川诗人,其唯一传世诗集《息尘庵诗稿》稿本现藏于台北"国家图书馆".台北"国家图书馆"将之著录为著者手定底稿本,但通过对《息尘庵诗稿》稿本字迹、浮签和眉批等的分析研究,可知《息尘庵诗稿》是誊清稿本,也是未完成的修订稿本.《息尘庵诗稿》以编年体编纂,《养云馆诗存》是其第一取材来源,比较二者的收诗内容,可知《息尘庵诗稿》存在内在性冲突,即诗集编年和文本修订之间的矛盾.《息尘庵诗稿》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可以弥补现有王秉恩传记载缺失、考订王秉恩生平及交游等.

    王秉恩《息尘庵诗稿》《养云馆诗存》文献价值

    文坛耆宿,百年常青:深切缅怀马识途先生

    邹雨田
    中插3-中插4页

    《中华文化论坛》投稿须知

    《中华文化论坛》编辑部
    封2页